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導
在2020年金融機構衝刺「開門紅」的階段,《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此前多家銀行在售的靠檔計息存款產品悄然下線或告罄,反而增加了許多按周期付息的產品。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上述變化主要是由於監管部門近期要求銀行暫停新增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產品餘額和新增客戶。
按周期計息代替靠檔計息
近日,記者在中小銀行的APP上已經難覓靠檔計息存款產品的蹤跡。在採訪中,多位銀行業人士向記者證實,近期監管部門對銀行推出的可以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存款產品作出了規定,要求銀行暫停這類產品的新增餘額和新增客戶規模。
所謂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就是提前贖回產品時,其收益會根據存款時間分段計算利率。某北方中小銀行管理層告訴記者,靠檔計息的存款產品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且其流動性風險要遠小於理財產品,不過,此前銀行靠檔計息產品的利率較高,這可能對市場會產生一定影響。
根據《儲蓄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未到期的定期儲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的,按支取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其餘部分到期時按存單開戶日掛牌公告的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某國有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這種活期化的定期存款產品若收益過高,可能會抬升存款端的競爭、提高銀行負債端成本,而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曾提到,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際利率水平」,兩者並不相符。
某城商行資管部人士告訴記者,這類創新產品存在一定風險,具體體現在存款的二級市場轉讓,可能會帶來流動性風險,因為資產匹配的期限都會長於負債,而存款又提前支取,會給銀行帶來流動性管理壓力;另外,轉讓的價格怎樣確定,也是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某民營銀行人士向記者透露,近期多家銀行都在對靠檔計息進行調整,比如從調整定價開始。
「我們行的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已經下線了,將它們拆成了按周期計息的定期存款產品在出售。」某小銀行人士向記者解釋道,按周期計息的產品也可以靈活支取,但若未到一個周期提前支取,只能按照當日銀行掛牌活期利率計息。
上述民營銀行人士告訴記者,與靠檔計息的存款產品相比,按周期計息的存款產品是更符合既有監管要求的定期存款產品,滿足一定的流動性以及收益。
負債成本壓力待解
記者梳理發現,新的按周息計息的存款產品,其給銀行帶來的負債端壓力也不小。如某家民營銀行推出的一款按月計息的存款,利率為4.30%(年化),即在22﹕00之前購買當日起息,每20天為一個計息周期,每存滿一個周期,本周期按滿期利率4.30%計息,並將利息自動兌付至認購帳戶,本金將自動續存到下一計息周期,最長續存期為5年,到期後本息自動轉入認購帳戶。
記者對比了部分股份制銀行的存款產品,某家股份制行推出了3年期按月付息的存款產品,起存門檻為5000元,存款利率為3.56%;這家股份制銀行收益再高些的3年期按月付息的存款產品,利率為3.66%,但存款門檻為10萬元。
對於中小銀行而言,存款產品定價過高,也會給銀行自身增加壓力。高負債成本如何被覆蓋?某南方民營銀行人士告訴記者:「民營銀行的出現主要是填補傳統銀行的空缺,覆蓋通過傳統授信不能覆蓋的人群,而這部分人也能接受稍高的貸款成本。當然,民營銀行有著與傳統授信審批不同的模式,也在努力通過這種方式降低業務成本。」
在中小銀行主動降低負債成本的同時,監管層也出臺了多種政策幫助銀行降低成本。
2020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20年1月6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多億元。
中銀國際證券方面研究認為,降準50BP將帶來上市銀行淨息差約0.8BP的改善以及0.7個百分點的淨利潤增速的提升。他們預計2020年行業整體息差較2019年收窄3~5BP,淨利潤增速約6.5%~7%。同時,負債端成本壓力的緩釋有利於銀行進一步降低實體貸款利率。2019年三季度LPR改革政策落地,12月28日央行公告將在2020年推進存量浮動貸款定價基準的切換工作,但負債端成本保持剛性是影響LPR政策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中銀國際證券方面預計,未來監管層將通過降低MLF利率的方式引導銀行進一步降低信貸利率,同時佐以降準等政策來減緩銀行息差收窄壓力。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