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碑崩塌前,《大秦賦》因為一開始的攻城戰而備受矚目,被人寄予厚望,那麼從歷史角度考慮,電視劇一開頭的邯鄲圍攻戰到底有哪些拍的好的,和明顯的史實性失誤呢?別急,我們可以結合歷史記載和文物來看看,這些場面的得失所在。
1.真實歷史上的邯鄲城的防禦工事是怎樣的?
首先,擺在秦軍面前的邯鄲城,電視劇鏡頭中,秦軍圍攻的邯鄲城只展示了一面城牆,但是實際上,戰國時代的邯鄲城具有品字形結構,並不是四四方方的回字形結構,這一建築風格,和之前山西侯馬的晉國都城類似,也許是趙人對晉國遺風的發揚:
而且城牆上有10個以上的城門,供三個城區內的守軍機動支援,或者派部隊出城騷擾作戰。所以電視劇中,趙軍能夠派騎兵機動出城殺敵,以及呂不韋的車馬能在圍城狀態下出城,其實很符合邯鄲城的實際情況。
而且趙都邯鄲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長期被圍的可能性:比如以龍臺為中心的建築群外很可能環繞有壕溝,可以延緩敵人攻入宮城中;
為了增加破城難度,邯鄲城外牆上的城門多未正對城內主體建築。趙王城的11 座城門中,有 10 座不與城內夯土高臺正對,城門不與主體宮殿區正對,可增加由城門到宮殿區的行走路程,延緩敵人進城後對趙國宮殿的攻擊。這一點與西方亞里斯多德建議的「城內街道不建議四平八穩,可以在巷戰中給敵人製造麻煩」的思路異曲同工;最後,趙王城除了在城上有門樓和角樓之外,其實在北城外還有高臺等建築物作為衛星城,拱衛首都。
2.古羅馬拋石機的亂入
在看到秦使被處死之後,秦將王齕下令進攻,劇中還給了秦軍傳令系統一個特寫,這一點是很多古戰劇所沒有體現的。
電視劇中還體現了秦趙兩軍投石機對射的情景,但是投石機的種類上,其實趙軍使用的第二種人力槓桿投石機才符合中國傳統,第一種秦軍使用的扭力投石機,明顯是西方羅馬世界使用的款式,屬於亂入時空的設定。
中國傳統的投石車在先秦時代已經出現,無論是《墨子-備城門》中的籍車,還是《孫臏兵法-陳忌問壘》中的投機,都屬於投石機的原型。但是實際上晚至兩宋之交,無論是陳規的《守城錄》還是當時留行的象棋棋子,上面的本土樣式的砲,都是人力牽引式槓桿投石機,也就是電視劇中展示的射程較近的第二種投石機;而西方的配重式投石機,則是蒙古西徵後在13世紀帶入中華大地的。
趙軍的投石機才是後世中國投石機的經典樣式
宋代象棋子上的人力牽引投石機
宋金時代的人力投石機復原圖
對秦軍投石機的「不當升級」,算是一個明顯的錯誤,其實秦趙兩軍的投石機技術應該大致相當,這樣拔高秦軍似有不妥。
3.趙國軍人的裝備復原:鶡冠和圓盾
在對秦人的戎裝復原上,因為有兵馬俑作為參考,所以整體比較寫實:詳細的內容可以看看:《大秦賦》對秦軍服色的復原有道理嗎?但是,在對趙人單兵裝備的復原上,其實《大秦賦》有對有錯。
城頭的趙國軍人佩戴的戰冠是鶡冠,《晉書輿服志》記載﹕
「鶡,鳥名也。形類鷂而微黑,性果勇,其鬥到死乃止。上黨貢之,趙武靈王以表顯壯士,至秦漢猶施之武人。」
這種頭冠最早是趙國的武冠,到了秦漢時代都在沿用。而最早的鶡冠文物,要屬洛陽金村東周戰國墓出土的錯金銀狩獵紋青銅鏡了,東周騎士頭頂有最早的鶡冠樣式,這一文物也暗示了當時騎兵部隊的存在。現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趙國胡服騎射圖,基本上也是以這一文物為原型之一復原的。
洛陽金村錯金銀鏡上的東周騎士圖案
趙軍的身甲,與秦軍風格大致類似,但因為沒有具體文物參考,所以可能在還原時參考了秦軍的護甲,但是風格略粗糙,沒有秦甲有真實感,關鍵部位的細節交代似不清晰。
考慮到戰國時代列國徵伐頻繁,繳獲武器,甲冑,接受敵方投降人員的情況較多,特別是秦國在侵略三晉的時候,喜歡徵調新徵服的三晉之人參軍作戰,比如公元前329年,秦國在攻陷了魏國的皮氏之後,魏國和楚國交戰,於是秦國從皮氏徵調」取皮氏卒萬人,車百乘」支援魏國對楚作戰,以此作為進一步訛詐魏國的籌碼。
在2019年對內蒙古準格爾旗的福路塔秦文化遺址的發掘中,這個秦國邊疆要塞裡,還有很多草原元素。整片墓葬群的發掘表明,有1/3的座墓葬有雙耳罐、高領罐等器物。還有狗,牛,羊等牲口的肉塊殉葬,這些獸肉全部圍繞著人體擺放。墓裡還配套出土了銅鈴、銅獸首等北方草原文化的器皿。這說明這片據點中,有數目不小的戎族秦人,或者秦人歸化的戎狄。所以同一時間段內,在沒有特別嚴重的技術差和明顯技術壟斷的情況下,交戰雙方的武器風格會互相影響。故參考秦甲復原趙甲,並非空穴來風。
最後,趙軍復原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大量使用圓盾,這似乎和當時的歷史相矛盾。先秦時代中國南北方的盾牌樣式應該都是以梯形盾牌為主要樣式,秦軍的盾牌樣式是對的,但趙軍的圓盾,似乎就是空穴來風了。
後人復原的長沙楚墓皮胎漆盾
曾侯乙墓的漆器盾牌
兵馬俑中的秦盾遺蹟
4.登城和蟻附
電視劇中還有一個細節體現了歷史顧問的細緻度:那就是考古發掘顯示,在邯鄲周圍,趙人修建了複雜的壕溝系統阻礙工程器械靠近:邯鄲西城西牆外約20米處,有一條寬7~8 米的南北向壕。西城南牆外側的壕溝,寬約10米。西城南牆以南約1000米處,發現有東西向的外圍壕溝系統,寬3~4米; 東段部分為一條壕溝,寬約10米。事實上,挖壕溝,是戰國時代列國都城防禦的常見操作,燕下都,楚紀南城遺址也有類似的考古發掘。
所以,電視劇中第一波進攻的秦軍光榮成為炮灰,落空踩入地陷中的鏡頭,是有考古發掘可參考的。趙家本身以武立國,戰國時代的邯鄲城非常注重城防,有多種防禦工事毫不稀奇。但是秦軍將雲梯和臨車架到趙國城牆底下明顯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填滿壕溝並將笨重的攻城武器運輸到城牆下。
城頭的趙國射手箭如雨下,甚至發射火箭焚燒秦兵,這一細節非常有意思。以火作為原始熱兵器確實是當時戰場上的常見操作,《墨子-備蛾傅》記載,守軍面對用雲梯蟻附而上的敵兵,需要「校機藉之,擢(灼)之,太泛迫之,燒荅覆之,沙石雨之「,那麼火源應該如何控制呢?
按照《墨子-備蛾傅》的記載,當時在城牆上每隔四尺裝一個引火具,五步設置一口灶,灶門堆放爐炭。等敵人全部進入後下令燻火、燒門,戰士們以鼓聲為號令,向下拋扔懸火。
而在城市中,為了防止混亂帶來的火災,居民需要將灶臺用土砌高,以防生活用火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下蔓延,釀成大禍;所有軍民官吏都要參加火災聯防,一家出事導致火勢失控,臨近人家都要承擔責任受懲罰。而在通信上,在先秦時代城內城外軍民就已經有了白天舉煙,夜晚舉火的傳令系統,用烽火的數目和類型傳遞敵情信息。
面對蟻傅攻城,架設雲梯的秦兵,趙軍的戰術就是放箭+投石。但是真實歷史上,針對雲梯的攻防手段要複雜很多:按照《墨子-備梯》的記載,守軍可以在城牆上建立比雲梯更高,高出牆體20尺的臨時掩體,除了投石或者弩機密集射擊之外,守軍可以在繩索上系好蒺藜,用車推下城牆後再拉上來,反覆收放,以便多殺傷敵人。最後為了阻礙笨重的大型攻城武器靠近城牆,守軍還要在城外埋設木頭障礙」裾「阻止敵人的巨型攻城武器逼近,這也與之前提到的邯鄲城外的考古發現相吻合。
在城下的激戰中,邯鄲趙軍用大型弩發射可以回收的弩箭,然後用絞盤迴收的方式將弩箭收回,進而拉倒秦軍的大型臨車。這一幕和《天國王朝》中的場面類似,但這確實是先秦戰場上存在過的操作。
根據《墨子-備高臨》的記載,當時面對敵軍居高臨下的臨車登城襲擊,在有充分器械條件的情況下,守軍可以裝備連駑車:這種器械需要將多張弓的弓弦扣到大弦上,將所有弓架在弩床上,最後在長十尺的大號箭矢尾部裝上可以回收的繩索,要拉回箭矢的話,就用轆轤卷收,這樣的弩車至少需要60枚大小箭矢,作戰時需要十人一起操作。所以劇中的趙軍在馬面上施放巨弩的場面,可以在先秦文獻中找到依據,只是目前還沒有文物證據支持這種複雜器械的存在。
5.戰時市民應該如何表現?
最後,在秦軍的投石轟擊下,邯鄲市民十分慌張,躲閃不及。其實按照三晉常見廝殺,特別是和秦國關係惡化之後,長期生活在戰爭威脅下的趙國軍民,不太應該體現出毫無秩序的狀態,更何況,在三家分晉的晉陽之戰,還有趙魏桂陵之戰中,趙國都經歷了首都被慘烈圍攻的情況。
在已經提前偵測到敵軍在途的情況下,按照《墨子》的記載,戰國時代的防禦方,需要提前組織好民眾:具體事項包括疏浚清點水井數目,安置水罐,建修公共廁所;必須積聚有充分的擂石、柴薪、茅草、蘆葦、木材、炭、沙、松柏、蓬艾、麻杆、油脂、銅鐵和糧食;炊灶要建造起擋板,敵方重要人質有嚴密的居處;
墨子把戰時居民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在戰鬥期間,城內街巷都要禁止通行,擅自通行的居民要殺掉,所有軍民都要堅守各自的崗位,不聽從命令的要殺掉;有街坊裡正和居民中的年長的人都要守護各街巷進出口,以防止奸細出入城市。
官吏和百姓大聲喊叫,三人以上聚集一堆,或兩人以上一起奔跑、相視哭泣、對面流淚、打手勢探問、互相指手劃腳、互相呼喚、你拉我扯、互相鬥毆撕打、互相爭辯都是要受到嚴厲懲罰的。為了防止不測發生,一些意志不堅定者,老弱病殘還有敵國人員都需要提前疏散轉移,以免幹預防守作戰。
所以電視劇中趙都居民的亂跑和組織混亂的場面,其實是以和平時代的狀態去理解戰時狀態下的趙國軍民,有失真實。
6.小結
總而言之,《大秦賦》的攻守城戰鬥復原,和那些鬼哄鬼的亂鬥一氣相比,很明顯是用了心的。只是從影視和遊戲製作的角度看,場面製作的最終決定權在美術,技術以及現場指導手中,因為影視劇和遊戲首先是文娛產品。對於歷史戰場的還原,除了真實性,需要考慮審美需要,更要考慮演員的安危,和參演動物的健康(比如長時間的無馬鞍裸騎,對於非牧區長大的演員,還有馬匹都很不友好,而且有一定安全隱患,因此電視劇中騎兵有馬鞍不值得過分詬病)。歷史顧問和專家的建議不一定會被全盤採納,採納程度受制於作品風格,拍攝經費等很多因素。雖然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就戰場的服道化本身而言,《大秦賦》的古戰場面是下了功夫的。
只是主幹內容和不錯的古戰場面相比,實在是差距太大,不敢恭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