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兩個來自日本的貨櫃乘坐中歐班列駛向歐洲。
製圖職文勝
長江日報訊12月12日上午9時30分,兩個來自日本名古屋豐田工廠的貨櫃乘上X8015/6次列車,從漢西車務段吳家山站出發,駛向德國杜伊斯堡,再通過貨櫃卡車運往捷克的豐田工廠。這也標誌著日本—武漢—歐洲海鐵聯運國際物流新通道正式打通,日本到歐洲的貨物運輸時間將由原來的45天縮短至22天左右。
據了解,這兩個貨櫃12月2日從日本名古屋的豐田工廠發出,由華航漢亞1號於12月8日運抵陽邏港一期碼頭。卸貨後進入武漢海關監管區,武漢新港海關進行登臨查驗和貨物查驗。
12月9日上午11時,該批貨物從陽邏海關監管區運往武漢新港空港綜保區東西湖園區,下午3時抵達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
12月11日上午,該批貨物乘上中歐班列,預計12月28日抵達德國杜伊斯堡,29日通過貨櫃卡車送到捷克的豐田工廠。
中外運湖北公司總經理陶保軒介紹,由於這次是試運行,可能時間長點,一般需要22天左右。目前日本貨物到歐洲傳統線路是走海運,需要45天以上,「原來日本到歐洲需要等貨期,一艘大船裝滿才能出港,如今日本直航武漢一周一班,貨物再由武漢到歐洲,搭乘中歐班列,更加便捷了」。
武漢新港委負責人介紹,將武漢至日本貨櫃直達航線與中歐班列(武漢)聯通,構建集直航、中轉、過境運輸於一體的全新物流大通道,具有時效性強、穩定性高、輻射面廣和綜合成本低等優勢。以武漢為核心樞紐,開闢聯通日本—湖北武漢—中亞、東歐經濟高效的物流新通道,形成國際物流閉環,有利於湖北與日本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推進中日共同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的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武漢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下先手棋,提升武漢對外開放水平。
連結>>>
向東出海向西入歐武漢構建國際物流網絡體系
近年來,依託近洋航線和中歐班列(武漢),向東出海、向西入歐,以武漢為中轉樞紐的國際物流網絡體系初步構建。日本—武漢—歐洲貨櫃海鐵聯運國際物流通道的開通,就源於中歐班列的快速發展和武漢至日本直航的基礎之上。
中歐班列(武漢)2012年開通,2014年成立平臺公司,連續4年,始終位居中歐班列第一梯隊,是全國唯一回程貨量高於去程貨量的班列。中歐班列(武漢)陸續開通了經阿拉山口、滿洲裡、二連浩特、憑祥、霍爾果斯「五線並行」的物流通道,現有25條穩定的跨境運輸線路,輻射歐亞大陸34個國家,76個城市。搭建起了「一主多輔、多點直達」的跨境物流服務網絡,最遠可直達英國倫敦,實現湖北與亞歐國家陸上運輸的互聯互通。
2019年11月28日,武漢—日本貨櫃江海直航航線成功首航,並於今年5月9日正式按五定班輪(定港口、定航線、定班期、定運時、定船舶)標準周班運行,成為長江中上遊地區首條真正意義上的對外直達班輪航線。截至目前,已經開通58個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