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七七事變發生地宛平城:城牆密布77年前彈孔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記者翻拍日軍行走在盧溝橋上的老照片。(資料圖片)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八百年後,盧溝橋仿佛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靜靜地立於永定河上,橋下的河水因乾旱已變得很淺,橋上那些被歲月磨損的石獅已被更換。旁邊的新橋代替它承載了交通功能,不遠處一列高鐵飛馳而過。

  橋一端連著宛平城。這個位於北京西南郊的小城曾經是京畿要塞,如今在夏日中安寧得仿佛睡著了,不過城牆上面密布的彈孔卻一直提醒著人們77年前那場戰鬥的慘烈。

  「這裡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的地方,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爆發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李宗遠說。

  苦難的記憶

  91歲的楊淑芳老人坐在宛平敬老院的床上,望著外面暑氣蒸騰的院子,就如同1937年7月的那一天。

  「那時候我父親剛剛去世不久。」她這樣開始回憶,「我當時已經上了三年私塾,正放假在家。」她家當時住在長辛店,距離盧溝橋大約四公裡。

  一天她突然聽到了密集的槍聲。「最開始我以為是(士兵)打靶,但是不久就有人在外面喊『來日本人了』。」

  今年83歲的周蕊當年住在盧溝橋邊,每天和母親打草、收柴。槍炮聲讓她們非常害怕。「我們就躲在炕沿底下。」

  兩位當年的小女孩並不知道,這槍聲一響,就是八年。

  關於那一天,歷史上的記錄是這樣的:7月7日夜,日軍一部在盧溝橋附近借「軍事演習」之名,向中國駐軍尋釁,並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日方的無理要求遭到中方的拒絕。當交涉還在進行時,日軍即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駐軍發動攻擊,並炮轟宛平縣城。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

  宛平敬老院負責人陳永利聽到的經過是從一位姓崔的老人那裡獲得的,崔老曾是二十九軍的一名士兵。

  「他告訴我,他們在盧溝橋打了一天一夜,然後撤到了豐臺,最後到了南苑。」老陳說。

  在這個過程中,佟麟閣和趙登禹兩位將軍相繼殉國,他們的遺物連同布滿彈孔的一段樹幹被保存在了宛平城中距離敬老院只有數百米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

  楊淑芳一家由於和鐵路上有些關係開始了逃難的生活。他們途經河北、河南輾轉到了廣西,又乘船到了浙江。「當時難民很多,一路上有的被飛機炸死了,有的翻船淹死了。」她說。

  周蕊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日本士兵在盧溝橋附近駐紮了下來,有一些就住到了她家裡。她見到日本兵很害怕,所以一直沒有弄清楚究竟住了多少人。

  楊淑芳說:「日本人的工廠招工,有的女孩子去了就被糟蹋死了。」為了躲避日本兵,很多年輕女孩藏在教堂裡,出門前要用鍋底灰把臉塗黑,而她最小的弟弟做學徒時被拿槍的日本兵嚇死了。

  1945年日本投降,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慶祝。適逢楊淑芳第三個兒子出生不久,全家人像過年一樣買了魚還包了餃子。

  歷史的變遷

  盧溝橋距北京市中心約15公裡,曾被馬可·波羅稱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聞名於世。「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橋畔一座漢白玉碑亭裡,清乾隆帝的御筆印證著它昔日的風光。

  然而1937年7月7日之後它卻成了國恥與苦難的標記,宛平城也變得破敗。周蕊記得,解放初期城門樓都已經不見了,城牆也很殘破。

  在61歲李秀蘭的回憶中,當時的盧溝橋畔比較荒涼。她1969年到了一家民用爐廠組裝爐具。「那個時候城外都是莊稼地,風沙打到臉上很疼,上夜班的時候沒有路燈,伸手不見五指。」她說。

  李秀蘭後來住進了單位的宿舍,而住在宣武門的丈夫和兒子看望她要乘坐339路公交車。「當時車就從盧溝橋上面走過。」她說。

  事實上,最早的時候盧溝橋只有兩路公交車通過——從廣安門到雲崗的339路和從宣武門到二七廠的309路。

  今年51歲的程炳江就曾經在339路車上當了兩年的售票員。「全程大約21到22公裡。」他說,「但是當時不堵車,從城裡到盧溝橋只要半個小時。」

  當時乘車的大都是上班的人,「去盧溝橋參觀的人很少,一年也就幾十人,偶爾有一些外國人。」

  每當車經過盧溝橋,程炳江都要為乘客講解。他記得橋上很多獅子都已經遺失了。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拆除了橋上的柏油路和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盧溝橋走車的歷史結束了。

  永遠的紀念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又是三十多年過去。

  李秀蘭的廠子後來改為生產洗衣機,其品牌「白菊」一度聞名全國,但最終像不少其他國營企業一樣沒落了,僅餘一個留守處。

  橋頭住的農民、老城裡的居民以及更遠的拆遷戶包括程炳江陸續搬進了附近一個新建的小區,盧溝橋周邊漸漸喧鬧了起來。

  宛平城中一個住過日本兵的牲口棚曾被改成人民公社,後在2004年被建成了宛平敬老院。楊淑芳和周蕊相繼住了進來。

  建成37年的盧溝新橋由於出現塌陷,於2008年底被拆除,2009年5月重建後正式通車。

  2012年,京廣高鐵通車,火車從盧溝橋畔的高架橋駛過。盧溝橋作為一百年前的原京廣鐵路的起點見證了這一巨變。

  今年6月,16號線的宛平站也破土動工。目前經過盧溝橋附近的公交線路至少有九條。

  然而,宛平城卻安靜得如同睡著了。

  2009年,曾有報導稱宛平城中的8000餘名居民將集體搬出。雖然搬遷進度尚不得知,偶見老居民在樹下對弈,或帶著小孫兒散步,但城中路上大多時候行人寥寥。

  大部分沿主街的房子租給了外地人來開店,但這些店終因遊客稀少關了門。

  人氣最旺的應該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紀念館所在地原是被炮彈炸毀的宛平縣衙。經各界人士包括原29軍軍長宋哲元後人的倡議,上世紀八十年代建了這個陳列面積接近一個足球場的白色建築。

  紀念館1987年7月7日正式對外開放,「我們近些年來每年大概有60到70萬參觀者,而且人數逐年遞增,特殊年份可達到100萬。」李宗遠說。

  參觀的人中,不乏抗戰的親歷者,坐著輪椅攜子孫來憑弔。也有日本來的參觀者,一些參加過侵華戰爭的老兵前來懺悔。

  「《東史郎日記》的作者曾經來過,一位名叫島亞壇的老人把他見到的日軍暴行畫了出來在這裡展覽。」李宗遠說。

  不遠處的盧溝橋也見證了人們對歷史的反思與悔過。2005年,時年91歲的日軍老兵本多立太郎在橋的中央雙膝跪下謝罪,而2008年,一些日本婦女在此就日本人對中國造成的傷害道歉。

  「紀念館和盧溝橋現在展示給世人的,不僅是中國人英勇抗戰的不屈精神,還有人們對和平的嚮往。」李宗遠說,「願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演。」據新華社

相關焦點

  • 探訪今日盧溝橋宛平城:七十八載什麼都在變 但城牆上的彈坑不會變
    橋下永定河水,不知道流淌了多少年,若能抽刀斷水,它應是希望在1937年7月7日之前,那樣,民族之痛不會化作戰士的鮮血染紅它的身軀,宛平城城牆上也就少了那些隱隱作痛的彈坑。   1937年的那一天,「七七事變」在此發生。   轉眼78年。城外不遠處,時有高鐵飛馳而過,再向東20餘公裡,便是高樓林立的CBD。
  • 走進歷史現場,全景還原七七事變
    挑起事端站在今天的北京宛平城牆下,仍能看到78年前的彈孔。家住盧溝橋畔85歲的鄭福來老人回憶,「七七」當天晚上,他在睡夢中被槍炮聲驚醒,翌日早上一枚炮彈在自家北房西側爆炸,小夥伴四春子被炸死。史料記載:7月7日上午,日軍到盧溝橋以北地區進行演習。
  • 從幾個細節,揭秘日本發起「七七事變」的真相
    83年前發生的「七七事變」,點燃了中日戰爭的導火索,中國從此走上了全面抗戰的道路。抗日戰爭已經結束75年了,可日本史學界至今還有人在歪曲歷史,說這起事變是偶然的,起因是一名日軍士兵「失蹤」、中國軍隊先開槍而引發的。也有無良的國內媒體,罔顧歷史事實,信口雌黃地誤導讀者。
  • 重回「七七事變」爆發地:78年前後的盧溝橋(圖)
    人民網北京7月4日電 (邱越)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同時也是紀念「七七事變」的第78周年。3日,人民網記者重回盧溝橋,並走進「七七事變」中遭日軍炮轟的宛平城,又一次回顧了當年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逕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
  • 七七事變中宛平縣城失守經過考
    原標題:七七事變中宛平縣城失守經過考 日軍利用夜戰進行突擊,中國守軍雖死守陣地,但終因敵我火力懸殊,而使日軍陰謀得逞 當晚,據日軍氣象兵記載為西南風,好似雨天前的天氣,溼氣甚大。
  • 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聽盧溝橋上的獅子講述「七七事變」的...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位於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爆發的盧溝橋事變發生地——北京市豐臺區宛平城內。「七七事變」也稱「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所以紅色之旅第一站我們將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以時間節點為線索,去了解「七七事變」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83年前,七七事變後,濟寧城遭遇了什麼?老城牆是怎麼消失的?
    83年前的今天,七七事變改變了全中國人的命運。 這一天在濟寧歷史上還是平凡的一天,半年後悲劇降臨到這座城,曾經固若金湯的城牆被槍炮轟出三個缺口。從此以後,老城牆逐漸在這塊土地上消失。
  • 致敬83年前那場永不屈服的抗爭!這位福建人是事件的「王牌見證者」!
    日軍炮轟宛平城。日軍以「尋找失蹤士兵」為藉口要求進入盧溝橋東的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後悍然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攻擊至此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圖為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七七事變」之際,在與日軍交涉、周旋中,王冷齋堅持立場,凡涉及主權一事,寸土不讓。抗戰勝利後,王冷齋作為「七七事變」的重要見證者,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證,以活生生的證據證明了日本戰犯的累累罪行,被稱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王牌證人」。
  • 宛平城,每一位中國人應該謹記的那段城牆
    宛平城明末崇禎十一年(1638年)開建,歷三年而成,原為軍營,後漸遷商肆民居,明清時稱拱北城、拱極城宛平城在盧溝橋東,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南段城牆,歷經多次戰鬥,城牆彈坑無數,整體保存完整宛平城西門,正臨盧溝橋,直扼京畿咽喉要道
  • 七七事變日寇老照片,侵華戰爭罪行圖,不忘歷史民族之恨
    這是收集的一組關於77事變的老照片,圖中是當年守衛盧溝橋的29軍戰士,在盧溝橋上,這名戰士注視著前方一舉一動,可是誰能想到,就是因為這座橋,掀開了全民抗戰的一頁。只此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七七事變之後,日寇的軍隊踏上盧溝橋的場景,「七七事變」一開始的時候只是日寇在當時製造的一次不算太大的軍事摩擦。可是事變之後演變成了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七七事變後日寇進攻天津,圖為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在天津活動。隨著北平的陷落,天津也沒有保住。七七事變後日寇侵入天津,圖為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的增援部隊。
  • 二次世界大戰全程紀錄 1937·7:七七事變
    二次世界大戰全程紀錄 1937·7: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華北日軍居然藉口一名士兵走失,要搜城,悍然發動七七事變 。
  • 引發七七事變的日本兵,是真失蹤還是另有隱情,歷史文獻最終解密
    2020年7月7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83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者以失蹤一名士兵為由,藉口進城搜查,遭到我軍言辭拒絕後,引發了「七七事變」。眾所周知,七七事變並不是一場偶然事件,而是日軍籌劃已久的陰謀,隨著歷史文獻的解密,七七事變爆發前的真相一一被解開。
  • 南京城牆現存唯一鐵皮大門:彈孔痕跡清晰可見(圖)
    鐵皮大門上的彈孔。  神策門甕城內側北牆上布滿彈孔。今年,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開展「南京城牆抗戰遺蹟」課題研究,第一次系統普查南京城牆上的抗戰遺蹟,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那麼,又有哪些最新發現呢?本期先看神策門。
  • 七七事變83周年:無法忘卻的那一天
    七七事變83周年:無法忘卻的那一天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詞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 日軍隨軍記者鏡頭下的「七七事變」
    日軍隨軍記者鏡頭下的「七七事變」實拍照片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是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
  • 銘記七七事變國恥日 《抗戰2》盧溝橋血戰鬼子
    七七事變國恥日,日本蓄意發動了全民的侵華戰爭,此後八年是中國人血與淚的歷史。反攻日本愛國網遊《抗戰2》戰士們在盧溝橋血戰鬼子,為當年犧牲的先烈們報仇雪恨。禮包>> 下載>>反攻日本愛國網遊
  • 巨大的彈坑鑽進城牆,即使藏在高大的樹後,也讓遊客感到:太扎心
    宛平城不大,徒步轉上一圈,也不需要多少時間。遊覽、憑弔過盧溝橋後,在宛平城的西門外有些躊躇,這就是曾經被炮火侵略過的宛平城!奮勇抵抗過侵略者的宛平城嗎?宛平城其實就是這麼小,比較規整。在居民區並沒有走多遠的路,就到了一個廣場。城牆下,有個小廣場「宛平人家」。
  • 綠水青山我的家 | 中華民族精神紀念地——北京盧溝橋宛平城
    盧溝橋東,宛平城有著古老的城牆,一條大街由東至西穿城而過,這裡是中國抗戰史上著名的「七•七事變」發生地,是全北京除了故宮以外唯一一座有四面城牆的古城,全國唯一一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就坐落在城內。盧溝橋-宛平城是歷史輝煌的、文化厚重的,也是獨一無二的。
  • 1937年「七七事變」紀實老照片
    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我軍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軍炮轟宛平城在盧溝橋頭防禦工事內的中國士兵駐守北平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中國軍隊在盧溝橋反擊日軍進攻第110旅219團團長吉星文,率部在盧溝橋與日軍激戰23天,殲敵千餘人。
  • 七七事變時,日軍炮轟宛平,宛平縣長搬到院子裡,繼續辦公
    歷史客棧曾寫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七七事變當晚,日軍以失蹤了一個士兵為名,強行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當時宛平縣的縣長名叫王冷齋,嚴詞拒絕說:「日軍演習本屬非法,進城搜查更是無理,城門絕不能開!」接下來的幾天,日軍為了逼王冷齋就範,用大炮轟擊宛平縣政府,辦公室均被炸毀,王冷齋不為所動,把桌子搬到院子裡,繼續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