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客屬總會所主辦的「世界客屬第21屆懇親大會」在睽違7年之後,本月28至30日重回臺北舉行,將有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地區的客家鄉親1萬5千多人參與。特別的是,此次有高達7百多位大陸客家人士出席盛會,打破了有史以來,大陸人士申請來臺單次獲準最多人數的紀錄。
懇親會由總會長吳伯雄、理事長劉盛良及大會輔導會召集人「立法院」副院長鍾榮吉共同主持。已通過客語檢定的臺北市市長馬英九以主辦城市首長的身份,在開幕典禮上,用客語向來自全球各地的客家鄉親致歡迎詞。值此客家盛會,也讓我們一起關心與了解客家的起源和在臺分布現況。
客家,是南宋至明朝中葉在我國閩、粵、贛山區出現的新興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在漢族各大民系中,唯獨客家民系不以所在地域命名。從宋朝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中國全境乃至世界各地。
據南齊書州郡志:「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可推敲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唐宋之際,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將居住該地的土著稱為「主」,自外地遷入的稱作「客」,客家一詞於焉誕生。
客家起源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以客家土著說和中原說最受重視。客家土著說認為,客家是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漢化以後產生,其主體是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說則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
但從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特性去追查,在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
根據歷史學者羅香林的《客家起源論》指出,客家人是因避北方的動亂,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歷經5次大遷移南遷的漢人,這5次南遷的起因與經過如下:
第一次大遷徙,在東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一帶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祖先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部與南部、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南宋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幹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與濱海地區,及四川、廣西、湖南、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幹嘉以後,受土客械鬥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臺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雷、欽、廉各州,遠至海南島。
臺灣客家人分布現況
世界客家人口總數倒底有多少?答案從4千萬到1億2千萬都有,很難有一個較明確而且具公信力的估計值,但四海之內都有客家人,則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在戶籍制度相當完備的臺灣,由於受到族群同化的影響,在臺客家人數究竟是多少,數字也莫衷一是,但一般看法是在300萬到400萬之間。
客語在臺灣又可分為海陸腔、四縣腔、大埔腔和詔安腔。海陸腔主要分布在桃園縣的觀音鄉、新屋鄉、楊梅鎮富岡地區及新竹縣(關西除外)與花蓮縣的花東縱谷平原;四縣腔則分布在桃園縣的中壢市、龍潭鄉、平鎮市、楊梅鎮及新竹縣關西鎮和苗慄縣靠山地區,還有高雄縣及屏東縣的六堆地區(六堆指右堆:美濃鎮、六龜鄉、杉林鄉、甲仙鄉部分、旗山鎮部分、高樹鄉、裡港鄉部分,左堆:新埤鄉、佳冬鄉,前堆:長治鄉、麟洛鄉、屏東市部分、九如鄉部分、鹽埔鄉部分,後堆:內埔鄉,中堆:竹田鄉,先鋒堆:萬巒鄉。)
此外,大埔腔分布在臺中縣的豐原市、東勢鎮、石岡鄉與新社鄉;詔安腔分布在雲林縣的侖背鄉、二侖鄉、西螺鎮及桃園縣的八德市部分地區、大溪鎮的黃興村和臺北縣的新店市安坑莊,還有南投縣的中寮鄉部分地區與宜蘭縣部分地區。
(來源:大紀元 記者:張羽良 轉引自臺灣尋根網)
編輯: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