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斷山脈在中國的位置)
中國地形從整體上來看是西高東低,由此,很早就形成了「大河向東流」這樣一種共同的群體觀念,進而造就了統一的政治格局。但具體到不同的地域,就不盡相同了。
(橫斷山區山脈-河流示意圖)
如果說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皆大致為自西向東走向的話,那麼地處中國西南部的西藏和雲南兩省其河流便開始有了某些差異: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後突然拐向南,並經孟加拉國注入印度洋,而那些源自青藏高原的諸多河流,如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則紛紛被橫斷山脈改變為西北-東南走向。由此,地處中國第二級與第三級階梯的三江併流(或六江併流、七江併流)區域也成為世界級的旅遊聖地。具體在雲南一省,則是滇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迪慶藏族自治州與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說起雲南,人們腦海中首先想起的也肯定是蒼山洱海、玉龍雪山、虎跳峽、香格裡拉與瀘沽湖,還有茶馬古道和梅裡雪山。
(橫斷山脈)
(滇西北 • 迪慶州 • 梅裡雪山)
(滇西北 • 麗江 • 玉龍雪山)
(滇西北 • 長江第一灣)
(滇西北 • 虎跳峽)
(滇西北 • 瀘沽湖)
再看滇西南,那裡是保山、臨滄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屬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不但有著歷史悠久的南方絲綢之路、滇緬玉石之路,還有著二戰時期維繫中國抗戰生命線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與滇緬鐵路遺址。高黎貢山與怒山,共同構成了雲南生物多樣性的核心區。至於以昆明、曲靖和昭通為代表的滇東北接近川、貴兩省,其地形地貌與人文風情也與川貴兩省相互影響。
(滇西南 • 高黎貢山)
如果以楚雄-思茅-西雙版納為界,將雲南分成滇西與滇東,那麼玉溪、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便一同構成為滇東南。與世界級旅遊聖地滇西北、玉石交易區塊滇西南(騰衝、瑞麗)相較而言,滇東南顯得如此的默默無聞,以致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人民大部分都對該處一無所知。但是,滇東南真的是一無所有嗎?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滇東南到底有些什麼?是否能夠與滇西北與滇西南鼎足而立?
(雲南省區域劃分示意圖)
- 山 水 相 依 -
雲南省整體地勢受橫斷山脈影響,呈西北-東南走勢。滇東南雖已脫離橫斷山脈區域範圍,卻依然受其影響。無量山、哀牢山山勢同樣如此,並成為瀾滄江水系與紅河水系的分界線。
(雲南 • 無量山)
(雲南 • 哀牢山 • 元陽梯田)
從滇西北到滇東南,因逐漸遠離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其海拔也一路下行。由此,氣溫一路上揚,降雪幾乎消失,雨水逐漸增多,青山代替了雪山,但除了極個別地區以外,總體仍處於雲貴高原,屬於中國地勢的第二階梯。
(雲南省山川地勢與河流流向示意圖)
(滇西北與滇東南主要城市海拔比較)
滇東南水系主要分為東部的南盤江水系(珠江源)與西部、南部的紅河水系。其中,元江自紅河州河口縣出境後進入越南,被稱作紅河。紅河與湄公河(中國境內稱瀾滄江)分別成為越南北部與南部的母親河,分別以紅河平原與湄公河三角洲哺育了越南人民,這兩條國際河流,也成為雲南通往太平洋最為便捷的黃金水道,曾經在歷史上為雲南及東南亞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的交流作出過巨大的貢獻。
(雲南省水系分布圖-橙[紅河水系]-青[南盤江水系])
發源於無量山的把邊江(又稱李仙江)入越南後稱黑水河,在越池與錦江一起匯入紅河幹流,紅河55%的水量來自黑水河。綠春縣(中國紅河州屬)和江城縣(中國普洱市轄)境內的把邊江河段,水量豐沛,江兩岸多為高山,因水熱條件好,山上有大片茂密熱帶雨林,林木樹幹高大,綠葉濃翠,藤纏蔓繞。把邊江歷史上就是一條傳統的通商河道,進出口物資水運繁忙,沿江傣族曾以水運為生。
(雲南 • 把邊江/李仙江)
南盤江,珠江流域幹流西江幹流河段,是珠江的源頭河段,1985年被確定為珠江源,源頭在雲南省曲靖市烏蒙山餘脈馬雄山東麓。西江在貴州省望謨縣蔗香村以上稱南盤江,南盤江與紅水河共同構成西江上遊。在雲南省境內,南盤江流經曲靖、陸良、宜良、開遠、彌勒等縣市,於羅平縣境匯合黃泥河後流出雲南省境,至貴州蔗香與北盤江匯合;在廣西桂平、梧州、先後接納右江、桂江後稱為西江。南盤江流域石灰巖面積佔50%,喀斯特地貌發育,明、暗河交替,湖泊較多,撫仙湖、星雲湖、陽宗海、杞麓湖、異龍湖(紅河州石屏縣)均屬南盤江水系。
(滇東南 • 玉溪 • 撫仙湖)
(滇東南 • 玉溪 • 江川縣 • 星雲湖)
(滇東南 • 通海縣 • 杞麓湖)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異龍湖)
把邊江-元江-紅河水系與南盤江-珠江水系落差皆有兩千餘米左右,其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戈蘭灘水電站(把邊江)與天生橋水電站(南盤江)是其代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滇東南是西電東輸的源頭之一。
(滇東南 • 紅河州 • 綠春縣 • 戈蘭灘水電站)
(貴州 • 安龍縣 • 天生橋水電站)
滇東南遍布的河湖資源,不但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而且因其適宜的氣候,成為人類宜居的天堂。這裡的海拔相較於滇西北動輒兩三千米來說,大部分地區已降至一千四五左右,加之緯度更加靠近赤道,諸多湖泊與河流的調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物產極為豐饒。元陽紅米與文山三七均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享譽海內,對於補血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均有著極好的作用。而蒙自過橋米線、彌勒滷雞、瀘西燒洋芋、石屏豆腐、建水汽鍋雞、河口的越南小卷粉更是吃貨們的最愛。
(元陽紅米)
(文山三七)
(紅河州 • 蒙自 • 過橋米線)
(紅河州 • 彌勒 • 彌勒滷雞)
(紅河州 • 瀘西 • 瀘西燒洋芋)
(紅河州 • 石屏 • 石屏豆腐)
(紅河州 • 建水 • 汽鍋雞)
(紅河州 • 河口 • 越南小卷粉)
- 人 文 天 府 -
金庸先生在其名著《天龍八部》中對無量山(青衫磊落險峰行,玉壁月華明)與大理(天龍寺等)著墨甚多,由此而帶動了大理的旅遊熱潮。而彭荊風先生所作之《驛路梨花》作為中學課文,其受眾面之廣、傳播時間之長,應不下於《天龍八部》。這部文章中提到的哀牢山、紅河、哈尼族和瑤族,正是滇東南的元素。彭荊風先生的這篇文章,也令無數未曾到過這片秘境的中國人感受到了這塊土地上撲面而來的陣陣暖意——驛路梨花處處開!
(滇西北 • 大理 • 崇聖寺三塔)
在中國,包括雲南省在內,有過多處被稱為文獻名邦的地方。滇西北有大理和巍山,滇東南則有彌勒、建水和石屏(皆屬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從歷史來看,雲南早在秦漢就進入中原版圖,但是漢文化真正在雲南紮下根,已經是到了明代初年。當明太祖朱元璋休養生息恢復元氣之後便派沐英等攻入雲南,隨後,明朝為解決糧食供應不便的問題開始了大規模的屯田,並陸續從長江中下遊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等省份向雲南移民。移民總數達到了120萬人,佔當時雲南總人口數的1/3。大量漢人的到來,不但穩定了雲南的政治格局,而且還將漢文化深深的扎進了這片土地。
(滇東南 • 紅河州 • 建水縣 • 建水文廟)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石屏文廟)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石屏古城-龜背形狀)
如今,建水文廟與石屏文廟見證了漢文化,特別是儒學在滇東南生根發芽並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為地處西南邊陲的國境之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建水古城(五百餘座明清古建築)與石屏古城(四百餘座明清古建築)之布局規則源自《禮記》。當人們徜徉在保存完好的文獻之邦,流連於那充滿著歷史厚重感的重簷疊瓦,在千門萬戶之間,在戶牗之側,無不驚嘆於古代能工巧匠們那精湛的技藝,也無不折服於那充滿奇思妙想的創造力。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鄭營村 • 陳氏宗祠)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鄭營村 • 陳氏民居)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龍港村 • 飛來峰)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龍港村 • 飛來峰觀異龍湖)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壩心鎮 • 龍港村)
(滇東南 • 紅河州 • 建水縣 • 西莊鎮 • 團山村)
1999年,位於石屏縣寶秀鎮赤瑞湖邊的鄭營村被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有「雲南第一村」的美稱。這裡不但是明代屯兵最初的處所之一,留下了「十二營盤」的美名;而且,孕育了一位在民國時期創建滇越鐵路支線個碧石鐵路的名人——陳鶴亭。如今,陳氏宗祠與陳氏民居依然保存完好,其精美的石雕、木雕工藝精湛,展現了極高的文化水平。如鄭營村這樣的文化名村在滇東南不在少數。石屏縣壩心鎮的龍港村,以及壩心鎮之東、屬建水縣西莊鎮的團山村也皆為其代表。另外,石屏民居中袁嘉穀故居、李恆升舊宅、玉屏書院(今石屏縣博物館)與建水朱家花園亦為滇東南明清建築之典範。
(滇東南 • 紅河州 • 建水縣 • 朝陽樓)
保存至今的建水東門朝陽樓有著630年的歷史,建於明代洪武年間,其為三重簷歇山式屋頂。在頂層簷下,東面懸有清代石屏人塗晫書寫的「雄鎮東南」巨匾;西面懸摹唐朝書法家草聖張旭「飛霞流雲」狂草榜書。城樓上木雕屏門雕鏤、人物、透雕等三層。雍正《建水州志》載:「東城樓(朝陽樓)高百尺,幹霄插天,下瞰城市,煙火萬家,風光無際,旭日初升,暉光遠映,遙望城樓,如黃鶴,如嶽陽,實為南中之大觀。」有「雄踞南疆八百裡,堪稱滇府第一樓」的美譽。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秀山寺)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廣胤寺)
隨漢人遷至滇東南的,除了儒學及表現儒學的建築、雕塑與繪畫、書法之外,還有隨之遷入的道教與漢傳佛教文化。石屏縣的來鶴亭(道教)、秀山寺、廣胤寺、水月寺為其代表。秀山寺始建於唐,原名真覺寺。明朝末年更名為秀山寺,其建築群落古樸,環境清幽,是不可多得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遊覽勝地。廣胤寺初建於清乾隆年間,曾為石屏十四景之「廣胤霜鍾」,以其鬥拱雕粱間之彩繪而聞名。其背靠飛來峰、面對異龍湖,常令人有「面朝大海,春曖花開」之感。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來鶴亭)
石屏異龍湖西北角的來鶴亭是道教建築,上有文昌閣與魁星閣。所有簷角都飛翹而起,插向雲霄,並垂掛風鈴,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亭柱上垂掛著五副木刻對聯,其中一副「憶舊遊三島,願與輕鷺飛鷗訂南山北山之約;讓西湖一步,試看春蘆秋柳比蘇堤白堤何如。」委婉道出異龍湖景色之奇美堪與杭州西湖相比。整座亭子,亭簷為雙層結構,下層簷下一塊橫匣,匾上是草書「來鶴亭」三字。坐於亭中或立於亭臺,憑欄遠眺,但見整個異龍湖景盡收眼底,四面青山盡入眼中。湖面輕舟點點,湖上鷗鷺成行,湖邊良田萬頃。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異龍湖)
滇東南與滇西北的高原湖泊相較而言,少了一分豪放,多了一分婉約;雖不是江南,但神似江南。明清兩代的文人們,也在滇東南這些湖泊面前揮毫潑墨,留下了諸多名篇。經濟特科狀元袁嘉穀先生(石屏人)曾作《異龍湖》一首,寫盡異龍湖夕陽西下,好友相聚之景象,好一派神仙居所:
三五人家綠到門,柳花籬落荻花村。
湖魚賣處秋雲溼,野犬聲中夕照昏。
蓬島遙呼仙作侶,葑田差喜稻生孫。
一尊吸盡波心月,莫使蛟龍夜夜吞。
(雲南 • 昆明 • 大觀樓)
(滇東南 • 紅河州 • 蒙自 • 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
到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組為西南聯大之時,因聯大文法學院設於蒙自,陳寅恪(史學家、詩人)、聞一多(詩人)、朱自清(詩人)、馮友蘭(哲學家)、吳宓(中國比較文學之父)、湯用彤(哲學家)、葉企孫(物理學家)等在滇東南的講學與生活,給滇東南帶來了諸多值得反覆回味的往事,而蒙自南湖也因民國大家們的到來,呈現出一派新的氣象。陳寅恪與吳宓在南湖留下了「讀史早知今日事,對花還憶去年人」;「南渡自應思往事,北歸端恐待來生」;「坐看西南天下窄,心傷宇宙毒魔加」的詩句。如今,這些遺蹟與往事早已成為滇東南不可磨滅的文化遺產,記錄了一代民國知識精英南渡北歸的坎坷歷程。
(滇東南 • 彝族土掌房)
滇東南除了漢人帶來的漢文化以外,隨忽必烈所率之蒙古大軍進入雲南的還有伊斯蘭教。此外,雲南的彝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也將其民族文化保存至今。彝族土掌房為彝族先民的傳統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層層疊落,相互連通,遠遠看去甚是壯觀,後期彝漢混居,融合了部分漢族民居的特點,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堪稱民居建築文化與建造技術發展史上的」活化石」。位於滇東南紅河州石屏縣牛街鎮的老旭甸村,便是典型的彝族土掌房,同時,它也是全國唯一一座「化石村」——這裡的房屋、道路基地都是由3億年前的化石建造而成的,其周邊的石山也隨處可見遠古化石。所以,這裡被譽為中國化石第一村。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老旭甸村-化石村)
- 世 界 遺 產 -
滇西北之所以成為世界級的旅遊聖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有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三江併流的自然景觀、麗江古城的納西文化、大理蒼山洱海的風花雪月以及滇川交界處摩梭人的走婚風俗。那麼,滇東南呢?
(滇東南 • 紅河州 • 元陽縣 • 哈尼梯田)
在滇東南,同樣也有著享譽世界的世界遺產——哈尼梯田。紅河哈尼梯田遍布於紅河州元陽、紅河、金平、綠春四縣,總面積約100萬畝,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7萬畝梯田。元陽梯田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來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園風光畫。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紅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5處世界遺產地。
(滇東南 • 紅河州 • 元陽縣 • 哈尼梯田)
紅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氣候同墾共創的梯田農耕文明奇觀,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元陽哈尼族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哈尼梯田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書,直觀地展示了哈尼族先民在自然與社會雙重壓力下、頑強抗爭、繁衍生息的漫長歷史。
(滇東南 • 紅河州 • 元陽縣 • 哈尼梯田)
元陽哈尼梯田之所以如此壯麗和獨特。主要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所造成的。雲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從滇西北到滇東南,海拔逐漸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區常年無夏的寒溫帶、寒帶氣候類型和滇東南低海拔地區全年無冬的亞熱帶、熱帶氣候類型。隨著海拔下降,立體氣候越來越顯著,降雨量也越來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區,降雨量竟達到年均1397.6mm,相應的稻作農耕越來越密集,旱地耕作越來越減少。這就使從滇西北的怒江、瀾滄江、長江水繫到滇東南紅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來越發達,並最終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區形成全省、全國最集中、最發達的梯田稻作區的地理構成環境。
(巴拿馬 • 巴拿馬運河 • 聯通太平洋-大西洋)
2008年10月,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第十六屆大會在加拿大魁北克通過了《關於文化線路的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憲章》,即《文化線路憲章》,這標誌著文化線路正式成為世界遺產保護的新領域。
主體線路位於滇東南,特別是位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滇越鐵路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並稱十九世紀下半葉、二十世紀初「世界三大工程奇蹟」(英國《泰晤士報》),與奧地利塞默林鐵路、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並稱「世界最偉大的三大鐵路工程」。滇越鐵路既有崇山峻岭又有大河小溪;既是殷實富足的邊疆,更是人們探險旅遊的好去處。尤其經彌勒、開遠、蒙自碧色寨、屏邊到河口這一段,海拔高差、氣候變化最大,鐵路工程最險,歷史故事最多。舉世聞名的碧色寨、人字橋和白寨大橋就集中在這一路段。
(滇越鐵路滇段及支線個碧石鐵路線路圖)
(滇越鐵路 • 白寨鐵路大橋-舊貌)
(滇越鐵路 • 五家寨鐵路人字橋)
(滇越鐵路 • 開遠 • 瀘江大花橋)
(滇越鐵路 • 開遠 • 小龍潭鐵路橋)
(滇越鐵路 • 開遠 • 麥衝八孔橋)
滇越鐵路滇段是中國最早修築的鐵路之一,也是中國最長的米軌鐵路,自1903年10月開工修建,到1910年3月正式通車。這條全長468公裡的鐵路跨越長江、珠江、紅河三大水系;跨越了亞熱帶乾濕分明的高原季風氣候、亞熱帶半溼潤氣候、熱帶山地季風雨林溼潤氣候等三大氣候帶;穿越了12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在南北海拔高差1807米的線路上,平均3公裡一個隧道、1公裡一座橋涵。它的開通運營,促進了雲南現代文明的進程,讓中國人窺見了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在雲南初露的曙光。
(滇越鐵路 • 白寨鐵路大橋-新貌)
(滇越鐵路 • 五家寨鐵路人字橋)
(滇越鐵路 • 白寨區間展線)
(滇越鐵路 • 滇段單孔石拱鐵路橋)
(滇越鐵路 • 餵豬崖隧道石拱鐵路橋)
(滇越鐵路 • 歐式三孔石拱鐵路橋)
(滇越鐵路 • 糯租鐵路大橋)
(滇越鐵路 • 玉林山七孔橋)
(滇越鐵路 • 水晶坡展線-三機並聯牽引)
滇越鐵路文化線路遺產見證了20世紀初至今,亞非歐以海陸交通為載體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之間的交流,尤其是農耕文化(定居)與海洋文化(流動)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該遺產總長1031公裡(含支線「個碧臨屏鐵路(即個碧石鐵路,寸軌)」176.975公裡)。百餘年來,作為世界上卓越的跨國陸路交通網絡之一,它構成了一條東西方之間經濟貿易、人員物流、跨國跨區域的交流與對話之路,並同時推動了兩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由此奠定兩國的近現代工業化基礎。
(滇越鐵路 • 米軌與寸軌並行)
(滇越鐵路 • 碧色寨站)
(滇越鐵路 • 河口站)
(個碧石鐵路 • 建水縣 • 臨安站)
(個碧石鐵路 • 建水縣 • 團山站)
(個碧石鐵路 • 民國風小火車)
(個碧石鐵路 • 石屏縣 • 石屏站)
百年滇越鐵路、個碧臨屏鐵路(個碧石鐵路)孕育了沿線特有的民情風俗,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沿線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並成為山地文化跨越海洋文化一代代人的共同記憶。該線路功能持久、生命力強。它是一條簡單的鐵路,但又是一條水陸連通的國際、洲際文化線路,更是由地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歷史這三種偉力的交互作用所推動的流動的綜合性文化線路遺產,而近現代東西方的「交流與對話」,就是滇越鐵路最核心的文化線路遺產價值。
(越南 • 河內-越南首都-滇越鐵路沿線城市)
當你真正認識滇越鐵路的時候,就為人類文明發現了一筆世界級文化遺產。滇越鐵路涉及中國、越南、法國三國,是一個典型的跨族、跨國、跨亞非歐的海陸貿易交通工業遺產,也是中國、越南乃至亞洲最具「申遺」潛質的「世界文化線路遺產」。
(法國 • 馬賽-滇越鐵路物資起運港)
2003年,因滇越鐵路客運停運,滇東南,特別是紅河州與昆明的交通更加不便,因而長期游離於國人視野之外——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這是對曾經的滇東南真實的寫照。然而,隨著2019年9月底昆(明)玉(溪)河(口)動車的全線通行,莽莽群山已無法阻礙滇東南融入中國國內高速鐵路網的步伐。曾因《芳華》而爆紅的碧色寨、因《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而火遍神州的文山州丘北普者黑都因此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未來,隨著蒙自機場與元陽機場的相繼通航,相信,滇東南會與滇西北、滇西南鼎足而立,成為構建雲南文化旅遊的三大支柱區域,亦會成為雲南康養的目的地之一。
(滇東南 • 文山州 • 丘北縣 • 普者黑)
由此,我們從地形地貌到人文歷史、再到文化遺產的比對,對滇東南有了一個整體上的認識。那麼,到底什麼是滇東南?眾多的溼地、相對低的海拔、豐饒的物產、宜人的氣候使其成為比滇西北更加適合人類居住的區域;數百年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其成為人文天府;更加重要的是,農耕與海洋的百年對話使其具有更加迷人的異域風情,而今亦成為雲南進入太平洋最為便捷的通道。
(滇東南 • 紅河州 • 石屏縣 • 異龍湖)
還想知道哪方面的旅遊攻略,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小編,小編看到會及時回復的!
川藏線,新疆線,甘肅青海環線,西藏旅遊,川西旅遊,更多旅遊諮詢小編。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小編,我們會一一為您解答。
免責聲明:文中部分內容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