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了浙江中等教育變遷的杭四中 高舉養正精神火炬 新時代高位再...

2020-12-15 中國杭州





  西湖水碧之江黃,百廿風雨踏歌行。經歷了「雙甲子」的杭四中和養正文化精神,必將在新一代四中人的精心呵護下,更加光彩奪目。

  今天我回來了,我們都回來了;

  年齡回到了孩童,淚水回到了臉頰;

  思念回到了撫摸,遠行回到了起航……

  今天是杭四中百二十歲生日,這首感人至深的詩,是著名作家黃亞洲獻給母校的生日禮物,也在召喚著幾代四中人回母校再續前緣。

  又逢己亥雙甲子,已是養正百廿年。

  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個夏天,時任杭州知府林啟站在橫大方伯圓通寺前,回望他剛剛創立的養正書塾時或許未曾想到,與眼前這四個大字一脈相承的杭州第四中學,將隨歷史的車輪橫跨三個世紀,成為杭州乃至浙江近現代中等教育的一本鮮活編年史。一個時代、一所中學、一個願景,正凝練成一道遒勁的筆鋒,書寫著波瀾壯闊的新時代……

  

  一脈相承 從養正書塾到杭州四中

  百廿年見證引領浙江中等教育變遷

  一個多世紀前,國事艱辛、民族危機空前,培養人才尤為緊迫。1899年6月29日,杭州知府林啟創辦的養正書塾正式開學,這所浙江最早的官辦新式普通中學的開辦,標誌著浙江近代中等教育的大幕緩緩拉開。

  回看杭四中百廿年,校史與國運緊密相連,學校也因時局和國家政策與其他學校幾多離合。但不變的是杭四中順應世界發展之潮流,博採中西教育之精華,以「養正尚德,求真立人」的精神為國育人,引領一方教育發展。

  

  蒙以養正

  養正書塾,這是杭四中最早的名字。《易》云:「蒙以養正,聖功也。」意為通過啟蒙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在當時全國尚無統一的中學堂規章制度的情況下,養正書塾從辦學宗旨、學制、課程安排到教職工分工等都做了具體安排。這些制度被後來的其他學校視作藍本,並在浙江乃至全國中等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開山之功。

  晚清新式學堂興起,科舉制度廢除,養正書塾易名杭州府中學堂,後又在校名前冠以「官立」,杭四風骨初現崢嶸。這一時期的杭州府中學堂,成為全國教育界的熱點,匯集了不少優秀的有識之士,也為浙江、全國中等教育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堂求學風氣十分濃厚,培養出姜立夫、陳達、徐志摩、鬱達夫等一大批優秀人才。

  

  百川歸流

  歷史的洪流進入民國時期。辛亥革命後,全國學制大改革。1913年,學校更名「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校」,著名教育家錢家治先後兩度擔任校長。幾年後,五四運動揭開了新文化運動序幕,省立一中學生積極吸納新思想、新文化,創辦進步刊物《雙十》,後改名為《浙江新潮》,其引發的大討論解放了社會思想,繼之而起的刊物如雨後春筍,連綿不絕。

  1923年到1927年,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和浙江省立女子中學校先後併入,省立一中創杭城男女同校之先,成為當時浙江規模最大的中學,教師中先後有馬裕藻、錢玄同、沈士遠、劉大白、羅友倫、李季谷這樣的飽學之士,學校辦學實力在全浙江首屈一指。

  

  救亡圖存

  1929年5月17日,省立一中改制專辦初中,並擇址舊學使署原址另建新校舍(今杭四中吳山校區)。1933年8月,省立一中改名為「浙江省立杭州初級中學」,杭初成為浙江地區名校,被譽為「浙江第一」。讓人惋惜的是,這個發展勢頭被日本侵華的炮火中斷。1937年,杭初不得不與兄弟學校一道踏上西遷之路,7所學校組成浙江省立臨時聯合中學。1939年初中部改組為浙江省立臨時聯合初級中學,杭初校長唐世芳任校長。

  國難當頭,廣大聯初師生堅持「讀書不忘抗日,求知為了救國」,並形成了愛國愛校、刻苦學習、自強不息的碧湖精神。同時學校在省立中學考核中位列五所甲等之一,學校的體育、文藝、美術教育也都十分出色。

  

  杭四新生

  1949年5月杭州解放。省立杭初順利被新生的人民政府接管。1954年學校改名杭州第一初級中學,被認定為浙江省重點中學。1955年,學校更名為杭州第四中學,並於當年7月恢復高中招生。四年後,學校再度被浙江省教育廳認定為重點中學,成為全省十六所重點中學之一。學校率先嘗試連鎖辦學,解百姓之憂貫政府之意,先後承辦江心島中學,創辦勇進中學。上世紀90年代,四中致力於基礎德育模式探索,卓有成效,被評為全國德育先進單位。

  邁入21世紀,杭四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發展為四中教育集團,成為杭州最早集團化辦學的高中,並開創一校兩區一部的大格局,與經開區(現錢塘新區)合作幫扶下沙中學、開辦養正學校。2015年,學校被評為省一級特色示範學校。

  

  萬千桃李 無法割捨的四中情緣

  赫赫有名的他們 在母校學到了什麼

  百廿悠悠歲月裡,走出了馬敘倫、徐志摩、鬱達夫、金庸、黃亞洲、潘公凱等文化名流,也走出了姜立夫、沈志遠、斯行建、丁舜年、吳自良、葉培建、孫優賢、蔣築英等科學英才,以及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董強、無人深海探潛領軍人物陶軍、遊泳奧運冠軍羅雪娟等。

  今天,「杭四中」這三個沉甸甸的字,成為所有四中人共同的牽掛。他們每個人的腦海裡都深藏著一段段和四中交織的人生,每個人心中都裝滿著一縷縷剪不斷的情愫。透過校友們的回憶,每個年代的四中,那些流金的歲月也漸漸立體、豐滿起來。

  

  孫優賢:嚴謹求實的作風在這裡萌發

  「我1953年到杭初,隔了一年改叫杭一初,再過了一年叫杭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優賢笑說,自己讀了三年初中,母校三易其名。

  孫優賢回憶,杭四中的老師很有名,比如有位教地理的沈老師,上課前在一塊空黑板上很快就能畫好一幅全國地圖,學生們佩服不已;語文王老師知識淵博,他現在喜歡寫文章也是受到了王老師影響。「杭四中不僅學風好,而且重視體育鍛鍊。」孫優賢說,每天早上都要組織晨練,連晚自習都有半小時活動時間,自己後來在浙大做體育部長,以及日後做科研,硬朗的身體都是在四中打下的底子。「我在四中過得很踏實,嚴謹求實的校風也為我奠定了整個人生的基礎。」

  

  葉培建:航空航天之夢在這裡啟蒙

  「1957年,我小學畢業考入杭四中初中部,那時學校還是一所完中。」中科院院士葉培建說,小學到中學是一個跨越,杭四中給了他很好的教育,所以他只用了兩年就完成了初中全部課程。

  在葉培建的記憶裡,四中的活動很豐富,夥食也很好,一個月9塊5毛錢,就能吃得很豐盛。也是在初一那年,他在校園廣播裡得知了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國家很需要理工科人才,於是他便堅定了報效祖國的念頭,直至後來成為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黃亞洲:寫作熱情在這裡被徹底點燃

  「那條筆直的林蔭道,那種像林蔭道一樣的清涼的讀書氛圍,那些琅琅書聲裡的老師的笑容,永遠是我綿長的回憶……」在1967屆校友黃亞洲的腦海裡,四中是座移不走的學校,對於師恩他更是謹記於心。自己得了病在家休養,班主任周韻專程來看望,說:「我可不怕傳染。」周老師發現黃亞洲的功課沒有因病落下,親切叮囑:「病好了就來上學,學校怎麼捨得留你一級呢?」

  也是在四中,黃亞洲的寫作熱情徹底被點燃,那時他就被稱為「校園首席筆桿子」。一次他去廣播站送稿子對學妹說:「寫文章不靠寫、要靠想,心到才能筆到,一旦思路形成就立刻下筆。」後來,這句話成為四中人文學追夢的啟蒙金句。

  

  董強:獨立自主的個性在這裡養成

  「我到北大前,一直生活在杭州。杭四中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初高中都在這度過。」1983屆校友、北大法語系主任董強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臉上寫滿美好。家住清河坊的他,課餘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爬學校邊上的城隍山。

  在四中求學的日子是快樂的,因為這裡有全省最好的老師,張志珏、湯柏林、陸鑑三等任課老師,幾十年後董強依然記憶猶新。隨著清河坊的拆遷,董強就寄宿在了學校,這也培養了他獨立自主的個性,每天早起他都在操場上跑步,這給了他強壯的體魄:「後來無論去北大讀書執教,還是去法國,獨立的性格和強壯的體魄都讓我受益無窮。」

  

  吹響號角 新時代四中再出發

  集團化辦學特色發展駛入快車道

  歷經百廿年歲月,「養正」精神依然在四中人的血脈中流淌。養正文化、精神的深厚底蘊,給了四中人迎接新挑戰和新機遇的底氣。

  新世紀以來,學校由「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2004年,應社會發展之需,學校主體由西子湖濱吳山北麓搬遷到錢塘江畔下沙東區,開啟一校兩區集團化辦學模式,學校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特別是近十年來,在校長張偉韜和全體教師努力下,杭四中辦學邁入了快車道:省一級特色示範學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示範學校、省「千校結好」特色學校、市「人民滿意學校」、市文明校園、市教科研先進集體等諸多榮譽布滿整整一面牆。

  隨著新高考改革推進,杭四中勇立潮頭把握時代機遇,研磨新課程、精細化過程管理,高考成績始終保持高位增量。高考升學一本率從2012年的42%提高到2016年的80%,2017、2018年新高考一段線率近90%,一段線人數、上線率均躋身杭城前列。每年超過100人考入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大、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及港澳臺地區的一流學府深造,湧現出盧臻、俞昕雯、馬珏等清華北大學子。

  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四中學子全貌。在張偉韜看來,四中人身上並不只有書卷氣,更洋溢著滿滿的志趣。「有志趣的學霸」在四中校園裡比比皆是,如學生張書晗和同學主編了一本《緣起絲路——我們的布拉格故事》,以少年視角表達了對「一帶一路」的理解,前段時間小姑娘還獲評2018年度全國「最美中學生」稱號,這也是繼2015年學生龐荻青獲評後,四中學子再度獲此殊榮。再比如學生莊逸,人稱「莊三百」,選考三門滿分的他編寫了一本《高中數學學習參考》,成為不少學生數學學習的法寶。

  除了延續「嚴謹、求實」的校風,新時代的杭四中,作為省一級特色示範學校在特色發展上也越走越寬、越走越遠。為積極順應現代教育變革,杭四中積極構建養正課程體系,形成「文化養正」和「科技求真」兩大辦學特色,選修課程達200多門,其中省市級精品課程20多門,養正文化課程、合唱管樂課程、籃球競技課程、無土栽培課程、職業技能課程等深受歡迎,助力學生全面有個性地發展。

  作為省體育藝術特色學校,杭四中的「鶯之語」合唱團已成為全省校園合唱團標杆,榮獲世界級獎項8項、全國級獎項20餘次。學校交響管樂團參加了2017年管樂屆「奧林匹克」大賽(WMC)並獲金獎。自2007年以來,學校男女籃球隊蟬聯杭州市12連冠,近三年更是雙雙蟬聯男女籃全省冠軍。學校田徑隊連續兩年拿下全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總分第一名,並躋身全國八強。

  名校,不僅要立足本地,更要放眼世界。2013年,杭四中國際部建成招生,形成一校兩區一部的辦學新格局。經過幾年努力,國際部已成為杭州市辦學條件最好、辦學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最強、留學出口最廣的高中中外合作項目之一,杭四中也因此成為杭城首批教育國際化示範學校。(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

相關焦點

  • 杭四中校運會開幕式 演繹學校百廿歷史畫卷
    杭四中校運會開幕式 演繹學校百廿歷史畫卷 2018-09-30 17:32:51 浙江在線 通訊員 祝建清
  • 杭四中新添12顆「星」,頒獎嘉賓徐之海,還研發了「嫦娥」看月的眼睛
    12位新出爐的「養正之星」登上舞臺,在老師和同學熱切的目光的見證下,鄭重接過榮譽獎盃。連頒獎嘉賓也是從杭四中走出去的「星」,幫助人類看清月亮。「養正之星」評選活動是杭四中一年一度的保留項目。經過學生自薦、年級組和班級推薦,校學生處、學生仲裁委員會集體審核,廣大同學票選等環節,今年兩校區3000餘名高中生中,最終產生12位「養正之星」。
  • 近日啟動拆遷,12月開建,省一級重點——杭四中來到大江東
    這裡曾經是個農田遍布的鄉下小鎮,現在已拆除了大量集中的危舊房、自建房,騰出來的土地上有的已經高樓矗立,村民變居民,有的正加緊施工,地鐵、高鐵循序漸進,還有的,帶來了一縱一橫濱水景觀、大田花海等諸多美麗新期盼。
  • 最新的校園:投資1億多的杭四中下沙校區
    最新的校園:投資1億多的杭四中下沙校區 www.zjol.com.cn 2004年09月02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浙江在線9月2日消息
  • 安徽合肥:自行車博物館內見證時代的發展變遷
    2020年9月22日,安徽合肥,合肥市蜀山南崗自行車博物館正式開放,這裡見證時代的發展變遷!自行車博物館位於合肥市蜀山區南崗鎮梁墩村,館內收藏自行車誕生以來各類自行車展品數百件,包括自行車主題的報紙、郵票、明信片、珍貴照片等,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變遷。
  • 天壇600周年中華文化火炬接力跑 奧運精神助力恆洋瓦大學跑進2021年
    在新時代,這座崇高而神秘的古壇,將600年的祈天福運凝聚成深刻的文化烙印,轉變為大國盛世的承載地,並與奧運結下了不解之緣。2008年北京帕運會聖火採集儀式暨火炬接力啟動儀式在此點燃,到2010年第16屆亞洲運動會火炬點燃暨火炬傳遞活動啟動儀式,又再次開啟國際賽事火炬傳遞之旅……今天,天壇600周年中華文化火炬接力跑,帶著無盡的美好願力,熠熠生輝譜寫新篇章。
  • 深圳寶安:107國道見證時代變遷
    它不僅見證了深圳經濟特區40年來的華麗轉身,更見證了這個時代的變遷。
  • 高舉隊旗跟黨走 奮起逐夢新時代 | 石家莊市第二十三中學隆重召開...
    隨後,張慶民副校長做以《高舉隊旗跟黨走 奮起逐夢新時代》為題的大會主體報告,總結過去一年裡少先隊工作的成果,與隊員共同分享成長的喜悅。  最後,劉亞紅常務副校長致閉幕詞。少先隊員和輔導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入新時代,攜手再出發,引導輿論方向,傳遞校園正能量,鍛鍊自身本領,奮發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讓我們高高舉起隊旗,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在少先隊改革的春風中奮力拔節,以紅領巾的名義,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砥礪前行!」
  • 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澳門4月2日電 題: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記者 龍土有  澳門交通事務局2日發出新聞稿稱,早前為本年度私人經營的三輪車進行檢驗,受檢的52輛三輪車全部合格。  人力三輪車是極富澳門懷舊特色的旅遊交通工具,交通事務局每年均會為三輪車進行年度檢驗,以保障三輪車在道路上行駛安全。
  • 名校集團化帶來入學平民化杭四中下沙新校區啟用
    都市快報訊昨天,杭四中下沙校區迎來了首批高一新生600名。由此,杭州市政府投入一個多億資金、總佔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的杭四中下沙新校區正式啟用。  杭四中是已有105年歷史的名校。
  • 考古新發現見證秦都鹹陽變遷
    大堡子墓地發掘現場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11月27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召開資訊發布會,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在陝西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發現一處西漢早期大型墓地,墓地出土了大量紋飾精美的彩繪陶器和一件刻有重要銘文「新亭」的陶缶,見證了2000多年前秦漢時代的藝術成就和政權更迭
  • 高舉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光輝旗幟
    原標題:高舉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光輝旗幟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也已有百年歷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實踐及其與時俱進的發展,深刻改變著世界,深刻改變著中國。我們黨用共產主義為共青團命名,以馬克思主義感召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堅定不移跟黨走,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始終高歌前行。
  • 奧運火炬遵義站傳遞結束 將赴重慶繼續傳遞之旅
    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點,燃起了革命的熊熊大火;如今奧運火炬在這裡傳遞,同樣要為中國改革開放繼續照亮前程。」老人把親歷長徵和奧運視為一生中的兩大幸事。    在貴州人眼中,王道金老人是一名「永不退休」的「名人」。不管歲月如何變遷,長徵的記憶、長徵的精神,已經深深植根於老人的血液,成為他一生堅定的行動準則和指南。多年來,他最為掛念的是如何把長徵精神世世代代傳下去。
  • 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原標題: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京張鐵路由
  • 福建晉江市養正中學2020中高考錄取名單:清華1人,985高校79人!
    金榜題名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在海內外校友的鼎力相助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養正中學以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守正務實,開拓創新,2020年中高考取得豐碩成果
  • 廈門火炬高新區:追高逐新跑出火炬「加速度」
    臺海網10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元欽 通訊員 管軒 李幼君/文 火炬高新區供圖)一座城市,濃縮中國夢的時代精華。30年間,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廈門火炬高新區始終挺立潮頭、走在前列,激蕩起逐夢前行的力量,推動廈門發展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用「火炬速度」彰顯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回望1990年,當年的12月,湖裡小東山炮聲乍起,從而崛起一座創新之城。
  • 美好浙江「域見中國」見證文旅新內容時代
    (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峻致辭)王峻指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巨量引擎浙江分公司政旅行業部總經理童樺認為,進入文旅新內容時代,2021的浙江文旅應該從品牌力、影響力、效果力三方面入手,實現內容破圈、IP驅動,最終引向產品轉化。
  • 收藏發燒友曬各種"計劃經濟"票證 見證時代變遷
    收藏發燒友曬各種"計劃經濟"票證 見證時代變遷2012年09月20日19:28來源:長江日報黃琪移動用戶發送HNZB到10658000,訂閱河南手機報。  承載幼時記憶 見證時代變遷  收藏發燒友曬各種「計劃經濟」票證   漢網網友「刀郎正宗收藏」:現在手機幾乎人手一個了,私家車也普及了,過江也ETC了,可是幾十年前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您也許經歷過但不記得了。
  • 祖孫三代機車駕照見證鐵路發展變遷
    可以說,祖孫三代機車駕照見證鐵路發展變遷,更見證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鐵路建設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祖孫三代火車司機、三本機車駕照見證了鐵路發展變遷,更見證了鐵路建設發展成果。爺爺姜福臨生於1934年。1952年參加工作,開的是解放型蒸汽機車。食物和水全部自帶,投煤拼的是體力和耐力。姜福臨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42年,直到1994年光榮退休。
  • 雲南曲靖麒麟區柳樹街,柳枝千錘百鍊,見證時代變遷
    曲靖市麒麟區有一條柳樹街,特別的美麗好看,兩邊的房子大多都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後來在外牆刷了層顏色,因此交輝呼應,經過多次修繕的路快蓋過兩旁房窗,在這裡你可以體會什麼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站在街頭一眼望去十分的愜意,思緒感慨萬千,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不念過去,只願將來,每個人都有每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