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帝國「阿育王」,拔刀成王,棄刀成佛

2021-01-19 文藝術史

實際上,現代人流行的「亦正亦邪」梗,「黑臉、白臉」梗,在上千年以前已被印度一皇帝玩過——他是「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之君,公元前303年至公元前232年,印度次大陸幾乎遍布滿了他殺伐與布施的身影。

這位「亦正亦邪」的阿育王,在歷史中留下了「黑阿育王」時代,與「白阿育王」時代,總而言之,無論是哪個阿育王,都將「魔佛」這兩種形象,演繹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念之間,兩種極端,兩種人生,兩個人間世界。

在那片古老印度的土地上,人間的天堂和地獄,被掌握在他的股掌中,拔刀成王,棄刀成佛,只是不知在他成佛之際,能否超度完他刀下的亡魂……

後人,可否評說?

被父親「黑化」的阿育王

說道阿育王,那是印度無人不知的偉大帝王,然而印度人這位古老的王,小時候因相貌不佳,顏值低於皇家水準,而被看臉的父王嫌棄,和他那些皇兄皇弟相比,不受他父王的待見。

據說,因得不到外貌協會的父王寵愛,阿育王的皇兄弟可以用金鍋銀碗吃飯,而他只能端著瓦器進行手抓梗米飯,顯然,阿育王擁有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硬生生在父王以貌取人的目光中,黑化成了一個內心很辣的少年。

18歲的阿育王,被父王任命為印度孔雀王朝底下一塊疆域的總督,王位正常情況來說,怎麼也輪不到他的頭上,問題是阿育王的父王大約在公元前273年突然離世,他在死前沒有確立太子,阿育王的兄弟姐妹便開始了激烈的奪位大戰,不過阿育王才是幕後大Boss。

生在帝王家,最大的對手不是敵人,而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傳聞他殘忍地將99位兄弟姐妹、政敵盡數殺光,絲毫沒有手下留情,隨後自己登上了王位,也開啟了「黑阿育王」時代。

阿育王戰力兇猛,據說他的戰鬥素質從幼年開始訓練而成,曾被稱為是一個可怕的獵人,能一木棍打死一隻獅子,因其強悍的戰力,他被送去「阿凡提省孔雀帝國」對當地的騷亂進行遏制。

阿育王既然擁有彪悍的戰鬥力,在經他曾造父王蔑視的陰影,其嗜血的人格正式調製完畢,兇猛的戰力註定要變成魔鬼的力量。登上王位的阿育王,把手中的權力變成了一把鋒利的屠刀,印度在他的統治下儼然一座人間地獄。

應該說,黑阿育王真的設立了一個「人間地獄」,在他的人間地獄裡,有著各種各樣駭人的刑具,誰邁入了他的地獄,在被送去真正的鬼門關之前,都必先經一道折磨。

還有傳聞,黑阿育王每天早上起床後,要通過鞭打刑罰,發洩完心中的暴戾之氣後才能進餐,以撫慰他童年沒有好飯菜的心理,並一怒之下致使500位大臣人頭落地,形同魔鬼。

除去對內殘暴嗜血,對外黑阿育王也十分好戰殺戮,多年徵戰,通過武力徵服了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的領土。其中的羯陵伽國位於孟加拉灣沿岸,擁有發達的貿易,繁榮的經濟,在黑阿育王的虎視之下,大約在公元前262年,被阿育王入侵,俘虜了15萬人,屠殺了10萬人,一時流血成河,橫屍遍野。

也是經過羯陵伽國戰爭之後,不待人們從驚悚中緩過神來,黑阿育王突然變成了白阿育王,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之間,他皈依了佛教。

腳踏祥雲的被阿育王

一夜之間立地成佛的阿育王,驟然之間變成了印度人間的神,來了一個360度大轉身,留下了詭譎的傳奇背影。

一心成佛後的白阿育王,放棄了一切擴張的步伐,不久後便宣布把佛教設定為印度的「國教」,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及佛塔,據說一共多達84000座佛舍利塔。

阿育王還曾多次幫助僧團,布施供養三寶,從全國召集來一大批佛教高僧,編撰佛教經典,促進佛教文化的傳播,印度成了佛教聖地。

為了弘揚佛法,他派出了大批使者、僧侶,包括王子和公主,前往鄰國進行傳教,後經過宣傳效果和使節的傳往來傳播,使得佛教被傳到了錫蘭、緬甸、中國、甚至傳到了埃及等地。

除去對佛教的弘揚,白阿育王為了維護政治的穩定,及經濟文化上的繁榮發展,且為國家進行了系列有益的改革,大力支持農業、貿易,興辦醫院,修建旅舍、栽樹得蔭,以慈悲治世。

他命人在印度19個地方分別建造「阿育王柱」,柱頭為威猛的四頭獅,可在柱身寫下他所頒布的「阿育王法敕」,法敕中他自稱為「天親仁顏大王」,目的是勉勵臣民向善,其中有言,大致意思為:

待人須仁愛慈悲,孝順父母,善待親戚朋友。尊重萬物生靈,眾生皆平等。少存私心,多做有益於公眾的事。以寬容之心對待其他宗教,與之和平共處。

阿育王變成了一位腳踏七彩祥雲的虔誠佛教徒,孔雀王朝在他佛法的洗禮下,當地的人們從阿修羅的地獄,抵達了人間的天堂,在沒有暴力的和諧生活中,歡呼了41年之久。

被佛法薰陶的土地,沐浴在祥和的香火之下,使得當時的古印度出現了空前絕後的強盛局面,阿育王也從黑阿育王向白阿育王轉型成功,成為了印度人們心中偉大的王。

據記載,阿育王在「黑阿育王」時期,親眼目睹了羯陵伽國俘虜被屠殺的場面後,心生憐憫,深感悔悟,並在高僧「優波笈多」尊者的一番指點善誘下,停止了武力擴張,精神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功德慧根在心中開悟,終於皈依了佛門,完成了一夜之間的迷之轉身。

真假難辨的「阿育王」

有人認為,黑阿育王沒有歷史所描述的那般邪惡,白阿育王也沒有真正做到真正的皈依佛門……兩者似乎皆有道理。

關於「黑阿育王」

根據《佛教字典》中對阿育王的介紹可知,阿育王是一位血性青年,在殘忍滅兄登上寶座之後,徵戰殺戮,血性而兇狠。不過在事實的基礎之上,對於阿育王殺了99位兄弟姐妹這份數據,可能過於誇張。

再者,阿育王能夠坐擁印度疆土,靠的正是殘酷的武力手段,歷史上的黑阿育王即便沒有誇張性的殘暴,也是一個狠角色,加上其生於皇家卻不受父王待見,面對這樣的事多少心理有些陰影,甚至心理多少有些變態陰暗。

關於「白阿育王」

一個人的心性,真能在兩個極端中順利轉變嗎?白阿育王卻用華麗的轉身告訴人們,人真的可以像佛法中所言「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他也在這兩個反面中做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黑化的阿育王,恐怖得像個魔鬼,成佛的阿育王,慈悲得猶如一尊天神,不得不說,這正是佛法的奧妙之處,世俗之人一般無法理解,深入一些容易走火入魔。

不過另有一傳聞,阿育王自小有佛緣,尤其崇拜「釋迦牟尼」,他還常說:「佛教可以消滅個人的欲望,使人安分守己,這對國家很有用處。」

此處不免矛盾,自小崇拜釋迦牟尼的阿育王,長大後依然成了魔鬼,莫非」出世必先入世「?但重點在後面,在阿育王心裡,他似乎很早就懂得了佛法的另一番用途,它能消滅人的欲望,讓人安份守己。

回顧黑阿育王擴張疆土時期,對於自己魔鬼的行為,看上去沒有一絲懺悔之心,直到他在羯陵伽國戰爭後,完成了印度領土的統一,才突然一夜頓悟,變成了白阿育王。

不排除佛法在白阿育王手中,有作為戰後統治策略的可能,其一,在他死後,事實證明,印度很快又陷入了混亂的局面,在他死後不到50年,孔雀王國土崩瓦解;其二,白阿育王即便皈依了佛教,依然是最高統治者,擁有清醒的頭腦,理智的心態。

實則,白阿育王半途是否真心皈依佛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作為白阿育王,卻也做出了一番豐功偉績,人們也在他的統治下,解脫了暴力,安居樂業。

阿育王的一生堪稱詭譎傳奇,正所謂或魔或佛僅一念之間,佛法本身是聖潔的,其中的教誨之意,值得虔心感悟,而關於阿育王的轉變「真相」……相信即有信念,信念,多少會左右心靈的方向。

諷刺的是,佛法成為了一些罪惡者的洗白盛典,似乎一旦皈依佛門,萬念皆空,即可獲得「精神解脫」。

但有道是「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及時的懸崖勒馬,好過萬劫不復,阿育王是善是惡,佛教是否太過於包容?實則人只要尚存一息,無論如何,相信美好總好過相信邪惡。

相關焦點

  •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亞歷山大一走,印度很快地建立起新的王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王。他小的時候,就決心做個最有威嚴的國王。果然,在他得到王位之後,全國上下都對他服服帖帖,找不到一個反對他的人,因為不服從他的人,早已經被他殺光了。
  • 阿育王古印度第一大帝國的締造者,是如何成為佛教的二號人物的?
    當馬其頓帝國發生分裂後,旃陀羅笈多率領數十萬大軍西進,打敗了塞琉古王國,還迫使它與孔雀王朝訂立了和約。旃陀羅笈多死後,他的兒子竇頭沙羅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繼續向外擴張,使孔雀王國更加現固。公元前273年竇頭沙羅王病逝。據說竇頭沙羅王妻妾成群,所生子女無數,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楚。為了爭奪王位的繼承權,在眾多的王子之間展開了一場生死博殺,最後阿育王勝出,當上了皇帝。傳說他殺死了兄弟姐妹98人,這才坐穩了王位。殺人無數的阿育王即位後,仍然改變不了他兇狠嗜殺的作風。
  • 阿育王皈依佛教含有淨化印度國風、穩固孔雀王朝統治的目的
    圖一 阿育王 劇照阿育王生平轉折——羯陵伽之戰要說是什麼事件直接推動阿育王皈依佛教,那一定是羯陵伽之戰。即位不久後阿育王便開始了自己的徵服生涯。短短不到十年,阿育王便徵服了南次亞大陸,使得孔雀王朝的統治版圖迅速擴大。隨著徵服之路的順利進行,阿育王野心愈發膨脹,開始企圖攻打更為富裕的地區。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盯上了隔壁的另一強國——羯陵伽國。羯陵伽地處熱地,物產極為豐富,並且經濟發達,在阿育王眼中,這無疑是一塊上好的肥肉。
  • 佛教君主阿育王—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
    阿育王也許是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徵後的歲月裡,徵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主要的帝國。
  • 它來自千年前的吳越國,相傳曾供奉佛祖舍利 阿育王塔:流淌千年的梵音
    塔身四面的佛本生故事,表現釋迦牟尼在印度降生前的善行故事,充分展示和宣揚了釋迦牟尼成佛前忍受痛苦、自我犧牲,終於苦修成佛的歷程。興化市博物館文物徵集考古部主任周陽陽說,從「吳越國王錢弘俶敬造八萬四千寶塔乙卯歲記」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座吳越國時期的阿育王塔,是吳越忠懿王錢俶效仿印度阿育王造的八萬四千阿育王塔之一。
  • 古印度歷史上強大的國王之一阿育王
    古代印度有很多傑出的君王,阿育王是著名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位統治者,並且是古代印度大陸最強大的國王之一。他在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的統治時期,是印度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之一。阿育王的帝國包括印度,南亞及其他地區的大部分地區,從今天的阿富汗和西部的波斯部分,到東部的孟加拉和阿薩姆,以及南部的邁索爾。王朝面積非常龐大,遠遠超過當今印度的領土。根據佛教文獻記載,早期的阿育王是一個殘酷無情的君主,經常進行殘酷的行為,後來他經歷了一場特別可怕的戰鬥,即卡林加之戰,這場戰鬥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
  • 古印度的人們為什麼稱阿育王為「黑阿育王」
    歷史中真實的阿育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他究竟有著怎樣傳奇的人生呢?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的父親叫賓頭沙羅王,是印度歷史上也是一位很偉大的國王,當然和阿育王相比的話,阿育王比他要更偉大。孔雀王朝正式在阿育王的時代達到了全盛。
  • 追隨雲峰長老的足跡:阿育王寺
    圖為阿育王寺前任住持通一法師升座時,南京市佛教協會贈送的賀聯及靈隱寺贈送的觀音畫像。雲峰長老筆記中提到的通一老和尚(1926-2000),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1986年9月升座阿育王寺方丈,2000年11月25日圓寂。通一法師住持阿育王寺期間,重建大悲閣、西塔樓、白雲竹院、鑑真紀念亭、東塔、華藏等,頗有作為,為僧界所重。
  • 阿育王像怎麼從印度來到成都?揭秘成都博物館明星展品
    阿育王像是本次「映世菩提」特展的明星展品,成都出土阿育王像的淵源和傳播路線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焦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崇峰結合相關歷史文獻,論證了阿育王像的粉本或模型,應從天竺(古印度)中轉建康(今南京)後傳入益州(今成都)的觀點。
  • 阿育王像怎麼從印度來到成都? 揭秘成都博物館明星展品
    阿育王像是本次「映世菩提」特展的明星展品,成都出土阿育王像的淵源和傳播路線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焦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崇峰結合相關歷史文獻,論證了阿育王像的粉本或模型,應從天竺(古印度)中轉建康(今南京)後傳入益州(今成都)的觀點。
  • 帝國幻影——印度歷史上的孔雀王朝
    他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後人稱之為孔雀王朝。之所以叫孔雀王朝,據說是因為旃陀羅崛多來自一個飼養孔雀的貧寒家族。旃陀羅崛多稱王之時,亞歷山大大帝在巴比倫去世,馬其頓帝國很快分崩離析。繼承了馬其頓帝國亞洲大部分疆土的塞琉古與旃陀羅崛多進行了一場大戰。對於這場戰爭的勝負,雙方各執一詞。總之,他們最終宣布停戰並籤署了一份和平協議。旃陀羅崛多穩固了自己的統治。
  • 最抗震的一座佛教原始古塔——連雲港海清寺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是一種塔的形式,是以阿育王的名字命名的,並非是葬阿育王的塔。阿育王,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統治的時期是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主。晚年篤信佛教,是一位虔誠佛教徒,後來成為佛教護法。連雲港阿育王塔因建於海清寺前,遂全稱「海清寺阿育王塔」,簡稱「海清寺塔」,又稱唐王塔、大村塔。
  • 震旦聖地——寧波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位於浙江寧波阿育王山上,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是我國現存唯一一座以「阿育王」命名的佛教寺院。阿育王寺為我國佛教禪宗「五剎」之一,素有「八吉祥地」之譽。「八吉祥」又稱「佛八寶」,是象徵佛法威力的八種物象。
  • 浣花遊記 寧波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佔地面積1241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400平方米。現存殿、堂、樓、閣600餘間,依山坡構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二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經樓。右側有雲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樓、祖師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閣、寮房等361間;左側有松光齋、鐘樓、舍利堂、先覺堂、大悲閣等264間。
  • 七寶阿育王塔的發掘解說,南京博物館「最年輕的一組鎮館之寶」
    ,很快鐵函的最後一層被打開了,此時考古專家臉上表情卻十分失落,因為他們並沒有看到任何珍寶,而是整整一箱的水,鐵函的水開始一點點地抽出,水中泛起了一點藍光,等水函的水被抽乾後,一尊神秘和寶塔顯現出來了,儘管長期浸泡在水中,這座寶塔的保存情況還算完好,這應該就是石壁上所說的「七寶阿育王塔」,隨後經過一天一夜地清理工作,這尊鎏金寶塔的上半部分終於呈現在大家眼前。
  • 走出國門的「阿育王塔」:從印度、寧波到日本
    此後其他的日本僧,譬如榮西、道元在宋朝期間,也曾到訪阿育王山。對日本渡宋僧而言,阿育王山是可以比肩五臺山的聖地。重源用日本木材修建的阿育王寺舍利殿日本著名的戰記文學《平家物語》裡面講了一個叫「渡金」的故事。說的是日本平安時代末期著名的權臣平清盛之子平重盛,曾向阿育王山捐獻黃金。
  • 寧波阿育王寺,贈清香九支,有最純正的佛教氛圍
    那麼「阿育王」又是哪一位?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阿育王寺是我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名字命名的千年古剎。
  • 阿育王石柱頭為何來到北京?
    阿育王柱如何出現在北京?疫情期間,大家不便遠行,幾個朋友在北京的郊外山上閒坐,農家院主人拿出一個物件兒供大家欣賞。這是一個有點綠青釉感覺的瓷器,大體又像是汝窯的出品,四頭雄獅坐於蓮花之上,瓷器形狀獨特,還兼有淺浮雕和透雕,刻瓷的工藝,很少見的藏品。主人介紹說是大約30年前在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購得,形狀就是古代印度的阿育王柱頭!當時說是清末的老物件。
  • 雲錦「七寶阿育王塔」:佛光用4000顆太湖珍珠(圖)
    雲錦「七寶阿育王塔」:佛光用4000顆太湖珍珠(圖) 2014-05-16 15:01:44雲錦「七寶阿育王塔」記者 顧煒 攝  昨天,「第二屆南京國際佛事文化用品展覽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召開,展出面積達22000平方米。
  • 中國歷代王朝珍寶展在日舉行 阿育王塔海外參展
    中國歷代王朝珍寶展在日舉行 阿育王塔海外參展 2012年10月09日19:42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