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來了!語文教材古詩文佔近一半課文數

2020-12-15 人民日報

今天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高中三科教材統編情況。目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統編工作已經完成,今年9月秋季開學,將率先在北京、天津、遼寧、上海、山東、海南等六省市高中起始年級使用,其他省份也將陸續全面推開。教材已經在東中西部13個省份的412所學校開展試教試用,通過課堂教學檢驗教材的適宜性。未來,將實施國家、地市、縣三級培訓,組織專家對教材進行系統深入解讀,確保所有任課教師先培訓後上課。同時,建立教材使用監測平臺,定期對教材進行回訪,用好三科教材意見反饋平臺,實時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及時研究教材使用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定期對教材進行修訂,使教材不斷完善。

高中思想政治統編教材:創新呈現方式 設置綜合探究內容

高中思想政治統編教材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育人主線,通過增強教材的針對性、可讀性,創新呈現方式,為突出綜合性和實踐性,教材還設置了「綜合探究」內容。

整體構建 分塊安排教材內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全套教材共7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4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生活》《邏輯與思維》3冊。必修4冊教材採取總分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總覽和基礎,讓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有總體了解;《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分領域進行深入闡釋,讓學生具體理解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選擇性必修3冊教材則重在培養學生用全球視野認識人類社會發展大勢,用法律手段處理日常問題,用科學思維探索認識世界。

重點學習內容上,整套教材系統講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經濟、政治、法治、文化、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詳細闡述。法治教育方面,與學生未來密切相關的婚姻家庭、就業創業、社會爭議解決等方面的法律內容被納入其中。此外,「紅船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也被納入其中。

創新形式 突出綜合性實踐性

思想政治統編教材還創新了呈現方式,力求增強針對性、可讀性。教材設置了單元導語、課導語、正文、穿插於正文中的各種欄目、綜合探究,著力改進教與學的方式,通過活動與正文相互嵌套、問題情境創設、綜合探究活動設計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力。

為突出綜合性和實踐性,教材設置了「綜合探究」內容,必修1共有2個,其他各冊教材每個單元有1個。「綜合探究」通過創設豐富多樣的情境,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圍繞議題,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比如,以「國家安全與核心利益」為議題,教材設計了綜合探究,闡釋「國家安全,人人有責」,講述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容和意義,培養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意識。此外,教材注重選取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案例、材料,便於學生結合實踐理解理論問題、利用理論解決實際困惑。

高中語文統編教材:首次設計學習任務群 引導自主學習

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3冊。教材創新性地設計了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條學習線索,細化出「偉大的復興」「使命與抱負」「青春激揚」等若干人文主題,並以課程標準規定的12個學習任務群,分解成了28個學習單元,其中,22個單元以課文為核心構建,基本欄目包括單元導語、選文、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改變過去常見的以單向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思路,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促進語文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教材還有2個整本書閱讀單元和4個活動類單元。這些單元以一體化設計的學習任務為核心,帶動整本書的閱讀或實踐活動的開展。

古詩文佔近一半課文數

在選文上, 精選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名篇,注重題材的多樣性和體裁的覆蓋面,從古風、民歌、絕句、律詩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魏晉辭賦到唐宋明清古文,從文言小說到白話小說,均有呈現。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佔全部課文數(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詩詞33首,古文34篇。

選文:突出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高中語文統編教材還注重突出反映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的作品,其中,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改造我們的學習》等5篇(首)文章,魯迅《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還有《長徵勝利萬歲》《大戰中的插曲》《百合花》等多篇作品。同時,還注重選取了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作品。

展現祖國日新月異變化的,如《哦,香雪》,謳歌時代楷模的;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反映黨在新時期的理論探索;體現出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的,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此外,教材也選入了十多篇外國文學文化經典作品,有《復活》《百年孤獨》《哈姆雷特》《致雲雀》等。

高中歷史統編教材:史論結合 強化思考

普通高中《歷史》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外歷史綱要》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播》3冊。

圍繞五大核心素養 欄目設置新穎

教材精選史實、史論結合,通史與專題史結合,多維度呈現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教材合理設置欄目,圍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5個核心素養,總體安排、各有側重地進行內容和欄目設計。教材每課以正文為主體,輔以一些功能性欄目。其中,「單元導語」概述本單元所涉及的主要歷史內容和學習要求,「導入圖(語)」生動、簡潔地引出本課要講述的內容,「學習聚焦」提示學習重點,「史料閱讀」簡要補充拓展相關文獻材料,「歷史縱橫」對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等作進一步補充、擴展,「思考點/學思之窗」強化學生對正文涉及內容的思考,「探究與拓展」重在提升學生對相關材料、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此外,每冊教材各設一節活動課。

引導學生認同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

教材內容涵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歷史文化名人100餘位,思想、科技、文學、法律等著作80餘部,四大發明、天文曆法、醫學、數學、農學、地理學、水利工程等重大發明創造50餘項,書畫、音樂舞蹈、雕塑、器物等藝術作品40餘件,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強化國家主權、海洋意識

教材介紹了中國人民170多年鬥爭史和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並強化國家主權、海洋意識,以史實為依託,講述西藏、新疆、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海諸島等作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淵源,增強學生維護國家統一和國家主權安全的意識,形成正確的國家觀。

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同時,教材還融入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講述了各民族在我國歷史上交往交流交融從而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介紹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今年9月將全年級覆蓋

2017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開始在全國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統一使用,今年秋季學期將實現所有年級「全覆蓋」,主要替換教材的為4—6年級。

據了解, 義務教育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後,教育部建立了全流程、廣覆蓋的教材使用跟蹤機制。從跟蹤情況來看,師生對教材整體滿意度較高,近90%的學生表示喜歡新教材,認為教材內容豐富有趣、語言優美、圖文並茂、啟發思考;教師對教材的總體滿意度達到92%,認為教材思想立意高、價值導向強,內容選材精當,呈現方式活潑,設計新穎,適教利學。在教材使用過程中,也收集到一些意見建議,對於有價值的意見,將積極吸收,進行修改。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高中語文新教材古詩文佔比近半 溫儒敏:背誦量不是很多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8月27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介紹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情況,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介紹,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佔全部選文數(136篇/首)的49.3%。
  • 語文帶著「半壁江山」古詩文來了 第A04版:看點 20190830期 濟南時報
    科目:語文 變化:古詩文佔比近半  在高中語文新教材中,除了保留原教材中的《拿來主義》等經典作品外,還增加了《百合花》《喜看稻菽千重浪》等多篇作品。90後記者葉雨婷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的新聞稿件《「探界者」鍾揚》也入選新教材,在新教材第五單元中還增加了《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環節」。  此外,新教材共入選古代詩文67篇(首),佔全部課文數的49.3%。
  •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引爭議:古詩文增多加重學生背誦負擔?
    十年過去,蘇教版、北師大版等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退出歷史舞臺,「統編本」教材成為唯一,自全面投入使用以來,一直被廣泛關注與討論。諸如先識字後學拼音的教學模式、古詩文比重大幅增加等話題都曾佔據熱搜。對此,陳先雲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幾年來教材的編寫和修訂過程,就是持續不斷解疑、釋疑的過程。」
  • 6省市率先使用高中三科統編教材 語文:古詩文佔比近半
    立德樹人 導向鮮明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後,老師們反映,新教材導向明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與此同時,新教材裡也藏著許多「新科技」:「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飛向藍天的恐龍」……這些課文鼓勵著新時代的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追尋科技精彩。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介紹,普通高中語文教材選文上也強調兼具經典性和時代性。在選文的比重和結構上統籌安排,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廣東2020高一新生啟用語文新教材,寫作和閱讀比例提升
    同時,新教材更重視寫作知識體系的構建。  焦點1: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古代詩文佔全部課文數一半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這次課標修訂的重點之一。從古風、民歌、絕句、律詩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魏晉辭賦到唐宋明清古文,從文言小說到白話小說,均有呈現。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佔全部課文數(136篇/首)的49.3%。
  • 中小學「部編版」教材來了,新在哪裡?
    刪除部分假大空文章  課文更貼近學生生活    濟南實驗初中語文老師伊彬告訴記者,7月份,市中區教育局統一對全區語文老師就「部編版」教材進行了培訓。伊彬最大的感覺就是「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文學性和工具性相統一。「在現代文課文的選擇上,刪去了一些和學生的生活距離太大的篇目,內容更貼近生活了。」
  • 長沙中小學生新教材來了 一年級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新教材來了,一年級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目前,除了語文,還有德育和歷史。「部編本」取代了原來的「人教版」,覆蓋區域比較廣,小學約佔50%,初中約佔60%。今後,「部編本」覆蓋區域將會逐年擴大。此外,老版本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的生字量為400個字,新版本教材的生字量為300個。這一變化,降低了學習難度,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幾十年來,語文課本的第一課都是拼音「aoe」,今年啟用的新教材第一單元是「識字」,第一課是「天、地、人」三個字。專家介紹,目前這種調整,從教材試點區的反饋來看,頗有成效。
  • 京津等6省市今秋起更新高中三門課教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將於今年秋季學期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海南、遼寧普通高中起始年級開始投入使用。語文新教材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佔全部選文數(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詩詞33首,古文34篇。
  • 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古詩文數佔比近半 必修冊以「勞動...
    【新民晚報 新民網】今天上午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即將於今年9月投入使用的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有關情況,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介紹,語文教材精選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名篇,注重題材的多樣性和體裁的覆蓋面,從古風、民歌、絕句、律詩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
  •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刪全部古詩 家長稱矯枉過正
    此外,一線語文老師們認為,教材文多圖少,到了看拼音讀文學習階段課文的字數基本在150-200字,這樣大篇幅的文字孩子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讀通、讀懂,尤其對於一些注意力較難集中的孩子更是困難重重,他們的閱讀積極性越來越低,發展下去很有可能產生閱讀障礙。  為此,朱乃楣建議,對現在的教材內容進行刪減。
  • 今秋全國啟用新版語文教材 看看你學過的課文哪些被換了...
    近日語文出版社發布新聞,該社修訂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已進入《2016年義務教育用書目錄》。今年秋季,全國400多萬中小學生將開始使用新修訂的語文版一年級和七年級語文教材。  新修訂的教材全套共計18冊,供義務教育一年級至九年級學生使用,全套教材課文數量比修訂前減少15%,40%的課文被更換,增加了古詩文及中華傳統文化比重。
  •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除全部古詩
    周杰倫的「蝸牛」終於爬進了小學語文教材,而古體詩卻從上海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消失了。據《新聞晨報》報導,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昨日,記者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
  • 浙江小學一年級語文或用新教材 先識字再學拼音
    相關負責人透露:「雖然沒有接到正式的文件通知,但8月份,浙江一些市級的教研員要參加部編教材的培訓,全國大部分省份應該都會有教研員參加。」不過省裡一位負責人說,目前新教材還在審查當中,不能確定今年秋季一定會使用。什麼是部編教材?一位業內人士解釋說,2012年,教育部重新考慮組織編寫義務教育階段德育、歷史、語文三門課的統編教材,或叫示範教材。
  • 安徽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大變臉 新生開設《科學》課
    變化三:增加了古詩文  語文新教材中還增加了中華傳統文化分量。  古詩文篇幅上,小學增至129篇,佔選文總體數量的30%左右,初中有132篇,且選文體裁多樣,從《詩經》到清人詩作,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選擇。
  • 新版高中語文教材設「勞動光榮」單元,古詩文佔全部選文近半
    8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有關工作情況。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發布會上了解到,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冊。
  • 統編教材編寫專家回應:語文歷史教材為什麼這樣改
    比如「衛青、霍去病為什麼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了」「小學一年級為什麼要先學識字後學拼音」「古詩文篇目增加是否增加了學生負擔」……  近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和教材編寫的多名專家接受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獨家採訪,在答疑解惑的同時,引導人們對教材有更加理性的思考。  為什麼教材一點「風吹草動」都會成熱議焦點?
  •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圖先學漢字再學拼音、增選古詩文、增加衍生閱讀量……2017年秋季學期起,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語文教材投入使用,明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將全部使用統編教材,各界熱議不斷。全國統編教材該如何使用,教師和學生又該如何「教」與「學」?
  • 新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識字量減少 拼音學習向後排
    福建、廣東、廣西、山西、四川、雲南、浙江等地的百萬中小學生,將開始使用新版教材。與舊版相比,新版教材使用大開本排版,水墨畫插圖,拼音和漢字的識字量均有所減少。  改版後,新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不僅「長相」變了,內容也比以往更加關注兒童的需求。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介紹,減少識字量並不代表減少學習任務,而是調整了學習板塊,把更多空間留給口語交際和閱讀,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 6省啟用高中新教材,必背古詩文僅剩20篇,高考更簡單了?
    6.教育部關於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10問答詳解語文:古代詩文佔比近半,袁隆平、屠呦呦等事跡入選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冊。值得關注的是,在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文佔比近半。從古風、民歌、絕句、律詩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魏晉辭賦到唐宋明清古文,從文言小說到白話小說,均有呈現。教材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佔全部選文數(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詩詞33首,古文34篇。要求學生背誦的古詩文數量為20篇。
  • 「部編本」教材9月統一啟用 一年級新增科學課程
    其實,去年秋季學期,無錫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的語文教材就已更換過,採用的是蘇教版修訂教材。時隔一年,省教育廳又出通知,今年9月份江蘇新入學的小學一年級和初一新生,將使用「部編本」新教材,包括語文、歷史以及道德與法治三門學科,原有的蘇教版將停用。這將出現一所學校採用三種教材的現象。據悉,「部編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新教材語文科目內容有何變化?孩子們學習有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