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大門上的彈孔。
神策門甕城內側北牆上布滿彈孔。
南京淪陷後,日軍在神策門上升起軍用氣球。
開欄語
12月13日上午10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以史為鑑,才能開創和平未來。南京城的抗戰烙印,很多已世人皆知,也有一些我們可能並不太熟悉。今天開始,我們將推出《累累戰痕——南京城牆的抗戰遺蹟》系列報導,希望能讓更多人、更多面地了解當年那段歷史。
揚子晚報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 聯辦
環繞南京的城牆是一臺記錄儀,忠實地收錄著六百多年間,歷史給予南京的所有痕跡。在今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我們把視角轉向南京城牆。在悲壯不屈的南京保衛戰中,城牆最後一次發揮了軍事防禦功能。今年,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開展「南京城牆抗戰遺蹟」課題研究,第一次系統普查南京城牆上的抗戰遺蹟,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那麼,又有哪些最新發現呢?本期先看神策門。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可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供圖
神策門擁有南京城牆中兩項「唯一」
神策門是城牆上現存的4座明代城門之一,在中央門立交橋的東南角,周圍已經開闢為市民公園。和中華門向內延伸的三層甕城不同,神策門的一層「甕城」則是向城外修建的。甕城是古代城牆專門用於軍事防禦的設計,目的是可以對攻方採取甕中捉鱉的打擊。
神策門至今仍然擁有兩項「唯一」:城門上有南京城牆中唯一一座清末建成的城樓建築;同時城門洞裡有一扇南京城牆中僅存的鐵皮木門,該木門是民國時期建成的。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對民國首都南京的進攻,給城牆造成了極大破壞。」「南京城牆抗戰遺蹟」課題負責人朱明娥研究員告訴記者,當時戰鬥留下的痕跡,在今天就成為中國軍隊堅守的證據、日寇侵略的罪證,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因此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在今年聯合南京保衛戰戰跡尋研團,開展對城牆遺蹟的系統調查。
當年的激戰在鐵皮大門上留下彈孔
文獻記載,1937年12月13日早晨,日軍第16師團第38連隊第一大隊,企圖截斷中國守軍渡江撤退之路,從南京城北迂迴到達神策門。城門守軍為了掩護撤回城中的中國軍隊來不及關閉城門,導致日軍也尾隨進來,與中國守軍第36師官兵在外甕城內發生激烈的交火。朱明娥介紹,戰鬥導致神策門損毀嚴重。課題組在調查時,在神策門外甕城上就發現了眾多槍炮射擊的痕跡。
而在城門洞裡鐵皮木門上,還保留了一個直徑接近拳頭大小的坑陷。經過專家鑑定,這一痕跡就是當年激烈戰鬥槍彈射入留下的。
對城牆上的抗戰遺蹟將予以保護
在調查中,還在外甕城的拐彎處發現了一座射擊暗堡。「暗堡依託城牆而改建,射擊口由水泥包裹,由外向內縮小,這樣既保證了觀測、射擊的角度開闊,也可以保護暗堡中的士兵。」
朱明娥介紹,神策門調查發現的城牆牆體彈痕、鐵皮木門彈痕,在課題完全結束後,會向文物部門提出建議,採取適合的方式進行保護展示,例如在射擊孔的附近設置標識牌;從城牆內部把暗堡的空間清理乾淨,方便大家進入體驗;採取適合的方式防止布滿彈孔的牆體遭受風化等。「未來,大家了解南京保衛戰的歷史,舉行紀念活動,不僅可以去博物館,也可以來南京城牆保存有抗戰遺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