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2020-12-24 中國氣象局

  肅黃土高原位於我國黃土高原的西端,面積約11萬平方公裡,佔甘肅省面積的24%左右,隴山將其分為隴西和隴東兩大部分。

  根據甘肅黃土高原史書方志的記載、現代氣象觀測資料的分析和現生植被的考察資料,可以得出這裡從歷史時期到現今氣候植被類型的地區分布及其變化。

  在隴西黃土高原蘭州以北的地區,據《重修皋蘭縣誌》卷十記載,明代中葉(約公元1480年)在永登、景泰、靖遠之間「崇崗隱天,森林蔽日,華實之毛,衣食自出,林麓之饒,何物不有。」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會寧縣誌》有「鐵木山(在今會寧縣城西北,2397米)林木蔭翳,色黑如鐵」的描述。這些記述說明,在蘭州——華家嶺一線以北這個現今氣候很乾旱、地面呈荒漠和半荒漠景觀的地區,在距今500年前和200年前後水文氣候比現今好,山地還有大片原始森林。

  蘭州以南的山地,因海拔較高,降水量較多,氣候比其北山溼潤,300年前和近100年前的自然森林植被比現今就更好。如明代周光鎬詠皋蘭山詩中有「絕頂青青立馬看」、「天晴萬樹排高浪」等句。

  在隴西黃土高原東部,據《續資治通鑑長篇》卷三記載:「秦州(今秦安)古伏羌縣之地也,西北接大藪,材植所出,戎人久擅其利。及尚書左丞高防和秦州,因建議置採造務,闢地數百裡,建堡據要害,歲獲大木萬本,以給京師。」其時是公元962年。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秦安縣誌》送客篇記述:「此去關山(在今張川縣境)霜已降,滿林紅樹晚蕭蕭」。這些說明,1000多年前,天水、甘谷以北地區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就是在距今100年前後這裡的自然生態環境也還是較和諧的。

  至於隴東黃土高原,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不僅子午嶺是「緒木叢贊,群獸隱伏,綿亙八百裡」的大林區,而且隴山和涇河南山都是「群巒環繞,煙樹蒼茫」。

  上述列舉的部分史書方志的記載說明,甘肅黃土高原歷史時期,由於植被遭受人為破壞較輕,形成自然封育,植被普遍比現在好,一些山地和東南部河谷川區,還曾是森林茂密和草類繁生之地。有人據此就認為,甘肅黃土高原歷史時期是森林廣布、水草豐美的森林草原帶。這種看法有些偏頗。要形成森林草原帶,必須在較溼潤的氣候條件下才有可能。但甘肅黃土高原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北側,由於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所影響,乾旱和半乾旱是其大部分的氣候特徵。因此,甘肅黃土高原歷史時期不大可能整個成為森林草原帶。

  從大量史書方志反映的情況看,在歷史時期最好的氣候水文條件下,大概也只是隴西在海拔1900米至2000米以上、隴東在1500米至1600米以上的山地陰坡,或河谷川區和可以匯集山坡降水的低洼地,分布著森林或面積較大的片林,廣大的黃土丘陵區屬於草原或灌叢草原。

  從現代氣象觀測資料看,甘肅黃土高原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90毫米至600毫米,地區分布是北少南多。假設甘肅黃土高原地勢平坦,降水不會形成地表徑流流失,採用張寶乾燥度計算值來衡量,這個地區的氣候植被類型應當是:其北部為乾旱荒漠草原和半乾旱草原,中部和南部分別是半溼潤森林草原和溼潤森林。採用現代降水觀測資料確定的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地區分布,大致與其歷史時期的情況相近。

  但是,甘肅黃土高原絕大部分地表為徑流切割得支離破碎的梁、峁、溝壑區,溝壑度平均每平方公裡達4公裡至5公裡,坡耕地佔耕地面積的74%以上,加上雨水大多以中、大雨的形式降落(如蘭州5月至9月日雨量大於10毫米的佔64%以上),所以這裡水土流失很嚴重,降水不可能全部被土壤接納供林草和農作物所利用。研究資料表明,隴西和隴東土地實得年降水量分別約為150毫米至450毫米和250毫米至480毫米,與同期降水量比較,前者約減少16%至28%,後者約減少12%至24%。減少的這部分降水從梁、峁地區流走,一部分滲到河谷川區,另一部分則注入河溝流失,雖然大大改善了局地的水分條件,但卻加重了廣大梁、峁地區的土壤乾旱和近地層空氣乾燥的程度。因此,甘肅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土地乾旱貧瘠,大大限制了林草的生長和分布。用土地實得降水量計算乾燥度得出,甘肅黃土高原北部的氣候植被類型為特乾旱荒漠和乾旱旱荒漠草原,其中部和南部分別是半乾旱草原和半溼潤森林草原。可見,甘肅黃土高原這種氣候植被的地區分布,比用降水量確定的約差一個量級。

  實際上,甘肅黃土高原現生植被狀況比用土地實得降水量確定的還要差。因為,甘肅黃土高原現代人口密度較大,人們為了生存,長期對這裡濫墾、亂伐和過度放牧,使其自然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農業生態系統處於惡性循環狀態。現在,甘肅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是荒漠和半荒漠或乾草原景觀,滿目光山禿嶺,僅在一些河谷川區水分條件較適宜植樹造林,生長有一些稀疏的片林和小林帶,或在一些海拔高的石質山地(如哈思山、崛山、興隆山、華家嶺、隴山、子午嶺等)的陰坡,氣候較溼潤,形成島狀分布的稀疏天然次生林區。

  甘肅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應當根據各地區和各地形部位的水分條件來進行:其北部水分條件很差,除了河谷川區能生長稀疏的灌、喬木以及海拔在2800米以上高山的陰坡生長有一些天然次生林外,廣大的梁峁地區只能生長稀疏的荒漠草類,這裡應當大力種草、封山封坡育草,僅在河谷川區適度發展農業;其中部河谷川區可生長灌、喬木,海拔較高的山地(隴西在2100米以上,隴東在1600米以上)陰坡和梁峁陰坡的水平梯田和水平溝能生長灌、喬木,但由於水分條件的限制,大多數喬木都長成「小老頭樹」,這裡宜走大面積種草、發展農牧業的道路;其南部水分條件較好,山地和梁峁陰坡可生長喬木,梁峁陽坡的水平梯田和水平溝能生長稀疏的灌、喬木,河谷川區喬木生長較好,這裡大面積植樹造林,走農林牧綜合發展的道路是可行的。 (來源於2000年10月5日《中國氣象報》作者:陳昌毓)

相關焦點

  • 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
    最近幾天不斷接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諮詢,各教師群中也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其實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黃土高原跨的氣候類型種類不是單一的,各種氣候類型之間的分界線也不是清晰具體的線。要比較完美的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名且幾個問題。
  • 千溝萬壑看巨變——「三北工程」修復黃土高原生態紀實
    寧夏彭陽氣候乾旱,這裡曾經植被稀少,黃沙漫漫。如今,彭陽處處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已提高到26.2%,一躍成為全國著名的生態示範縣。 彭陽是我國實施「三北工程」修復黃土高原生態的一個範例。30年來,山西、內蒙古、河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7省區協力同心,造林779.1萬公頃,使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9.55%,森林生態系統得到初步恢復。
  • 科學網—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滄桑巨變七十年
    縱觀新中國70年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歷史,從曾經的鳥無棲樹,到今天約65%的植被覆蓋率,可謂「天翻地覆慨而慷」。 新時代永續「綠水青山」 的科學對策 70年的偉大實踐證明,植被建設是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關鍵措施。
  • 陳怡平: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滄桑巨變七十年
    縱觀新中國70年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歷史,從曾經的鳥無棲樹,到今天約65%的植被覆蓋率,可謂「天翻地覆慨而慷」。  新時代永續「綠水青山」的科學對策  70年的偉大實踐證明,植被建設是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關鍵措施。70年來,經過幾代科學家和各級政府的不懈奮鬥,黃土高原實現了從「黃山」到「綠山」的偉大轉變。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裡,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墨子·節用》中說:「古人因丘陵掘穴而處。」
  • 黃土高原:且看綠景滿河山
    從新發展理念的精準闡釋,到綠水青山的廣泛實踐,時代之綠湧動大江南北…… 人民治黃7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乘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東風,昔日山光水濁的黃土高原,滄海桑田、山川巨變,一幅幅綠水青山美麗圖景盡現眼前。 黃河之患,因在泥沙,生態之憂,根在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
  • ...應做好黃土高原生態治理——基於陝北生態保護和淤地壩建設的調研
    為加快黃河流域多沙粗沙區治理,探索小流域治理經驗,在黃土高原開展小流域治理試點,將無定河、三川河、皇甫川和定西縣等多沙粗沙集中來源區作為國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的重點區域,中央財政支持黃河中遊治溝骨幹工程建設,開展淤地壩系建設。「七五」計劃期間,國家支持在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的黃土高原典型地區建立11個試驗示範區,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
  • 黃土高原多種樹的話,能否快速改變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
    黃土高原這種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是由於氣候特徵和土壤性質共同決定的,改善這種地貌,並不是簡單地通過多種樹可以解決的,需要一個複雜且長期的過程。黃土高原位於我國的中部偏北,包括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7個省區的大部或者部分區域,總面積64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區域。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
  • 【中國科學報】黃土高原「朝聖」記
    從羊圈溝到黃土高原  出生在鹹陽的傅伯傑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自然對黃土高原有割捨不下的情分。作為地理學家的他,對這裡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細節變化諳熟於心。  「這分別是1982年、1999年和2013年,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的情況。」9月中旬,傅伯傑在辦公室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向記者展示了幾張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圖。
  • 中國為黃土高原「添翠增綠」減少水土流失
    住在中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們正在荒山上種樹,在河流旁植起林帶,在糧田四周環繞林網,保護河流兩岸的溼地,以逐步還原這裡歷史上曾經森林茂密、氣候宜人的美景。     「在黃土高原上植樹,比養孩子還難。」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呂梁山區流傳有這樣的說法。前些年,這裡曾經遇到過「年年種樹不見樹」的情形。
  • 黃土高原的萬千變化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也是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又稱烏金高原。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西起烏鞘嶺,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大致以長城為界)。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黃土高原的成因:風力沉積作用二、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成因:土壤受到流水侵蝕,地面被流水侵蝕形成溝。長期的流水侵蝕使溝谷不斷的加長和加深,進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溝谷切割成破碎狀,進而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景觀。
  • 雲霧山 為黃土高原留下自然「本底」(美麗中國·調查)
    ;nbsp&nbsp[ 字號:大中小]&nbsp&nbsp&nbsp&nbsp連日的小雨,將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雲霧山洗刷得格外清爽。&nbsp&nbsp&nbsp&nbsp連日的小雨,將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雲霧山洗刷得格外清爽。驅車行駛在貫穿保護區的固寨公路上,道路兩側的坡地,長芒草、甘青針茅、大羽茅等野生草本植物已經返青,透過防護網,偶爾還能看到一兩隻環頸雉。
  • 黃土高原為什麼這麼苦?
    關於黃土高原,有兩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其一,無論有沒有去過黃土高原,人們只要一提到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便會躍然腦海,甚至一貫展現各地正面形象的中學地理教材,也用了較大篇幅強調它的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為什麼黃土高原會以這種苦難形象示人?
  • 探索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發展路徑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周亞提出了鄉村文化建設的基本路徑,即突破以往學術藩籬,充分融合歷史學與文化遺產學,從更加廣義的意義上認識民間文獻,全面系統地開展民間文化(文獻)的收集、整理和保護。在此基礎上,加強鄉村文化人才體系建設,推進文化傳承、傳播、創新。構建治理行動共同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能否實現,黃土高原地區是關鍵。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黃土高原
    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1、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是世界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2、自然狀況:     (1)範圍: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區,位於第二級階梯,四大地理區域的北方地區。
  • 甘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甘肅省位於我國西部,地處黃土、青藏和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地域遼闊,境內地形複雜,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隔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從東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亞熱帶溼潤區到高寒區、乾旱區的各種氣候類型。在複雜多樣的氣候、地址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甘肅境內多樣而典型的生態系統類型。
  •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環境變化之爭
    陳加良、文煥然,鮮肖威、陳莉君等學者進一步豐富深化了森林說(《寧夏歷史時期的森林及其變遷》,《寧夏大學學報》1981年第1期;《歷史時期黃土高原地區的經濟開發與環境演變》,《西北史地》1985年第2期)。黃土高原森林說的提出,推動了學術界積極開展黃土高原歷史植被演替過程的研究。相關學科研究者從古氣候環境、植被地理學和環境科學等角度提出「黃土高原草原說」。
  • 甘肅:築牢黃河上遊生態屏障
    定西的生態變遷,是黃河甘肅段生態變化的一個縮影。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曾殷殷囑託,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遊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汙染防治的重任。「甘南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氣候寒冷溼潤,泥炭沼澤廣泛發育,沼澤植被生長良好,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是世界高山帶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保護甘南溼地,對於我國北方生物多樣性保育意義重大。但甘南的生態環境狀況一度並不樂觀。2006年,被譽為「黃河蓄水池」的瑪曲縣境內28條黃河支流,已有11條乾涸,還有不少變為季節河。
  • 西安是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是荒漠不毛之地 ? 數據和事實打臉噴子
    我們再來百度一下黃土高原的概述: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到2000米,黃土厚度約8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覆蓋區,總面積約60萬平方公裡。
  • 呵護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子午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
    近年來,隨著慶陽市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子午嶺自然生態保護區吸引來蒼鷺、紅雁等大量珍稀候鳥繁衍、生息。本報通訊員趙彩霞甘肅子午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成立以來,區內植被覆蓋率大幅提升,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對全市涵養水源以及生態發展都帶來了積極作用。特別是2017年環保督察工作啟動以來,慶陽市狠下功夫,對保護區內工業企業、人工設施進行了關停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