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6日),株洲鐵東路核心段新建工程主線道路正式通車,有效緩解了建設路、新華路、紅旗路、人民路的交通壓力。
鐵東路北起響田路,南至楓溪大道,全長15公裡,南北向貫穿石峰區、荷塘區和蘆淞區。鐵東路核心段指的是北起新華路、南至石宋大道,全長約1.599公裡的這一段。
▲鐵東路對全市交通的作用輻射圖(通訊員張謙 顏琦 供圖)
這個項目建設不僅完善了株洲城市的基礎配套,還是聯繫城際車站與城市地塊之間的客流集散通道,實現了鐵路交通與城市交通之間的轉換、集散,大大提升了現有株洲火車站的交通服務能力。
交通通行方式變化
因施工計劃調整,新華橋今天並未啟動全封閉拆除重建。因為建設的需要,新華路與鐵東路交匯處已設置圍擋,並形成了一個環島,所有的車輛和行人必須從環島北側的臨時道路通行。
(圖源 株洲法制民生頻道)
沿新華路由東往西行駛的公交車、摩託車、電動車和行人,在通過環島以後,可以繼續走新華橋,但從新華橋方向過來的車輛,必須右轉進入鐵東路核心段掉頭,然後從環島東側繼續進入新華路行駛。
鐵東路核心段通車後,石宋路高架橋的交通組織,由東西雙向通行改為了由西往東單向通行。由合泰地區經石宋路高架橋進入蘆淞區或往河西行駛的車輛,必須要走服飾大道穿過鐵東路核心段,然後從鐵東路核心段西匝道上石宋路高架橋。
【相關連結】1
建議市民如非必要通過這些道路,可選擇其他道路繞行。
55歲新華橋的故事
▲新華橋始建於1965年,跨越京廣、滬昆鐵路和長株潭城際鐵路,已陪伴株洲人55個寒暑。(胡俊/攝)
鐵軌上空拆橋,難!
單從工程體量上說,全長只有110米左右的新華橋算不得「鴻篇巨製」,可它的拆除重建工程一直備受市民關注,其中包含了濃厚的感情因素,也有對其施工難度的關心。
新華橋(曾用名紅衛橋、跨線橋),始建於1965年,已經陪伴株洲人55個寒暑。它記錄城市發展、承載市民情懷,早已是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連橋頭4棵香樟樹的去留,都曾引發市民熱議。
新華橋跨越京廣鐵路、滬昆鐵路和長株潭城際鐵路,橋下有10多條股道,發車頻密時,四五分鐘就有一列火車經過。工程領域的人士都說「寧建十座橋,也不拆一座橋」,因為拆比建更難,橋體結構往往互為支撐,牽一髮而動全身,拆除過程步步驚心,更何況是要拆除一座懸在鐵軌上的橋梁。
▲新華橋下的多條鐵軌(王琦泉/攝)
所以,安全從來就是此次施工的第一考量,既要確保「大動脈」正常通行,施工也要安全無誤,必須科學制定計劃、搶抓窗口期,失之毫釐就會謬以千裡,考驗著決策者、實施者的思路與技術,更體現著地方與鐵路方的溝通協調與配合。
55年,經歷兩次改造
55年來,新華橋從誕生到數次改造,無一不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
1956年,在新華橋動工建設前9年,新華路動工建設。彼時,我國「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601廠廠房已具雛形,一批批有志青年從天南海北奔赴而來,大幹快上的工業氣息、活色生香的市井煙火氣,漸漸彌散開來。
多年來關注株洲歷史的「牛八」老師介紹,在新華橋修建之前,要從市中心、建設路一帶去往荷塘區(原東區),一般有兩種方式,要麼從公園路繞道,依次經過鐵路道口(目前的跨線高架橋附近)、601廠宿舍區,然後抵達;要麼從如今的新華橋位置下坡來到鐵軌邊,當時鐵軌沿線設有閘口,有火車通過時放閘關閉、無車時拉閘放行,行人迅速通過,然後再上坡,回到主路上。
▲新華橋下貨車駛過,橋上車輛和行人通行
可這裡畢竟緊鄰株洲火車站,隨著火車車次愈發密集、行人車輛不斷增加,這種「一扯一放」的方式顯然不適應現實需要,修建一座跨越股道、連通兩端的橋梁勢在必行。
1965年,新華橋啟動建設,橋長110.4米,寬19米,雙向4車道,現在橋頭路中間的兩棵大樟樹,以前長在橋的兩端。1995年,我市啟動拓寬工程,老橋兩側各增加5.75米,達到現在的30.5米寬,雙向共計 6 車道,改造後,市中心交通擁堵的狀況明顯改善。2009 年左右,順應電氣化鐵路的需要,我市再次對新華橋改造,但長度和寬度沒有變化。
靜待9個月,涅槃重生
風雨相伴,55個春秋。在火車頭的奮進精神中,鐵軌上的「少年株洲」早已成長為扛起歷史使命的逐夢男兒。在這期間,連接新華橋的新華路,已經歷多次拓寬,另一端的中心廣場,前後也進行了7次重大提質改造。
陪伴新華橋多年的「鐵一小」(原址在王府井邊)早已成了「歷史名詞」,像朱先生一樣的畢業生,於是帶著下一代到新華橋上找回憶,看交錯的鐵軌朝著地平線的方向延伸,他會告訴孩子,這是爸爸以前上學的必經之路,原來鐵軌邊長著很多狗尾草,女孩子用來編花園,男孩子最愛的是蒼耳,裝上一盒帶到學校,便是最有戰鬥力的武器。
數據顯示,2018年新華橋的車流量已經達到5000輛/小時。為株洲發展貢獻多年之後,新華橋因為設計標準、荷載等級取用偏低,建築材料耐久性基本達到極限狀態等原因,必須拆除重建。
今年以來,市政部門加強了對新華橋的專項安全巡查。15個監測控制點實時監測,技術人員每周巡查,新華橋東西兩側安裝了3.6米高限高門架,限制超限超載車輛通過。
▲10月3日起,新華橋啟動維修並採取限行措施
▲公交車、摩託車、行人通過新華橋
根據計劃,新建的新華橋長度變化不大,仍為110米左右,橋面寬度再次增加,達到38.2米,按雙向八車道標準設計,建設工期9個月。
靜待9個月,涅槃重生後的新華橋,將帶著老株洲記憶,繼續為大家講述新城市故事。(株洲晚報首席記者 李卉)
綜合株洲晚報、株洲法制民生頻道、掌上株洲等
編輯|湯純璐
支持株洲發布,記得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鐵東路核心段通車,車輛和行人怎麼通行?回顧新華橋55年歷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