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遊記 寧波阿育王寺

2020-12-25 歲寒小築
作者:羅永珩

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寶幢太白山麓華頂峰下,與天童寺同處太白山麓,相距不過三十裡,始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中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內舍利殿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緻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在佛教領域擁有著很高的地位,素有"震旦聖地"和"東南佛國"之稱,是我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198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雖然同處太白山麓,與天童寺的深藏青山門前廿裡松徑不同,阿育王寺卻徑直坐落在大道邊上,兩重山門巍峨宏偉,氣度雍容。相同之處在於都是免費開放,不像別處勝跡一樣兜售門票。入山門,迎面照壁上書「晉代古剎」四個大字。松柏池閣超然除塵,瞬間便隔開了寺外喧囂,古剎淨土,名不虛傳。

阿育王寺佔地面積1241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400平方米。現存殿、堂、樓、閣600餘間,依山坡構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二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經樓。右側有雲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樓、祖師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閣、寮房等361間;左側有松光齋、鐘樓、舍利堂、先覺堂、大悲閣等264間。不同於天童寺的依山而建,阿育王寺地勢平曠,其間潭影樹蔭,碑亭寶塔,斜陽清風,足以令人靈臺空明。

天王殿重簷歇山黑瓦頂底層開間,上層五間,高約十四米,正脊上有「國基鞏固」四個字,簷間橫匾書「天王殿」,大門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橫匾,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所書,殿內石壁,嵌有金剛經石刻十八塊,前後石柱刻有六對楹聯,殿供大肚彌勒、韋陀及四大天王像。

大雄寶殿面寬七間,重簷歇山黑瓦頂建築,高約十四米,正脊上有風調雨順及龍魚戲珠彩塑,簷間有「大雄寶殿」方額,下層簷下橫匾書「覺行俱圓」為乾隆皇帝御書。殿內橫匾額題「善獅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殿之中塑釋迦牟尼佛,東塑藥師佛及阿難尊者,西為阿彌陀佛及迦葉尊者。兩旁十八羅漢,後麵塑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海島圖》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殿前之兩株樟樹,高過殿頂,襯著秋日斜陽,散落一庭金黃。

當日正值晚課,一眾寺僧於大雄寶殿列隊齊頌經詩,梵音陣陣,鐘磬悠悠,清香嫋嫋,肅穆莊嚴,吸引了滿寺遊客圍在殿前參禮,更有諸多信眾虔誠叩拜。我雖是閒遊過客,適逢其會亦不免雙掌合十,垂眉隨喜。

大雄寶殿後面是阿育王寺獨有的舍利殿。舍利殿面寬五間,重簷歇山黃琉璃頂建築,高約十三米。殿前屏門,浮雕綺麗。簷間方形額,上書「妙勝之殿」為宋孝宗御製,下簷黃匾上書「舍利殿」,殿後壁外有四幅護法神鵰,為唐朝作品,具極高歷史藝術價值。

殿內正中梁上懸豎額「佛頂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書,橫匾「光明莊嚴」掛於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此塔就是舍利塔,供奉馳名中外的稀世之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舍利塔為四方形銅質寶篋塔,高約0.4米,用銀絲吊一顆綠豆大小的至寶於小窗孔內,秘不示人。而寶塔外護的石塔,為明代遺物,高4米,每邊寬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單層寶篋印塔,頂部鑲嵌寶珠,四面刻有釋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圖像,通身漆朱貼金,依然華麗燦爛,在舍利殿的中心,神秘而莊嚴地熠熠生輝。石塔後面供置釋迦牟尼臥佛像,長約4米。殿前月臺兩側壁上立有四塊珍貴的碑記,其中有唐朝萬齋融撰文、處士範重書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朝為寺內「宸奎閣」落成書寫的記事文章和張九成撰並書的《妙喜泉銘》碑。

殿後有「母乳泉」,泉上方刻有「散曼陀華」為清朝書法家高振霄所書。

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保存著歷代碑碣、石刻、匾額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有唐徐嶠之手書"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蘇軾書"宸奎閣碑銘"、宋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和元、明、清歷代碑額現代碑刻58塊,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貫休畫十六尊者石刻、殿內棟上有宋高宗的"佛頂光明之塔"、宋孝宗御書"妙勝之御"、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和藏經樓上清雍正版本《龍藏》7247卷、《磧砂版大藏經》等珍品。其中以《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閣碑記》和《妙喜泉銘》最為珍貴。古寺規模宏大,殿宇重疊,迴廊幽深,亭臺牌匾歷歷,非尋常寺院所能及。

深邃廡廊通往後殿羅漢殿,內供五百羅漢金身塑像,俱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羅漢殿前一塔巍然高聳,美輪美奐,此為阿育王寺東塔。塔身朱紅,巍峨挺拔,如塔旁「阿育王寺東塔」』所描述:「面對玉幾,背倚鄮峰;七級浮屠,八面玲瓏;刻飾雕文,鵝黃猩紅;藻井綺麗,飛簷凌空;金鈴和諧,鐵馬叮咚」。1992年方丈通一法師住持以來,勵志弘法,恢復寺院舊制。在陸續修葺古殿下塔、擴建殿宇及重修上塔後,仍認為尚不夠功德圓滿,又得寺藏明成化年間日僧雪舟所繪「育王三塔圖」啟發,便在寺院東側新募一塔,歷經四年建成。由於建於寺院之東,幾乎與下塔建於寺院以西對稱,故稱之為東塔。

阿育王寺始建於西晉,晉武帝太康三年,有僧惠達奉師命尋訪阿育王塔,禮拜至誠,塔由地湧出,隨即建石塔供奉。至東晉義帝義熙元年,在塔外建亭加以保護,便是阿育王寺前身。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年又建三級浮屠,增設殿舍,初具佛寺雛形。梁武帝普通三年,擴建殿堂樓閣,欽賜阿育王寺之名,寺院初具規模。至唐宋時期又有進一步發展,成為南宋重要佛教活動中心。明末清初,大殿多有毀廢,現在保留的古建築群,是康熙年間重修後的規模。近年寺院再度得到修葺擴建,香火再度興盛,躋身全國重點寺院行列。

時間關係,未能細細縱覽全寺,步履所及,走馬觀花而已,是為記。

————

【簡介】

羅永珩,網名風二中,別署浣花莊主,閩西客家人,現居廈門。好山水,耽遊冶,愛生活。

更多遊記文章,請關注百家號「浣花山房

相關焦點

  • 震旦聖地——寧波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位於浙江寧波阿育王山上,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是我國現存唯一一座以「阿育王」命名的佛教寺院。阿育王寺為我國佛教禪宗「五剎」之一,素有「八吉祥地」之譽。「八吉祥」又稱「佛八寶」,是象徵佛法威力的八種物象。
  • 寧波阿育王寺,贈清香九支,有最純正的佛教氛圍
    那麼「阿育王」又是哪一位?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阿育王寺是我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名字命名的千年古剎。
  • 追隨雲峰長老的足跡:阿育王寺
    圖為阿育王寺前任住持通一法師升座時,南京市佛教協會贈送的賀聯及靈隱寺贈送的觀音畫像。雲峰長老筆記中提到的通一老和尚(1926-2000),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1986年9月升座阿育王寺方丈,2000年11月25日圓寂。通一法師住持阿育王寺期間,重建大悲閣、西塔樓、白雲竹院、鑑真紀念亭、東塔、華藏等,頗有作為,為僧界所重。
  • 走出國門的「阿育王塔」:從印度、寧波到日本
    渡宋僧重源所見的寧波阿育王寺1183年1月24日這一天,為東大寺的復建工程募集資金的僧人重源,來到右大臣九條兼實的府上,向九條兼實繪聲繪色地講了他在宋朝巡禮的見聞。根據九條兼實的日記《玉葉》,我們發現重源特別提到了一個地方——寧波的阿育王寺(山)。
  • 浙江寧波古寺巡禮:阿育王古寺
    浙江寧波,阿育王古寺。在去寧波之前,我只知道阿育王寺,結果一搜導航,發現原來寧波有兩座阿育王寺:一座是位於鄞州區寶幢太白山麓華頂峰下的阿育王寺(也就是參觀者較多的寺廟);另一座則是位於北侖區嘉溪村烏石岙的阿育王古寺,與前者相比,阿育王古寺要更為低調一些,參觀者寥寥。
  • 春遊浙江第2篇:參拜寧波阿育王寺,濛濛細雨中感悟禪機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寧波阿育王寺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已經封閉的老山門阿育王寺位於寧波郊區,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也許正是因為遠離城市的喧囂,也非重要的活動日,此時香客和遊人稀稀落落。
  • 寧波阿育王寺:「海絲」佛教文化藝術的奇葩
    寧波阿育王寺:「海絲」佛教文化藝術的奇葩 來源:人民網  2014年09月06日21:44 寧波阿育王寺。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劉恆武認為,寧波是天台、禪、律等諸宗之學問淵藪,也是中日韓三國佛教僧侶共同探究佛法、參研教理的熱門場域。 阿育王寺建於東晉時期,整體基調莊嚴而古樸。與青瓦蓋頂的大雄寶殿相比,黃色琉璃瓦蓋頂的舍利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踏入舍利殿內,正中是高約七米的貼金石塔,原內置佛龕並佛陀舍利,塔後供釋迦牟尼臥像,長約四米。 舍利殿是阿育王寺的建築核心。
  • 外地遊客在寧波阿育王寺吃素菜自助餐,一個人只需要10塊錢:良心
    前段時間,趁著春節假期的尾聲,我到浙江寧波去遊玩了兩天。「阿育王寺」作為寧波最有代表性的寺廟之一,是很多人到寧波旅遊時必須去打卡的一個重要景點。儘管「阿育王寺」位於寧波郊區,距離市區比較遠,但好在有地鐵直達,交通還是非常方便的。
  • 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月湖、南塘老街、阿育王寺、溪口旅遊景點
    南塘老街旅遊景點實拍圖三四、浙江寧波阿育王寺旅遊景點推薦中國現存的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廟,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和南朝梁三年(522阿育王寺被譽為「東南佛教王國」,是著名的禪宗寺廟,也是中國佛教的「五嶽」,這也是中國唯一一座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廟,阿育王寺佔地面積124100平方米,佔地面積23400平方米。
  • 佛教君主阿育王—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
    阿育王也許是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徵後的歲月裡,徵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主要的帝國。
  • 「寺院|寧波鄞州一日遊」晉代古剎——天童育王
    天童育王已經是我小時候的記憶了,小學時候組織過一次春遊來的就是天童和育王。天童育王其實是兩個寺院,相距約10公裡左右,都是免費的寺院景區。相傳東晉沙門慧達在鄞縣寶幢鎮建塔一座,被認為是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遂於其地建立精舍,是阿育王舍利殿的起源。
  • 孔雀帝國「阿育王」,拔刀成王,棄刀成佛
    18歲的阿育王,被父王任命為印度孔雀王朝底下一塊疆域的總督,王位正常情況來說,怎麼也輪不到他的頭上,問題是阿育王的父王大約在公元前273年突然離世,他在死前沒有確立太子,阿育王的兄弟姐妹便開始了激烈的奪位大戰,不過阿育王才是幕後大Boss。
  • 阿育王寺佛祖舍利塔是全國唯一完好保存釋迦牟尼舍利舍利塔
    慧達尋得舍利塔後,就地結茅供養,他所設立的龕堂就是阿育王寺的雛形。  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梁武帝賜寺額「阿育王寺」,阿育王寺名延續至今。如今,在距阿育王寺東三公裡處有阿育王古寺遺蹟,為當年釋迦牟尼舍利塔湧現處,立有「湧見巖」碑。明清兩代,寺殿數度傾坍。現存寺廟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修的。
  • 阿育王像怎麼從印度來到成都?揭秘成都博物館明星展品
    阿育王像是本次「映世菩提」特展的明星展品,成都出土阿育王像的淵源和傳播路線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焦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崇峰結合相關歷史文獻,論證了阿育王像的粉本或模型,應從天竺(古印度)中轉建康(今南京)後傳入益州(今成都)的觀點。
  • 阿育王像怎麼從印度來到成都? 揭秘成都博物館明星展品
    阿育王像是本次「映世菩提」特展的明星展品,成都出土阿育王像的淵源和傳播路線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焦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崇峰結合相關歷史文獻,論證了阿育王像的粉本或模型,應從天竺(古印度)中轉建康(今南京)後傳入益州(今成都)的觀點。
  • 阿育王寺 我的精神家園
    後人也有把義熙元年(405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級木浮圖,並創建殿宇,初具寺廟規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興建殿堂樓閣,並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阿育王寺位於寧波鄞州區寶幢,始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歷經1700多年歷史。
  •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王。他小的時候,就決心做個最有威嚴的國王。果然,在他得到王位之後,全國上下都對他服服帖帖,找不到一個反對他的人,因為不服從他的人,早已經被他殺光了。在印度,人們認為,如果做壞事,死後會被打入八十八層地獄,做善事則可進入極樂世界。
  • 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今起開放 七寶阿育王塔等國寶亮相
    今天起,每天8:30-17:00,遺址公園正式對社會公眾開放,大報恩塔、七寶阿育王塔等也一一呈現在公眾面前。2008年在大報恩寺前身的長幹寺地宮,出土了「七寶阿育王塔」等一大批國家級文物與佛教聖物,2010年「佛頂真骨」「感應舍利」「諸聖舍利」盛世重光,震驚華人世界和佛教界。
  • 中國唯一一座用印度人命名的寺廟,就在浙江寧波,值得去看!
    但是,中國有一座「特殊」的寺廟,這座寺廟的名字竟然是由印度人命名的,是全中國唯一的寺廟,位於浙江省寧波市的阿育王寺。阿育王寺位於寧波鄞州區五鄉鎮寶幢太白山麓華頂,是寧波最著名的「千年古剎」之一。西被晉時期建設寧波「阿育王寺」到目前為止有1700年多的歷史,中國佛教的禪宗寺名,「東這國家」,「五山第五」的美稱,有眾多的佛教信徒的心中非常重要的佛教聖地之一,同時也是寧波最具代表性的萩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 1919年浙江鄞縣老照片 太白山天童寺阿育王寺百年前風貌
    寧波市區過去一直為鄞縣縣治,原稱明州,明朝時為避諱,改名為寧波。2002年4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而設立為寧波市鄞州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這組老照片吧。天童寺 佛殿太白山 天童寺 鎮蟒塔(1919年7月)太白山 天童寺 鎮蟒塔(1923年11月)太白山天童寺 古天童宏智禪師墓塔太白山天童寺門外七塔太白山天童寺鐘樓阿育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