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寧波9月6日電 (陳怡)港城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輸出和外來文化流入的門戶,佛教文化藉此由東印度傳入明州。坐落於寧波市區以東16公裡太白山麓華頂峰下的阿育王寺,是中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也是我國禪宗名剎「中華五剎」之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佛教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並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而聞名中外。
人民網「行走新絲路」大型跨國全媒體報導採訪團,在金秋時節走進這座國內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
在我國與東亞諸國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既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一項重要內容。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劉恆武認為,寧波是天台、禪、律等諸宗之學問淵藪,也是中日韓三國佛教僧侶共同探究佛法、參研教理的熱門場域。
阿育王寺建於東晉時期,整體基調莊嚴而古樸。與青瓦蓋頂的大雄寶殿相比,黃色琉璃瓦蓋頂的舍利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踏入舍利殿內,正中是高約七米的貼金石塔,原內置佛龕並佛陀舍利,塔後供釋迦牟尼臥像,長約四米。
舍利殿是阿育王寺的建築核心。乾道四年,日本重源曾三次入宋,遍遊以天台國清寺為首的浙東諸寺,於明州阿育王寺舍利殿的建造中學習了土木建築技術,並從日本運大批木材助建舍利殿。
距今1700多年歷史的阿育王寺內還保存著一批唐宋以來的名人碑刻等珍貴文物。記者在舍利殿外看到四塊碑,阿育王寺印山方丈告訴記者,其中以宋朝的蘇軾書《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宸奎閣碑》最為珍貴。由於原石佚失,目前現存於殿前平臺上的碑文是以範欽所藏元代翻刻拓本為底本重刻的。
「當時,日本還非常珍視明州佛畫,現存大部分南宋寧波佛畫分藏於日本各地寺廟和博物館。」劉恆武教授告訴記者,南宋寧波佛畫中的羅漢圖有「十六羅漢圖」和「五百羅漢圖」兩種。其中金大受繪《十六羅漢圖》在日本南北朝時期備受佛畫匠師的推崇,成為他們爭相臨仿的對象,現存11副分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群馬縣立近代博物館。
「海絲佛教之路」帶起的不僅是東亞各國間宗教文化的融合還有佛教藝術的廣泛交流。入明以後,寧波成為中日勘合朝貢貿易的唯一交通港口。作為日本遣明勘合貿易船隊靠泊中國大陸海岸線後踏上的第一塊土地,寧波對於當時來華的日本人而言具有特殊意義。「現存的《寧波府城圖》和東京藝術大學美術觀察《育王山圖》,就是禪僧雪舟在遊覽了寧波各處風景名勝後,留下的珍貴記錄。」劉恆武教師介紹說,日本遣明使團遠赴北京前後,大部分時間都在寧波度過,寧波成為遣明使團成員與明人接觸最為頻繁的地區,在這種背景下,寧波地域文人群體與日本遣明使之間展開了密切的文學與藝術交流。
據介紹,現存日藏寧波佛畫中高僧像比較罕見,目前可確認出自南宋寧波華師之手的高僧像包括日本滋賀縣西教寺藏《天台大師智顗像》、日本京都市高山寺藏《不空三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