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播的見證?阿育王石柱頭為何來到北京?

2021-01-19 酷行家KOOLOOK

印度文明的輝煌?佛教傳播的見證?阿育王柱如何出現在北京?疫情期間,大家不便遠行,幾個朋友在北京的郊外山上閒坐,農家院主人拿出一個物件兒供大家欣賞。這是一個有點綠青釉感覺的瓷器,大體又像是汝窯的出品,四頭雄獅坐於蓮花之上,瓷器形狀獨特,還兼有淺浮雕和透雕,刻瓷的工藝,很少見的藏品。主人介紹說是大約30年前在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購得,形狀就是古代印度的阿育王柱頭!當時說是清末的老物件。話說回來,大概齊就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統一天下的時期,印度次大陸也誕生了一個大國,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他能徵善戰,統治了一個覆蓋當今印度大部分領土的帝國。據說他在徵服羯陵伽國時,殺死10萬人,俘虜15萬。目睹屠殺場面的血流成河後,他決定信奉佛教,佛教由此成為印度國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為了弘法,他下令建造了很多石柱,刻有佛教經文,其中一根阿育王柱在十九世紀出土,成為印度民族的象徵。柱頂是四頭雄獅,蹲踞在倒置的蓮花上,蓮花四周雕刻有牛馬象獅四種動物,用法輪隔開,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唐代玄奘大師當年也目睹了阿育王柱的雄偉,他在《大唐西域記》裡寫道: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鑑照映徹。如今這件綠青釉的瓷器究竟是何時燒制?何處燒制?是否屬於佛教供器?中國陶瓷工匠又是如何得知阿育王石柱的模樣呢?

相關焦點

  • 寧波阿育王寺:「海絲」佛教文化藝術的奇葩
    寧波阿育王寺:「海絲」佛教文化藝術的奇葩 來源:人民網  2014年09月06日21:44 寧波阿育王寺。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 在我國與東亞諸國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既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一項重要內容。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劉恆武認為,寧波是天台、禪、律等諸宗之學問淵藪,也是中日韓三國佛教僧侶共同探究佛法、參研教理的熱門場域。 阿育王寺建於東晉時期,整體基調莊嚴而古樸。與青瓦蓋頂的大雄寶殿相比,黃色琉璃瓦蓋頂的舍利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 阿育王皈依佛教含有淨化印度國風、穩固孔雀王朝統治的目的
    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推動佛教的傳播與發展,在各地興修佛教建築,傳播"佛風",鼓勵人民去過樸素平淡的生活,放棄原來充滿血腥味的生活方式。在其逝世之時,佛教儼然成為了印度國教,也推動了佛教走向全世界。圖一 阿育王 劇照阿育王生平轉折——羯陵伽之戰要說是什麼事件直接推動阿育王皈依佛教,那一定是羯陵伽之戰。
  • 孔雀帝國「阿育王」,拔刀成王,棄刀成佛
    也是經過羯陵伽國戰爭之後,不待人們從驚悚中緩過神來,黑阿育王突然變成了白阿育王,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之間,他皈依了佛教。腳踏祥雲的被阿育王一夜之間立地成佛的阿育王,驟然之間變成了印度人間的神,來了一個360度大轉身,留下了詭譎的傳奇背影。
  • 阿育王像怎麼從印度來到成都?揭秘成都博物館明星展品
    阿育王像是本次「映世菩提」特展的明星展品,成都出土阿育王像的淵源和傳播路線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焦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崇峰結合相關歷史文獻,論證了阿育王像的粉本或模型,應從天竺(古印度)中轉建康(今南京)後傳入益州(今成都)的觀點。
  • 阿育王像怎麼從印度來到成都? 揭秘成都博物館明星展品
    阿育王像是本次「映世菩提」特展的明星展品,成都出土阿育王像的淵源和傳播路線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焦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崇峰結合相關歷史文獻,論證了阿育王像的粉本或模型,應從天竺(古印度)中轉建康(今南京)後傳入益州(今成都)的觀點。
  • 佛教君主阿育王—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
    阿育王也許是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徵後的歲月裡,徵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主要的帝國。
  • 最抗震的一座佛教原始古塔——連雲港海清寺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是一種塔的形式,是以阿育王的名字命名的,並非是葬阿育王的塔。阿育王,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統治的時期是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主。晚年篤信佛教,是一位虔誠佛教徒,後來成為佛教護法。連雲港阿育王塔因建於海清寺前,遂全稱「海清寺阿育王塔」,簡稱「海清寺塔」,又稱唐王塔、大村塔。
  • 追隨雲峰長老的足跡:阿育王寺
    圖為阿育王寺前任住持通一法師升座時,南京市佛教協會贈送的賀聯及靈隱寺贈送的觀音畫像。雲峰長老筆記中提到的通一老和尚(1926-2000),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1986年9月升座阿育王寺方丈,2000年11月25日圓寂。通一法師住持阿育王寺期間,重建大悲閣、西塔樓、白雲竹院、鑑真紀念亭、東塔、華藏等,頗有作為,為僧界所重。
  • 寧波阿育王寺,贈清香九支,有最純正的佛教氛圍
    阿育王寺廣場上的四根柱子氣勢不凡,但顯然是新建的,我對日漸流行的極盡奢華的做法持保留意見。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寶幢太白山麓華頂峰下,始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有1700多年歷史,素有「震旦聖地」和「東南佛國」之稱。因寺中舍利殿供奉著舍利子,在佛教領域有著很高的地位。
  • 阿育王古印度第一大帝國的締造者,是如何成為佛教的二號人物的?
    為了爭奪王位的繼承權,在眾多的王子之間展開了一場生死博殺,最後阿育王勝出,當上了皇帝。傳說他殺死了兄弟姐妹98人,這才坐穩了王位。殺人無數的阿育王即位後,仍然改變不了他兇狠嗜殺的作風。公元前262年左右,阿育王率軍遠徵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國。在這次徵戰中,孔雀王朝的軍隊一共殺死了10萬羯陵伽人,俘虜15萬人。
  • 震旦聖地——寧波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位於浙江寧波阿育王山上,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是我國現存唯一一座以「阿育王」命名的佛教寺院。阿育王寺為我國佛教禪宗「五剎」之一,素有「八吉祥地」之譽。「八吉祥」又稱「佛八寶」,是象徵佛法威力的八種物象。
  • 佛典故事: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
    過去,阿育王暴虐無道,殘害無數,世稱暴惡阿育王,但在經過海比丘的慈悲教化,立即拆除所建之人間地獄,皈依佛法,不僅施行仁政,並且護持正法,令佛法得以傳播。為報三寶恩德,阿育王欲造八萬四千塔供養佛舍利,便率兵至當初佛涅槃時八大國王共分佛舍利,各自起塔供養的地點,首先來到王舍城,取阿闍世王佛塔中所存的佛舍利,回復並修治此塔。進而一一取了其餘七個佛塔中的舍利。
  • 古印度的人們為什麼稱阿育王為「黑阿育王」
    阿育王同時還是一位佛教徒,最終成為了護法名王,他是保護佛教傳播的。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眾多的帝王當中無與倫比,它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高居印度諸多國王之首。阿育王的一生可以分為清楚的兩部分。按照印度的傳說,他前半生是黑阿育王,因為按照印度的傳統,他們用黑色去形容一種不祥,一種比較兇殘的事情。
  • 古印度歷史上強大的國王之一阿育王
    根據佛教文獻記載,早期的阿育王是一個殘酷無情的君主,經常進行殘酷的行為,後來他經歷了一場特別可怕的戰鬥,即卡林加之戰,這場戰鬥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戰鬥結束後,他接受了佛教,成為了一名佛教徒,並致力於傳播佛教信條。從此之後,他成為一個仁慈的國王,在他的推動下,他為他的臣民創造一個公正和富饒的環境。
  •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王。他小的時候,就決心做個最有威嚴的國王。果然,在他得到王位之後,全國上下都對他服服帖帖,找不到一個反對他的人,因為不服從他的人,早已經被他殺光了。在印度,人們認為,如果做壞事,死後會被打入八十八層地獄,做善事則可進入極樂世界。
  • 實拍佛教四大聖地中最有來頭的一個:印度國徽竟出自這裡的文物!
    攝於印度南方克拉拉邦在印度北方邦,有一個印度教的聖城:瓦拉納西,就在這座聖城的西北10公裡的地方有一座被譽為佛教徒一生必來一次的四大佛教聖地:鹿野苑,這裡出土的阿育王石柱柱頭還被政府當作原型做成了印度的國徽,在結束了幾天瓦拉納西的探索之後
  • 代縣城裡近750年歷史的覆缽式磚塔——阿育王塔實拍
    、平型關、平型關村及繁峙縣的巖山寺、三聖寺和公主寺後,下午三點時分,來到了代縣。稍事歇息,我倆就離開了賓館,去代縣城內的阿育王塔遊覽。阿育王,古印度一個國家的國王,公元前273年登基,在位41年。他早年好戰,用武力統一了除南亞次大陸外的整個印度。晚年,他篤信佛教,放下屠刀,成為佛教護法明王。此時,他下令在全國興建了許多佛教建築。據說興建的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就有84000餘座。我國古代,也建有21座阿育王塔。代縣城內的這座,是頗具代表性的一座。
  • 浣花遊記 寧波阿育王寺
    因寺內舍利殿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緻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在佛教領域擁有著很高的地位,素有"震旦聖地"和"東南佛國"之稱,是我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198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它來自千年前的吳越國,相傳曾供奉佛祖舍利 阿育王塔:流淌千年的梵音
    興化市博物館文物徵集考古部主任周陽陽說,從「吳越國王錢弘俶敬造八萬四千寶塔乙卯歲記」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座吳越國時期的阿育王塔,是吳越忠懿王錢俶效仿印度阿育王造的八萬四千阿育王塔之一。「乙卯歲記」,可知為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八萬四千」其實並非實指,在佛教用語中即言數量之多。
  • 快速傳播發展的佛教很快與傳統的婆羅門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快速傳播發展的佛教很快與傳統的婆羅門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前面曾經說過,喬達摩在世的時候,佛教僧侶還沒有躋身統治階層的上層,不過那時他們已經在與婆羅門的鬥爭中佔據了上風。可是很快,佛教徒又與極速發展的王權發生了衝突。國王和氏族首領成為和佛教徒爭權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