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今日盧溝橋宛平城:七十八載什麼都在變 但城牆上的彈坑不會變

2020-12-25 黨史頻道

原標題:七十八載什麼都在變 但城牆上的彈坑不會變

  宛平城牆上的彈坑。南方日報記者 王騰騰 趙楊 攝

  七月的北京,已入盛夏。宛平城裡,蟬聲不斷。城西盧溝橋上的石獅子們就站在那裡,注視著數百年來的滄桑。它們千姿百態,斑駁之身雕滿了歷史的年輪。橋下永定河水,不知道流淌了多少年,若能抽刀斷水,它應是希望在1937年7月7日之前,那樣,民族之痛不會化作戰士的鮮血染紅它的身軀,宛平城城牆上也就少了那些隱隱作痛的彈坑。

  1937年的那一天,「七七事變」在此發生。

  轉眼78年。城外不遠處,時有高鐵飛馳而過,再向東20餘公裡,便是高樓林立的CBD。而宛平城南牆,抗日英雄們當年與日寇激戰時遺留下來的無數槍彈孔,依然若隱若現,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歷史。

  華北危急盧溝橋若失守華北便如羊入虎口

  「日本華北駐屯軍對於盧溝橋一帶的覬覦非常明顯,駐守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對此非常清楚,守衛盧溝橋就是守衛華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籌建人郭景興說。

  在1937年「七七事變」之前,日軍已經對北平形成了東、北、南三面威脅。29軍無路可退,後面就是北平通往華北的唯一通道,盧溝橋若失守,則華北之於日本如羊入虎口。

  從1936年以來,進佔豐臺的日軍就從未停止挑釁。1936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華北駐屯軍舉行了秋季大演習,參加部隊近萬人。「針對這次演習,駐守的29軍也進行了回應,舉行了近5萬人參加的軍事演習,表明了守衛盧溝橋的決心。」郭景興說。

  血戰盧溝手榴彈大刀片發威全殲盧溝橋日軍

  走在宛平城古老的外城,住在盧溝橋西頭的鄭福來老人指著城牆對記者說,這裡有很多子彈孔,幾個大坑是日軍炮彈炸出來的。

  鄭福來今年已有84歲高齡。作為「七七事變」的親歷者和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任盧溝橋鎮鎮長,他已經義務擔任講解員60多年。「那段苦難的歷史一直印在我的腦子裡,我活一天就要講一天,能活到100歲,我就講到100歲!」

  「七七事變」發生後,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29軍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金振中在抵抗日軍的戰爭中非常英勇,子彈曾經從他的左耳朵打進,右耳朵打出,但他倖免於難,依然戰鬥在前線。」郭景興說,金振中於1985年去世,恰逢抗戰勝利40周年之際,骨灰按照遺願被安葬在了盧溝橋附近。

  在戰爭前線,經過兩日來反覆的爭奪戰,8日,日軍以數十人傷亡的代價奪佔了盧溝橋鐵橋南端。9日拂曉,盧溝橋鐵橋北端的中國守軍和從長辛店到來的援軍部隊,對日軍進行南北夾擊,手榴彈、大刀片展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全殲日軍。

  守護記憶留著宛平城的彈坑讓歷史警醒世人

  7月28日上午,集合了重兵,在飛機的配合支持下,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戰事慘烈,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陣亡,29日北平淪陷,30日天津陷落。

  對於日軍在「七七事變」所犯下的暴行,鄭福來記憶深刻:「逃荒的路上成堆成堆地死人,男女老少都有,有的還被開膛破肚,全是被日軍殺死的!都是無辜百姓啊,鬼子太可恨了!」

  78年間,盧溝橋、宛平城、北京、中國,一切都在變。「但一個地方絕對不能變,得留著,那就是日本軍隊炮轟宛平城留下的彈坑。」鄭福來在1984年時曾以豐臺區修復宛平城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的身份,參與了宛平城的修復過程。「我們當時留下這些洞跡,就是要讓中日兩國人民,牢記歷史,珍惜和平。」他說,歷史不容篡改!歷史要警醒世人!( 記者 王騰騰 趙楊 實習生 韓璐 魏芳婷 發自北京)

相關焦點

  • 探訪今日盧溝橋宛平城:城牆上的彈坑不會變消失,勿忘國恥
    宛平城在盧溝橋東。宛平城步行街1984年國家撥專款對城牆、東西城樓進行修繕;1987年向遊客開放。縣衙沒有對外開發參觀,偷偷在門縫裡拍了一張縣衙的內景,房屋和地面都打掃的很乾淨來到「七.七事變彈坑遺址
  • 巨大的彈坑鑽進城牆,即使藏在高大的樹後,也讓遊客感到:太扎心
    宛平城不大,徒步轉上一圈,也不需要多少時間。遊覽、憑弔過盧溝橋後,在宛平城的西門外有些躊躇,這就是曾經被炮火侵略過的宛平城!奮勇抵抗過侵略者的宛平城嗎?西門的外門上方是「宛平城」三個灰色的字,如果不刻意去觀察,容易被遊客忽略,而甕城門樓上乾脆只留下一個方框,裡邊沒有字了。門樓的右下方,對宛平城有簡單的介紹,分別為中文、英文和日文。
  • 宛平城,每一位中國人應該謹記的那段城牆
    宛平城明末崇禎十一年(1638年)開建,歷三年而成,原為軍營,後漸遷商肆民居,明清時稱拱北城、拱極城宛平城在盧溝橋東,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南段城牆,歷經多次戰鬥,城牆彈坑無數,整體保存完整宛平城西門,正臨盧溝橋,直扼京畿咽喉要道
  • 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不為人知一面:宛平城和盧溝橋都並非純旅遊區
    2020年7月7日,北京市盧溝橋景區將關閉一天,這也是例行紀念每年的紀念,並非是有特殊情況發生。對於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附近,其實有著不為人知一面:宛平城和盧溝橋都並非純旅遊區。雖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盧溝橋、宛平城都是抗日紀念區,但是這裡面其實也是很多附近居民生活的地方,與一般的生活區沒有區別。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附近的地圖如下所示。盧溝橋是一座古橋,目前也是一個比較「昂貴」的景點。但是盧溝橋其實目前依然有交通的功能,附近的居民、村民可以免費在橋上面通過,這是根據村、社區發放的證明來進行的。
  • 宛平城與盧溝橋
    一、宛平城  宛平城不大,一眼可以看穿東西。  宛平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  1928年12月,因宛平縣改隸河北省,宛平縣公署遷至盧溝橋原拱北城,拱北城始稱宛平城。   解放初期宛平縣仍隸屬河北,1952年重新劃歸北京,並撤銷縣級建置,其原轄地區先後劃入豐臺區、京西礦區(門頭溝區)、房山縣(區)、大興縣、海澱區,石景山區,其中宛平城歸豐臺區管轄。
  • 綠水青山我的家 | 中華民族精神紀念地——北京盧溝橋宛平城
    北京盧溝橋坐落在永定河之上,那數不清的石獅子,陪伴著夜晚美麗的盧溝曉月。盧溝橋東,宛平城有著古老的城牆,一條大街由東至西穿城而過,這裡是中國抗戰史上著名的「七•七事變」發生地,是全北京除了故宮以外唯一一座有四面城牆的古城,全國唯一一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就坐落在城內。盧溝橋-宛平城是歷史輝煌的、文化厚重的,也是獨一無二的。
  •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到盧溝橋宛平城專題調研
    2020年11月24日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副局長凌明一行五人到我區盧溝橋宛平城進行專題調研,步行視察岱王廟、盧溝橋、宛平城牆,詳細了解盧溝橋宛平城等各處文物的歷史文化及保護利用情況,沿途查看宛平城內城,考察宛平記憶閱讀館、宛平黨群服務中心,了解宛平城自願騰退和後續利用等工作進展
  • 盧溝橋、宛平城,重溫西山紅色文化 感悟紅色聖地革命情懷
    盧溝橋,他來過。昨天聽過抗日戰爭打響的第一槍,看過宛平城牆上炮擊的彈痕。今天盧溝曉月的石碑依然屹立在橋頭,圓月依然在宛平城的城樓上高懸,月光流淌在和平的大地。然,「犯中華者,雖遠必誅!」抗日戰爭紀念館裡那侵略者的暴行、英雄的血衣、那些或斑駁或如新的槍炮彈藥,無一不讓人震撼。這是留在每個中國人心中抹不去的歷史。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勿忘國恥,揚我國威!
  • 盧溝橋、宛平城……重溫西山紅色文化 感悟紅色聖地革命情懷
    曾經,這裡飽受戰爭摧殘  曾經,這裡硝煙戰火漫天  ……  紅色西山,那段崢嶸歲月裡愛國主義的  親歷者、見證者  風雨兼程數十載,我們不能遺忘  今日之幸福是由無數革命先烈鋪就而成
  • 盧溝橋將建首批國家文化公園 宛平城、長辛店等都將「入園」
    其中,將以「一核」(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三區」(長辛店片區、二七廠片區、園博園片區)為主要框架,進行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的規劃設計。盧溝橋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豐臺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金中都城垣遺址、金中都水關遺址、盧溝橋、宛平城、長辛店二七機車廠等遺蹟皆在豐臺。
  • 北京親子遊之盧溝橋除了數石獅子還有個宛平城
    宛平城是我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兩開門衛城宛平城西就是盧溝橋,是南來北往商旅的必經之地,也是見證了七七事變,即盧溝橋事變,而成為京城最著名的橋。宛平城,盧溝橋上的彈痕,炮痕清晰記錄了當時的影像。現在的宛平城是一座清淨的老城
  • 八一建軍節盧溝橋上緬懷革命先烈
    進了宛平城,多少年過去了,這裡已經看不到七七事變留下的硝煙戰火,跟我想像的熱鬧場景不同,大部分商鋪都沒開,整齊的街道明王朝為保衛京師,宛平城在盧溝橋東。明崇禎年建。城分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改為「威嚴門」),宛平城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橋頭堡,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裡爆發,至今城牆上還保留著當年日軍炮擊宛平城的彈痕。1984年重修了城牆、城樓和翁城。
  • 7萬人昨遊盧溝橋宛平城 熬通宵等「曉月」(圖)
    7萬人昨遊盧溝橋、宛平城 追月人熬通宵等「曉月」   本報訊 (記者孫穎)昨天,7萬市民遊覽盧溝橋、宛平城,有的市民還在盧溝橋、宛平城地區熬通宵,等候「盧溝曉月」。雖然為了保護盧溝橋和遊人安全設置了20元的門票,但是還是擋不住遊人登橋的熱情,站在宛平城西城樓上,可以看到橋上站滿了人,有的拍照、有的尋月,有的放飛孔明燈,尤其是橋南側曉月湖湖水倒映的圓月,水聲潺潺,更是讓市民頻繁按動快門。  「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過盧溝橋,題「盧溝曉月」碑立於橋頭。
  • 遊覽盧溝橋的意外所得,直扼京畿咽喉要道的宛平城,乃宜居佳地
    遊覽盧溝橋的意外所得,直扼京畿咽喉要道的宛平城,乃宜居佳地文圖/二指禪掌門在盧溝橋東,有一座明末崇禎十一年(1638年)開建的城池,是防範農民軍進擊京師的,歷三年而成宛平城是1928年12月定名的。這座小城,西城門正對著著名的盧溝橋,直扼京畿咽喉要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宛平城作為衛城,形制結構與普通城池不同,城內初始並無一般縣城的大街、小巷、市場、鐘鼓樓等設施,並僅設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改為「威嚴門」)。
  • 68年前的盧溝橋:宛平縣長吐血進了醫院
    68年前,17歲的李世勤是盧溝橋小學的六年級學生。   1937年7月7日,當日軍進攻宛平城時,一直以來隱藏在他以及街坊們心中的不安終於變成現實。第二天一出門,李世勤發現宛平城裡的青壯年和婦女都快逃光了,他帶著兩個弟弟也趕緊逃難,東門不通,他們從西門逃了出來……   「沒想到,我這一逃竟有8年,」68年過去,李世勤站在宛平城的一條街上,指著不遠處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說,「不過還是回來了。」  大刀都攥出水來了  「日本人攻打盧溝橋是遲早的事。」
  • 七月七號,應該去盧溝橋走一走
    今天七月七號,是盧溝橋事變83周年紀念日,有喜歡歷史的遊伴們可以到盧溝橋走一走,追蹤那曾經戰火紛飛的歷史滄桑。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的永定河上瀘定橋上那數不清的獅子,栩栩如生,沒有一個相同的。就是這些獅子,見證了中國人民打響抗日戰爭的第一槍,從此,中國人民進行了長達14年的反法西斯戰爭並最終取得了勝利。你如果圍著宛平城轉一圈,你會看到在城牆上留下當年戰爭留下的痕跡。
  • 盧溝橋隨筆
    吃罷早飯,我稍亊準備便坐上家門口的77路公交車去京城名勝之一的盧溝橋看看。 盧溝橋位於北京的西南方,緊挨著宛平城的西門。宛平城是明朝末年為防止李自成進京而修建、總面積20多公項的城堡,距皇城有30多裡路。現在的宛平城裡主路兩邊都是些商鋪、飯店之類的建築,老宛平縣衙也修葺一新。
  • 重訪七七事變發生地宛平城:城牆密布77年前彈孔
    (資料圖片)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八百年後,盧溝橋仿佛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靜靜地立於永定河上,橋下的河水因乾旱已變得很淺,橋上那些被歲月磨損的石獅已被更換。旁邊的新橋代替它承載了交通功能,不遠處一列高鐵飛馳而過。  橋一端連著宛平城。這個位於北京西南郊的小城曾經是京畿要塞,如今在夏日中安寧得仿佛睡著了,不過城牆上面密布的彈孔卻一直提醒著人們77年前那場戰鬥的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