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寶幢太白山麓華頂峰下,與天童寺同處太白山麓,相距不過三十裡,始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中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內舍利殿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緻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在佛教領域擁有著很高的地位,素有"震旦聖地"和"東南佛國"之稱,是我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198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雖然同處太白山麓,與天童寺的深藏青山門前廿裡松徑不同,阿育王寺卻徑直坐落在大道邊上,兩重山門巍峨宏偉,氣度雍容。相同之處在於都是免費開放,不像別處勝跡一樣兜售門票。入山門,迎面照壁上書「晉代古剎」四個大字。松柏池閣超然除塵,瞬間便隔開了寺外喧囂,古剎淨土,名不虛傳。
阿育王寺佔地面積1241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400平方米。現存殿、堂、樓、閣600餘間,依山坡構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二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經樓。右側有雲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樓、祖師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閣、寮房等361間;左側有松光齋、鐘樓、舍利堂、先覺堂、大悲閣等264間。不同於天童寺的依山而建,阿育王寺地勢平曠,其間潭影樹蔭,碑亭寶塔,斜陽清風,足以令人靈臺空明。
天王殿重簷歇山黑瓦頂底層開間,上層五間,高約十四米,正脊上有「國基鞏固」四個字,簷間橫匾書「天王殿」,大門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橫匾,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所書,殿內石壁,嵌有金剛經石刻十八塊,前後石柱刻有六對楹聯,殿供大肚彌勒、韋陀及四大天王像。
大雄寶殿面寬七間,重簷歇山黑瓦頂建築,高約十四米,正脊上有風調雨順及龍魚戲珠彩塑,簷間有「大雄寶殿」方額,下層簷下橫匾書「覺行俱圓」為乾隆皇帝御書。殿內橫匾額題「善獅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殿之中塑釋迦牟尼佛,東塑藥師佛及阿難尊者,西為阿彌陀佛及迦葉尊者。兩旁十八羅漢,後麵塑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海島圖》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殿前之兩株樟樹,高過殿頂,襯著秋日斜陽,散落一庭金黃。
當日正值晚課,一眾寺僧於大雄寶殿列隊齊頌經詩,梵音陣陣,鐘磬悠悠,清香嫋嫋,肅穆莊嚴,吸引了滿寺遊客圍在殿前參禮,更有諸多信眾虔誠叩拜。我雖是閒遊過客,適逢其會亦不免雙掌合十,垂眉隨喜。
大雄寶殿後面是阿育王寺獨有的舍利殿。舍利殿面寬五間,重簷歇山黃琉璃頂建築,高約十三米。殿前屏門,浮雕綺麗。簷間方形額,上書「妙勝之殿」為宋孝宗御製,下簷黃匾上書「舍利殿」,殿後壁外有四幅護法神鵰,為唐朝作品,具極高歷史藝術價值。
殿內正中梁上懸豎額「佛頂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書,橫匾「光明莊嚴」掛於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此塔就是舍利塔,供奉馳名中外的稀世之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舍利塔為四方形銅質寶篋塔,高約0.4米,用銀絲吊一顆綠豆大小的至寶於小窗孔內,秘不示人。而寶塔外護的石塔,為明代遺物,高4米,每邊寬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單層寶篋印塔,頂部鑲嵌寶珠,四面刻有釋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圖像,通身漆朱貼金,依然華麗燦爛,在舍利殿的中心,神秘而莊嚴地熠熠生輝。石塔後面供置釋迦牟尼臥佛像,長約4米。殿前月臺兩側壁上立有四塊珍貴的碑記,其中有唐朝萬齋融撰文、處士範重書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朝為寺內「宸奎閣」落成書寫的記事文章和張九成撰並書的《妙喜泉銘》碑。
殿後有「母乳泉」,泉上方刻有「散曼陀華」為清朝書法家高振霄所書。
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保存著歷代碑碣、石刻、匾額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有唐徐嶠之手書"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蘇軾書"宸奎閣碑銘"、宋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和元、明、清歷代碑額現代碑刻58塊,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貫休畫十六尊者石刻、殿內棟上有宋高宗的"佛頂光明之塔"、宋孝宗御書"妙勝之御"、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和藏經樓上清雍正版本《龍藏》7247卷、《磧砂版大藏經》等珍品。其中以《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閣碑記》和《妙喜泉銘》最為珍貴。古寺規模宏大,殿宇重疊,迴廊幽深,亭臺牌匾歷歷,非尋常寺院所能及。
深邃廡廊通往後殿羅漢殿,內供五百羅漢金身塑像,俱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羅漢殿前一塔巍然高聳,美輪美奐,此為阿育王寺東塔。塔身朱紅,巍峨挺拔,如塔旁「阿育王寺東塔」』所描述:「面對玉幾,背倚鄮峰;七級浮屠,八面玲瓏;刻飾雕文,鵝黃猩紅;藻井綺麗,飛簷凌空;金鈴和諧,鐵馬叮咚」。1992年方丈通一法師住持以來,勵志弘法,恢復寺院舊制。在陸續修葺古殿下塔、擴建殿宇及重修上塔後,仍認為尚不夠功德圓滿,又得寺藏明成化年間日僧雪舟所繪「育王三塔圖」啟發,便在寺院東側新募一塔,歷經四年建成。由於建於寺院之東,幾乎與下塔建於寺院以西對稱,故稱之為東塔。
阿育王寺始建於西晉,晉武帝太康三年,有僧惠達奉師命尋訪阿育王塔,禮拜至誠,塔由地湧出,隨即建石塔供奉。至東晉義帝義熙元年,在塔外建亭加以保護,便是阿育王寺前身。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年又建三級浮屠,增設殿舍,初具佛寺雛形。梁武帝普通三年,擴建殿堂樓閣,欽賜阿育王寺之名,寺院初具規模。至唐宋時期又有進一步發展,成為南宋重要佛教活動中心。明末清初,大殿多有毀廢,現在保留的古建築群,是康熙年間重修後的規模。近年寺院再度得到修葺擴建,香火再度興盛,躋身全國重點寺院行列。
時間關係,未能細細縱覽全寺,步履所及,走馬觀花而已,是為記。
————
【簡介】
羅永珩,網名風二中,別署浣花莊主,閩西客家人,現居廈門。好山水,耽遊冶,愛生活。
更多遊記文章,請關注百家號「浣花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