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高定存:治理黃土高原 造林不如打壩

2021-01-10 搜狐網

  今年國家大規模的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黃土高原是重點地區之一。改善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是迫在眉睫的事,但退耕還林的效果如何,遠觀歷史,近看現狀,不能不令人感到憂慮。依我在黃土高原上行走40年的感覺,從投資效益、見效快慢到實施難易程度等多方面來說,造林都不如打壩。

  按國家現行的退耕還林政策,退耕是很容易做到的。農民退耕種樹所得到的,要比辛辛苦苦種一年糧食的收入還多。所以農民對退耕還林是積極擁護和支持的。而且這幾年天也在逼人退耕,北方地區已經連續三年大旱,2001年有的地方全年未雨,不但是坡地,旱平地也全都沒能耕種,秋後只勉強長了一些蒿草而已。

  退耕容易仿佛是好事,但它從另一方面卻折射出還林的艱難。

  北方地區連續大旱,好多地方人畜吃水困難,有的甚至連一些已經長成的樹木也旱死了。現在看,乾旱趨勢並沒有減緩的跡象,氣象部門和有關專家分析預測,旱情還會持續發展。近幾十年以來,黃土高原的植樹工作一直都在進行,從各地歷年統計的數字計算,黃土地上已覆蓋幾層林木了。但目前黃土高原依然植被稀疏。是人植樹不盡力,管護不盡心嗎?有一點,但遠不是全部。人們是努過力,付出過心血的。有些失敗不追究人的責任是不對的,有些失敗全部歸罪於人也是不對的。這幾十年裡植樹成活少,存活更少,收效幾乎沒有的原因是天氣太旱,缺乏樹木生長的客觀條件。在目前黃土高原十年十旱的情況下,造林首先是成活很難。植活一棵樹,我們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且在成活以後,因為缺水,樹木生長將會很慢。現在一些山上也有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栽植的楊樹、槐樹和榆樹,幾十年了,樹幹還沒有碗口粗,老鄉稱之為「小老樹」。所以說,要指望現在把樹栽活,再長大,再發揮作用,真是遙遠的事。

  黃土高原各種矛盾的焦點在一個「水」字。農業災害頻繁,造林難以存活,人畜吃水困難等等是因為缺水。而水土流失卻又是因為水要流走。解決這一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打壩攔洪,蓄水淤地。

  具體做法是在黃土地區各中等規模的小溝小河內(控制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裡以上),選狹窄部位,從兩面山上取土築成與山頭同高的大壩,把整條溝徹底鎖死。之後便聽任洪水在溝內淤積,直至把整條溝淤積成小平原、小盆地。少數不便於「鎖」的山溝,我們再用其他的辦法來解決。築壩鎖溝的好處在於:

  1、可迅速徹底治理水土流失。鎖死一條溝,這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便得到了徹底治理,便由惡性流失轉為還原性運動,一次根治一大片,而且是當年見效,一勞永逸,今後只要稍加維護即可,千秋萬代,黃土地會越來越平整。

  2、可充分利用奇缺的天上水。洪水攔在溝內,我們把其中的一部分提上山灌溉農田,澆樹澆草;一部分均勻的送向下遊,供下遊利用;一部分則滲入地下,地下水增加,山泉會增多,氣候會改變,實際上等於把集中暴發的山洪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清水供給了黃河。只要有了水,植被自然容易成活,土地沙化問題也會解決。

  3、可增加耕地。黃土高原的耕地被千溝萬壑佔去不少,而且還在繼續侵蝕。修建攔洪壩,可逐步將山溝再還原為耕地。攔洪壩建成以後,少則七八年,多則十幾年,壩內淤積的土壤裡便可種高杆作物。淤到半山腰,溝底的淤積面佔到整個流域面積的30%以上時,全溝都是穩產高產田了。

  用以上的辦法治理黃土高原,幾十年後,支離破碎的黃土地開始「復原」,山泉增多,溝裡新淤積的土地水肥充足,是穩產高產田。地下山泉增加,一年四季有源源不斷的清水流入黃河。這美好藍圖能否實現,答案是肯定的。下面討論它的可行性。

  修建眾多攔洪壩遇到的主要問題有五:一是地形是否適宜;二是技術和防洪問題;三是淹沒問題;四是效益問題;五是資金問題。

  1、地形問題:黃土高原上雖然山脈眾多,但就小範圍來講,凡是黃土山頭多的地方,相互之間的高差其實很小。很久以前它們是連在一起的平坦土地,只是天雨慢慢將它們分割開了。在眾多土溝中,小溝小渠落差大,中等溝的落差小,溝底基本是平緩的,而且有不少是「罈子溝」,口小內大。山西省保德縣位於晉陝蒙交界之地,是黃土高原上立地條件最差的地方,每平方公裡有較大溝渠38條之多,但就是這樣的地方,仍然有一半以上的面積可用修建攔洪壩的辦法來治理,立地條件好的地方就更容易治理了。

  2、防洪問題:以現有的機械和技術,用一秋一春的時間建一座攔洪壩十分容易。洪水壓力主要在前五年,淤積五年以後,溝內容水面增大,壩便無任何危險了。而且壩內有水以後,我們可以抽水上山,用水力充填的辦法加固大壩。

  3、淹沒問題:大部分溝內無人居住,無其它建築。少數居民可搬遷上山。淹沒了兩面山坡上的土地,用淤出的溝壩地足以補償。

  4、效益問題:前10年直接的經濟效益不大,但是我們得到了水。十幾年以後,一畝溝壩地可以抵2畝平地或5畝坡地。而且從長遠來說,增加了耕地,保護了黃河,效益不可估量。

  5、資金問題:根據中科院生物學部提出的《黃土高原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和政策建議》中測算,黃土高原每平方公裡治理費需60萬元,按每座洪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0平方公裡計算,1800萬元建一座攔洪壩足夠了。資金來源,可將現有的世行貸款、扶貧款、以工代賑款、造林款、水利款、生態建設款、黃河治理款、退耕還林款等集中統一使用,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些,是可以運作的。在治理步驟上,可以先易後難,先試點,再推廣。

  我國歷史上,鯀用堵的辦法治水,禹用疏的辦法治水,否定之否定,黃土高原現在還需要用堵的辦法使其「復原」。築壩攔洪之法,坐在室內是不好想像的,但是只要站在黃土高原的任意一個山頭上,看看遠近溝壑很有規律的匯合,築壩攔洪的設想便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出來。如果整個黃土高原因為地理條件不同而不好一概而論,那麼黃土高原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晉陝蒙一帶則完全可以用上述的辦法進行治理。所以,建議儘快就這一治理方法組織專家論證,組織有關部門實地調查測算和規劃,組織一些地方進行試點,爭取儘快走出一條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新路子。

  聲明:搜狐新聞中心登載有關網友對「兩會」建言提議,並不代表搜狐新聞中心立場。

相關焦點

  • ...應做好黃土高原生態治理——基於陝北生態保護和淤地壩建設的調研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中之重,建議精準施策,提高治理成效:開展黃土高原生態綜合保護試點,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有計劃地推進淤地壩系擴面升級,根治黃河水沙不協調的問題;建立合理的投入和利益分享機制,促進生態共保共建共享。
  •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約750公裡,面積64萬平方公裡左右,煤炭、鋁土礦等礦山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現在的黃土高原,通過打壩淤地、修建水平梯田、人工造林等舉措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
  • 黃土高原:且看綠景滿河山
    「為了讓《專項規劃》具有科學性、前瞻性,我們對黃土高原開展了廣泛、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王敏說。 針對淤地壩,組織9個組對7個省(區)18個重點縣的淤地壩建設和運行管理情況進行調研,提出了10個調研報告。「淤地壩該不該建、建在哪、怎麼建?老百姓、當地政府的接受程度如何,現在還願不願意打壩淤地?基本摸清楚了。」
  • 西安是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是荒漠不毛之地 ? 數據和事實打臉噴子
    在網上看到很多網友噴西安位於黃土高原,是荒漠戈壁、不毛之地,地域黑們最喜歡拿這個黑西安,今天,就讓我用數據和事實打打他們的臉,讓他們閉嘴,不服來辯!對此,各種說法都有,姑且作為一個地理學方面的不同見解吧,關中平原是否是黃土高原,是與不是,均可接受。黃土高原面積那麼大,為什麼一般都是認為就是陝西省呢?這主要是因為陝北延安市是革命聖地,很多紅色影視劇,以陝北黃土高原為背景的鏡頭比較多,久而久之,黃土高原就成了陝北的代名詞了。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何治理?專家給出這28字方略
    在《中國經濟大講堂》的演講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談到,上世紀80年,他的老師朱顯謨院士提出了黃土高原國土整治的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經過實踐檢驗,為大規模治理黃土高原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和實踐依據。
  • 科學網—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滄桑巨變七十年
    溝坡聯合治理: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15年間,梯田和淤地壩是黃土高原治理的主要治理措施,學界和官方認為溝道建設淤地壩既能攔截泥沙又能淤地造田,滿足糧食生產需求,坡面繼續鞏固梯田建設,發展農業生產。20世紀70 年代,黃河泥沙減少至每年14億噸左右,淤地壩的攔沙效果表現較好。
  • 陳怡平: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滄桑巨變七十年
    溝坡聯合治理: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15年間,梯田和淤地壩是黃土高原治理的主要治理措施,學界和官方認為溝道建設淤地壩既能攔截泥沙又能淤地造田,滿足糧食生產需求,坡面繼續鞏固梯田建設,發展農業生產。20世紀70 年代,黃河泥沙減少至每年14億噸左右,淤地壩的攔沙效果表現較好。
  • 甘肅學者:解決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有效辦法是打壩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針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國三產化/服務化著名學者賀有利研究員認為,解決黃河泥沙和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有效辦法是打壩,增加耕地特別是良田的有效措施是打壩,推進大保護、大治理的有效抓手是打壩,此舉對於把黃河流域的山地建成綠水青山,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千溝萬壑看巨變——「三北工程」修復黃土高原生態紀實
    「三北工程」實施後,當地幹部群眾在麻喇灣流域開展了以造林種草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堅持山、水、田、林、路、草綜合治理,生態治理效果日益凸顯。圖為彭陽縣麻喇灣流域治理後的美麗景象。 林 宣攝 彭陽是我國實施「三北工程」修復黃土高原生態的一個範例。30年來,山西、內蒙古、河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7省區協力同心,造林779.1萬公頃,使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9.55%,森林生態系統得到初步恢復。 夙願—— 讓黃土高原返綠 走進黃土高原,天還是那片天,但地已不再是那片地。
  • 繪在黃土高原上的彩帶|莊浪縣|梯田|黃土高原|大莊村
    看著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梯田,如同一條條綠絲帶,纏繞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曾到訪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的以色列農業專家道夫·斯通驚呼:「這是繪在黃土高原上的彩帶,一幅迷人的風景畫,真是人間奇蹟!」如果說奇蹟有顏色,那像莊浪一樣,一定是綠色的。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經過六、七十年的治理,這個地區發生了變化。2019年,這個地區植被覆蓋率達到了63.6%!一個光禿禿的黃土高坡變成了如此美麗,令人嚮往的地方。為什麼黃河水能變清?為什麼黃土高原能變綠呢?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的探索和實踐黃土高原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廣種薄收。一方面缺水,一方面又把水流到別的地方。
  • 甘肅定西,有一種絕美景觀叫旱作梯田,超燃航拍帶你了解黃土高原...
    甘肅定西,有一種絕美景觀叫旱作梯田,超燃航拍帶你了解黃土高原壯美田園 2020-05-18 0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鄂爾多斯市黃土高原淤地壩開展專項調研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設淤地壩」的指示精神、國務院領導在民盟中央《關於加強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建設與風險管控的建議》重要批示精神,根據《黃委水保局關於開展黃土高原淤地壩專項調研的通知》(水保便函﹝2019﹞第50號)要求,11月20日至23日,黃河上中遊局西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一行對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和東勝區淤地壩建設進行了專項調研
  • 彭陽梯田:繪就在黃土高原的壯美畫卷
    鮮有人知的是,位於黃土高原上的寧夏南部山區彭陽縣,曾經一度「山像和尚頭,有溝無水流」的全國重點水土流失區,經過幾十年「治山改水」,也打造出別有風味的梯田美景。 為了生存發展,彭陽縣在生產實踐中堅持小流域綜合治理,通過改坡造地、修建梯田、建設淤地壩、封育造林等一系列「治山改水」工程,有效解決了坡耕地水土流失問題,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
  • 森林公園成為中國黃土高原新「風景線」
    當地政府新聞中心供圖新華社太原5月30日電(記者呂夢琦)在中國持續數十年推動植樹造林後,世界上曾經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中國黃土高原地區正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森林公園,以至於66歲的呂梁市離石區居民王愛娥感嘆說:「終於可以在山頂上深呼吸了!」一個小雨過後的清晨,這位退休女教師和她的丈夫把車停在半山腰的停車場,然後悠閒地漫步在平坦的小道上。
  • 黃土高原被塗綠了 | 有彩蛋
    他率劇組赴延安拍電影,想再現1973年周恩來總理回延安時的場景,卻發現當地已很難見到當年的黃土荒坡,在黃土高原更深處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外景地,不得已在後期製作時通過採取高科技手段處理,以達到所需要的效果。幾十年間,黃土高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非汛期黃河變清,黃土高原變綠,昔日黃土漫漫的高原如何被「塗綠」?今天的綠水青山,又是被誰所創造?黃土高原從荒山禿嶺到變得鬱鬱蔥蔥。
  • 黃土高原的萬千變化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也是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又稱烏金高原。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西起烏鞘嶺,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大致以長城為界)。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黃土高原的成因:風力沉積作用二、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成因:土壤受到流水侵蝕,地面被流水侵蝕形成溝。長期的流水侵蝕使溝谷不斷的加長和加深,進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溝谷切割成破碎狀,進而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景觀。
  • 黃河水利委員會上中遊管理單位開展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監管與安全...
    本站訊 今年以來,黃河上中遊管理局開展了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監管與安全預警工作,成效顯著。   該工作是根據24小時降雨預報數據和實時監測數據,結合淤地壩實際情況,計算出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的暴雨洪水風險預警指標,並綜合確定淤地壩暴雨洪水風險預警區域和預警級別,在此基礎上對所預警的淤地壩進行梳理,按照三個責任人的管理權限,分別提取出相應的預警信息,以省為單位將信息發布給省級淤地壩負責人,由其轉發至本省相關責任人。
  • 陝西榆林: 黃土高原上創造綠色奇蹟
    榆林市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由於過度墾殖、氣候變化等原因,這裡的植被一度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新中國成立初期,榆林市僅殘存60萬畝天然林,林木覆蓋率只有0.9%,面臨沙進人退的窘況。  70餘載滄桑歲月,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曾經的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2019年,榆林市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許多人並未去過,對其的直觀印象大都停留在千溝萬壑,沙塵漫天,乾旱至極的固有印象中。多年來每每與身邊的朋友聊天,總會問,你們哪有沙漠嗎,你們那是不是很缺水……一連串的類似問題,一時使我也有些困惑,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