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溝萬壑看巨變——「三北工程」修復黃土高原生態紀實

2020-12-1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千溝萬壑看巨變

寧夏彭陽縣麻喇灣流域一度水土流失嚴重,是該縣重點水土保持區。「三北工程」實施後,當地幹部群眾在麻喇灣流域開展了以造林種草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堅持山、水、田、林、路、草綜合治理,生態治理效果日益凸顯。圖為彭陽縣麻喇灣流域治理後的美麗景象。 林 宣攝

發展特色林果是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為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鎮田園移民新村農民正在「生態移民有機枸杞出口基地」的林間除草。

夏末,西北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間,一叢叢綠樹青翠欲滴。這裡是寧夏彭陽縣城陽鄉陳家溝村的林場。寧夏彭陽氣候乾旱,這裡曾經植被稀少,黃沙漫漫。如今,彭陽處處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已提高到26.2%,一躍成為全國著名的生態示範縣。

彭陽是我國實施「三北工程」修復黃土高原生態的一個範例。30年來,山西、內蒙古、河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7省區協力同心,造林779.1萬公頃,使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9.55%,森林生態系統得到初步恢復。

夙願—— 讓黃土高原返綠

走進黃土高原,天還是那片天,但地已不再是那片地。看著千溝萬壑間的叢叢綠樹,初來的人們很難想像,30多年前,這裡曾經風沙漫天,黃土裸露。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西至青海,南接秦嶺,北抵塞外,涉及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內蒙古7省區,總面積64.87萬平方公裡,佔全國面積的6.76%。由於氣候變遷、過度開發,黃土高原一度植被破壞嚴重,一到下雨,黃土就流失成滾滾泥湯,衝進黃河,淤塞河道,抬升河床。天長日久,黃河成了世界著名的地上懸河,洪水泛濫頻繁。

荒漠化、沙漠化是肆虐黃土高原的第一大災害。調查數據顯示,僅寧夏就有荒漠化面積4461.0萬畝,其中沙化土地面積1774.5萬畝。內蒙古烏審旗、鄂託克旗、鄂託克前旗和杭錦旗,地處毛烏素沙地腹地,降雨稀少,蒸發量大,沙塵暴頻繁,危害嚴重。由於乾旱少雨、超載過牧,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加劇,草地退化、沙化和鹽化面積逐年增加。青海黃土高原地區有荒漠化土地2100多萬畝,佔全省總面積的40%以上,且以每年145萬畝的速度擴展,草地退化、沙化和鹽化面積一度逐年增加。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另一表現是水土流失,年均輸入黃河泥沙曾達16億噸,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環境日益惡化,使黃土高原生態系統功能衰減,耕地資源減少,土地生產力降低,自然災害頻發。大量入黃泥沙增加了黃河防洪安全難度,威脅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制約了黃土高原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讓黃土高原重現綠色,成為人們的共同期盼。

壯舉——建綠色萬裡長城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說,讓黃土高原變綠,讓黃河水變清,讓黃沙後退,是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三大目標」。自1979年起,我國先後啟動實施了「三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一系列生態「治黃工程」。

「三北工程」就是在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工程,形成帶、片、網相結合的「綠色萬裡長城」,從根本上改善域內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黃土高原生態修復是「三北工程」主要戰略目標之一,具體措施則是植樹造林、發展林果、涵養水土。

國家林業局三北局數據顯示,30多年來,「三北工程」在黃土高原完成造林779.1萬公頃,加之其他生態工程的植樹造林,使黃土高原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1%提高到目前的19.55%,建成了區域性防護林體系骨架,森林生態系統得到初步恢復。山西省「三北工程」黃土高原區造林153.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7.8%;甘肅省「三北工程」黃土高原地區完成造林24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8.6%;陝西省「三北工程」黃土高原區293.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2.74%;寧夏黃土高原地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1%提高到現在的9.84%,生態狀況已經明顯好轉……

「三北工程」不為單純造林而造林,栽致富樹、發展特色林果成為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省在黃土高原地區造經濟林近800萬畝,農民人均0.5畝,果品年總產133.5萬噸,產值25.2億元。陝西省經濟林面積已達135.6萬公頃,年產各類乾鮮果品1000多萬噸,產值超過100億元。山西省臨汾市乾鮮果品由1978年前的11.91萬畝發展到84.88萬畝,果品產量達16335萬公斤,果品收入48160.4萬元。

目前,在晉陝沿黃地區及甘肅隴東、寧夏等地,大力發展起來的紅棗、花椒、核桃、枸杞等生態經濟兼優樹種,已經支撐起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區域輻射帶動力、商業品牌響的名特色優新乾鮮果品基地。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是一場攻堅戰。「三北工程」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封山育林,禁牧育草,按山系、分流域綜合治理。山西省通過「三北工程」建設,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0萬公頃;甘肅省「三北工程」造林涵養水源面積5.77萬公頃,保持水土面積12.75萬公頃,控制水土流失面積205.36萬公頃。30多年來,「三北工程」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萬平方公裡,使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3萬多平方公裡。近50%的水土流失區域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萬多平方公裡,土壤侵蝕模數大幅度下降,年入黃泥沙減少4億噸左右,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都出現了下降趨勢,下遊河床淤積抬高實現減速,為黃河水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成就——古老荒原現生機

「三北工程」給黃土高坡染上層層綠意,古老的荒原重獲新生。

8月末的內蒙古烏審旗,綠意盎然。全旗森林總面積達550多萬畝,形成了以人造板、飼料加工和生態旅遊、生物質發電為主的林業產業體系,農牧民來自林業的人均純收入達1700元,走出了一條沙漠增綠、資源增值、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的治黃興綠之路。

植樹造林、封山禁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促使烏審旗等黃土高原地區傳統耕作方式和畜牧模式開始轉變,奠定了綠色增長的物質基礎。長期以糧食為主體的種植業向糧經結合的種植結構轉變,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畜牧業生產方式開始向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模式轉變,為黃土高原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綠色資源。

綠色前進,黃色退卻,為黃土高原帶來了生機與活力,給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山西省臨汾、呂梁,陝西榆林、延安,甘肅隴東,寧夏寧東,青海海東,都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成長為區域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引擎。甘肅省慶陽市通過植樹造林,形成了帶、片、網結合的龐大防護林體系,使全市434.9萬畝的耕地受到林網庇護,僅此一項,全市年增產糧食1570萬公斤。陝西省韓城市在「三北工程」建設中把發展花椒作為全市的支柱產業,花椒經濟林總面積已達3萬公頃,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花椒商品生產基地,花椒總產1.6萬噸,收入3.75億元,佔到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2%。

昔日黃沙漫天的黃土高原,如今綠意日益濃鬱,建設美好家園的夙願正逐步變成現實!(記者 黃俊毅)

相關焦點

  • 千溝萬壑看巨變
    夏末,西北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間,一叢叢綠樹青翠欲滴。這裡是寧夏彭陽縣城陽鄉陳家溝村的林場。寧夏彭陽氣候乾旱,這裡曾經植被稀少,黃沙漫漫。如今,彭陽處處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已提高到26.2%,一躍成為全國著名的生態示範縣。  彭陽是我國實施「三北工程」修復黃土高原生態的一個範例。
  • 【隨筆】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看雲起雲落
    【隨筆】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看雲起雲落 2020-09-11 2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黃土高原多種樹的話,能否快速改變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
    黃土高原這種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是由於氣候特徵和土壤性質共同決定的,改善這種地貌,並不是簡單地通過多種樹可以解決的,需要一個複雜且長期的過程。黃土高原位於我國的中部偏北,包括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7個省區的大部或者部分區域,總面積64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區域。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
  • 黃土高原的萬千變化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也是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又稱烏金高原。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西起烏鞘嶺,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大致以長城為界)。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黃土高原的成因:風力沉積作用二、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成因:土壤受到流水侵蝕,地面被流水侵蝕形成溝。長期的流水侵蝕使溝谷不斷的加長和加深,進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溝谷切割成破碎狀,進而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景觀。
  • 科學網—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滄桑巨變七十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黃土高原最大的民生問題就是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糧食生產。70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關心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先後經歷坡面治理、溝坡聯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退耕還林草工程等四個階段,每一階段均取得一定成效。尤其是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以來,生態環境得到極其顯著的改善,至2017年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較退耕還林還草前的1999年增加了約33%,入黃泥沙減少至每年2億噸以下。
  • 陳怡平: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滄桑巨變七十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黃土高原最大的民生問題就是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糧食生產。70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關心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先後經歷坡面治理、溝坡聯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退耕還林草工程等四個階段,每一階段均取得一定成效。尤其是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以來,生態環境得到極其顯著的改善,至2017年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較退耕還林還草前的1999年增加了約33%,入黃泥沙減少至每年2億噸以下。
  •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為何不多種樹加以改善?
    原標題:在黃土高原多種樹有用嗎?這個問題給我的第一感覺仍然是本末倒置,為什麼這麼說呢?且看小地以下的相關分析。眾所周知,黃土高原是一個地形區,它位於我國的中部偏北,地域範圍包括了青海日月山以東、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及長城以南的廣闊區域,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750公裡,總面積達64萬平方公裡,在我國四大高原(另三個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中排名第三位。
  • 話說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呢?是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時形成的呢?還是民間傳說八戒揮耙成壑造就的?今天小編整理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貌的形成說,同大家一起分享。
  • 黃土高原:且看綠景滿河山
    從新發展理念的精準闡釋,到綠水青山的廣泛實踐,時代之綠湧動大江南北…… 人民治黃7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乘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東風,昔日山光水濁的黃土高原,滄海桑田、山川巨變,一幅幅綠水青山美麗圖景盡現眼前。 黃河之患,因在泥沙,生態之憂,根在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地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包括哪些省份?
    黃土高原從名稱上來看,我們就知道擁有非常多的「黃土」,黃土高原也因有深厚的黃土層而出名,黃土高原黃土層的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間,最後的地方可以達到150米以上,對於這些黃土的來源,科學家普遍傾向於「風成說」,也就是由風力作用帶來並沉積在黃土高原地區。
  • ...應做好黃土高原生態治理——基於陝北生態保護和淤地壩建設的調研
    通過實施梯田和淤地壩建設、小流域治理、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等重大工程,歷經數代人的不懈努力,治理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近50%,林草覆蓋率由不到20%提高至63%,梯田面積由1.4萬公頃增加到5.5萬公頃,入黃泥沙從16億噸減至2.5億噸左右,昔日山禿水濁的黃土高原正向「綠水青山」的新面貌跨越邁進。回顧70年來黃土高原生態治理史,大致可劃分為4個階段。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黃土高原
    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1、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是世界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2、自然狀況:     (1)範圍: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區,位於第二級階梯,四大地理區域的北方地區。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藉助遙感技術,人們終於看到了持續數十年的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換草、生態恢復等大工程取得的成果,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上升,生態環境日益向好,這變化不僅被我國的衛星捕捉到了,也被外國的衛星見證了,這些改變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所帶來的效益超過以往任何時候,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起這片曾經育養中華古文明的黃土地。
  • 黃土高原正在發生的驚天巨變,何嘗不是中國之變?
    建城寨搞屯田,就要砍伐樹木開墾荒地,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遭受了一次嚴重破壞。 漢唐宋元以來,黃土高原上的環境雖然屢遭人為破壞,但總體來說,還保持了一定的良性。 對黃土高原生態破壞最嚴重的時期,發生在明朝。當時提倡「屯墾」,掀起了更大規模的毀林毀草開荒高潮,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浩劫。
  • 黃土高原|中原之上的屋脊LessPlateau
    站在浩浩黃土之上體悟來自天地間的雄渾壯美誰還會在意婉轉江南的,絲竹小調與碧水青山呢?大約在八萬年前,黃土高原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其西起青海的日月山,東到河南洛陽,南至陝西,北到陝北長城,湖面遼闊,水如汪洋,面積有如今的六個渤海之大,可稱其為黃土高原湖。
  • 黃土高原被塗綠了 | 有彩蛋
    陝西省氣象局今年發布了「三北」工程植被生態監測報告,2018年「三北」工程黃土高原區植被指數平均達0.36,為近40 年最高,黃土高原64%區域植被呈好轉趨勢;黃土高原北緯37°至41°區域植被指數增長50%,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度;1982年至2015年「三北」工程黃土高原區林草初級生產力大幅增長,對於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主要的高原有四個,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這四個高原可謂是各具特色,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內蒙古高原是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海拔高度相對較低;雲貴高原石灰巖廣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黃土高原地表崎嶇千溝萬壑,形成獨特的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怎麼樣形成的呢?
  • 黃土高原地表「支離破碎」和「溝壑縱深」的成因是什麼?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高原地形應該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但是,在我國的四大高原中,有兩大高原地勢十分崎嶇,那就是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黃土高原和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表層覆蓋有厚厚的黃土土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而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總面積可達64萬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