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嶺背鎮的村落,除了遠近聞名的謝屋村,其實還有一座叫做「石溪圳」的千年古村被入選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四面青山環村莊,中間兩溪匯一江;房屋建在山水旁,廣闊沃野是糧倉。」
這是當地人描繪的石溪圳古村景象,從詩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村子石山環抱,大禾溪、小禾溪兩條古河道在此交匯,村前良田千畝。
村子具體位置則位於嶺背鎮往北1.6公裡處,於雩山山脈之下,總面積12萬平方米。
至今石溪圳古村還保留有古祠堂、官廳、練舞場和傳統民居等明清古建築20餘處,佔村莊建築總面積的56%。
據古村老人介紹,古村李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唐高宗李治的後代。關於古村李氏,還有這麼一個傳說廣為流傳。
傳說,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古村李氏先祖一宏公為避戰亂舉家遷徙,隨帶的還有一群鴨子。一日路經庵下潭,鴨子吃飽、喝足後,怎麼趕也不肯上岸。因天色已晚,一宏公只得在當地借宿,受到原住民的熱情款待。
可第二天、第三天,鴨子仍不上岸。一宏公好生奇怪,細看地形,正是「魚住潭,人住灣」的極品風水格局,又感當地人的盛情相邀,便在此繁衍生息。
李氏一族遷居古村後,深受原住民的擁戴,建古村中心區域的宗祠「問修堂」,名字意在「修身齊家,和睦四鄰」。
問修堂的前面是巨大的紅米石門樓。門樓建於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外側門額陽刻「隴西世家」,內側門額陽刻「雲擁金馬」,
問修堂主體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磚木結構,懸山頂,封火牆。
問修堂內面闊三間,二井三廳,六根大圓木柱支撐著雕椽疊扣、三層八角藻井,柱下是雲雕花邊石鼓。
分布於問修堂四周的還有冰鑑公祠、樂野公祠、步雲堂等一批明清建築。
這裡還有宋初的雲峰古寺,元初的映川公祠等古建築匯聚於這一片青山綠水中;古牌坊、古民居、古家廟、古石街等古蹟均為磚木結構,風火牆,懸山頂,遍布村子各個角落。
周邊均飾以浮雕人物及卷草,古樸莊重,古韻悠揚。
一路走來,品一品宏公石井溫潤可口的井水,欣賞雕梁畫棟、精緻恢宏的接官廳等古色美景,你會發現畫面的藝術感以及歷史的厚重感早已被思緒演繹成了一部唯美的劇作。
夕陽灑下縷縷清冷的光線,百年古村,風韻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