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夢見去世多年的父母,我就會選擇去阿育王寺拜祭,為的是一份精神寄託。
常言說,父母在,尚有去路,父母不在,便沒有了歸處。可是,我多麼想在寺院那雲霧繚繞的煙火中,尋找到與父母靈魂溝通的途徑,與他們靈魂再相聚……
所以,多年來,我每年都要去阿育王寺幾趟。因為,那裡是我最後的精神家園。
同時,這裡也是一座佛教殿堂和一座旅遊景區。
我每次去位於寧波市鄞州區寶幢的山嶺上的阿育王寺,心裡總會有個疑問:這個寺院為何取名阿育王寺,阿育王是誰?
查詢了相關資料才知道原委。據史書載,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相傳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前2世紀),在波吒利費城舉行了佛教史上規模最大的第三次結集,編纂整理經、律、論經典,並派遣僧侶四方傳播佛教,使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
阿育王還取出王舍城大寶塔阿闍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在中國,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
這19座舍利塔中,相傳其中一座舍利塔就是今天寧波市阿育王寺,裡面放有一顆如來佛的頭顱舍利子保存於阿育王寺的舍利寶塔。這座阿育王寺也是中國這19座舍利塔裡唯一僅存至今的寺院。
據史載,晉義熙元年(405年),為了保護佛國珍品始建塔亭覆護。後人也有把義熙元年(405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級木浮圖,並創建殿宇,初具寺廟規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興建殿堂樓閣,並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位於寧波鄞州區寶幢,始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歷經1700多年歷史。
阿育王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是佛教禪宗名寺,中國佛教"五山第五"。史載: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阿育王寺被列為「五山」之第五山,與徑山寺、靈隱寺、淨慈寺、天童寺齊名。阿育王寺也是中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緻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198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
2006年05月25日,阿育王寺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阿育王寺在佛學界非常著名,除了是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緻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還困佛學史上著名的鑑真和尚東渡日本的過程中,曾經多次與阿育王寺有過密切關係。
史載:744年1月,作了周密籌備後,鑑真等17僧(包括潛藏下來的榮睿、普照),連同僱傭的"鏤鑄寫繡師修文鐫碑等工手"85人,共100餘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遇風浪沉船。船修好後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群島一小島,五日後眾人方被救,轉送明州(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安頓。開春之後,越州(今浙江紹興)、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請鑑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結束了巡迴講法之後,鑑真回到了阿育王寺,準備再次東渡。此事為越州僧人得知,為挽留鑑真,他們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中國,目的是"引誘"鑑真去日本。於是官府將榮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榮睿途中裝病,偽稱"病死",方能逃離。第三次東渡就此作罷。
江浙一帶既然不便出海,鑑真於是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率30餘人從阿育王寺出發。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鑑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採訪使遂派人將鑑真一行截回揚州。
第六次東渡鑑真便秘密乘船至蘇州黃泗浦轉搭遣唐使大船。隨行人眾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於餘姚趕來,11月21日,鑑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餘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東渡終於成功。
鑑真東渡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佛教更為廣泛的傳播到東亞地區,對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業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因為鑑真東渡的美談,所以寧波阿育王寺也聲名鵲起,數百年長盛不衰。
阿育王寺,號稱六殊勝八吉樣地,排名一直在天下禪宗五山之中,是中國現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寺內,有一贔屓馱一「八吉祥地」的碑。
阿育王寺還是一座文化寶庫。寺內珍藏著座名聞天下的佛祖舍利寶塔。寺內有全省僅存的兩座元塔,和唐、宋、明、清、民國及現代碑刻,其中以《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閣碑記》和《妙喜泉銘》最為珍貴。
當懷念父母而心靈無所歸附時,我還是願意來阿育王寺,我知道,在這裡一定能尋找到心靈的慰藉和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