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30日,中國人民郵政發行了《大寨紅旗》郵票,一套5枚!
大寨位於山西省昔陽縣境內。大寨地處山區,有「七溝八梁一面坡」之稱,土地貧瘠,人民生活十分貧困。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大寨大隊黨支部帶領全村村民,進行治山治坡、改天換地的勞動。他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憑藉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用自己的雙肩和雙手,搬走了十多萬立方米的石塊,築起了上百條石壩,把一座座荒山禿嶺改造成了良田。1964年,在八屆十一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關於「農業學大寨」的決策,大寨成了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村。
層林盡染的虎頭山
成行的果樹
大寨的虎頭山,曾經的荒山禿嶺已經變成鳥語花香的森林公園,纏在半山腰上的果園,果實纍纍,芳香撲鼻。
踏著青石板山路走向高處。虎頭山,青山削翠,景色瑰麗,翠葉欲滴,綠枝閃爍,形成了極為美妙的虎頭松濤。
狼窩掌溝落差200多米,山高坡陡、洪災不斷,大寨人三戰狼窩掌,劈山填溝,壘起了總長7.5公裡的180多條大壩;把300畝坡地壘成了水平梯田,還新增加了80多畝好地。
大寨人用一塊塊石頭在山坡上壘出的梯田
大寨人用雙手建起的紅旗渠
大寨人用雙手建起的紅旗渠
「軍民池」
「軍民池」
山梁上,3個大水池清波蕩漾,漣漪陣陣,點綴在綠海之中,像三個圓形大鏡,倒映著藍天、白雲,倒映著池邊的仿古長廊。池子是解放軍幫助修的,村民稱為「軍民池」。
周總理紀念亭。周總理登上虎頭山時在此休息。
陳永貴墓地
陳永貴墓地依山而建,後面繞著的墓廓是一道用青石壘成的半圓形護壩,形狀像太師椅,在這裡可以看見整個大寨的所有山頭、山溝,房屋、街道。
墓地的前面是依山而建的數百級臺階,臺階兩旁,名貴的風景樹分布有致,茂盛的月季花五彩繽紛,臺階盡頭是泰山石雕塑的陳永貴半身巨像,塑像高7.2米,寬3.8米。
大寨黨支部,左2郭鳳蓮,左4陳永貴
大寨展覽館
江青在大寨參加勞動期間的宿舍
大寨展覽館,裡面有500餘副圖片,再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陳永貴、訪大寨的情景。還有許多實物,從不同的側面記錄了大寨人艱苦奮鬥的歷程。
郭沫若為大寨寫的詩
郭沫若墓
郭沫若為大寨寫了一首詩,把一部分骨灰埋在了大寨,純樸的大寨人為他建了一個紀念碑。
陳永貴故居
陳永貴故居
陳永貴故居:陳永貴家只有兩個窯洞,其中一個是廚房,一個是臥室,陳永貴擔任領導職務後,在院子的門口蓋了一間接待室,接待外賓和來訪人員。
從陳永貴的老家往後走,一排排像火車車廂的房子出現在眼前:下面是一孔窯洞,上面是一層房,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陳永貴帶領村民建起的住房。
如今的大寨村房屋整齊,街道清潔,家家戶戶住上了別墅式的小洋樓,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成為一個現代化的農業旅遊區。
大寨村門樓系兩層平頂樓房式建築,樓頂矗立著「大寨」兩個鮮紅的大字。村門兩邊牆壁上分別寫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大寨門樓成為大寨的標誌性建築。
站在虎頭山上看大寨新村
整座村落背靠虎頭山麓,坐南面北,高低錯落而又整齊有序。村中由南向北有一條主幹街,穿過大寨村門樓和村前廣場,統一修建起的排房式門面房,經營窯洞旅館、農家飯店和土特產品。
大寨的村辦企業
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大寨已撩去它那層神秘的光環,回歸了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的實實在在。如今的大寨生活富裕,環境優美,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農業旅遊村村。大寨人的生活也早已不是肩挑重擔、開荒種地,住進了別墅,為遊人提供服務的窯洞飯店和紀念品商鋪比比皆是,鄉村旅遊已成了大寨人的主業。
2014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昔陽縣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帶著大寨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調整產業結構,從農業的這麼一個角度,搞了多元化的經濟建設。從一口人不到180塊錢的收入現在上升到1萬8千塊錢,從一個村的總收入不到10萬塊錢,現在總產值達到10個億。這麼走過來以後,我的體會是,我們國家現在富強了,我們的人民也富裕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國人民是付出了血和汗的。
2018年大寨人均年收入已達到了2.5萬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