古代沒有冰箱,古人要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

2020-12-19 一個人談歷史啊

每個夏天,街上的冷飲店裡都會有一群買冰奶茶和飲料的年輕人,冰棍批發店裡也會有一些買雪糕給小朋友吃的父母,他們喝著冷飲,好像夏日的酷暑已經過去一樣。

現在,家家戶戶都配有冰箱,冰箱是四季必備的電器,甚至有人說它是近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若無冰箱,食品不能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方便地儲藏食品,給生活增添了不少麻煩。

古時候就沒有冰箱了,人們用什麼來儲存食物呢?遠古時代也沒有五顏六色的冷飲和冰淇淋,他們在夏天該怎麼解暑?下面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吧。圖:古代人吃冰鎮的葡萄果子,

一、古代冰文化

其實,用「冰鎮」來保存食物或做冷飲,並非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冰文化,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然後把它保存起來,直到夏天使用。其中,「鑿冰」是《詩經》中所說的鑿冰之音,《詩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可見鑿冰的歷史和《詩經》中所說的一樣悠久。

夏王朝還出了一本曆書,叫《夏小陣》,記載著每年三月,夏末,考慮到天氣炎熱,便將冰塊送給士大夫們解暑,這一過程被稱為「頒冰儀式」,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在《周記》中有凌人、掌冰的記載。周王朝時期,官府專門設置了掌管、去冰、用冰的官吏,即凌人,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在冬日組織眾人鑿冰、藏冰,等到來年春天,再把冰做成冰鑑。照片:藏冰劇照

《詩經》中曾提到「凌陰」,這是藏冰的地方,一般都是地窖,到了每年冬天,大面積湖泊上的冰都會被完全凍結,人們開始準備工具鑿冰,可以很容易地鑿冰,藏冰在哪裡?

古代的人們認為地下的溫度遠遠低於地面,於是決定建一個地窖,把地窖挖好後,在地下鋪上一層厚厚的草皮,等到湖面上的冰結成最厚的時候,再去湖面上切冰塊,然後把冰塊一個個疊起來,最高可達地窖的頂部。

等待堆滿,然後在冰塊上鋪一層草氈,然後用一些黃土撒在上面,以達到保溫的效果,最後,還要用黃土把地下室的入口封好,這樣,簡單的冰窖就完成了。

但是,由於受古代技術的限制,冰窖結構簡單,只有一個打開的機會,即,冰窖一旦打開,就不再具有保溫作用,裡面的冰必須一次性全部用完或全部賣掉,如果想買冰,就要提前預約,商家會等預約人數攢夠足夠的冰可以全部賣完,然後,買家要憑冰窖票去取冰。

所以在古時候,並非財大氣粗的王公貴族也不能使用冰塊,除此之外,剩下的冰塊將被送到旅館,留作家用,剩下的就做成「冰溜子」,由小商販沿街販賣。另外,取冰後,地上還殘留著一些冰渣,不要擔心這些冰渣的浪費,因為早些時候,有些孩子在旁邊等著,準備把這些冰渣當作點心吃。

除藏冰外,古人又想到使用硝石製冰,唐朝末,人們在製作火藥時發現了大量的硝石,偶然發現,若將硝石放入水中,可大面積地吸收熱量,使水迅速結成冰。因此,工匠們都試圖用硝石做冰,首先,把水倒進一個罐子裡,然後拿一個更大的容器來裝水,然後,把水倒進一個裝水的罐子裡,繼續往裡面加硝石,最後,罐子裡的水全部變成冰塊。

在冬季,硝石呈白色,很像白霜,味道偏苦,硝石的學名叫「硝酸鈣」,硝酸鈣溶解在水中會吸收熱量,將溫度降下來,使水結冰,等到硝石完成它的任務後,就可以用結晶的方法提取它來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經過推廣以後,人們就不再眼睜睜地等待著,等待著冰藏的時候,就可以隨時製冰,隨時吃冰。

二,冰箱的原型——冰鑑

然後再談一談與冰不可分割的電器,那就是冰箱,難道在古代就沒有?的確,冰箱需要「電」才能工作,可古代沒有電,自然就不會有冰箱。古代人的智慧無窮無盡,為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就造出了冰櫃的雛形——冰櫃。早在戰國時期,冰鑑就誕生了,它是用青銅製成的容器,主要分為內外兩層,頂部有蓋,是用來製作原料的。一般情況下,人們把冰塊放在兩層之間的空隙中,然後把食物、水果、葡萄酒等放在裡面一層,再蓋上蓋子,就能保證食物不腐敗。

另一個更精巧的冰鑑被稱為「鑑缶」,它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專門用來盛酒的尊缶和鑑,它正好在鑑的正中央,並且方鑑上有鏤空的花紋,花紋正好能牢牢地套在方鑑的頸部。而且方書的底部還設有機關,能將尊缶穩定地固定在方書上,尊缶與尊缶中間有一層夾層,夏季可放冰塊,冬季可放熱水,均可達到保溫作用。

至明代,京城王公貴族已普遍使用冰鑑,但此時的冰鑑大多採用木質,原料為黃花梨木或紅木,冰鑑的兩側鑲以銅環,以方便運輸。在冰鑑裡面還有一個活動板,這個活動板可以隨時移動,天氣炎熱時,就可以把活動板拿下來,把一些時令水果和飲料放進去,隨時拿出來享用。

青銅冰沙古代人特別喜歡吃冰塊,他們不僅用冰塊冷凍食物和酒水,還用冰塊製作冰沙和冷飲,比較有名的是唐朝的酥山,這是一種冰飲,由酥和碎冰組成,先把冰打碎,堆成山的形狀,再加幾勺酥油,就很有效果了,相當於今天的冰淇淋。然而,酥油原料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成本較高,所以酥油山雖可口,但只有上流社會才能享用,那平民又該怎麼辦?與沙冰和冰凌相比,他們可以喝冷飲,冷飲的製作成本較低,除了用冰做,也可以用冰涼的井水代替冰,喝完後,整個人都是清爽而有營養的。

在北宋時期,許多酒館都有出售各種冷飲,如木瓜汁、糖綠豆、紫蘇飲等,這些冷飲都是以冰和水為主要原料,加上一些輔料製成,另外,每到冬天,人們還會把果汁、糖和果乾放入盛有水的盆中,再放入室外,讓它們凍結,最後儲藏在冰窖裡,直到來年夏天才使用。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如果沒有冰箱,食物不能通過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便捷的儲存食物,這會給生活增添許多麻煩。可是古代就沒有冰箱,人們該通過什麼來儲存食物呢?古代也沒有五彩繽紛的冷飲和冰激凌,他們在夏天又該如何解暑呢?圖片:古人吃吃冰鎮的葡萄水果劇照一、古代的冰文化其實,利用「冰鎮」來保鮮食物或是製作冷飲的方法,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冰文化就誕生了,人們會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再將冰塊儲存到夏天使用。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如果沒有冰箱,食物不能通過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便捷的儲存食物,這會給生活增添許多麻煩。可是古代就沒有冰箱,人們該通過什麼來儲存食物呢?古代也沒有五彩繽紛的冷飲和冰激凌,他們在夏天又該如何解暑呢?圖片:古人吃吃冰鎮的葡萄水果劇照一、古代的冰文化其實,利用「冰鎮」來保鮮食物或是製作冷飲的方法,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冰文化就誕生了,人們會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再將冰塊儲存到夏天使用。
  • 古人沒有冰箱,他們是如何做到有冷飲喝的?
    現代人有空調,那麼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又如何面對這炎炎夏日呢?要知道筆者在夏天如果離開了空調房,在大熱天去走一圈,感覺整個人就好像榨油一樣,要瘦個好幾斤。而且在這種大熱天,現代人都有一個標配,冰箱,可樂,還有冰淇淋,有這些神器在我們才得以度過夏天,這還是在空調房裡面。
  • 古時沒有冰箱?那麼我們古人是如何來儲存保鮮食物的呢?
    1923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誕生,它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發明的,被稱為世界上第一臺電冰箱。現如今冰箱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了我們生活中電器的一部分,那麼古時人們沒有冰箱是怎麼儲存保鮮食物的呢?
  • 在沒有冰箱的日子裡,如何保存食物?談談古人保存食物的智慧
    在沒有冰箱的日子裡,如何保存食物?談談古人保存食物的智慧 隨著時代不斷變遷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貪得無厭。三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年輕男女在談婚論嫁的時候,只需要購買縫紉機、自行車、手錶,「三大件」就可以結為夫婦。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初期之時,聘禮又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
  •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或許冰箱算得上一件,炎熱夏季可防腐、寒冷冬天可保鮮。冰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於不可或缺。那對於古人來說,沒有冰箱,而食物又十分珍貴,那又是怎麼保存食物的呢?炎熱的夏天,妙手不斷和現代人相比,以前的人被認為「生活很艱苦」只是「休閒活動」不多,而且冰箱等電器也沒有儘管如此,古人還是為了生存而努力夏天熱的現代人可以把冰箱裡的冰棍西瓜等拿出來解百熱古代人明顯受惠,剩下的食物也能及時保存,導致黴變在糧食不足生活困難的過去,浪費糧食是最大的「犯罪
  •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夏天有冷飲喝麼?都已經享受三千多年了
    夏日剛過,秋風送爽,在感受徐徐而來的涼風時我們也不禁鬆了一口氣,夏天總算過了,同時再次感慨:多謝空調救命之恩!這也難怪,在夏天最大的酷刑莫過於把人從空調房裡拉出來,那股熱浪驟然襲來,全身毛孔都在尖叫,好似一頭扎入了桑拿房的酸爽感簡直無法用言語描述,要沒有夏天續命三寶:空調,WiFi和西瓜,這個夏天還真是難熬啊!
  • 古人沒有冰箱和空調,不僅有冰淇淋吃,還有冰酒喝,怎麼辦到的?
    每到氣溫升高的時候,長輩們總是告誡我們,要多清熱降火,吃些解暑熱的東西,不要老是呆在空調房裡,不要一直吃冷飲。這些諄諄教誨的確是為我們的身體著想,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如今我們能吃到冷飲,吹到冷氣,都是因為有冰箱空調,那古人沒有冰箱和空調,他們是怎麼過夏的呢?
  •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製造冰的?
    ,跟古代人是掛不上鉤的,但實際上在古代,在遠在周朝的時候,就有人用起了冰。當然,並不是說通過這種方法保存的冰不會融化,冰還是會融化的,而且融化的還是大部分,隨著冰的慢慢融化,在來年的夏天能保存下來的冰就只剩下了三成左右,所以一般在儲存冰的時候古人都會準備數量非常龐大的冰,以備融化後留下的冰可堪使用。
  • 中國古代早就有冰箱了
    在沒有冰箱,沒有空調,沒有可口可樂的中國古代。人們是如何度過熱浪滾滾的陽夏?難道靠要自身的意志煎熬地挺過這個夏天,難道要靠過堂風吹過才能維持涼爽?其實古人遠比我們想像的以更加安逸的方式度過夏天。它就是冰鑑!
  • 古人沒有冰箱是如何製冰的?現在就告訴你,網友:古人誠不欺我
    古人沒有冰箱是如何製冰的?現在就告訴你,網友:古人誠不欺我!炎炎夏日,來杯加冰的飲料,吃盒冰激凌,是不是頓時感覺很涼爽,躲進空調屋裡就更是很舒服了。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沒有冰箱,他們在夏天用來驅暑的冰塊是從哪裡來的呢?
  • 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但變質或發黴的食物不僅不能食用,一旦食用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這種情況就沒有辦法解決嗎?特別是在古代,糧食來之不易,所以古人發明了很多有效的方法。1、食用鹽醃菜肉類食品事實上,古人的思想比我們想像的要活躍得多。由於夏季氣溫相對較高,食物不易保存,所以直接將肉或魚醃製。
  • 古人在夏天裡有哪些冷飲冷食?看看比現代吃得都瀟灑,羨慕了
    古人在夏天裡有哪些冷飲冷食?看看比現代吃得都瀟灑,羨慕了。盛夏燥熱如火,從冰箱裡拿出冰鎮西瓜,清涼啤酒,從街邊冷飲店來一杯果味冰沙,冰涼入嘴,熱浪也隨之褪卻了,那是多麼的涼爽暢快。然而在享受這份清涼舒爽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在沒有空調和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吃到冰涼的冷食和冷飲,通過什麼方法來製冷,以及在古代有哪些好吃的冷食冷飲,他們是如何優雅度過夏日的呢?古人怎麼吃冰鎮水果?其實,大可不必為古人擔憂,因為他們雖沒有冰箱,但他們依然有涼西瓜可以吃。
  • 古代既沒有空調也沒有冰箱,人們都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看完一臉羨慕
    導語:最近南方朋友終於熬過了溼噠噠的梅雨季節,轉而便是正式的酷暑,好在如今生活幸福,整日有空調與冰箱作伴,有這兩樣消暑神器再熱的炎夏也不是對手。那麼在科技落後的古代,那時既沒有空調更沒有冰箱,人們又是如何捱過一個又一個夏天呢?難道只是苦哈哈的一邊忍耐一邊抱怨生活不公?
  • 在古代沒有空調夏天居然能這麼過
    古代文藝青年比較多,喜歡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裡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後來,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幸福地品嘗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他走的時候,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三百年後,被法國人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後,制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 燥熱的夏天,古人如何用「冰」來降溫、保鮮或製作冷食
    引言:炎炎夏日,躲進空調房裡吃冰淇淋和冰鎮西瓜是現代人的無上享受。古代人在夏日雖沒有空調製冷的待遇,但古人也知用冰降溫,防腐保鮮或製作冷食,為燥熱難耐的夏天增添一抹清涼。我國是世界上用冰歷史悠久的國家之一,不過古人在設備簡陋的時代如何用冰呢?
  • 飲食文化:炎夏酷暑季節,古人是如何製作冰飲的?
    人間有了電,便有了和電相關的產品,冰櫃、冰箱、冰室、空調等等是人們消暑解渴必不可少的生活配套了。炎夏酷暑,冰鎮飲品是這個季節的標配。在沒有電的時代,古人的夏季也有冰鎮飲品嗎,他們是如何製作冰飲的?其實,古人對品質生活的追求,一點都不遜色於當代人。
  • 古人的冰箱
    中國古代就有用冰的習慣,用冰塊製作降溫飲食,以及用冰塊做人工冰箱。那麼古代有冰箱嗎?當然,有!銅冰鑑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銅冰鑑,是我們冰箱的始祖。冰鑑內置雙層結構,密封性非常好,外側防冰,內側放酒和水果,除了保鮮盛冷飲,還可以降低室內溫度。簡直就是消暑降溫之神器。不過青銅屬於金屬,熱傳遞太快,夾層裡的冰塊會很快化掉,比較麻煩。所以到了宋元明清,人們不再用金屬鑄造冰鑑,改用實木來做。
  • 冰鎮瓜果冷飲、超寬敞「豪華冰箱」、山林度假遊…… 沒想到古人...
    今年我省遭遇史上最熱夏天,小夥伴們全靠空調「續命」,不禁同情起沒有空調的古人其實,古人避暑的方式遠超我們想像:冰鎮瓜果冷飲、超寬敞「豪華冰箱」、山林度假遊……沒想到古人夏天這麼會享受
  •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怎麼來的?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我們常常會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看到劇中提到天氣炎熱,喝冰鎮飲品或者吃冷飲的情景,我們不禁會疑問,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冰從哪裡來?難道是導演和編劇胡編亂造的嗎?其實不然古代中國人夏天獲得冰塊的渠道有好幾種。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