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猶存的戲臺,造型特意的石雕,幽深綿長的古巷,靜謐古樸的大門……走進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趙壁鄉東寨村,漫步青磚路上,石牆黛瓦、飛簷翹角,一股濃鬱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楊傑英 攝
中新網太原9月15日電 題:探訪千年古村山西昔陽縣東寨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作者 張婷婷 楊傑英
古韻猶存的戲臺,造型特意的石雕,幽深綿長的古巷,靜謐古樸的大門……走進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趙壁鄉東寨村,漫步青磚路上,石牆黛瓦、飛簷翹角,一股濃鬱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千年東寨,跨越『千年』,如今在鄉村振興的號角聲中,東寨村已煥然一新,未來將成為昔陽縣鄉村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東寨村支部書記王曉東介紹說。
9月14日,記者剛到東寨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整個村落的布局,村莊建在一個石坡上,依山就勢,隨形而建,層層疊疊,鱗次櫛比。房屋用磚石築成,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當地人稱為「昔陽境內的布達拉宮」。東寨村位於縣城東南,離縣城18裡。該村歷史悠久,逾越千年。據王氏家譜承書及碑文考證,有文字記載的早在唐朝肅宗至德初曾名「臥龍山莊」。後來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村址、村名經過八次更改,至今已有1257年的歷史。
也許是因為時間的積澱,才會讓東寨村變得如此有味道。村裡的每一塊石雕,每一座古院,每一道大門,都有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這裡的人們勤勞樸實、善良好客,庭前屋後收拾得井井有條。」在東寨村支部書記王曉東的指引下,筆者看到,每家每戶的門前道路上乾乾淨淨,庭前有花、屋後有樹,綠瑩瑩的大樹是乘涼的好地方。東寨村支部書記王曉東介紹說,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整個村莊都進行了綠化、美化、亮化,使得整個村莊四季有花、一步一景。
東寨村作為古村落,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兩代古建築群。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位於村東部的「王氏祖祠」,始建於大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清嘉慶年間和民國十年兩次重修。2005年又對房頂進行維修,現在保存基本完整。大門外高大的照壁、石柱、石梯、石階構成的「八字形」青石臺階和所有磚雕、石雕、木雕以及古柏共同彰顯它的古雅、宏偉、奇觀。
其次是位於村中部的「官坊」,它自古以來都是村民舉行集會、廟會、文化活動的中心場所。官坊佔地面積246.14平方米,院北面雙層高臺上是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修建的「神房」。中間大院石板鋪平,南面的古戲樓臺高1.5米,兩邊的木柱高3.24米,粗直徑0.36米。兩柱間上方的省替是鏤空木雕「二龍戲珠」,形象逼真,前後臺間的木隔斷上有三幅木刻牌匾,上刻「登臺增輝」「觀我新氣」八個鎏金大字,剛勁有力,加上獨特的卷棚式房頂,更顯出古戲樓的古樸高雅、雄偉壯觀。
此外,現存的古建築還有「節烈坊」、「元魁閣」、「巷龍口閣」等,這些古建築採用構圖簡潔明快、高雅古樸,向遊客展示王氏家族千百年來的事跡,讓遊客更詳盡了解到這個明清時期的名門望族。
東寨村歷來以「文化村」聞名全縣。這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老小舉人」是當時最有名氣的,十裡八鄉人人皆知。「老舉人」王敦臨和侄子「小舉人」王登俊都曾考中舉人,他們共同籌辦起東寨村的「範東小學」,重教育、惜人才,扶困濟貧的高風厚德被鄉梓人世代稱頌,為東寨村的文化人才輩出奠定了堅實基礎。這裡曾出過清代著名書法家、法學家王谷,出過進士、舉人、貢生,出過國子監、大學士、太學生,是當代著名生理學家、醫學教育家、中科院院士王志均的故鄉。
「村莊要發展,思路要轉變,閉門造車行不通。」村支部書記王曉東介紹說。目前,東寨村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已經立項並實施,工程進度達到80%。村集體近兩年來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美麗鄉村建設,亮化了所有公共活動場所,戲臺,牌樓等,綠化所有進村道路以及荒山荒坡。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建設文化牆、宣傳欄多個,安裝太陽能路燈,亮化村裡的大街小巷。目前,集餐飲、休閒、娛樂、購物為一體的特色產業項目古村落接待中心已經完工並即將投入運營。
東寨村乘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充分展現出東寨好村、好事、好文化的獨特魅力,打造有故事的鄉村、有文化的街巷、有味道的院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