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黃土高原多種樹有用嗎?
這個問題給我的第一感覺仍然是本末倒置,為什麼這麼說呢?且看小地以下的相關分析。
眾所周知,黃土高原是一個地形區,它位於我國的中部偏北,地域範圍包括了青海日月山以東、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及長城以南的廣闊區域,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750公裡,總面積達64萬平方公裡,在我國四大高原(另三個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中排名第三位。
黃土高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黃土分布區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地區,根據「風成說」,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自我國的西北甚至是更遠的中亞內陸地區,這是由於這些地區的巖石受風化作用而破碎,在乾燥而又強勁的西北風的作用下,沙塵被吹得漫天飛揚,較細的沙塵受東部山脈的阻擋逐漸沉積,較大的沙粒由於風速的降低和自身所受重力較大而落在附近形成了沙漠,粗大的礫石則留在原地形成了戈壁。
據專家研究推測,黃土高原的形成至少經歷了一百萬年,且百萬年間均勻堆積的黃土厚度普遍在50~80米,局部可達150~180米。由於黃土高原的黃土顆粒非常的細,雖然其垂直節理髮達、直立性較好(垂直方向承壓能力較強),但土質卻很鬆軟,容易被流水侵蝕。
大約在秦漢以前,黃土高原曾是一片廣袤的森林,但由於人為因素的影響,大片森林遭到砍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壞,使得大面積的黃土裸露在外,受降雨特別是夏季多暴雨的影響,地表徑流大、水流侵蝕作用強,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因此黃土高原也就成了我國乃至世界上生態最為脆弱的區域。
由於歷史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給黃土高原本區以及下遊地區均造成深重的影響。由於水土流失的加劇,使得黃土高原形成了溝壑縱深、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這不僅使得本區域土壤肥力下降和耕種面積減小,使得農作物產量下降,而且極易誘發滑坡、泥石流以及塌方等地質災害。
同時,由於水土流失嚴重,每年向母親河黃河輸沙約12億噸,直接造成了黃河下遊地上河的形成,並由於地上懸河的出現,歷史上黃河曾數次改道和多達上千次的決堤都與之有很大的關聯,而且大堤成為了黃河下遊的分水嶺,使得黃河下遊支流甚少,成為一條獨流。
從黃土高原的地貌形態,是由於植被遭到人為破壞以後才逐漸形成的,因此可以說在黃土高原上種樹是肯定有作用的。而且實際上,在黃土高原的各種治理措施中,就有生物措施這一項,即通過植樹種草等措施,逐漸恢復地表植被,因為植被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作用。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