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西方勢力滲透下的東歐政權,顏色民主顛覆世界格局

2020-12-14 珂夢看世界

二戰後,世界格局發生最重大的變化,莫過於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東歐劇變;而冷戰結束後,蘇美兩極爭霸變為美國一家獨大,而東歐政權失去蘇聯的庇護,在西方顏色革命下,紛紛發生劇變,資本主義制度最終佔了上風,至今仍影響著世界格局。

那麼什麼是,顏色革命?顏色革命,聽起來非常高大上,以非暴力,和平的方式進行政權更迭,絕不是古代的那種農民起義,或者近代的工人罷工;或許很多人對顏色革命的了解僅限於國家體制的改變,但是深層次的顏色革命,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

顏色革命的核心點,主要在於資本主義國家對親蘇國家進行國內政治變革,而變革的支點就在於民主,只要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包含民主與自由,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衍生顏色革命的種子。而資本世界擅長於播撒西方財富自由、娛樂自由和民主與自由的輿論,這也導致許多原本施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的年輕人,漸漸被西方自由思想所誤導,於是這才有了顏色革命爆發的根源。那麼顏色革命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鬥爭呢?它為何能夠持續地對許多東歐國家進行政權顛覆。

顏色革命是一場以狼驅虎的鬥爭

許多政治評論家認為,顏色革命其實就是一場「以群狼驅逐猛虎」的鬥爭,西方國家認為,以蘇聯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國家勢力,像一頭全副武裝的猛虎(舉國體制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那麼針對猛虎自然不能夠與之正面對抗;而最好的辦法就是群狼政策,用一群狼來耗盡猛虎的精力。

很顯然,華約勢力的大老虎政府都是偏向於華約組織,但他們的平民就不一定是這樣了;北約國家通過文化輸入、產品輸入和民主輸入等政策思想,大力對東歐國家的人民進行思西方文化理論的思想灌輸,而主要灌輸對象就是東歐國家年輕一代。

華約國家沒有抵制住西方勢力的文化輸入

一款平平無奇的「百·事·可·樂」就可能顛覆一個國家政府,這就是西方國家文化輸入的可怕之處;然而,蘇聯等大國面對西方勢力的文化輸入時,大多數都是以強制壓迫為主要路線,這種強制壓迫能夠暫時性帶給東歐國家安定,但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策,如果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那麼就得拿出與資本主義世界相抗衡的文化輸入。

很可惜,從蘇聯到華約國家,並沒有哪些國家能夠用文化來抵制西方文化,而強制國民拒絕外來文化的輸入所帶來的影響,就是民眾越來越質疑政府;反倒開始認為,西方勢力的文化更自由、更民主,其實,對於思想文化的輸入,關鍵在於疏導好,而不是堵。

由此可見,群狼政策的好處在於,西方國家可以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和高科技的產品,對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侵蝕,他們不靠單一國家的文化來侵蝕,而是靠著一群文化來進行侵蝕的運動,一旦文化侵蝕成功,那麼一些東歐國家的國民,自然會陷入迷茫的狀態。

顏色革命擅長離間民眾與政府的關係

顏色革命重點在於很擅長利用現實差異感,來離間政府和民眾關係,「顏色革命」的稱呼其實特別有味道,從稱呼上,我們就可以看到,顏色革命為什麼能夠持續成功。

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的革命稱之為「絲絨革命」,絲絨代表著柔和與平滑,這種革命就給人一種精神上的依賴感;而喬治亞的革命稱之為「玫瑰革命」,當時的喬治亞反對派領導人薩卡什維利經常拿著一朵玫瑰花,而憑藉著玫瑰花所點綴的領導魅力,薩卡什維利就得到了許多平民的喜愛和支持;而烏克蘭革命稱之為「橙色革命」。

顏色革命的領導善於偽裝自己

東歐許多國家顏色革命的領導人,都善於用一種顏色文化來裝飾自己,而這種裝飾能夠讓人感受到一種魅力的氣息,這也被稱之為「領導魅力」;領導魅力相比較傳統死板的領導人,很明顯具有領導魅力的領導人,更具有親和力,而民眾也更能夠信任他們。

所以,許多顏色革命成功的國家,事實上都是年輕人瘋狂的追捧這些具有親和力的領導人,而這些領導人,也將西方所謂的浪漫文化學得八九不離十;這種從內而外的顏色革命給許多東歐國家帶來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長期被冷戰氣氛和思想束縛所困擾的東歐人,在某一天,市場上忽然傳出了西方國家的民主、浪漫、和自由,人們每周就工作五天,其他兩天休息,甚至還有休假,休假的話,就可以去世界任何美麗的角落去遊玩。這種被西方勢力粉飾的美好生活讓無數的東歐人都心生嫉妒。」

於是,當國內一旦站出一個要求民主和自由的領導人,那麼,他一定會得到年輕人的追捧,於是,西方的思想文化,就籠絡了一大部分年輕人或者立場不堅定的人,這就是顏色革命的核心點;顏色革命通過現實差異感,來離間民眾與政府的關係,這樣就很容易通過民主民權這個政策漏洞來擊垮東歐國家的政府體制。

顏色革命終是曇花一現,脫離了原本陣營的國家慘遭遺棄

在顏色革命之下,領導人們吹噓的天花亂墜,吹噓民主與自由,吹噓雙休日,吹噓生老病死一條龍都有福利制度;但那些顏色革命之後的國家,真的就過得很好嗎?其實過得還不如從前。

捷克絲絨革命

首先,捷克斯洛伐克的絲絨革命,雖說革命最終使得整個國家轉入了資本主義陣營的懷抱,但當他們滿懷欣喜的等著西方國家大力支援他們的時候,他們發現,所謂的西方大國們就只是稍微的給出一點點援助,然後接下來就靠他們國家自生自滅。

而捷克斯洛伐克到現在已經分裂成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而這兩個國家之所以陷入分裂,顏色革命是有著一定的責任的;到了現代社會,這兩個中歐國家依舊是發展的不溫不火,當初西方國家多承諾的一切,以及顏色革命領導者所承諾的東西,一樣都沒有完成,甚至國家經濟還陷入衰退。

喬治亞淪為西方大國馬前卒

還有被坑的崩潰的國家小國喬治亞;喬治亞這個國家被西方文化侵蝕到已經盲目的狀態;薩卡什維利當權後,他帶著國民並沒有走向民主富強的道路,反而因為顏色革命導致了俄羅斯斷絕了對喬治亞的保護和援助。

而喬治亞轉頭去向西方國家尋求幫助和支援時,可惜得到的只是西方國家一次又一次的欺騙,甚至喬治亞堅信如果自己和俄羅斯開戰,那麼西方國家一定會幫助自己,但他高估了西方國家的信譽,當喬治亞真的選擇與俄羅斯開戰,其結果就是,當俄羅斯的軍隊碾壓到喬治亞的首都之時,西方國家都未曾發過一兵一卒,而只是在國際上譴責俄羅斯而已。

我們大家知道,當時的俄羅斯是在強人普京手中,普京根本不懼怕西方國家的威脅和制裁,他敢打敢拼,於是小國喬治亞就成為了顏色革命的犧牲品,徹底地淪為了西方大國的馬前卒。

烏克蘭自廢武功,前途莫測

我們再來談談,烏克蘭的革命,原本烏克蘭是俄羅斯最堅定的盟友,但尤先科卻是典型的親西方勢力的領導人,而烏克蘭也因為尤先科發起的顏色革命,致使這個國家政治開始出現亂象;這種亂象影響烏克蘭後期的十幾年發展。

而當初烏克蘭選擇投靠西方後,西方勢力要求烏克蘭必須解除本國核彈頭以及強大的軍事武裝,而烏克蘭的領導人為了巴結北約國家,就老實地解除了核彈頭,並且還把國內的許多軍事裝備都弄得報廢。

按道理來講,烏克蘭這樣做已經老老實實按照要求來,但是西方國家一直就沒打算接納烏克蘭,甚至他們單純地把烏克蘭當作遏制俄羅斯發展的一個底牌,如今烏克蘭的命運依舊是前途莫測,不僅丟失了克裡米亞島,而國內好幾個州都有分裂傾向。

結尾

顏色革命其實有好有壞,有的顏色革命真的帶給國家好的發展,也實現了國家走向民主與自由的道路(當然這只是一些體量小的小國),但是大多數經歷顏色革命的國家最終的結局都並不如意,甚至一些國家從一流國家退化成為三流國家。

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成功進行顏色革命,除了外部環境外,最關鍵的還是內部因素,本國法律和民主制度發展不健全,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社會階層分化嚴重,政治腐敗,這都是造成人民內部的矛盾根源,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只有壯大和發展自己,顏色革命才無可乘之機。

相關焦點

  • 東歐劇變至今已有三十年,為何許多國家仍貧窮潦倒?實情令人唏噓
    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東歐國家被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內,並在蘇聯影響下建立起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政權,後來又陸續加入華約組織,憑藉資源共享使國力迅速提升,國民生活也比較富裕,可以說是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尤其是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更是成為經濟發展迅猛的富裕國家。
  • 高二歷史教案: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的局面和走向緩和的世界形勢的總趨勢;2.美國的霸權主義,一些地區、一些國家固有矛盾的激化,導致地區性衝突和局部戰爭不斷;3.當今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爭取世界和平。)   第三段指出了兩極格局瓦解後世界經濟局勢的特點。
  • 東歐為何會劇變?根本原因是什麼?
    【歷史】從世界近現代歷史來看,最大的國際變局,恐怕只有東歐劇變了。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建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東歐眾多社會主義國家,幾乎一夜變天,重新回到了西方制度,使得整個冷戰體系崩潰。現在已經過去20多年了,對此,到現在很多人都不還理解,為何當年東歐那麼多國家會突然劇變?
  • 東歐劇變過去了幾十年,這些國家卻依然沒有起色,經濟持續下滑
    意識形態的交鋒直接影響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態勢,自從二戰結束之後,作為同盟國的反法西斯陣營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同時整個世界的勢力分布也開始重新規劃,最為顯著的就是歐洲分裂成為了兩個部分。
  • 蘇東劇變影響世界格局,劇變國有何變化?學者:3個詞形容最恰當
    專家用順產、難產、怪胎來形容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二十世紀的大事件。不可否認,二十世紀初蘇聯建立後,經過二戰的地緣政治整合,並建立華約國家、經互會與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競爭對抗,的確使世界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但這種狀態保持時間並不長。
  • 曾經輝煌的捷克軍事工業,在東歐劇變後,為何就走向了沒落?
    二戰爆發前,捷克的軍火出口曾佔世界30%多,不僅為捷克政府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同時也對世界軍事發展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捷克斯洛伐克是蘇東集團的成員。在蘇聯的支持下,捷克的武器生產數量仍有所增加。1950年,捷克軍工產值在機械製造業的比重為4%;1953年,這一數字就增加到27%。
  •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的波蘭國家轉型,擁抱歐盟更擁抱美國
    東歐劇變的主觀與客觀;西歐的作用有限!東歐各國的反應才是問題的核心對於東歐劇變和歐盟東擴,很多人認為這是西歐蓄謀已久的陰謀。趁蘇聯自身內部環境出現重大變化之機,先下手為強進行東歐演變。這種想法極具主觀性,更多的強調西方的進攻,而忽略了東歐各國對於自身處境以及未來發展的審視,以及他們所做出的選擇。
  • 東歐劇變僅有的善終者,去世後數萬民眾自發送葬,其中有何緣由?
    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世界各國都處於動蕩階段,各路英豪湧現而出,為國家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然而在這些英雄中,能得善終的卻並不多。 01 相比於封建王朝,現代社會中各個國家為了避免「一家之言」,均採取了積極措施。以英國為代表的君主立憲制,以美國為代表的三權分立制無不如此。
  • 中國俱樂部更名看世界:東歐俱樂部的後綴從何而來
    1922年,蘇俄改名蘇聯。蘇聯成立後多次打敗了帝國主義國家的陰謀,取得了來之不易的和平。這些國家中,前南斯拉夫是在遊擊隊的帶領下建立的社會主義政權。其它的國家,諸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家則是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的。這些國家在建立起並鞏固了社會主義政權後,也開始了足球事業的建設。來自蘇聯的 一些名稱後綴也隨之走了出去,在其它國家紮根。例如,迪納摩一詞,在前東德建立起了一支叫做柏林迪納摩的球隊。這支球隊稱霸前東德足壇,是前東德巨無霸一般的存在。
  • 項佐濤:蘇聯對東歐的援助為何成為雙方的「負擔」?
    俄羅斯對於東歐國家的「擁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情,美蘇兩大超級帝國劃分勢力範圍後,東歐國家劃分給蘇聯,成為蘇聯勢力範圍一部分,這是它擁有東歐國家的開始。從「失去」來說,應該始於蘇聯東歐劇變,戈巴契夫對東歐國家採取「鬆綁」的政策,之後俄羅斯勢力範圍不斷縮小,東歐國家紛紛「回歸歐洲」,俄羅斯才失去東歐。因此,我們談俄羅斯對東歐國家的「擁有」時,時間點非常短暫,也就是五十來年。
  • 吳恩遠:二十年後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
    20年後再來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這個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觀點經受了歷史的檢驗,有哪些觀點需要重新認識,還有哪些觀點至今存在尖銳分歧。一、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對世界局勢的影響1、解體之初,當時西方世界一片歡騰,認為是社會主義「歷史的終結」,西方文明世界的勝利。
  • 二戰結束以後,保加利亞建立人民政權,決定走人民民主道路
    國家對社會經濟體制進行了必要的改革,但在提高經濟的市場競爭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嚴重滯後,導致1989年政治經濟解體,社會劇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階段,東歐各國就相繼進入從資產階級共和國和資產階級君主政權向人民民主政權過渡階段。鑑於東歐各國在戰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情況不同,所以它們建立人民政權所採取的形式也不盡相同。
  • 二戰後的世界心臟在哪?東歐成為香餑餑,控制東歐等於控制世界
    新世界開始在舊世界中進行空前的建國嘗試把這種嘗試稱為賭博也許更確切一些。相比之下,美國從前對拉丁美洲產香蕉的各共和國的幹預只不過是兒戲而已。形勢變幻莫測,因而更引人注目。在一位美國正規陸軍軍官、職業工程師的領導和鼓勵下,少數意志堅定的人帶頭為建立戰後歐洲大陸的新均勢採取了積極的步驟。
  • 卡達爾:「東歐劇變」中少有的善終者,國民仍視其為千年偉人之一
    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是適用的,國家終究是由人民所構成的,人民在生活幸福時會支持當時的政權和領導人;人民生活困苦時,政權必然搖搖欲墜,國家首腦也難有好下場。 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 東歐劇變後,波蘭這邊經濟獨好!
    NO.286 潘文肖/文製圖/聽風者 漫畫/傲慢的上校 配圖/大尾巴熊波蘭,是位於中歐東北部的一個歐洲國家,是歷經東歐劇變後經濟發展最好的國家。劇變以後,波蘭一度推行「休克療法」,導致經濟下滑嚴重。自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以來,波蘭經濟也能在受影響後迅速恢復為何在劇變之後,原東歐陣營國家很多都陷入發展困境之時波蘭能一枝獨秀?這中間經歷了什麼?
  • 美國對蘇聯的文化滲透,那段歷史經歷了什麼?精煉梳理
    在全球化成為西方世界主流話語的同時,西方以共享人類文明的成果為誘餌,向蘇聯和東歐國家兜售全球理念,其代表人物有美國學者沃勒斯坦、詹姆遜、戴維·赫爾德等。但「全球化並不是可以免費搭乘的順風船」,有人可以從中獲得巨大幸福,同時,它也可能是巨大災難的根源。在美國大眾文化或西方消費主義的支持下,被預測或描述的未來世界是同質性的,而美國則是這種同質文化的核心。
  • 東歐各國大量的女孩,整個90年代,都在西歐和東亞淪為妓女?
    東歐各國建立之後,成為了英法兩國的勢力範圍。但是,英法兩國在世界大戰中元氣大傷,根本無力阻擋德國的再次崛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席捲了東歐各國。東歐各國要麼被德軍佔領,要麼不得不成為德國的盟友,例如匈牙利、羅馬尼亞等等。在鼎盛時期,德國軍隊甚至兵臨莫斯科城下。但是,蘇聯的綜合國力雄厚,蘇聯軍隊驍勇善戰,硬生生把德國軍隊反推了回去。
  • 東歐劇變時唯一善終的領導人,國民至今緬懷愛戴,其中有何原因?
    因此,歷史上許多亡國之君和末代總統的結局大都比較悽慘,不過凡事皆有例外,比如卡達爾·亞諾什,就是「東歐劇變」中唯一得以善終的領導人,至今仍備受國民愛戴。▲「東歐劇變」舊照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長期對社會現狀的不滿情緒下,東歐各國民眾開始反對政府,紛紛發起遊行示威運動,要求走西方道路,實行自由化、市場化。
  • 1989東歐到底發生了什麼?
    20年前,東歐經歷了一個多事之秋。6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在大選中敗北,不得不把政權讓給反對派團結工會。也是6月份,匈牙利和奧地利之間被稱為「共產主義鐵幕」的邊界被拆掉。11月9日,長達160多公裡的柏林圍牆一夜之間轟然倒塌,東西德合併。年末聖誕節期間,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被亂槍射殺。
  • 波蘭:號稱東歐「帶頭大哥」,為何在歐洲有很強地位感?
    當年華約組織成員國,在蘇聯扶持下,也實現了發展,而且基礎打得很好。因為華約體系並不像西方國家,很多實現了工業化,而且進入金融市場行列。華約組織各成員國在蘇聯主導下,注重工業基礎建設,這些建設雖然見效慢,但卻是國家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