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甲木乙木(紀星羽)
武漢的黃鶴樓,既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也是江南三大樓之一。自古以來,曾有過無數與黃鶴樓相關的篇章,流傳至今的古詩詞共有十二首。在昨天的《黃鶴樓: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相關詩詞名句賞析》一文中,筆者已分享唐初崔顥的《黃鶴樓》和毛澤東的《菩薩蠻 黃鶴樓》。
據稱,李白登黃鶴樓欲賦詩,看到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讚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曰「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事實上,詩仙李太白寫了五首關於黃鶴樓的古詩,首首經典。
公元725年,25歲的李白從四川乘船一路遊覽。到了湖北襄陽,李白聽說年長他12歲的詩人前輩孟浩然在此隱居,便特地拜訪。二人以詩會友,很快便成了摯友。孟浩然頗為讚賞李白(的詩),並熱情款待李白留住十餘天。
另一說則是,李白「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期間,27歲在安陸寓居時與39歲的孟浩然結識並成為摯友。
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將至廣陵(今江蘇揚州)。於是,二人相約在江夏(今武昌)相會。幾天後,李白在江邊(當時的黃鶴樓位於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送別孟浩然,因此賦詩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寫這首詩時,正處於盛唐時期,年輕的李白對世界充滿無限嚮往。從這首詩的詩情畫意中我們可以看出,繁盛的年代、春意盎然的景致、繁華起止點(黃鶴樓和揚州),讓詩意的離別變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譯文為:
老朋友孟浩然在黃鶴樓向東遠行(黃鶴樓在揚州西邊,因此是西辭)。陽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那景如煙花般的揚州。他乘坐的船漸漸遠去,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我只看見滔滔不絕的長江水在天邊奔流。
公元758年,李白流放夜郎途經江夏(今武昌)時,遊黃鶴樓而作《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又名《黃鶴樓聞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本詩的寫法與「由景生情」大相逕庭。在前兩句,詩人引用「西漢賈誼因指責時政被貶長沙」的不幸遭遇來比喻自身因永王李璘事件被連累而流放。即便如此,詩人依舊眷戀國事。後兩句中,黃鶴樓中傳來的《梅花落》玉笛聲讓詩人聞聲產生遐想、倍感悽涼,猶如冤情讓六月飛雪般地五月落梅花,從而渲染了愁情。譯文為:
一旦成了貶滴之人,就像當年的賈誼被貶去長沙。每天向西邊望,既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家。黃鶴樓中傳來吹奏《梅花落》的玉笛聲,這使得農曆五月正值盛夏的江城仿佛見到了紛落的梅花。
公元760年春,李白已是60歲的老人,他在眺望黃鶴山(今武昌蛇山)時即景生情寫下五言古詩《望黃鶴樓》: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閒逸。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全詩用誇張的修辭手法描寫黃鶴山(今武昌蛇山)的瑰麗景色,將仙人飛逝後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惟妙惟肖。詩人想起自己畢生經歷,決定將其餘生託付於黃鶴山,從而結束他客居他鄉的流浪生涯。
《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餘槌碎黃鶴樓》
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君平簾下誰家子,雲是遼東丁令威。作詩調我驚逸興,白雲繞筆窗前飛。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江夏送友人》
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鳳無琅實,何以贈遠遊?徘徊相顧影,淚下漢江流。
由此可見,李白(701-762)與江城武漢的淵源很深。東湖畔的放鷹臺關於詩仙李太白的傳說和雕像,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
追隨詩仙的足跡,抽空去黃鶴樓和放鷹臺感受一下長江和東湖的景致吧!
您寫過與黃鶴樓相關的詩文嗎?對於黃鶴樓,您有哪些美好的記憶或憧憬呢?歡迎在文末評論區留言分享。
(本文為筆者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若需轉載,請私信筆者授權。圖片源自網絡,侵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