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填補納粹德國戰敗後出現的政治真空,美國不得不直接參與建立一個親西方的新德國,否則,它將因為偃旗息鼓而把歐洲輸給俄國人。旁人對這種局面看得清二楚。《經濟學家》雜誌指出,美國現已成了「歐洲大國」。新世界開始在舊世界中進行空前的建國嘗試把這種嘗試稱為賭博也許更確切一些。相比之下,美國從前對拉丁美洲產香蕉的各共和國的幹預只不過是兒戲而已。
形勢變幻莫測,因而更引人注目。在一位美國正規陸軍軍官、職業工程師的領導和鼓勵下,少數意志堅定的人帶頭為建立戰後歐洲大陸的新均勢採取了積極的步驟。主日取連美佔區軍事長官克萊和他身邊的同僚也沒有理解自己最初決策的全部含意,或預見到自己行動帶來的深遠意義。華盛頓的杜魯門政府和美國公眾當然沒有察覺背後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其他地區的具有頭條新聞價值的事態發展,如蘇聯把巴爾幹國家納入其政治勢力範圍,法國和義大利國內存在的共產黨威脅,希臘和中國的內戰,等等。所有這些事態發展都比被佔領的德國的局勢更富有戲劇性,更引人注目。人們普遍認為,「德國問題」已由於第三帝國被戰敗和佔領而一舉解決了。然而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覺。
四個佔領國共同統治著德國,但它們步子不協調,關係不融洽。德國已成了冷戰的主要戰場,以爭奪對歐洲大陸「心臟地帶」的政治控制。德國擁有七千萬人口,社會、文化和歷史上的聯繫使德國民族渾然一體。德國橫跨歐洲大陸,北瀕波羅的海,南至阿爾卑斯山。它地處中歐,是東西方的匯合處和平衡點。誰能打破這個平衡,誰就能改變歐洲的政治和經濟格局。儘管鐵木分割了德國,德國仍然掌握著歐洲的前途。
若要推測冷戰的基本起因或動機,不妨回憶一下已故的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的學說。他是英國地理學家中的元老,地緣政治學說的創立者。麥金德爵士在其經典著作《民主理想與現實》(1919年初版)中指出,鑑於德國和俄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理位置,如果兩國聯合起來或由一國控制另一國,那麼俄德的結合將能統治全世界。他的上述結論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已使世界各大洲縮小成島嶼。
用他的話來說,歐洲、亞洲和非洲不成其為三大洲,而構成了一個「世界島」,是世界力量的真正重心所在。西半球只是個「小島」,面積小,也沒有可與「世界島」匹敵的人力或自然資源。麥全德地緣政治學說把中歐和東歐這一片地區劃為世界島的「心臟地帶」,該地區地理、戰略位置重要,足以左右整個世界島。從這一前提出發,麥金惠提醒西方民主國家:「誰統治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了全世界。」
麥金德的心臟地帶理論,給德國第一位地緣政治學家卡爾 丶豪斯霍弗爾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豪斯霍弗爾轉而對希特勒的戰略方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希特勒為徵服俄國而策劃多時的巴巴羅薩作戰計劃證實了他的地緣政治觀點,即在東歐和中歐只能有一個佔統治地位的國家:德國或者俄國。持這種觀點的不止希特勒一人。克裡姆林宮似乎也以麥金德地緣政治學說為指針,但克裡姆林宮須等到德國軍事力量被徹底摧毀以後,才能採取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史達林企圖憑藉紅軍實力,從政治上徵服心臟地帶,打算把共產黨統治推進到萊茵河畔,但沒有達到目的。麥金德的理論沒有考慮到美國會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大國。但是,越南戰爭清楚地表明,美國在海外部署人力和洲際核飛彈有其地理和戰術的局限性。美國靠其本身力量對心臟地帶理論無可奈何;它至多只能通過支持強大和政治上獨立的德國來阻止俄國控制中歐和東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