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小泉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又再四參拜「靖國神社」?靖國神社這座「鬼殿」到底是什麼樣?這裡都供奉著什麼人?看完這些圖片和文字後,你或許更義憤填膺,或許趨於冷靜!不管怎樣,到這裡來宣洩你的憤怒吧!
漫畫組圖:小泉的「嘴臉」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2004年1月1日上午再次參拜了位於東京九段北的靖國神社。這是小泉自2001年4月就任日本首相以來,不顧日本國內輿論和亞洲各國反對,第四次參拜靖國神社。
在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後,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言人黃星原立即發表談話指出,中國方面對小泉首相一意孤行、堅持錯誤的做法表示強烈的不滿和憤慨。他希望日本政府切實履行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和《中日聯合宣言》這三個重要文件中作出的承諾,不要再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破壞兩國關係的事情。
點小圖可看大圖
中曾根:小泉行事方式如投炸彈像政治恐怖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在一次結束同小泉純一郎的會談後表示:他「突然而來、像投擲炸彈似的行事方式,不是首相、黨總裁應該採取的態度。就好像政治恐怖行為」。
中曾根向打算完全實施73歲退休制並以此強迫年老者自政界引退的小泉首相指出:「這樣會使(自民黨)給人留下不要老人的印象。全國的老人將對此表示反感」,同時他要求首相履行給與他本人的北關東區「終身一位」的總裁裁定。
中曾根還稱:「在印尼以及泰國時,小泉首相應該也曾說過將尊重本人的判斷。在那之前我一直對此深信不疑」,由此公然表示對小泉的不信任感。
靖國神社的醜陋面目:裡面都供奉了什麼
眾多侵華日軍官兵籤名的寫有「武運長久」字樣的國旗。
靖國神社是日本近代史上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精神支柱。它建於1869年(明治維新第二年),最初叫「東京招魂社」,1879年改稱為「靖國神社」。它把在明治維新以來歷次戰爭、其中多為對外侵略戰爭中死去的亡靈作為神來祭祀。
靖國神社坐落在日本東京九段北,是祭奠明治維新以來為日本天皇戰死者的場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它一直是國家神社,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靖國神社佔地10萬多平方米,大門兩側各豎一座石塔,塔身上的浮雕是為日本侵華戰爭樹碑立傳的內容。陳列館裡有當年侵華日軍的武器、戰利品、遺物、遺書和照片。神社裡供奉著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歷次對外戰爭中246.6萬個戰死者的牌位。1978年10月,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和兩千餘名乙級、丙級戰犯的牌位也被移進這個神社。
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人物,參拜靖國神社都是對遭受日本軍國主義鐵蹄蹂躪過的亞洲人民感情的極大侮辱和褻瀆。1985年8月15日,以中曾根康弘為首的內閣大多數成員曾以公職身份正式參拜靖國神社。1996年7月29日,當時的首相橋本龍太郎也以「內閣總理大臣」身份參拜過靖國神社。小泉2001年8月、2002年4月和2003年1月已三次參拜了靖國神社。
參拜靖國神社關係到日本當政者如何認識和對待日本侵略歷史的重大原則問題。因此,參拜靖國神社不僅遭到一切反對侵略、熱愛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特別是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和人民的強烈抗議,而且遭到日本人民和日本許多政黨人士的堅決反對。
點小圖可看大圖
這裡只崇尚戰爭——靖國神社擴建重張目擊記
2003年是日本靖國神社建立130周年,為此,今年7月13日至16日它舉辦了規模巨大的「靈魂祭」。祭祀第一天,擴建裝修的戰爭紀念館「靖國神社遊就館」重新開張營業了。
走近靖國神社,一排排黃色小燈籠林立在參拜道路兩旁,連神社大門也裝點上了彩色繡球、帷帳,據說是信徒為祭會捐贈的。院內歌舞民樂一臺連著一臺。靖國神社的參拜口門庭若市,從全國各地來的遊客在此記帳升殿。
就在靖國神社正殿的左側,一座戰爭紀念館「遊就館」重新裝修開館了。據導遊圖介紹,改建後的遊就館面積擴大了一倍以上,不僅增加了二戰中使用的「零式艦載戰機」等武器展品,而且還新建了電影廳反覆上映記錄近代戰爭足跡的電影《凜然之愛》,並以圖片形式紀念陣亡軍人。售票小姐介紹,開館頭3天,每天入館參觀者達數千人。
走進擴建的新館大廳,一架零式戰機擺放在大廳中央,在許多參觀者中,一個日本老兵在饒有興味地介紹該飛機的操作方法和武器裝備。戰機後面,兩座大型榴彈炮、加農炮和一臺曾經在泰緬鐵道上使用的蒸汽機車也引來了不少人駐足參觀。
戰爭史的陳列從二樓開始,在展廳入口兩側一幅詩詞映入眼帘:「為君王為世人不惜一切,放棄生命體現價值」。可見這裡宣揚的是為天皇而戰的精神。戰爭陳列就從這種「武士道精神」開始。展品有古代的盔甲、軍刀、火槍。文字介紹是這樣的:從15世紀航海時代開始歐洲列強紛紛入侵亞洲,到19世紀亞洲已經被歐美侵蝕殆盡;其間,日本通過安政大獄、公武合體、尊王討幕等數次戰爭實現了國家的強盛,並開始了近代軍隊建設;特別是通過甲午戰爭,日本戰略重點從國內防備轉為重視對外作戰;後來的日俄戰爭提高了日軍的作戰能力。
展覽中大量篇幅介紹了侵華戰爭,但反映的多是軍國主義的叫囂和侵略思想的表露。如將20世紀三十年代初的侵華戰爭稱為「支那事變」,其解說詞稱:「1933年塘沽協定之後日中關係出現好轉,但1935年8月中共發表『抗日八一宣言』以來,恐怖事件不斷發生,兩國關係惡化。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蔣介石與共產黨聯合,抗日運動更加激化。盧溝橋的『小事件』是中國正規軍對日軍的不法攻擊,之後由於日軍的反擊,發展成北支那事件,使戰場擴大到整個北支那地區。此事件的背景是中方拒絕日中和平。之後戰爭發展到上海、南京,蔣介石等堅持了8年抗戰,最終成為戰勝國的一員。」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