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命》:在叢林法則制約下,強者是人性對獸性的完美駕馭

2021-01-20 淺陽如畫

《熱愛生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小說家傑克·倫敦發表於1907年的中篇小說。

作者傑克·倫敦家境貧寒,早年當過童工、水手、裝卸工、流浪漢,後來到加拿大淘金。正是這些坎坷的生活經歷,為他日後潛心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源泉,最終寫出了代表美國精神的小說《熱愛生命》。列寧曾在病榻上請人閱讀這部小說,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他的一生著作頗豐,其中代表作還有《野性的呼喚》、《墨西哥人》、《在甲板的天篷底下》等作品。《熱愛生命》以雄健的筆墨,寫出了人與自然的奇特關係,喊出了生命的最強音,展現了不屈的人性精神。

傳記作家斯通曾評價,傑克是偉大的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

這部小說講述了美國西部的兩個淘金夥伴他和比爾返回途中,由於在渡河時扭傷了腳腕,他被比爾無情拋棄。在北極圈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他走的踉踉蹌蹌,除了兩條毯子,和十五磅重的金子,包裡沒有乾糧,來復槍裡沒有子彈。一路上,飢餓使他吃漿果、燈心草、小鰷魚、小松雞、馴鹿骨頭……。但他的心中始終有一片「綠洲」,那就是幻想著在來時的狄斯河獨木舟上藏有乾糧和子彈。他一路走一路丟掉千裡迢迢淘到的金子。在生命瀕臨絕境時,他被一隻同樣飢餓的病狼盯上,它們互相等待著獵取對方的時機,後來他以自己的一隻手為誘餌,誘狼上鉤,咬斷了狼的喉嚨,喝了狼血,獲得了生命,最終被一艘勘探船上的科學家拯救。

小說篇幅不長,但故事情節緊湊,帶給讀者強烈的震撼力。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自身的經歷和感受,通過凝練的語言,將這個悲壯的故事娓娓道來,更將主人公內心強大的宇宙世界展現在讀者眼前,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作者將小說的背景置於極寒的北疆環境中,那裡是一個未被文明浸染過的冰冷世界。主人公是一個受了傷的人,靠著自己的智慧,頑強的生命力,和不服輸的戰鬥力,與飢餓、寒冷、傷痛、野獸,做著原始的殊死搏鬥。這是對人類偉大和堅強唱響的讚歌,是對人類熠熠生輝的人性最好的詮釋。

人類作為高級動物,具有動物的屬性,這種屬性由人性和獸性構成,它們共同存在於人的思想當中。人性一般是指善良、寬容、博愛、奉獻,一切美好的品質皆歸於人性。獸性代表著邪惡、兇殘、破壞、災難,一切負物質均可歸於獸性。人性之所以美好,被人們讚揚,恰恰說明了人性是區別於其它動物的特徵,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籤。在理想範疇之內,和諧的環境會讓人性散發出奪目的光輝,而獸性會被人性牢固遏制,如同封印在體內。但如果環境發生了改變,那麼就有可能激發潛藏著的人的本能,也就是獸性的釋放。人們常常說洪水猛獸,可見獸性的可怕,那麼這種獸性對於人類真的是百害而無一利嗎?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便很好的闡釋了人性與獸性的關係和轉變,並通過主人公的切身行動詮釋了這個問題。

飢餓可以激發一個人的獸性,要生存就要回歸到生吃活物的原始本能

吃,是他目前唯一的想法,飢餓,讓他步履蹣跚。為了生存下去,他在小水坑中抓青蛙、用手挖地尋找蚯蚓。他將從水坑裡剛剛捉到的活蹦亂跳的鰷魚,直接放進了嘴裡,費勁地咀嚼。他在跌進沙雞窩後,將小雞活活地塞進嘴裡,一口吃掉,嚼得吱吱響,像吃蛋殼一樣。雖然飢餓控制了他的身體和意識,但也促使他的腳步向前移動。

作者通過「咀嚼」、「塞」、「吱吱響」……等形象生動的語言,將動物性,即獸性的兇殘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出來。在惡劣的環境面前,生存是首位,高於一切,因而人性的種種規範和束縛在這兒便顯得脆弱和無力。飢餓,讓他褪去了文明社會的偽裝,只有將自己和動物放在同等的位置,像它們一樣生吃活物,才有活著的可能。於是潛藏的獸性隨之被激發了出來,如同脫韁的野馬有了馳騁的戰場,在它的地盤上,也唯有駕馭獸性,才能讓生命得以保全。

生吃活物,茹毛飲血是原始動物的本能,是獸性與生俱來的屬性,這是生命的底色。雖然主人公也並不想吃,但為了活下去,他卻必須要吃。因而,看似是獸性的主宰,其實卻是人性的思考。所以人性與獸性的糾纏需要辯證地去看待,如同古人說的,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不同的境遇,人類就需要調動體內不同的屬性。

對棕熊的怒吼是對獸性的釋放,如果不想被蠶食,就要比它更強大

如果這個人逃跑,它就追上去;不過這個人並沒有逃跑。現在,由於恐懼而產生的勇氣已經使他振奮起來。同樣地,他也在咆哮,而且聲音非常兇野,非常可怕,發出那種生死攸關、緊緊地纏著生命的根基的恐懼。

面對體態龐大的棕熊,生存或死亡,只有一種選擇。飢餓已讓他失去了強健的體魄,但內心對活著的渴望,逼迫著將體內的力量通過「咆哮」發出體外,儼然是對野獸的示威,也是對棕熊的宣戰,極具震懾力和衝擊性。那頭熊慢慢向旁邊挪動了一下,發出威脅的咆哮,連它自己也給這個站得筆直、毫不害怕的神秘動物嚇住了,棕熊在這種力量裡感受到了危險和恐懼,最終落荒而逃。

在動物的王國裡,「怒吼」是動物的語言,是霸主們在獵食前的挑釁和警告,是它們與生俱來的武器,是唱響勝利凱歌的前奏。當它們張開血盆大口的那刻,弱小的動物在這種聲音裡感受到的是恐怖和死亡。作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渺小的不值一提。脫離了文明社會的優勢,手無寸鐵地回到原始社會裡,與強大的動物們對抗不佔絲毫優勢。因而他的怒吼,正是獸性的天然屬性,是人性對獸性的釋放。「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唯有比對手更強大,才會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調動體內的獸性,咬斷狼的咽喉,喝狼血,是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他的手的力量雖然還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臉已經緊緊地壓住了狼的咽喉,嘴裡已經滿是狼毛。半小時後,這個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體慢慢流進他的喉嚨。這東西並不好吃,就像硬灌到他胃裡的鉛液,而且是純粹憑著意志硬灌下去的。

在物種繁多的大自然,人類如同滄海一粟。在這片冰冷的雪地裡,飢餓和傷痛摧殘著他的身體。當意識一點點消磨著他的意志時,一條病狼添著他的血跡尾隨而來,時刻等待吞噬他的機會。作為文中的主人公身邊沒有現代社會裡的刀具和獵槍,沒有援助的力量,沒有物質的給予,如同回到了人類的原初,成為了自然界裡的普通物種,而這種本真的回歸或許還不如這條病著的餓狼,至少它有撕咬食物的尖銳牙齒,和一對撕碎食物的利爪。

蒼茫的荒原上,他一路爬著,病狼一路吸行著,兩個生靈就這樣在冰冷的雪地裡拖著垂死的軀殼,互相對峙、互相覬覦、相互獵取著對方的生命。死神在後面一路追逐,一路威脅,誰都不願被死神帶走,活著是主人公的願望,也是狼的願望。他虛弱無力,就像跟在他後面的那隻狼一樣,都在如饑似渴地等待著對方先於自己倒下,那麼一頓豐盛的美餐足可以慰藉乾癟的軀體。

作者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將高等動物與低等動物置於同等的環境裡,同樣是傷殘飢餓的軀體,同樣是一對一的戰鬥,實力決定資源配置,公平在這兒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動物世界裡的叢林法則。人類回到原始社會,誰都沒有特權,誰都沒有優勢。這恰恰也說明了作者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對每個生命的尊重。每個動物都應享有平等的生命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支撐活著的是最原始最質樸的求生欲望。

要麼你死,要麼我亡,因而在這場勢均力敵的博弈裡,主人公明白,以他顫巍巍的身軀與狼正面搏鬥,無疑於送死,只有壯士斷腕,攻其不備,置之死地而後生,才有可能贏得一線生機。於是他改變著策略,積極調動著體內的獸性,以一隻手臂為誘餌,塞入狼口,誘狼上鉤,用人性的智慧,用獸性的力量,最終在這場角逐裡,以獸制獸擊敗了對手,成為了徵服自然界的勝利者。

獸性不會被物質誘惑,是「叢林法則」世界裡生存下去的內核

文中有四次提到了小說主人公對金子的處理。飢餓和傷痛已讓他舉步維艱,面對鹿皮口袋裡的金子,第一次他長時間的打量那隻鹿皮口袋,最終捨不得丟棄,將它裝進包裡。第二次,他把金子分成兩半,一半埋在了老遠就認得出的石頭堆裡,另一半隨身攜帶,看的出他對金子仍有期待。第三次,他把金子拿出來,分成兩份,路上丟一份,身上留一份。第四次,他決絕得將金子全部扔掉,沒有絲毫留戀。

他的同伴比爾,始終不願捨棄那袋金子,最終命喪狼口。

在動物的世界裡,生存是唯一,只有食物才會充滿誘惑,這是區別於人性的。在人類的世界裡,誘惑卻無處不在,有感情的誘惑,物質的誘惑,人心的誘惑……。因而諸多的牽絆便讓人性顯得沉重,獸性卻顯得純粹。身處絕境裡,主人公擺脫了人性的貪婪和欲望,沒有被金子所累,讓心靈變得輕盈,而這也正是人性的升華。因而表面看是獸性成為了他生命的主宰,深層裡卻是人性深思熟慮後對獸性的完美駕馭,最終使他成為了戰勝自然界的強者。

通過這篇文章的閱讀,在作者帶給人們無堅不摧的精神力量背後,蘊含著人性與獸性的互相依附,互相制約。在兩千多年前,告子曾說過「人性」源於「獸性」,因此獸性作為人類的本質,與人性共存於體內。它們不是矛盾體,也不是對立面。如同小說主人公運用人性的智慧,和獸性的力量最終獲得了勝利。因而人性與獸性的關係,如同將軍與戰士的關係,一個運籌帷幄,掌控全局,一個馳騁沙場,奮勇殺敵,共同抵禦外力的進攻。所以,人類才會成為地球的霸主,任何動物都無可撼動。因而,這兩種屬性在我們生活中帶來的重要意義便是讀者對文章的感悟。

01面對挫折,永不言棄

在我們的生活中,挫折是成功路上的障礙,需要有不折不撓的勇氣去克服它,而不是垂頭喪氣一蹶不振。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便是一種獸性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的支撐,才會讓我們在困難面前毫無畏懼。而這種獸性精神的背後卻是人性對它的完美駕馭,所以這種獸性精神才不會盲目和莽撞。因而在人性的約束下,它便成為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讓我們有了屢敗屢戰的勇氣,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

02改變自我,不要試圖改變環境

無論何時,當我們身處惡劣的環境,自己就需要認真地審視自身,而不是試圖去改變所處的環境,那種以雞蛋碰石頭的做法恰恰是缺乏理性的思考,是獸性本能作祟。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這種變是在人性道德框架內的進行,不是獸性的野蠻和殘暴。因而用知識來武裝自己,重塑自己,讓自己適應所處的環境,這是人性道德的體現,是指引人們取得成功的關鍵。

03提升自我,做生活強者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競爭無處不在,而競爭產生的壓力也會促使人們不斷地進步,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如果沒有競爭,只是一味的坐享其成,退化的不止是自己的精神,可怕的是思想的頹廢。因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的理念同樣適合當下的人們。只有不斷地充實自我,提升自我,才能讓自己一步步抵達理想的彼岸。而這種對理想的追求和熱愛,也恰恰是人性信仰的寫照。

通過閱讀這篇文章,讀者從中感悟到做人的真諦,獸性精神是逆境中奮進的力量,只要在人性的道德和信仰範疇內,駕馭好這種力量,我們就會成為時代的強者。因而,這部小說已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徵和符號,激勵著一代代人在生活面前無畏無懼,奮勇向前。

相關焦點

  • 《叢林赤子心》:人性成了貶義詞;獸性成了褒義詞
    本身Benji是一隻寵物狗,它並不懂叢林生存,但是它很聰明,知道叢林的動物們需要吃什麼,從而追擊一隻兔子,當追到手之後,它的憐憫之心有將兔子放了。善良的Benji讓人熱淚盈眶,在如今人類社會中,有多少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丟掉了人性,在巨大利益面前果斷為了人性而放棄的幾乎沒有。
  • 《天道》:說盡弱肉強食下的人性法則
    但無論哪一點,都無外乎人性,無外乎基於階層的人性觀察。而階層,實質不過是社會資源佔有率的問題。但人性高下與階層無關,只是不同階層展現人性的方式不同而已。 看破《遙遠的救世主》裡這三種人性,人性可能就沒那麼複雜了。
  • 人性與獸性,愛情和親情,美與醜,雨果如何表現掙扎中的人物?
    2除了這些明面上的衝突,小說還暗含了很多其他的衝突,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本體是由兩種特性完美的融合而製造的,這兩種特性就是動物性和人性。人性主要指的是道德和倫理上的特性,體現在卡西莫多身上則是一種對養育他的養父克洛德的感恩和忠誠。這種感情是他的根本,因為克洛德收養了他。另外一種感情就是在他被皇家衛隊逮捕,當中實行鞭刑的時候,烈日炎炎下他十分口渴。
  • 這是一個叢林法則的社會嗎?「本該如此」嗎?
    何況,自然選擇也遠非唯一的掌控者——研究者至今還在爭辯在進化之路上,運氣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自然界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這種狀態「好」,而是因為別無選擇。一個生物也許是競爭和篩選的結果,但自然選擇這個機制本身卻不是各種機制競爭到最後的勝利者;它只是物理和生物規律的必然結論。沒有人創造它,沒有人選中它,它就只是在那裡,僅此而已。
  • 《無人區》:弱肉強食的叢林,沒有道德與法律,人性如何救贖?
    二:動物寓言:無人區是奉行叢林法則的野蠻之地無人區,顧名思義,這裡沒有人,只有野獸。這裡是文明的化外之地,而是弱肉強食的野蠻之地。影片一開始是一段關於猴子的意味深長的旁白:"吃桃的要留一半給放哨的,而放哨的不能擅離崗位,這就要求兩隻猴子不能只想自己。
  • 《叢林的法則》防彈少年團參演金炳萬帶領下度過難關
    上周五(1月20日)晚,由防彈少年團成員Jin、infinite成員成烈、演員孔明、金珉錫、宇宙少女中的中國成員程瀟共同參演的韓國綜藝《叢林的法則》第三集又與大家準時見面了。由大海轉位陸地生存的叢林家族們,此次又陷入與恐怖黑暗作鬥爭,獲得光的唯一方法那便是捕捉活著的獵物。
  • 《耶穌的學生時代》: 穿透法則的人性之光
    而大衛,似乎對自己「父親」的那些完美的答案並不滿意,對這個「人生的領路員」西蒙,也充滿了懷疑。大衛有著超越年齡的自我意識。過於早熟的心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不善加指引,將會導入一種不可挽回的境地。小說裡,「父親」西蒙被刻畫為一個無比正統、審慎、自律、充滿了思辨氣質的哲人式父親形象。
  • 《行屍走肉》第十季:人物分析,人性與獸性的角逐
    阿爾法,一個愛女至深的女人,在殘酷的末世下,她用暴力和冷血打造了她的低語者王國,為的是給女兒莉迪亞一個安全的港灣,卻不在乎這個港灣是否為女兒所願;後來與弩哥打鬥、身受重傷,女兒選擇救治弩哥而不是她,她殘存的希望也沒有了,把責任歸咎於奪走女兒心的亞歷山大社區一眾人身上,誓要通過大屠殺來復仇(之前殺死卡媽的養子等人也是洩憤);最終竟然想把女兒殺死變成喪屍,好留在她的身邊
  • 《無人區》在善惡、對錯、正義與殘暴、人性與非人性之間進行選擇
    影片中,寧浩不像昆汀那麼直白地展現人性的殘暴,也不像賈榜柯那麼晦澀地表達人性的陰暗,而是選擇了比較接地氣的方式在電影的藝術中反省人性的脆弱,在獸慾荒原的無人區通過獸性與人性的鬥爭,最終完成人性的救贖。影評採用近乎直線的敘事方式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身至於這一場人性的自我剖析。
  • 你知道什麼是「叢林法則」嗎?
    西方人信奉「叢林法則」,就是讓小孩到社會的「叢林」中歷練,只有到了叢林,才能掌握生存法則。動畫片《獅子王》就是闡述「叢林法則」的經典電影,小獅子在沒有父母保護下,經歷各種苦難,最後成為偉大的「獅子王」。有人問,唐僧在西天取的是什麼經?我告訴他,就是一部「痛經」,痛苦之經。
  •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地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他認為宗教是全人類心智的產物,我們信奉的神具有至善的人性,而我們人性中也具有至高的神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性至高的完美,當人性與神性合一,我們便獲得永生的自由與無限的喜悅。他也將追求這種靈性完美的方法告訴了我們。欲理解一個人的作品,必先了解他的思想。所以,真正理解和讀懂泰戈爾美妙的詩篇,我們就必須理解他的哲學思想。
  • 《奇幻森林》生存中的叢林法則
    「本法則是森林法則,像上蒼一般古老正確。遵循的狼將繁榮昌盛,違反的狼必招致滅絕。似匍匐植物纏繞樹幹,森林法則也左右不離。群體之力匯聚自孤狼,孤狼之力來源於群體。毛克利在巴魯的慫恿下用曾經被阿克拉禁止的人類方法獲取蜂巢,卻惹得前來尋他的巴格拉怒氣萬分。後毛克利被猩猩路易王擄去,並從他那得知阿克拉被謝利殺害的消息。毛克利發誓要報仇,他從人類那裡偷來「紅色的花」,卻不幸點燃了森林。
  • 什麼是道,什麼是世界的法則
    道德經中的這句話解釋了萬物的由來也解釋了世界的法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為混沌,二為陰陽,陰陽相容造化萬物,為三。那,何為混沌?原始之初,無序的能量與物質為混沌。若為生命,強者必然驅使弱者。如虎狼會追捕牛羊。如強者驅使他人生產。由此一來,萬物聯動,生生不息。道喜動不喜止。所以天道酬勤。
  • 人性的幽深與闊大——陳謙小說集《哈蜜的廢墟》讀札
    還是在「得州的美墨邊境上跑,看到那些人為的母子隔離,非常悲憤」,又或者是追求新的自我實現,如學電影的她想要拍出一部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片子,以及要為了讓我活到今天的人們好好活下去……如是之內外療治,無不證見人性從曲折幽深的小徑,走向闊大的生命原野。陳謙中篇《哈蜜的廢墟》刊載於2019-6《收穫》與《木棉花開》中的團圓結局迥異的,是《哈蜜的廢墟》。
  • 從馮唐《不二》窺探人性的癲狂
    人性的癲狂,簡單的性肯定是無法詮釋的,其實性是一種力量、欲望的呈現,在溫情脈脈的愛撫和狂野獸性的SM世界,SM更能詮釋性的力量感。寫到這裡,我倒覺得只有釋放了人性深處的癲狂,生命才會成為更好的自我!有很多圈內的朋友告訴過我一個類似的體驗,調教過後,整個人會變得很陽光!對周圍的人都特別友好!
  • 陳利偉:成功者們秘而不宣的「人性營銷法則」,到底是什麼?
    這就是我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有關於營銷法則當中最為重要的法則「人性營銷法則」。所謂的人性營銷法則,其實就是利用人性的特點針對目標人群利用反人性思維,通過對某些內容設置對比,引起目標群體情感的對立、矛盾、甚至是衝突等,達到調動群體情緒,引起話題爭論,引發群體熱議,從而獲得對某一事件的巨大關注和引流的商業目的。
  • 組圖:《叢林法則》孫浩俊Baro結伴同行表情呆
    新浪娛樂訊 《叢林法則》節目組11月23日搭機前往帛琉。宋善美/圖 版權所有 韓星網 禁止轉載 新浪娛樂訊 《叢林法則》節目組11月23日搭機前往帛琉。宋善美/圖 版權所有 韓星網 禁止轉載 新浪娛樂訊 《叢林法則》節目組11月23日搭機前往帛琉。
  • 潘碧靈:《生命的法則》閱讀筆記
    今天,我與大家一起閱讀一本書:《生命的法則》(TheSerengetiRules)。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科學家肖恩·卡羅爾,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威斯康星大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教授、富蘭克林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
  • 泰國國家公園追加舉報韓國《叢林的法則》節目組
    《叢林的法則》在泰國非法捕撈保護動物庫氏硨磲網易娛樂7月10日報導 泰國國家公園昨日就《叢林的法則》節目組在泰國非法捕撈保護動物庫氏硨磲一事進行了追加舉報。據泰國媒體報導,泰國國家公園相關負責人昨日與泰國旅遊局官員一同到當地警局舉報了《叢林的法則》劇組,指責《叢林的法則》在進行拍攝時沒有遵守拍攝許可證上的相關規定。 泰國國家公園方面表示,《叢林的法則》節目組第一次申請拍攝許可證時就因為申請拍攝捕獵內容而遭到拒絕,直到第二次保證不會進行捕獵後才獲得了拍攝許可證,節目組主張因不熟悉當地法律而犯錯根本就是徹頭徹尾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