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世界心臟在哪?東歐成為香餑餑,控制東歐等於控制世界

2020-12-24 姚秀平講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填補納粹德國戰敗後出現的政治真空,美國不得不直接參與建立一個親西方的新德國,否則,它將因為偃旗息鼓而把歐洲輸給俄國人。旁人對這種局面看得清二楚。《經濟學家》雜誌指出,美國現已成了「歐洲大國」。新世界開始在舊世界中進行空前的建國嘗試把這種嘗試稱為賭博也許更確切一些。相比之下,美國從前對拉丁美洲產香蕉的各共和國的幹預只不過是兒戲而已。

形勢變幻莫測,因而更引人注目。在一位美國正規陸軍軍官、職業工程師的領導和鼓勵下,少數意志堅定的人帶頭為建立戰後歐洲大陸的新均勢採取了積極的步驟。主日取連美佔區軍事長官克萊和他身邊的同僚也沒有理解自己最初決策的全部含意,或預見到自己行動帶來的深遠意義。華盛頓的杜魯門政府和美國公眾當然沒有察覺背後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其他地區的具有頭條新聞價值的事態發展,如蘇聯把巴爾幹國家納入其政治勢力範圍,法國和義大利國內存在的共產黨威脅,希臘和中國的內戰,等等。所有這些事態發展都比被佔領的德國的局勢更富有戲劇性,更引人注目。人們普遍認為,「德國問題」已由於第三帝國被戰敗和佔領而一舉解決了。然而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覺。

四個佔領國共同統治著德國,但它們步子不協調,關係不融洽。德國已成了冷戰的主要戰場,以爭奪對歐洲大陸「心臟地帶」的政治控制。德國擁有七千萬人口,社會、文化和歷史上的聯繫使德國民族渾然一體。德國橫跨歐洲大陸,北瀕波羅的海,南至阿爾卑斯山。它地處中歐,是東西方的匯合處和平衡點。誰能打破這個平衡,誰就能改變歐洲的政治和經濟格局。儘管鐵木分割了德國,德國仍然掌握著歐洲的前途。

若要推測冷戰的基本起因或動機,不妨回憶一下已故的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的學說。他是英國地理學家中的元老,地緣政治學說的創立者。麥金德爵士在其經典著作《民主理想與現實》(1919年初版)中指出,鑑於德國和俄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理位置,如果兩國聯合起來或由一國控制另一國,那麼俄德的結合將能統治全世界。他的上述結論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已使世界各大洲縮小成島嶼。

用他的話來說,歐洲、亞洲和非洲不成其為三大洲,而構成了一個「世界島」,是世界力量的真正重心所在。西半球只是個「小島」,面積小,也沒有可與「世界島」匹敵的人力或自然資源。麥全德地緣政治學說把中歐和東歐這一片地區劃為世界島的「心臟地帶」,該地區地理、戰略位置重要,足以左右整個世界島。從這一前提出發,麥金惠提醒西方民主國家:「誰統治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了全世界。」

麥金德的心臟地帶理論,給德國第一位地緣政治學家卡爾 丶豪斯霍弗爾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豪斯霍弗爾轉而對希特勒的戰略方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希特勒為徵服俄國而策劃多時的巴巴羅薩作戰計劃證實了他的地緣政治觀點,即在東歐和中歐只能有一個佔統治地位的國家:德國或者俄國。持這種觀點的不止希特勒一人。克裡姆林宮似乎也以麥金德地緣政治學說為指針,但克裡姆林宮須等到德國軍事力量被徹底摧毀以後,才能採取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史達林企圖憑藉紅軍實力,從政治上徵服心臟地帶,打算把共產黨統治推進到萊茵河畔,但沒有達到目的。麥金德的理論沒有考慮到美國會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大國。但是,越南戰爭清楚地表明,美國在海外部署人力和洲際核飛彈有其地理和戰術的局限性。美國靠其本身力量對心臟地帶理論無可奈何;它至多只能通過支持強大和政治上獨立的德國來阻止俄國控制中歐和東歐。

相關焦點

  • 歐洲這個國家滅亡300多年後復國,二戰後成為東歐最富有國家
    歐洲也就成為了這樣的狀況。在這種不斷分裂合併的狀況下,歐洲有很多國家在建國、滅亡中不斷徘徊。我們今天說的是歐洲其中一個國家,亡國後三百多年後復國,二戰後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匈牙利。匈牙利面積9.3萬平方千米,人口近千萬。在大家看來這個國家即使放在歐洲也算不上是大國,也是個小國寡民的國家。
  • 二戰後的東歐,為什麼都支持蘇聯,看一下蘇聯做的貢獻就清楚了
    1945年5月8日,德國籤訂投降書,表示著二戰在歐洲的結束,歐洲開始迎來和平。按照二戰期間籤訂的各種協定和條約,整個東歐都是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也在東歐各國支持當地人們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總的來說,在二戰剛結束的東歐,基本上是比較支持蘇聯的。我們看一下蘇聯當時在東歐到底做了什麼就知道了。
  • 同樣是歐洲,為啥東歐比西歐窮?因為東歐多了一個大國
    因為東歐多了一個大國歐洲是近現代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期處於世界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始以後,歐洲的發展更是迅速,集中了全世界的原料和資本帶動了歐洲工業的發展,而工業又為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生產力,使得歐洲國家發展更快,典型的就有德國、英國、法國等。不過歐洲也不是全部都那樣富裕,像東歐地區,就是典型的窮國扎堆地方。
  • 項佐濤:蘇聯對東歐的援助為何成為雙方的「負擔」?
    俄羅斯對於東歐國家的「擁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情,美蘇兩大超級帝國劃分勢力範圍後,東歐國家劃分給蘇聯,成為蘇聯勢力範圍一部分,這是它擁有東歐國家的開始。從「失去」來說,應該始於蘇聯東歐劇變,戈巴契夫對東歐國家採取「鬆綁」的政策,之後俄羅斯勢力範圍不斷縮小,東歐國家紛紛「回歸歐洲」,俄羅斯才失去東歐。因此,我們談俄羅斯對東歐國家的「擁有」時,時間點非常短暫,也就是五十來年。
  • 普京對東歐是這樣的態度
    圖爾戰役是一個改變世界的事件,無論是英美法,還是俄羅斯,亦或是我們天朝,他們都對他的行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英美法對普京的強勢追隨,以及英俄聯軍對波蘭的圍困,展現了普京為了統一世界的野心,俄羅斯對東歐的控制,保證了俄羅斯在西方面前的地位,普京的粉絲們自然也非常關注西方在見到普京時候的態度。
  • 東歐劇變:西方勢力滲透下的東歐政權,顏色民主顛覆世界格局
    二戰後,世界格局發生最重大的變化,莫過於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東歐劇變;而冷戰結束後,蘇美兩極爭霸變為美國一家獨大,而東歐政權失去蘇聯的庇護,在西方顏色革命下,紛紛發生劇變,資本主義制度最終佔了上風,至今仍影響著世界格局。那麼什麼是,顏色革命?
  • 東歐國家為何那麼窮?因為比西歐多了一個軍事大國
    歐洲是近現代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期處於世界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始以後,歐洲的發展更是迅速,集中了全世界的原料和資本帶動了歐洲工業的發展,而工業又為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生產力,使得歐洲國家發展更快,典型的就有德國、英國、法國等。不過歐洲也不是全部都那樣富裕,像東歐地區,就是典型的窮國扎堆地方。
  • 麥金德:世界中心是一座島 英美離岸平衡的底層邏輯
    麥金德陸權論理論核心就是下面三句話誰統治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了全世界。世界島麥金德認為世界是有幾個島構成,其中亞歐非三洲所在的大陸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是世界經濟政治力量最集中的地區。因此誰控制了亞歐大陸,就能實現世界霸權。
  • 貧瘠的西歐富得流油,為什麼資源豐富的東歐反而窮得掉渣?
    可是現在的發展大家都有目共睹,西歐集結了世界上大部分發達國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然而東歐卻一直窮困潦倒,遠遠落後於西歐,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差距呢?西歐也是從此時開始逐漸超過了東歐國家,甚至是東方世界,逐漸做到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 中國俱樂部更名看世界:東歐俱樂部的後綴從何而來
    世界足壇的球隊大多以所在的城市或行政區命名,例如羅馬德比的兩支球隊羅馬以城市命名,拉齊奧則以所在大區(義大利行政區分為大區、省和市,拉齊奧大區首府為羅馬)命名。然而,位於東歐平原的沙皇俄國的工業化進程卻十分緩慢。因此,在體育事業發展上,俄國遠遠落後於英法等西歐強國,比起德國、義大利等傳統球隊也相形見絀。一戰爆發後,俄國的矛盾空前尖銳。在俄國這一帝國主義的最薄弱環節打下了一環。十月革命後,俄國建立社會主義政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 地圖看世界;東歐為何不如西歐發達?
    在工業革命之前,東歐並不落後於西歐,甚至還稍先進於西歐。工業革命之後東歐落後於西歐的原因有以下三條。b,東歐的農耕資源稍好於西歐,因而在大航海時代缺乏向外擴張的動力(「全球通史」稱為抑制先進),而且也缺乏優良港口。(東歐擁有極其廣闊的平原極適宜農耕。)
  • 地圖看世界;美女如雲的東歐、富庶而寒冷的北歐
    另外南斯拉夫六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黑山、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有時也被視為東歐國家。(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的東歐地圖)東歐諸國民族多屬於斯拉夫人體系,宗教以東正教為主。東歐經濟大幅落後歐洲其他地區。
  • 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大陸,誰統治了大陸,誰就統治了世界
    文中的論點是,中亞不僅協助了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形成,更是世界帝國安身立命的樞紐。1919年他的他的思想歸納為三句名言:「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大陸腹地;誰統治了大陸腹地,誰就統治了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世界」。
  • 帶上相機,穿行東歐各國
    雖然德國和奧地利並不是東歐國家,最後的義大利更加不是,但既然旅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東歐,也懶得再加以區分,就還是稱它為東歐之行吧。多圖預警!!!多圖預警!!!多圖預警!!!復國又遭二戰,國家再度淪陷。在波蘭的土地上,有著奧斯維辛集中營這種慘絕人寰的傷疤。二戰後,又在蘇聯的控制之下,直至冷戰後才終於得到了獨立自主的地位。然而,他也曾闊過,波蘭王國曾經風光一時。一個曾經的歐洲強國,經受了上百年的屈辱與折磨,現在終於浴火重生,再度發展。
  • 東歐這個戰鬥民族,被稱為世界上最堅強的國家!
    在這個擁有PM值10年均15微克/立方米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在這裡上吸一口空氣,就相當於高出其它城市幾百倍的負離子,那麼這幾天裡讓我做一個氧氣女人吧早餐後,開始一天地毯式遊玩,波蘭留給世人的印象就是打不死戰不敗的國家,說起華沙總帶著一絲悲情的味道。
  •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的波蘭國家轉型,擁抱歐盟更擁抱美國
    東歐劇變的主觀與客觀;西歐的作用有限!東歐各國的反應才是問題的核心對於東歐劇變和歐盟東擴,很多人認為這是西歐蓄謀已久的陰謀。趁蘇聯自身內部環境出現重大變化之機,先下手為強進行東歐演變。這種想法極具主觀性,更多的強調西方的進攻,而忽略了東歐各國對於自身處境以及未來發展的審視,以及他們所做出的選擇。
  • 地圖看世界;為何北歐,西歐比東歐,南歐發達?
    但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299-1922)崛起之後,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6個世紀之久後,情況發生了逆轉。為了尋找與東方的貿易通道,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率先開啟了大航海時代。(15世紀初,遠洋航行的危險程度及難度不次於今天的殖民月球和火星。)
  • 為何東歐動亂不斷?
    北約只針對俄羅斯,國際戰略可從沒那麼單純北約在冷戰時期一直局限在西部歐洲,在地理範圍上獲得真正意義的擴展是蘇聯解體以後,尤其是冷戰後期得到迅速加強,這強化了北約對於歐洲安全的主導和影響,更是美國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對於中東歐地區而言,這些國家在蘇聯解體以後希望融入西方,則必須要對北約和歐盟進行相關選擇。
  • 曾經輝煌的捷克軍事工業,在東歐劇變後,為何就走向了沒落?
    二戰爆發前,捷克的軍火出口曾佔世界30%多,不僅為捷克政府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同時也對世界軍事發展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捷克斯洛伐克是蘇東集團的成員。在蘇聯的支持下,捷克的武器生產數量仍有所增加。1950年,捷克軍工產值在機械製造業的比重為4%;1953年,這一數字就增加到27%。
  • 冷戰後,美國為控制歐亞大陸而制定
    20世紀末,世界地緣格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裂變:蘇聯解體使心臟地帶重新回歸到俄國時的狀態;東歐劇變,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紛紛獨立,在心臟地帶周圍形成了一條不穩定的權力真空地帶。為了維持美國在歐洲的存在和在世界上的獨超地位,美國必須做出戰略調整,「兩洋戰略」體現了冷戰後美國謀霸世界的總體戰略設計,即通過控制太平洋和大西洋,依託北約東擴和強化美日同盟,從歐亞大陸兩端向腹地逐漸滲透,以最終完全控制歐亞大陸並進而控制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