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魚 城市戰爭
每個城市有三大中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三大中心分別是就業中心、交通中心和消費中心,這篇文章想和大家說說各大城市消費中心的座次。
01根據新商網、鵬友會的數據,我們發現了一個全國購物中心銷售額排行榜。2019年,全國主要城市有21個購物中心的銷售額超過了50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統計的是購物中心而不是百貨商場,因為百貨商場的業態和維度比較單一,而購物中心是一種多業態的商業模式,包含百貨、租賃、餐飲、休閒、娛樂,各種體驗式消費,所以購物中心是更能反映一個城市的商業活力、以及人氣指數。
下面是重點城市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購物中心排名,統計口徑可能存在偏差,數據僅供參考:
數據來自:新商網、鵬友會。註:此次盤點中,新商網&鵬友會將北京新光SKP、長春歐亞、長春卓展、上海八佰伴、西安賽格、杭州大廈等商場歸類為百貨或百貨購物中心項目,故未出現在排名中。
從上圖可以看出,全國購物中心年銷售額達到百億的只有2家,一個是南京的德基廣場(112.4億元),一個是北京的國貿商城(110億+),如果算上百貨商場,全國達到百億銷售額的項目僅有4個,分別是北京SKP(150億+)、南京德基廣場、北京國貿商城、杭州大廈(105億)。
如果把50億銷售額作為高端消費中心的起步線的話,那麼全國至少有21個項目達到這一指標。其中長沙、杭州、瀋陽、寧波、鄭州、深圳、南京各有1家,武漢2家、成都2家、廣州3家、北京3家、上海4家。
上海、北京、廣州是第一梯隊,展現出一線城市的強大消費力。
成都入圍2家,說明成都的消費能力也不俗,城市商業活力很足。
廣州入圍的三家購物中心全部位於天河區,而且全部在天河路商圈。三個購物中心的距離非常近,相互間距大約600米,說明廣州在商業層面絕對是一個單中心結構。
其中,天河城作為中國(內地)購物中心的「鼻祖」,發展至今仍未衰落。除了天河城、正佳廣場、太古匯這三強,天河路商圈還有天環廣場、萬菱匯、時尚天河、廣百、維多利、摩登百貨、天娛商場等多個購物中心或鎮百貨商場,天河路商圈體量之大、密度之高堪稱全國之冠。
相比廣州,深圳只有羅湖區的萬象城入圍TOP21,說明深圳的商業比較分散,不像廣州那麼聚焦。
另外,北京三個購物中心,一個在國貿,一個在三裡屯,一個在海澱。上海四個購物中心,分別位於浦東、靜安、普陀、楊浦四個區,可謂各霸一方。
可以說,上海商圈是一線城市中均衡性最好的,集中度最高的則是廣州。
02如果把排名從TOP21擴大到TOP100呢?
以下是重點城市年銷售額100強名單:統計口徑可能存在偏差,以及部分項目數據缺失,數據僅供參考:
數據來自:新商網、鵬友會
在百強購物中心裡,上海佔21家,佔比高達21%,顯示魔都超強的消費能力,同時也說明上海消費中心分布比較均勻。
深圳佔11家,佔比達11%,展現了深圳的多中心城市結構。北京佔14家,佔比高達14%。
廣州只有4家,與北上深在數量上差距較大,這可能與廣州的商業集中度過高有關係,因為廣州出了天河,基本上很難找到特別牛的購物中心。當天,隨著萬博商圈、東圃商圈的成熟,廣州會有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進入TOP100。
除了購物中心,奧特萊斯也是一個常見的業態,以下是新商網與鵬友會不完全統計的2019年全國奧特萊斯18強榜的具體情況,僅供行業參考:
03阿里巴巴近日發布了全國核心商圈熱力排行,該排行是根據高德地圖的擁堵數據來進行推算的。全國排名前三的商圈分別為深圳華強北商圈、成都春熙路商圈、北京國貿商圈。
進入熱力圖十強榜的商圈分別是深圳華強北商圈、成都春熙路商圈、北京國貿商圈、廣州珠江新城商圈、南京新街口商圈、西安回民街商圈、上海南京路商圈、杭州武林路商圈、重慶解放碑商圈、武漢光谷商圈。
當然,這個排名是根據熱力圖來做的,也就是擁堵指數來排名的,並不是按照銷售額來排的,參考價值不大,因為擁堵指數還和規划水平有關係。
04統計2019年各大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十大消費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成都、武漢、深圳、杭州、南京、蘇州,而且這10個城市的社消總額全部都在6000億元以上。
數據來自:第一財經
社消總額萬億俱樂部目前仍然只有上海和北京,上海高達13497.21億元,北京高達12270.1億元,廣州達9975.59億元穩居第三,離萬億俱樂部只差一步,且廣州的增速在一線城市中位列第一。
僅次於北上廣的是重慶,達8670億元,位列第四,成都以7478.4億元位列第5。
值得一說的是,經濟總量第三的深圳,在社消總額這一項卻只能排到第七,相當於上海的一半,廣州的65%。
原因一般認為有兩個,一是深圳房價高、租金成本也較為高企,居民的大部分收入用於購房、租房,難免對消費產生擠壓,深圳2019年住戶槓桿率達到167%,居全國第二,住戶貸款超過2萬億元,居全國前列。
第二個原因往往被認為是毗鄰香港,在消費方面被香港虹吸,香港畢竟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由此看出,雖然深圳的高科技企業對全國的人才有虹吸效應,但在消費方面仍然被廣州和香港虹吸。
相比就業中心、交通中心,商業中心是更難複製和轉移的,因為它真的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和積累,作為新興城市的深圳,無論是消費的規模還是購物中心的運營品質,都與北上廣存在差距。
延伸閱讀:
原標題:《各大城市購物中心排名,誰是中國最強商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