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大英帝國元首,為何那麼想當印度皇帝?實際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2020-12-15 趣觀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起「皇帝」這一頭銜,可能大家都不會陌生。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這個頭銜卻並不是任何君主都能拿來用的。想要成為酋長、國王或者蘇丹,只需要有一定勢力和土地,能夠建立政權即可,然而想要成為當之無愧的皇帝,就得經過多方認可,否則根本無法支撐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性質也就與自娛自樂無異。而這,恰恰是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撿起印度皇帝頭銜的原因所在。

▲秦始皇嬴政劇照

總體而言,世界範圍內獲得普遍認同的皇帝頭銜其實也只有區區幾個。首先是東亞地區的皇帝頭銜,其源頭乃是著名的秦始皇,而後世儒家所宣揚的「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理論也進一步鞏固了這一頭銜的含金量。只要統治者獲得了這一頭銜,無論是周邊或者轄境以內的國王、天王、王、可汗、單于、酋長、國主,在政治地位上都會低人一等。可以說,這個頭銜就代表著整個東亞大陸的絕對控制權。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到了亂世,許多人都會爭相稱帝,而一旦稱帝登基,緊接著就會興兵討伐其他的「僭越者」,原因無他,只是為了搶佔政治高地。

▲東西羅馬帝國地圖

至於歐洲的皇帝頭銜,則是繼承了古羅馬帝國的遺產。一開始,皇帝(Emperor)這個詞僅僅只是古羅馬的軍事頭銜之一,統治者的頭銜還包括統帥、第一公民、奧古斯都、凱撒、主人等。直到奧古斯都烏斯時期,才開始作為第一頭銜,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在帝國發生分裂後,「羅馬皇帝」這個頭銜也被分為東西兩個法統。

西羅馬帝國的法統曾經一度中斷,直到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羅馬教皇立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至此,「羅馬皇帝」頭銜由教會和新的日耳曼國家領袖共同重建,並綿延至1918年一戰結束為止。這個頭銜就是歐洲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神聖羅馬皇帝」,在歐洲傳統貴族眼中,其含金量比後世自封的「法蘭西皇帝」或「德意志皇帝」不知高出多少倍。

▲查理曼大帝雕像

至於東羅馬帝國的法統,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徵服者猝然終結。雖然在名義上,奧斯曼蘇丹也將此頭銜保留到一戰結束,但在歷史上,無論是俄羅斯沙皇,還是希臘國王、保加利亞國王,東正教國家的統治者們都曾經爭奪過這一頭銜,比如莫斯科大公國就宣稱是「東羅馬帝國繼承人」。有意思的是,東羅馬「皇帝」的權利往往要比西羅馬「皇帝」大得多,這一結果其實是受中亞「波斯皇帝」的影響。

客觀地說,波斯人在中亞建立的「皇帝」頭銜,其年代要遠遠早於東亞和古羅馬皇帝。早在古代波斯帝國時期,就出現了著名的「萬王之王」頭銜。這個詞最初源於古代印歐語或梵語,是戰士或權力的意思,在波斯帝國時代則開始具有「皇帝」的意味。不過這一頭銜在當時卻並不稀缺,因為任何有一定勢力的波斯系君主都可以自行加上這一頭銜。因此在後世學者看來,這個頭銜對應的究竟是皇帝還是國王,其實沒有固定的含義。

▲薩珊波斯人形象

好在到了薩珊波斯時期,這個頭銜最終得以定型為「沙阿」。從此之後,中亞地區凡是認為自己具有波斯屬性、傾向于波斯文化的統治者,都會以沙阿(sha)頭銜自稱。不過在蒙古人佔領中亞之後,擁有「汗」頭銜的統治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畢竟這才是當時最正統的稱謂。15世紀初,當帖木兒帝國的締造者帖木兒去世後,其子嗣與地方重臣圍繞著汗國統治權進行鬥爭,帖木兒三子米蘭沙因來自亞塞拜然,深受波斯文化的影響,這才恢復了中亞皇帝的「沙阿」頭銜。

▲帖木兒大帝雕像

數百年後,米蘭沙的後裔巴布爾在吃了不少敗仗後,最終遷居阿富汗東南部,後來又入侵印度,建立著名的莫臥兒王朝。作為來自中亞的徵服者,他們不僅用波斯語作為上層圈子的官方語言,也延續了米蘭沙時代所傳承的「皇帝」頭銜。從公元十七世紀開始,英國開始侵入印度並建立東印度公司,1849年時更是佔領印度全境。不過由於當地總是爆發大規模起義,英國政府最終於1857年開始直接管理印度,並正式廢黜了已經形同傀儡的莫臥兒王朝末代君主。誰也沒有想到,一個在中亞和印度還不太重要的落魄頭銜,卻影響了19世紀的歐洲外交格局。

▲維多利亞女王畫像

由於在歐洲的外交場上,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頭銜,總是被正統的「奧地利皇帝」、「俄羅斯皇帝」或自封的「法蘭西皇帝」給比下去。英國人於是就「順理成章」地將由帖木兒王朝到莫臥兒帝國,再落入自己手中的皇帝頭銜給女王裝扮起來。這樣一來,大不列顛女王同時也就成為名義上的印度女皇,終於能和歐洲皇帝們平起平坐。這一時期,也是歐洲歷史上皇帝最多的時代,共計三個半(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只能算半個)。

參考資料:

《世界通史》《中亞史》

相關焦點

  • 從英帝國到大英國協,從皇帝到「元首」,看世界霸權的轉世涅槃
    維多利亞女皇一家1876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正式稱「印度女皇」,並於1877年元旦在印度首都德裡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禮,以前只是口耳相傳的大英帝國終於名副其實,成了英國的正式稱號之一19世紀之末的1897年,恰逢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登基六十周年慶典,165艘皇家海軍戰艦集結在斯皮特海德列隊接受檢閱,它們是:勝利號、聲望號、強盛號、可畏號、尊嚴號、戰神號,大英帝國的威嚴與尊榮一時達到頂點,有報紙這樣寫道:「如果哪位英國納稅人在看到如此壯麗和令人激動的情景時無動於衷,那他顯然不是愛國者,也不是真正的公民。」
  • 大英帝國為何重視印度而輕視埃及?
    導讀:印度和埃及,均是有著數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大國;均是發展中國家重要的領頭羊;都曾遭受過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那麼,有著諸多共同點的兩個國家,在殖民歷史中,大英帝國更「偏愛」誰呢? 孰輕孰重?這就要看日不落帝國將兩個國家放置在一個什麼位置上。
  • 美國和印度如何搞垮了大英帝國?
    那個英國指當今的英國,今天這個大英是指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榮耀無需累述,從英倫三島壯大為日不落,是工業文明周期內第一個超級帝國,科技、領土、金融都曾獨樹一幟。當然那份榮耀上也有幾大塊洗不掉的汙點(在非洲販賣奴隸、在美洲屠殺印第安人、在東亞販賣鴉片)。 日不落帝國的衰落,關鍵節點在於兩個國家——美國和印度。
  • 印度那麼窮,買大量先進裝備的資金從哪來?深究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導語:印度那麼窮,買大量先進裝備的資金從哪來?深究原因令人哭笑不得說到印度,大家都已經對這個國度有著深刻的印象。這裡的人民非常擅長騎摩託車,富人和窮人的差別非常的大,有的窮人甚至連飯都吃不飽。深究其原因,讓人哭笑不得。實際上,這還是要從印度的GDP開始說起。這個國家人口比較多,有13億人。GDP在2018年達到了2.73萬億美元,但是人均GDP卻不高,光在軍事上就能夠花上506億美元。這筆費用跟總GDP的重量相比,還只是一個小數目而已,所以印度人也並不擔心錢會不夠。
  • 甘地和大英帝國的衰落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英國人欠美國的,一分錢別想賴,自己借出去的,卻又收不回來。堂堂大英帝國,就這麼被掏空了。為了還債,英國答應美國,每年將抽取國民稅收的1%。可美國人掐指一算,如果真要這麼還,得還到1965年。精明的美帝決定,別逼得太死,再想想與英國的關係,因此免除了大部分債務。這當然不是美帝慷慨,只是狗急了跳牆,逼急了崩潰,就跟德國那樣,弄不好再來一次大戰。
  • 《帝國邊緣》:大英帝國在東方的收藏與劫掠
    亞桑諾夫認為,在殖民帝國擴張的歷程中,權力與文化混亂地交匯融合,大英帝國本身成為一種「收藏」,同樣被複雜的東方力量所塑造和改變。  以克萊武為代表的帝國收藏家  《帝國邊緣》一書按照時間順序,把英國將印度和埃及收入它的東方帝國的過程分為三部分。
  • 羅馬皇帝眾多,圖拉真丨為何能「突出重圍」被授予「最佳元首」?
    前言圖拉真是涅爾瓦之後的羅馬帝國皇帝,也是貴族元老院眼中的"最佳元首"。作為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第二位羅馬皇帝,圖拉真給羅馬帝國帶來的並非和平,而是無限制的對外擴張。對比歷代羅馬帝國的地圖,在圖拉真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張到了最大。但是,在擊敗東方的帕提亞帝國之時,圖拉真的生命卻也走到了盡頭。
  • 火影忍者:卡卡西為何一直戴著眼罩?真實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火影忍者:卡卡西為何一直戴著眼罩?真實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各位看《火影忍者》的小夥伴們,大家好!複製眾多忍術,也學習了上千種忍術,可是為何一直戴著眼罩呢?真實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大家都知道卡卡西一大部分力量都來源帶土的寫輪眼,在前期卡卡西在戰鬥中遇到強勁的對手就會將自己的眼罩摘下來,如果不用就會用眼罩遮住。可是按理說即使不用寫輪眼,也沒有必要刻意的遮掩起來,露出來不行的嗎?其實卡卡西之所以為戴眼罩,並不是為了耍酷,而是另有隱情。
  • 大英帝國還能強大多久呢?你可能不敢相信
    那麼從現在來看,大英帝國到底還能強大多久呢?你可能不敢相信。大英帝國最高峰時期,在全球有300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控制世界一半多的人口,堪稱執世界牛耳。當時的英國,比現在的美國都強大很多,誰也不敢在大英帝國面前造次。
  • 揚言三個月拿下中國的日本,為何不敢入侵印度,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可是,在印度戰場上,日軍只與印軍交手一次,此戰以後就不再入侵印度。這是為何呢,難道印度軍隊比中國軍隊強大得多嗎?當然不是,其實說起來,日本一戰便放棄入侵印度的理由也很令人哭笑不得。日軍起初是想入侵印度,切斷中印公路的,可是這一戰的指揮官是著名的「鬼畜牟田」。
  • 唯一讓大英帝國割地賠款的國家
    德國和法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比,都可以說是強者,但也會割地賠款,原因也很簡單,它們遇到了更強者。這就好比動物世界的弱肉強食,那麼按照這種邏輯,世界第一強國,應該不會割地賠款了吧?其實也未必,就比如當年的大英帝國,是何等的強悍,但也有割地賠款的經歷。
  • 雄霸天下的大英帝國,為何被蒙古帝國後裔吊打,其中原因引人深思
    通過和歐洲各國的一系列戰爭,使得歐洲的戰局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並且使得英國的海上力量逐漸擴大,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和印度的兩大塊殖民地。此時的英國可以說是成為了海上的巨頭,以及世界殖民地中的王者席位,成為了列強中最大的贏家,從而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
  • 大英帝國的人口和面積比現在的英國大多少?
    1815年,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被擊敗,英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從此主導國際事務長達一個世紀,其勢力與影響力在美國之上。 18-19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逐步控制印度全境。所有時區都有日不落帝國的領地。這也是「日不落帝國」的由來。對比一下歷史上其他大國的版圖,清朝鼎盛時期的中國,疆域範圍約1300萬平方公裡;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疆域範圍3300萬平方公裡;前蘇聯面積為2240萬平方公裡……都遜於大英帝國。而且大英帝國領地遍及全球,這是以上的大帝國完全無法比擬的。
  • 舌尖上的大英帝國
    可以說,大英帝國誕生於紐芬蘭多石的海灘上,漁民們用革新了的食物加工技術徵服了遠方的人們,奠定了帝國的基礎。在1570年到1689年間,英國艦船的噸位增加了七倍,這個國家首次嘗試的規模化的食品加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醃鱈魚既是一種便攜食品,又是一種貿易商品,它是大英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 解碼大英帝國的衰落之戰,布爾人的民族驕傲——第二次布爾戰爭
    大英帝國一度佔據了近三千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和4億多人口,差不多佔當時全球陸地面積的1/3和總人口的1/4,然而英國本土只有區區24萬平方公裡。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的米字旗曾經在全球各地高高飄揚,向全世界炫耀著登峰造極的「日不落帝國」那不可一世的傲慢、自負和輝煌。自從有了殖民地,英國便開始喜歡使用「大英帝國」一詞,英國作為一個殖民帝國的歷史達350餘年之久。
  • 七年戰爭:大英帝國如何成為日不落帝國?
    七年戰爭是指從1754~1763年英國的一系列對外戰爭,英國先後在北美和印度打敗了法國,在古巴和菲律賓打敗了西班牙。從此,英國獲得了一大片新殖民地,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的殖民帝國。同時也贏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 英國法治:《威斯敏斯特法案》一通過,就註定了英帝國要分崩離析
    導讀:大英帝國最強盛時,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裡,人口和領土面積均達到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世界一半的一半都姓「英」!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都是它的殖民地,印度及亞洲大多數國家在這的殖民管轄之下;但隨著美國的崛起和自身的鞭長莫及,這個有史以來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老態初顯,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困境。所以,大英國協這個看似國家的組織就應運而生!
  • 在香港,柴契爾夫人送走了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是歷史的宿命嗎?
    在大英帝國的領土上永遠有太陽照射之地,英國是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那麼大英帝國為何可以成為統治世界300年霸主?是英國的社會體系?政治制度?經濟能力?還是如英國人所說他們天生有效?的確英國的議會制度的開創和工業革命的發動者讓英國人享有了發展的紅利。但是這些英國的歐洲鄰居們一樣可以學呀!
  •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運行至頂的時代,是大英帝國最強大的時代
    跟所有的女人一樣,女王也有更年期,她的特點表現在,突然開始對權力有無限渴望,這種渴望也許不是那種指點江山的宏大理想,更多的是一種虛榮,她突然很想當皇帝!她看到普魯士和俄國的國君都自稱皇帝,心裡頭也長草,自己統治著世界上最強的國家,自己難道不能做個女皇帝嗎?
  • 為何說它才是我國兩千年帝國大廈上的王冠而非軍隊?嘆,幾人明白
    從秦始皇到康熙大帝,從夏商周到元明清,對於一個帝國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有人說是軍隊,其實不然。在大英帝國最輝煌的時候,英國女皇稱印度是英國皇冠上的寶石。這是因為印度曾經是印度洋貿易體系裡的核心主導者,世界上70%的黃金都流入到了印度。即便後來英國的紡織業,也是師從於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