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滇西北高原莽莽群山之間的雲南省洱源縣牛街鄉大松坪村委會,雞鳴三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寒山區。1989年9月,高中畢業後在壩子裡代課三年並順利轉正的楊林昆毅然決然回到了老家大松坪,一幹便在家鄉講臺耕耘了整整30個年頭。
大松坪海拔2700米,年平均氣溫僅為11℃。迄今為止,一條12.8公裡的簡易公路,是村子連接山外的唯一通道,每到雨水季節,山路總會被山洪衝壞,外面的人進不來,山裡的人也出不去,於是每年至雨季,這裡就會成為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交通的閉塞、地理的偏僻,加之村民文化觀念的淡薄,大松坪教育一直較為落後。楊林昆記得,當年的學校就是由村裡的「文昌宮」改造而成,煙燻火燎,房屋被燻得黑黢黢的,光線差,塵埃多,安全係數低,下雨天還常常漏雨。
為改善辦學條件,在早年,他常常帶領老師、學生和家長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建設學校,用稀泥打「水泥地」,既清理了學校的積水和爛泥,又修補了校舍。30年堅守在大松坪小學,他是一個全能的人,當校長、當老師,還是兼職的電工、炊事員、木工、泥瓦匠、花匠……他不怕人嘲笑,也不怕事情艱難,心甘情願花時間精力做好每一件事。
作為校長,楊林昆最苦惱的事情莫過於山裡留不住老師,許多城裡剛畢業的大中專學生分到這裡,手機沒法打了,QQ上不了了,就似乎一下子與世界中斷了聯繫,想家、鬧情緒、謀調動,成了外來教師的「通病」。每當這個時候,楊林昆總會始終如一地對這些年輕人表現出極大的關心,常常把年輕老師帶回家裡吃飯。
他媳婦是個精細的農村婦女,幾十年間,楊林昆老兩口就把所有外來教師當作親人一般關切。前些年,家裡架了太陽能,遇上周末,老師們可常常到他家裡洗澡。每逢節慶假日,兩三天假期,老師們想家也回不去,他就把老師們約回家裡,讓老伴準備夥食。漸漸地,老師們來往得多了,就把他家當作是自己家,沒有了想家的情緒,更有了教書育人的幹勁。
大松坪村一直都屬於貧困村,除廣種薄收的種植業外,外出務工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於是,許多孩子都成了「留守兒童」。2011年以來,留守兒童一直佔全校學年學生人數的六成以上,有些年份高達85%,一直高居全鄉11個村級完小的首位。在國家對中小學生減免教科書及雜費以前幾年,每到開學時節,楊林昆都會東奔西忙,出入老百姓家中,或是到田頭地角喚回那些交不上學費的孩子,一時收不齊學費,楊林昆乾脆就用自己的工資墊上,直到年底父母打工回來方才歸還。作為當地教師,他還常常替代上一級學校義務行使家訪職責。每當聽到村裡哪個高中生或初中生失學回家,他便主動承擔起家訪的職責。到學生家裡,說服家長,動員一批批失學孩子重返課堂。這樣的情形,直到「兩免一補」政策實施後,才得以減少。
30年耕耘教壇,楊林昆曾先後擔任科任教師、班主任、教導主任和校長等職。他常常想,大松坪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教育的落後,人才的缺乏。於是,他便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潛心鑽研教材教法,嚴格認真從教。在他的帶領下,大松坪小學成績一直較為突出,多次受到各級部門的表彰,「大理州優秀教師」……一個個榮譽既是他兢兢業業忘我工作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勤勤懇懇育人教書的最好見證。
而今,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大松坪完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優美的校園、乾淨的校舍、一流的設施設備,讓楊林昆更加堅定信心紮根山鄉,為祖國培育更美的花朵。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05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