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陽邏港。
長江日報記者任勇 攝
2020年12月27日清晨,身處魯爾區、坐擁萊茵河的德國杜伊斯堡,迎來來自武漢的中歐班列。該班列共編組49輛,其中裝載振動測試記錄儀等汽車配件設備的兩個標箱,是來自日本名古屋豐田工廠。
當天下午,豐田捷克工廠就辦理提貨手續,將兩個標箱運回工廠。
這一票是中外運湖北有限責任公司承運,從日本,直接走海運抵達陽邏港,借道武漢,搭乘中歐(武漢)班列,首次抵達歐洲。該票的成功抵達,標誌著「日本-武漢-歐洲」海鐵聯運國際新通道正式貫通。通過武漢這一中轉站,一條江海直達對接中歐班列、橫跨東亞—中亞—歐洲的國際物流新通道形成。
「日本—武漢—歐洲」海鐵聯運整個行程26天,如常態化運行只需要22天。而原來日本貨物單純海運到歐洲至少需要45天時間。
「日本—武漢—歐洲」海鐵聯運國際新通道的貫通,是武漢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湖北對外開放的重大標誌性事件,標誌著武漢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搶佔先機、發揮作用,作為連通日本—武漢—中東、中亞及歐洲地區國際鐵水聯運大通道,有機銜接和輻射了「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
■ 打通海運直航、鐵路直達
海鐵聯運國際通道水到渠成
武漢高起點謀劃,高規格建設,開啟武漢長江中遊航運中心建設嶄新大幕。「港口是骨架,航線是動脈,聯運是翅膀」,武漢新港委從塑造航線入手,頂層設計未來十年航線發展規劃。計劃三年開通武漢至日韓快航,再用3至5年時間開通武漢至日本的直航,逐步把武漢建設成國際物流中轉中心。
打通「日本—武漢—歐洲」海鐵聯運國際新通道,先決條件是打通武漢至日本的海運直航和武漢至歐洲的鐵路直達兩大通道。
首先是打通武漢至日本的直達航線。
作為航線開通的具體實施者,中外運湖北有限公司總經理陶保軒介紹,這些年他們按照頂層設計,從快航—直航—鐵海聯運,一步一個腳印,推動武漢快速與世界接軌。
2015年9月28日,武漢開通至日本、韓國貨櫃快班航線,通過武漢—上海支線對接上海—日本、韓國港口乾線,形成武漢—韓國(釜山港)、日本(東京港和大阪港)的航線服務品牌。「將武漢至日本東京港(大阪港)出口平均運輸時間從11-16天縮短至8天,將武漢至韓國釜山港出口平均運輸時間從12-16天縮短至7天。」快航的開通,對於促進武漢及中西部地區與日韓等東亞國家的貿易往來具有重要意義。
陶保軒介紹,快航的開通,加速推進武漢與日本、韓國的貿易往來,但是這種快班航線,還需要上海外高橋換裝海輪,換裝時間,少則2天,多則3至4天。「沒有直達國外的貨櫃航線,成為武漢參與國際化競爭的短板。發展直達航線勢在必行。」
為了實現武漢直航日本這一戰略目標,武漢新港委2016年前就開始謀劃開通近洋直達航線,謀劃建造武漢至日本、韓國的近洋直航船舶,推動研發、製造了國內江海直航新船型500箱級貨櫃船——「華航漢亞1號」「華航漢亞2號」。
2019年11月28日,武漢至日本貨櫃直達航線首航,試運行日本大阪、名古屋、神戶等港口。2020年5月9日,航線正式班輪化運行,往返時間14天,每周一班。裝載的貨物也逐步增加,從最初出港的30標箱,到高峰時200標箱。2020年共運行60個航次,累計進出口6030個標箱。
武漢至日本貨櫃江海直航航線是長江中上遊地區首條真正意義上的對外直達班輪航線,武漢直航日本,對武漢對外開放發展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此航線常態化運營的價值核心在於,將武漢港由內陸型轉向國際型、由二線港口轉向一線港口,實現建設內陸海港,進而建成國際樞紐港的目標,支撐內陸地區的對外開放,支持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中歐班列(武漢)2012年開通,2014年成立平臺公司。中歐班列(武漢)陸續開通了經阿拉山口、滿洲裡、二連浩特、憑祥、霍爾果斯「五線並行」的物流通道,現有25條穩定的跨境運輸線路,輻射歐亞大陸34個國家,76個城市。搭建起了「一主多輔、多點直達」的跨境物流服務網絡,最遠可直達英國倫敦,實現了湖北與亞歐陸上運輸的互聯互通。
武漢依託近洋航線和中歐班列(武漢),向東出海、向西入歐,以武漢為中轉樞紐的國際物流網絡體系初步構建。
■ 只需22天 新通道比單純走海運時間節約一半
有了武漢直達日本的航線,又有了武漢直達歐洲的班列,日本至歐洲的國際通道呼之欲出。
從2019年以來,武漢開始謀劃把江海直達與中歐班列銜接起來,開展「鐵—江—海」聯運,將日本貨物在陽邏港通過鐵水聯運轉乘中歐武漢班列運至歐洲、中東等地,形成物流閉環。這相當於以武漢為中心,開闢了一條貫穿東亞—中亞—中東—歐洲的「江海直航、鐵海聯運」國際物流新通道。
2019年5月,武漢組團赴日本推介,推介直達航線,同時推薦了海鐵聯運大通道,得到日本企業家的高度認同。
名古屋港作為日本的五大國際貿易港之一,貨物吞吐量連續12年位居日本全國第一。名古屋港緊鄰日本最大的豐田汽車城,港口的主要進出口貨物為汽車和汽車相關的零部件。豐田的配件從這裡運往世界各地。
2020年12月2日一大早,裝載2個標箱的振動測試記錄儀、手推貨運車等機械設備以及汽車配件,被豐田名古屋工廠送到名古屋港南一區,交給承運人——中外運湖北有限公司,委託他們運輸到捷克豐田工廠。
當天下午5時,兩個標箱的貨物被裝上華航公司的「華航漢亞1號」,隨著其他貨物一同開始海上旅行。
2020年12月8日上午,「華航漢亞1號」抵達陽邏港一期碼頭。這兩個標箱首先卸船,直接進入陽邏一期的海關監管區。中外運湖北有限公司業務負責人胡海介紹,武漢海關新港海關工作人員查驗完畢,為這票貨物辦理清關手續。次日,裝載兩個標箱的兩輛貨櫃卡車抵達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東西湖園區。
武漢海關再次辦理出關手續。2020年12月12日9時30分,兩個標箱貨物隨同其他貨物一同乘上X8015/6次列車,從漢西車務段吳家山站破霧而出,一路向西,駛往德國杜伊斯堡。12月27日,兩個標箱貨物抵達德國杜伊斯堡車站。當天,貨櫃在杜伊斯堡辦理提貨手續,運回捷克工廠。
整個行程26天。
胡海介紹,由於第一次是試運行,要先後進陽邏海關監管區、東西湖保稅園區,一次清關,一次報關,耽擱了時間,如果走順的話,只需要22天。
他介紹,原來日本的貨物到歐洲通過海輪運輸,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大西洋等,抵達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口,再通過陸地運輸到捷克豐田工廠,共需要45天以上。「原來日本到歐洲需要等貨期,一個大船裝滿才能出港,如今日本到武漢一周一班,武漢到歐洲,搭乘中歐班列,更加便捷了。」
■ 全新物流大通道綜合成本低
就在「日本—武漢—歐洲」海鐵聯運國際新通道貨物抵達杜伊斯堡的第二天,武漢市收到海關總署的批覆。
2020年12月28日,海關總署批覆同意陽邏港開展日本貨櫃貨物過境運輸業務。
對陶保軒來說,這是一個喜訊。這個批覆,意味著過境的貨物不需進行重複報關,可以節約2至3天的時間。他介紹,「日本—武漢—歐洲」海鐵聯運國際新通道第一次試運行,物流運輸費用將近10萬元人民幣,目前比單純走海運多2萬元。如果各項工作順利,兩邊價格基本持平。
在他看來,將武漢至日本貨櫃直達航線與中歐班列(武漢)聯通,構建集直航、中轉、過境運輸於一體的全新物流大通道,具有時效性強、穩定性高、輻射面廣和綜合成本低等優勢。
武漢新港委負責人說,當前武漢正推進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開通「日本—武漢—歐洲」貨櫃海鐵聯運,有利於整合武漢水運、鐵路、口岸等資源,充分發揮武漢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為建設中部強大市場和內陸開放高地提供支撐,並有效助力武漢加快形成國際物流中轉新樞紐。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生導師葉青認為,「日本—武漢—歐洲」海鐵聯運國際新通道,以武漢為核心樞紐,開闢聯通日本—湖北武漢—中亞、東歐經濟高效的物流新通道,形成國際物流閉環,有利於湖北與日本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推進中日共同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的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武漢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下先手棋,提升湖北武漢對外開放水平。
長江日報記者汪文漢
製圖 劉巖 職文勝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