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崑山華東臺商子女學校就讀的臺灣孩子包馥華,用日記記錄了她今年暑假之前來到周莊臺灣老街的一段奇妙感受:「我像一隻長期受到飢餓打擊的獅子,奮力地衝出去,準備飽餐一頓。那些布袋戲、冰店、火車頭、裡長辦公室,一個也不想錯過;在臺灣高山族部落,高山青劇場、鹽水烽炮、平溪天燈,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神明,都盯著我看,很好玩也很恐怖;小攤上古老的彈珠汽水是媽媽小時候的最愛,繡花布鞋則是奶奶的收藏品,我把這些古老的東西一一拍下來,回家和家人分享,讓他們回到小時候單純快樂的時光。」
在崑山,10萬臺商愛戀這座城市的情感越來越濃烈。大街小巷隨處飄逸的「臺灣味道」,讓「小臺北」變得名副其實;融進臺灣精髓的教育、醫療,化解每一位臺商最關心的生活問題;以「服務無止境、滿意無重點」為核心的崑山「168服務」,努力化解每一位臺商的工作難題;一處處臺灣傳統民俗文化場所,讓一支支「無根的蘭花」,從此不再四處漂泊。
前不久,崑山市委書記管愛國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說,崑山要打造臺商臺胞的大陸「精神家園」,緊緊圍繞廣大臺商臺胞的現實需求,以經貿為基礎,以文化為紐帶,以活動為載體,以思想為支撐,以制度為保障,讓廣大臺商臺胞在崑山「同創同樂、共建共融」。
【無「根」蘭花,崑山有「家」】
今年3月,崑山臺協會輔導會長孫德聰專門給本報寫來稿件,以《崑山三月也瘋媽祖》為題,記錄了大陸各地臺商前來慧聚寺朝拜媽祖的盛況。
臺灣寶成集團行政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陳建中說,臺商經常被人們稱為「遊牧民族」,他們就像是沒有「根」的蘭花,企業搬到哪,事業做到哪,他們就跟著奮鬥到哪,永遠只是一個「客」。2005年,崑山臺商共同捐資1億多元人民幣,重建崑山慧聚寺引入媽祖文化,慧聚寺也因此成為華東地區首個以「閩臺」風格規劃建設的寺廟。2010年9月15日,崑山臺協會赴臺灣鹿港天后宮,護送媽祖來到崑山,並帶來了臺灣傳統民俗文化。崑山開發區臺協分會會長吳泳震一有空就來到慧聚天后宮,最高頻率是一天兩次。「心中有什麼煩惱和不快,向媽祖訴說一下,感覺心情就變得特別輕鬆、舒暢。天后宮建成後,臺商就有了根,哪兒也不想再去了。」他說。
因為有10萬臺商在此居住,臺商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臺灣企業文化、管理文化、商業文化、餐飲文化、教育文化、旅遊文化、慈善文化、民俗文化、禮儀文化、義工文化……臺灣文化元素的引進,使得崑山呈現出更為多元和更富活力的文化特性,使得昆臺合作實現了從經濟層面向精神層面的飛躍。82歲的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5月份參觀了周莊臺灣老街,看到了眾多原汁原味的臺灣民俗文化展示後寄語:昆臺經濟、文化交流要永永遠遠地持續下去。
【「精神家園」,創意滿園】
在剛剛落幕的2012「臺灣·江蘇周」活動期間,作為唯一組團參加的縣級市,崑山代表團受到臺灣各界高規格的重視和禮遇。臺灣各界人士對崑山的讚譽和期望,崑山對臺商的承諾和保證,千言萬語彙聚成一句話——把崑山打造成臺商在大陸的「精神家園」。
經過20多年的經貿合作交流,崑山已經成為臺商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崑山與廣大臺商臺胞形成了血肉相連、血脈相通、共生共榮的良好局面。臺商、臺胞、臺屬已經成為崑山大家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員。許多臺商臺胞對崑山的感覺已經超越了商業意識和市場意識,產生了家園意識,希望能夠全面融入崑山。崑山積極行動,力求將這座臺商的大陸「精神家園」建設得更加完美,滿足臺商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需要,讓臺商真正找到「人在故土,家在身邊」的感覺。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