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西盧溝橋,記載了歷史的硝煙

2020-12-06 愛生活的金獅

盧溝橋,又稱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盧溝橋始建;1961年盧溝橋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1991年盧溝橋實現封閉管理。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中文名 盧溝橋 外文名 Lugou Bridge 始建時間 1189年 投用時間 1192年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

民國26年(1937年)7月6日,日軍在盧溝橋演習,謊稱丟一士兵,要求進宛平城搜査,遭到軍政單位拒絕。7月7日,日本對華侵略軍炮轟盧溝橋、宛平城,中國駐軍奮起還擊,掀起了全民抗日的序幕。7月8日,日軍兩度炮擊盧溝橋,中國軍民60多人犧牲,200多人受傷。

建設歷程 金元明清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金世宗決定修建盧溝橋。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盧溝橋始建。 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盧溝橋建成。金章宗定名「廣利」,因跨蘆溝河(即永定河),改名為蘆溝橋。 元延祐四年(1317年)至正十四年(1354年),盧溝橋修過街塔。

明代自永樂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明永樂十年(1412年)對橋進行了一次修繕,修繕什麼未記清楚,但從記載上看不是大修。 《明會要》: 「 永樂十年七月,盧溝河水漲,壞橋及堤,下令工部修築。」明正統九年(1444年),盧溝橋重修。《 明一統志》:「(盧溝橋)金明昌初建,本朝正統九年重修。 」

盧溝橋橋面兩旁有石欄杆,欄杆望柱頭上雕刻著石獅子,橋頭立有石制華表。石欄杆共有279個,南面為139個。欄板平均高度約85釐米,斷面呈現下大上小的形狀,底厚約23-30釐米,頂端厚約20-25釐米,收分表現較為明顯。

盧溝橋的獅子因其數多,且小獅子多雕於隱蔽處,故明代即有「盧溝橋的獅子一數不清」的歇後語。

新中國成立之後,對盧溝橋的石獅子進行了多次大修或翻修。但是在修繕時沒有按照原來的數據去翻刻。石料選擇的標準也不同,有好有壞,參差不齊。總體來說,盧溝橋上的501個石獅子歷經金、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各個時期的修補,融匯了各個時期的藝術特徵,成為一座自金代以來歷朝石雕藝術的博物館。

古時,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明月倒映水中,更顯明媚皎潔,所以「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1698年重修時,康熙帝下令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的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帝親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

盧溝橋全長266.5米(橋身213.5米,兩端雁翅各26.6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身總寬9.3米(含地袱、仰天和欄杆),橋面寬7.5米。有橋墩10座,共11個橋孔,全以白石建造。

橋身、拱、橋墩以腰鐵牢固,橋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端加裝三角鐵柱,稱「斬凌劍」,以抗禦洪水和春冰。東西兩端拱券各11.5米,中間拱券13. 42米。中心主橋孔跨度21.6米,餘孔漸收,近岸孔跨度約16米。

兩側橋欄有石雕欄板279塊,望柱共281根,南側有望柱140根,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每根柱頭均雕有大石獅,共281個,大獅身上有小獅198個,頂欄上2個,華表上4個,大小總計485隻。橋兩端東有石獅,西為石象,緊抵橋頭望柱。

盧溝橋橋面略呈弧形,兩端較低,中間隆起,用天然花崗巨大條石鋪設的。橋下河床鋪設幾米厚的鵝卵石和石英砂,整個橋體砌築其上十分堅實穩固。

盧溝橋的半圓拱券採用縱聯式實腹砌築法,使11個拱券聯成一體。拱券龍門石上,2019年依然保留有中間三個被稱作虯蠖的拱頂龍頭,雕工十分精美。拱券石塊之間都用鐵銅子或鐵件聯結加固,橋墩內部也都用鐵活上下拉聯,橋腳以鐵柱穿石,俾使千載永固。這在中國大石橋建築史上也是罕見的。

清康熙八年十月初九日(1669年),重修盧溝橋成。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盧溝橋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盧溝橋建亭刻碑,將乾隆帝手書「盧溝曉月」四字刻碑立於橋頭。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遊覽盧溝橋的同時可以一起遊覽宛平城,參觀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 盧溝橋門票:20元 抗戰紀念館:身份證換票

相關焦點

  • 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一日遊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第一天D1一早,前往盧溝橋景區,參觀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感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脊梁和百年歷史滄桑。
  • 盧溝橋在哪裡 盧溝橋歷史簡介
    說起盧溝橋,我想每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發生在盧溝橋上的事件。每次走上凹凸不平的橋面,我仿佛都會看到歷史深處彌久不散的硝煙,聽到宛平城頭隆隆的炮響,以及駱玉笙老人《重整河山待後生》的金石之音。雖然盧溝橋,我們常聽說,但盧溝橋在哪裡卻不知道。下面就來看看盧溝橋的歷史簡介和盧溝橋的位置。
  • 盧溝橋(包括宛平縣城)——北京景點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
  • 盧溝橋——北京城南,永定河邊,宛平城中,抗戰第一槍打響的地方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桑乾下流為盧溝,以其濁故乎渾河,以其黑故乎盧溝。」燕人以黑為盧。歷金元明清,其間經數十次大修。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盧溝橋建亭刻碑,立乾隆手書「盧溝曉月」於橋頭。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 重回「七七事變」爆發地:78年前後的盧溝橋(圖)
    3日,人民網記者重回盧溝橋,並走進「七七事變」中遭日軍炮轟的宛平城,又一次回顧了當年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逕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當日夜晚,日軍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
  • 68年前的盧溝橋:宛平縣長吐血進了醫院
    68年前,17歲的李世勤是盧溝橋小學的六年級學生。   1937年7月7日,當日軍進攻宛平城時,一直以來隱藏在他以及街坊們心中的不安終於變成現實。第二天一出門,李世勤發現宛平城裡的青壯年和婦女都快逃光了,他帶著兩個弟弟也趕緊逃難,東門不通,他們從西門逃了出來……   「沒想到,我這一逃竟有8年,」68年過去,李世勤站在宛平城的一條街上,指著不遠處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說,「不過還是回來了。」  大刀都攥出水來了  「日本人攻打盧溝橋是遲早的事。」
  • 宛平古城崇墉百雉
    宛平古城順治門。宛平城居永定河東岸,近臨盧溝橋,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原為軍營,後漸遷商肆民居。宛平古城內的甕城。宛平城西的盧溝橋是北京進出西北、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直扼京畿咽喉要道。
  • 盧溝橋將建國家文化公園 與宛平城等連成壯觀圖卷
    盧溝橋將建國家文化公園  與宛平城、抗戰紀念館、永定河碼頭等連成壯觀圖卷  昨天,為了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八十周年,盧溝橋景區首次推出了《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珍藏版門票》。當日,豐臺區在盧溝橋歷史博物館前舉行紀念活動。
  • 北京親子遊之盧溝橋除了數石獅子還有個宛平城
    宛平城西就是盧溝橋,是南來北往商旅的必經之地,也是見證了七七事變,即盧溝橋事變,而成為京城最著名的橋。宛平城,盧溝橋上的彈痕,炮痕清晰記錄了當時的影像。>現在的宛平城是一座清淨的老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宛平城內
  • 盧溝橋事變真實老照片:不可被忘卻的歷史,圖6日軍踏上盧溝橋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說一名士兵失蹤,想要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我軍第29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圖:日軍正在集結軍隊,準備對盧溝橋發起進攻。
  • 宛平城與盧溝橋
    今天我們從北京主城區出發,乘坐14號地鐵,在大瓦窯站出來不久便可抵達宛平,感受不到距離。即使開車到宛平,也是一路繁華,並無間隔。  但在20世紀20年代的航拍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宛平城,和今天一樣,有一條直貫東西門的街道。從西入城,出東城後,還要經過一段野外,才能到達老北京城。北京城已經是遙不可見了。
  • 那年七月七:紀念「盧溝橋事變」83周年
    今天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83周年。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偉大的民族精神激勵億萬人民無懼磨難、排除艱難險阻,勇往直前。83年前的今天,在日軍的蓄意挑釁和蠻橫進攻下,中國軍人奮起抵抗,第二十九軍譜寫出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壯麗的篇章。
  • 八一建軍節盧溝橋上緬懷革命先烈
    進了宛平城,多少年過去了,這裡已經看不到七七事變留下的硝煙戰火,跟我想像的熱鬧場景不同,大部分商鋪都沒開,整齊的街道明王朝為保衛京師,宛平城在盧溝橋東。明崇禎年建。城分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改為「威嚴門」),宛平城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橋頭堡,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裡爆發,至今城牆上還保留著當年日軍炮擊宛平城的彈痕。1984年重修了城牆、城樓和翁城。
  • 盧溝橋抗戰紀念館-歷史的回憶
    這是一段沉痛的歷史。日軍大肆侵略我們的國土,但我們中國人也沒有放棄抵抗。雖然最終我們取得了勝利,但舉國上下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我們要熱愛和平,警惕危險思想,牢記歷史教訓。因為單位開展紅色教育活動,所以我很有幸去參觀了盧溝橋抗戰紀念館。它是一座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
  • 北京最古老的橋「盧溝橋」,見證了中國的歷史,也是必去的景點
    作為中華民族的痛苦記憶,盧溝橋成為建國初期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並以盧溝橋為代表景區。現已建成盧溝橋文化旅遊區,包括多處景點,所以去北京一趟,花半天時間了解一下盧溝橋是很有必要的。對於很多人來說眾所周知,在盧溝橋事變中,提到日軍無理要求搜查宛平古城,遭到守軍拒絕,遭到中國守軍二十九軍的嚴厲拒絕。
  •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首次全面開放
    原標題:盧溝橋歷史博物館首次全面開放 25日,為紀念「七七事變」爆發80周年,盧溝橋歷史博物館首次全面對外開放。同日,北京市豐臺區舉行主題黨日活動。作為主題黨日的重要內容之一,盧溝橋歷史博物館展覽包括歷史之橋、科學之橋、藝術之橋、文化之橋、英雄之橋五部分,全面展現了盧溝橋的歷史和影響。 近年來,豐臺區依託盧溝橋、宛平城、抗戰館、抗戰雕塑園等轄區特色文化資源,不斷改造周邊環境,修葺復建了宛平縣衙、盧溝驛、興隆寺及拱極營等建築。
  • 探訪今日盧溝橋宛平城:七十八載什麼都在變 但城牆上的彈坑不會變
    宛平城牆上的彈坑。南方日報記者 王騰騰 趙楊 攝   七月的北京,已入盛夏。宛平城裡,蟬聲不斷。城西盧溝橋上的石獅子們就站在那裡,注視著數百年來的滄桑。它們千姿百態,斑駁之身雕滿了歷史的年輪。橋下永定河水,不知道流淌了多少年,若能抽刀斷水,它應是希望在1937年7月7日之前,那樣,民族之痛不會化作戰士的鮮血染紅它的身軀,宛平城城牆上也就少了那些隱隱作痛的彈坑。   1937年的那一天,「七七事變」在此發生。   轉眼78年。城外不遠處,時有高鐵飛馳而過,再向東20餘公裡,便是高樓林立的CBD。
  • 走進歷史現場,全景還原七七事變
    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這是北京檔案館珍藏的《盧溝橋歌》詞曲,作於78年之前「七七事變」之後。78年過去了,這首歌中透出的悲壯與豪邁,仍讓人動容。1937年7月7日,農曆六月廿九。歷史奔流至此,瞬間迅猛改道。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抵抗外敵入侵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為慘烈的戰爭,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贏得全面勝利的反侵略戰爭,由此開始。
  • 銘記歷史,重讀小學課文《盧溝橋的獅子》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詞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
  • 豐臺區文委對盧溝橋文字山碉堡進行立碑保護
    鮮為人知的是,盧溝橋東側的一座小山崗,被侵華日軍命名為「一文字山」,中日兩軍曾在此激烈交火,一文字山的知名度雖遠不及盧溝橋,卻被日寇視作「支那事變」的起點。  近日《法制晚報》記者發現,豐臺區文化委員會為山崗上下兩座廢棄碉堡設立文保碑,並命名為「文字山碉堡」。這讓一處隱沒的歷史地標,在沉寂了70年後,又悄悄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