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幾天,一股來自非洲的神秘力量悄悄來襲,7個男人憑藉一口棺材火爆全球。
這是一支專業的抬棺團隊:7個黑人小夥穿著西裝打著領帶,肩膀上扛著鎏金大棺材,整齊劃一地跟著音樂節奏扭動身軀。
抬棺舞是加納特有的喪禮形式,身邊的至親去世後,當地人就會僱傭這樣專業地抬棺隊用歡快的形式送別親人。
嚴肅的葬禮配上魔鬼的步伐,再加上嗨爆的電音,活人看了會落淚,死人看了會沉默。
你可別小看這個團隊,人家現在可是「頂流」。油管播放量超過千萬,B站搜索「黑人抬棺」,相關視頻在最近的幾天增長了50多頁,單視頻播放量超過500w。從油管到tiktok,從虎撲到B站,海內外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不管你是否有過失去親人的經歷,也不管你是出於好奇還是無聊,從點進去到45s後結束,一定會在千萬個「WOC」、「牛逼」中輔以帶感的電音渡過。
有熱心網友還為幾位小哥寫了一首rap:
黑哥一笑,生死難料,棺材一抬,世間白來。舞步一跳,抬去埋掉,此曲一響,爹娘白養。
這還不算什麼,「黑人抬棺」的梗最近還火出了圈,黑人兄弟的足跡所到之處越來越多,比如在動物森友會
巴西的街道旁,抬棺團隊和警告語一同出現在廣告牌上:
縮小版「黑人抬棺」模型玩偶。
視頻瘋傳以後,不少人都覺得大開眼界。抬著棺材跳舞這樣的葬禮形式對於國人來說還是第一次見,場面極具衝擊力。許多年輕人紛紛調侃:等自己掛了,也要這樣風光大葬。
02
你以為人家在搞噱頭?不,辦葬禮,人家可是認真的。
舞蹈葬禮在西非國家流傳非常廣,對於當地人來說,葬禮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儀式之一,也是重要的社交場合。因此,他們會「花式」舉辦葬禮。
比如說千奇百怪的棺材。
從兇禽猛獸到家畜家禽,海陸空三界的動物任君挑選;
從健康的水果蔬菜到放縱的可樂香菸啤酒,就看死者生前好哪口;
小到一臺相機一雙AJ,大到豪宅名車金錢美女,死者生前求而不得的,死後我們通通為你實現。
受宗教文化影響,西方人把死看作生的延續,相對現實而言,他們更追求來世的幸福,所以對待死亡,她們顯得更豁達和理性。
老布希的葬禮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小布希在葬禮致辭時,講的是老布希時常擁抱死亡的行為,還回顧了老布希生平的「勁爆醜事」,教堂中坐著的名流和親友們雖然時不時有人擦眼淚,但更多的時候葬禮現場是被滿堂大笑所覆蓋。
西班牙也有「鼓掌儀式」葬禮。
當人們看見逝者的棺材送入靈車駛向墓地時,就會主動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因為在西班牙文化中,鼓掌有兩層意思:一是「永遠愛你,永遠想你」的意思;二是世界通用:喜慶、祝賀、鼓勵等意思。掌聲越熱烈表示對死者的感情越深厚。
對於他們來說,墓地不是他們的終點,死亡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死亡的另一邊,是天堂。
03
黑人抬棺的視頻在中國火了以後,中西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帶來了很大的衝突。微博下面,有的網友覺得抬棺舞很不尊重死者,這樣的告別方式太兒戲。
對於死亡的不同觀念,讓不少中國人難以接受加納這種載歌載舞的葬禮。
在國人眼中,死亡是不幸的、悲傷的,葬禮必須是悲痛的、凝重的、嚴肅的,如此輕佻的葬禮儀式,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小的時候參加葬禮,老人的棺材在最前面,後面跟著一條長長的隊伍,從至親到鄰居,人特別多。前排的大人放聲大哭,很是悽涼,旁邊的哥哥低聲啜泣,偷偷抹眼淚,四周的所有人都顯得神情悲痛。
農村的葬禮講究特別多,隊伍的前面還有專門的殯葬樂隊在演奏哀歌,有人吹嗩吶,有人拍鑔。時辰一到眾人就把棺材抬到準備好的靈車上,靈車前面還放著一堆稻草,最後還要放鞭炮,起轎。
葬禮上,幾乎所有人都穿著深沉陰暗的衣服,很少能見到一抹彩色。
那時我還小,懵懵懂懂不知何為死亡,但是周圍的人哭成一片,我不知道怎麼的竟也跟著流下了一兩滴眼淚。
這個社會留存下來的傳統觀念和儀式告訴我們,死亡必須是悲傷的,因為過於悲傷,它成了我們禁忌的一部分,不吉利、不要談、不能談。
如今,面對病人的病情,醫生往往會隱瞞當事人,只告知家屬實情,而大多數家屬出於對家人的關愛或一時間無法直面家人離世的悲痛也會對病人有所隱瞞;我們一般把「死」說成是「去世了」,仿佛這樣更能表達對死者及其家人的尊重。
死亡,意味著我們一切即將清零,無論是誰內心都會覺得恐懼、不安與無助。死後的恐懼,把我們對死亡的所有思考都堵住了。
04
在醫學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無法迴避死亡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看待死亡。
近年來,「安樂死」這個詞開始出現在大眾視野。
所謂安樂死,就是身患絕症的人,在面對無休止疼痛的折磨下,主動放棄生命的一種行為。
說起安樂死,許多人想到的是離別、眼淚、懦弱,一切黑暗冰冷的沉重的哥德式圖像可能會充斥著我們的大腦,但卻越來越多人選擇了這種離開方式。
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因患胰腺癌晚期,決定去瑞士執行安樂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傅先生舉起杯子,笑著對鏡頭說:再見。Farewell so long. 然後喝下杯中的藥,慢慢躺在兒子的懷裡。兒子撫摸著父親的背,說:「爸,我們愛你,不痛。」
能面對死亡露出微笑,這種感覺讓人難以用語言形容。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豁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面對至親的離開。
我們會覺得死亡是一件難以接受、難以啟齒的事,是因為我們總覺得,死亡是一種遺憾。遺憾留在現世時間的短暫,遺憾內心還充斥著未完成的心願,更遺憾的是沒來得及對身邊的人好。
記憶中,爺爺最開心的,就是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大家子人圍在一起吃飯。每年的這天,爺爺都會握住我們」小朋友「的手,問我們今年考試成績怎麼樣,工作怎麼樣,然後再叮囑我們幾句,再笑呵呵地塞給我們一個大紅包。
這幾年,因為各自忙工作忙著照顧家庭,爺爺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他的兒孫們了。
爺爺的身體一直不太好,最近幾個月反反覆覆進過好幾次醫院。
每當想起過去幾年對老人的疏忽,叔叔們都會覺得愧疚,原本只有過年才會和爺爺碰個面聚一聚的叔叔和姑媽們,這幾個月都努力抽時間陪在爺爺身邊。
爺爺走的時候,大家並沒有嚎啕大哭,只是靜靜地看著爺爺的遺體,然後按規矩辦理相關手續。
因為在最後的日子裡,爺爺過得很開心,我們也盡力彌補了過去的這些遺憾。
與其自欺欺人地假裝死亡並不存在,不如正視現實,有所準備,減少遺憾。
因為知道了限期,所以我們才學會把握住死前的時間,和家人好好相處,與他們進行最後的心與心的交流。
讓生者學會把握當下,讓死者可以釋懷。
也因為我們開始認真地考慮死亡的問題,讓自己現在過的每一天即使發生意外,也不後悔。
希望未來有一天,面對死亡,我們可以坦然地說一聲:
我曾經好好活過,不枉此生。
寫在最後:
我是秦桑。
無聊的時候,我會想,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突然離開,我會怎麼樣。
我一定會後悔,會愧疚吧,總是因為工作忽略了他們。於是從那以後,我決定每周至少打3個電話回家,趁著他們還在,我想努力陪伴他們。
珍惜現在,改變未來,好好活下去。
今晚下班,打電話回家。
文字為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