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紀念日冷冷清清 中日關係比小泉時代還糟

2020-12-25 環球軍事

原標題:和平條約紀念日冷冷清清 中日關係比小泉時代還糟

當前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有多冷?在英國廣播公司看來,一個現成的「溫度計」就是剛過去的8月12日——這一天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35周年紀念日,但中日官方的紀念活動十分冷清。12日當天,日本連媒體都表現得沒留意這個紀念日,只有13日紛紛轉述中國官方媒體批評日本的文章時,部分傳媒似乎才記起周一是什麼日子。《讀賣新聞》稱,「日中寒冷的盛夏……友好條約35周年無紀念活動」。《日本經濟新聞》回顧說:「日中簽署和平友好條約12日迎來35周年,以往兩國政府每年都舉辦盛大紀念儀式,但今年政府間沒紀念活動,訪華的日本國會議員也只有9名超黨派年輕議員,凸顯兩國政府、議員的交流越來越凋零的現狀。」

共同社13日報導說,在《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籤署35周年之際,日本外務省發表發言人佐藤的談話稱,「將努力發展日中關係,避免因個別問題影響兩國關係全局」。

這種漂亮話很難讓人相信是安倍內閣的真心話。共同社13日報導稱,安倍政府近來對中國發起了積極呼籲儘早舉行日中首腦會談的「對話攻勢」,日本政府認為,通過敦促中方進行對話可以給國際輿論以日本冷靜應對的印象,從而佔據優勢。政府消息人士稱,「全球正在關注日中雙方誰更有理,先於對方對會談表現出積極姿態具有重要意義。」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內德斯13日啟程訪日,8月15日當天,安倍將與梅內德斯會面,通報日本對華政策。多家日本媒體強調,美國參院7月底通過譴責中國在釣魚島附近及南海活動的提案,梅內德斯就是該提案的始作俑者之一。

中日關係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不可能改善。共同社13日報導稱,日本公明黨、日本維新會等國會議員代表團訪問中國,12日與中方官員會晤,但在釣魚島問題上未有共識。日本NHK電視臺稱,13日當天,中國海警局4艘海警船繼續在釣魚島毗鄰水域巡航。日本「警告」中國船隻不要接近日本領海,並持續實施「跟蹤和監視」。

「35年融不開的冰。」《日本經濟新聞》13日這樣評論日本與中國的關係。該報稱,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民間反日情緒。8-9月,在「停戰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成為關注焦點的背景下,釣魚島「國有化」和反日遊行也迎來1周年,屆時中國的反日情緒很容易失控。中國在相關海域的活動也可能趨於活躍。日本甚至有觀點認為應設想日本漁船被中國海警局扣留等不測事態。

「俄羅斯之聲」12日援引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學者基斯塔諾夫的話說,歷史和地緣政治問題讓中日兩國民眾間的彼此好感度降至新低,「不友好感」達到歷史最高。領土爭端現在甚至比日本侵華戰爭更讓中國人氣惱。據調查,現在中日人民間的關係比日本首相小泉數次參拜靖國神社的2005年時還要糟糕。【王剛 蕭達 李珍 楊明 青木 崔傑通 汪析 柳直】

相關焦點

  • 小泉地地道道成「反角」
    前5次他選擇的都是8月15日以外的日期,但這次小泉卻故意選擇在這個特殊日子前往參拜,以兌現他在5年前自民黨總裁選舉時作出的所謂「承諾」。但是,這只能說明小泉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5年來,小泉為自己三番五次地參拜靖國神社編造出了一套歪理,說什麼參拜是「個人」自由,是日本「內政」,「與中日關係沒有關係」,「只有中韓兩國反對」,是「為了和平」。
  • 和平紀念日
    和平紀念日,是紀念發生於1947年2月28日的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及當時政府事後的清鄉工作,造成許多無辜臺灣人民的死傷,也加深了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間的族群及文化隔閡。在戒嚴時期,二二八事件向來是政府相當忌諱的話題,直到1980年代後期,才逐漸有要求政府為二二八事件平反及道歉的聲音出現。
  •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 日媒:中國超越日本和美國只是時間問題(2)
    資料圖:《人民中國》雜誌中刊登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內容。此外據日本《讀賣新聞》8月12日報導,中日兩國在12日迎來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40周年的紀念日。安倍首相有意通過實現中日首腦互訪加速改善關係的勢頭。報導稱,今年5月,李克強成為8年來首位訪日的中國總理。目前,雙方正在尋求安倍首相10月單獨訪華或是借年內在北京舉行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之機訪華的可行性。
  • 看小泉與靖國神社的「嘴臉」(組圖)
    這是小泉自2001年4月就任日本首相以來,不顧日本國內輿論和亞洲各國反對,第四次參拜靖國神社。  在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後,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言人黃星原立即發表談話指出,中國方面對小泉首相一意孤行、堅持錯誤的做法表示強烈的不滿和憤慨。他希望日本政府切實履行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和《中日聯合宣言》這三個重要文件中作出的承諾,不要再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破壞兩國關係的事情。
  • 小泉再次參拜靖國神社 意欲何為
    他還說這是個好時機,為什麼叫好時機?前幾天小泉還在說中國經濟發展對日本構不成威脅,中日經濟關係是一種互補的關係,對日本是一個刺激,將來日本可以恢復發展,應該說理應得到一種積極的評價,大家都傳說他可能10月份要去參拜靖國神社,但是我們知道9月份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10月份要舉行一些大型的慶祝活動,如果那時候去的話,肯定要影響到中日之間的一些對外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他判斷這時候去了,過段時間可能就沒什麼事情了,所以我認為他覺得這時候去是一個好的時機
  • 駐日大使王毅昨首晤小泉 就關係重要性達成共識
    這是王毅就任大使後與小泉的首次會面,也「只是工作日程上的安排」。  據共同社報導,會晤中小泉和王毅就中日兩國關係的重要性達成了共識,並談到日本的接二連三的颱風和新潟地震等自然災害。  就關係重要性達成共識  就在此前一天,日本朝日電視資深新聞評論員加藤千洋對記者表示,王毅大使已經在向日本天皇遞交國書的時候拜會了天皇,卻沒有與小泉會面。所以,加藤預測,王毅大使拜會小泉將成為兩國首腦在11月的智利APEC上進行會晤的信號。
  • 「後疫情時代的中日關係」視頻研討會在京舉行
    「後疫情時代的中日關係」視頻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08-14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青報:中日關係,讀懂「德不孤必有鄰」的經緯
    主旋律   雖歷經冷暖起伏,但總體上和平友好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自古以來交往頻繁。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道路,雖經歷冷暖起伏,但總體上和平友好是主旋律。   奠定當代中日關係基礎的是兩個訪問: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和1978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日。
  • 中日關係在曲折中互助 競爭中前行
    會議伊始,察哈爾學會副秘書長、高級研究員王衝回顧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交往史上的一些大事件與轉折點。如鄧小平訪日時期的初步接觸、80年代三千日本青年訪華時的深入交流、小泉擔任首相後的政冷經熱、撞船事件後中日關係的逐步惡化。王衝通過分析總結出了迄今為止中日關係的四個特點:戰略態勢仍為競爭關係、美日同盟依然牢固、中日均面臨民族主義抬頭的壓力、中日互疑不斷增加。
  • 日本——"後小泉時代"內閣出爐
    日本參議院全體會議8月8日否決郵政民營化相關法案後,小泉首相隨即決定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      小泉在這次內閣改組中將除首相外的17名閣員更換了11人,只有6人繼續留用, 相關報導:小泉新內閣皆屬強硬派 "大換血""八最"引關注
  • 中日關係霧散雪霽冬去春來
    天象似乎表明:中日關係必須撥開迷霧,破冰踏雪,方能冬去春來。回首中日關係崎嶇路:小泉時代從「政冷經熱」,慢慢走向「政經雙冷」。中日之間的暗流湧動,包括歷史記憶、地緣政治、能源競爭等。中日有識之士焦急萬分。面對一場即將以雙輸結局的博弈,中日領導人發揮政治智慧,幾步棋走下來,乾坤扭轉。
  • 除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安倍晉三還為中日關係留下了什麼?
    等2001年小泉純一郎成為首相後,安倍晉三的好運來了,因為小泉曾經得到過安倍晉太郎的提攜和照拂。 而且,小泉發現安倍和自己在很多問題上都高度一致,比如參拜靖國神社、增強日美關係、對華保持強硬等。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安倍晉三進一步崛起,被任命為自民黨的幹事長,之後又出任了內閣官房長官一職。
  • 日本正式開啟「令和」時代,中日關係將走向何方?
    2019年4月30日,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平成」時代落幕。5月1日,德仁天皇繼位, 「令和」時代正式起航。中日兩國分別是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在世界舞臺上作用舉足輕重。日本進入全新的令和時代,如何「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妥善處理好敏感和爭議問題,更好地發展中日關係,是中日兩國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 日本SEVEN銀行社長:經濟界訪華促中日關係正常化
    「『經協』的訪華,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中日關係正常化」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近日就此次日中經濟協會(以下簡稱「經協」)組團訪華和自民黨總裁選舉後的中日關係前景等問題,電話採訪了日本經濟界知名人士,現任日本SEVEN銀行社長、原日本銀行董事安齊隆先生。
  • 日本各界抗議小泉參拜靖國神社
    30多人今天下午在首相官邸前舉行示威集會,並通過內閤府向小泉首相遞交抗議聲明,強烈抗議其再次參拜靖國神社。  聲明說,靖國神社是供奉明治時代以來「為國戰死者」的宗教團體,作為國家代表的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嚴重違背了憲法第20條明確規定的政教分離原則。小泉就任首相以來連續三次參拜,在司法判斷上其違憲性更毫無置疑。何況,靖國神社曾是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至今還合祀著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責任者的靈位。
  • 日華文媒體出專著紀念日中和平友好條約30周年
    (《日本僑報》/段躍中 攝)  中新網9月15日電 據《日本僑報》報導,9月14日,旅日華人學者、日本關東學院大學教授殷燕軍博士在星期日漢語角舉行的交流會上,介紹了他最新出版的學術著作《中日國家利益的融合與衝突》,受到好評。據介紹,《中日國家利益的融合與衝突》是日本僑報社為紀念日中和平友好條約30周年推出的專著,九月上旬開始在日本發行。
  • 避免中日關係「政冷經冷」 日企亦大有作為(圖)
    他這番心聲之言值得當前日本政經人士深思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李慕瑾報導 「這是我第327次來到中國訪問,越是困難我們越要來,」青年時代在中國學習生活十多年、而後從事中日經貿往來長達四十多年的中田慶雄先生牢牢記取著他與中國的半世情緣。  4月3日,在中日關係的敏感時刻,備受關注的、由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率領的國際貿易促進協會代表團一行到訪中國。
  •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始末
    文/王泰平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條約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為中日關係的全面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在中日關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 小泉高調「清黨」日本步入「戰國」
    法案8日在參議院遭挫,小泉沒有「食言」,當天就宣布解散眾議院,隨後對高舉反旗的自民黨議員揮起大棒。自民黨黨部秉承小泉之意,宣布在9月眾議院選舉中不推舉「倒戈」議員為候選人。而「反對勢力」也同仇敵愾,發誓要拼個魚死網破。日本政壇隨之展開了一系列分化組合,各方勢力合縱連橫,9月11日選舉將使日本政局迎來「戰國時代」。
  • 中日關係:解鈴還須繫鈴人
    原標題:中日關係:解鈴還須繫鈴人 一年過去了,雖然中日間各領域的交流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兩國關係複雜嚴峻的局面仍未改觀,推動中日關係回歸正軌任重道遠。   當前的中日關係面臨釣魚島、歷史和軍事安全等三個突出問題。在釣魚島問題上,安倍政權上臺後,不僅沒有糾正民主黨政權的錯誤,反而變本加厲,一口咬定「尖閣列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不存在主權爭議」,「從來沒有過擱置爭議的默契」,從而關閉了理性解決爭議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