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硬頸」精神的臺灣客家人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弘揚「硬頸」精神的臺灣客家人


2008年10月17日 00: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西安十月十六日電 題:弘揚「硬頸」精神的臺灣客家人

  ——世界客屬第二十二屆懇親大會側記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這次來參加世界客屬第二十二屆懇親大會的代表有三千人,其中臺灣代表就佔了五分之一。」十六日上午,來自臺灣的客家人江彥震在此間舉行的「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上如是說。

  江先生是以世界客屬總會文宣部主任的身份來參加此次研討會的,該會議屬於今天開幕的世界客屬第二十二屆懇親大會的系列活動之一。他操著一口臺灣腔很濃的普通話,身材英挺,著裝整潔,風度翩翩。據了解,臺灣的客家人大約有五百多萬,佔臺灣總人口百分之二十五。多半是在二、三百年前,從廣東的嘉應州、惠州、潮州等府東渡臺灣,至今仍然保持和使用廣東梅縣、海陸豐等地的生活習慣和風俗語言。

  江彥震告訴記者,臺灣的客家人有兩大特點,一是強調客家精神,客家先民由北而南遷移,多選擇一般人不願居住的偏僻瘴疣地區開闢。他們伐木墾荒,築壩造田,把一個個小盆地或低緩的坡地開墾成片片井田或層層梯田,阡陌縱橫,如詩如畫。所表現出的是勤勞勇敢、刻苦耐勞的精神。正是靠這種精神,才錘鍊出一個剛強弘毅的優秀民系。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曾指出,客家精神就是忠孝節義,克勤克儉,講求感恩,客家的「硬頸」精神,也就是國民黨和臺灣人民的基本精神。

  第二個特點是客家人崇文重教。臺灣有個美濃鎮,日常生活中對紙、字敬重有加,不敢隨便毀棄,該鎮有四處「敬字亭」,專門用來「燒紙」。晴耕雨讀,詩書繼世,美濃子弟沒有辜負先輩們的厚望,多年來,先後有三百多人成為各個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美濃享有「全臺灣博士、碩士人數最多的鄉鎮」之譽。

  環球客家雜誌臺灣辦事處負責人藍秀珍女士則表示,從古代的文天祥、袁崇煥,至孫中山、朱德、葉劍英,他們是客家人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典範。客家精神堅毅不屈,硬頸精神、一脈相承。她強調,臺灣的客家族群是一支有巨大影響力的社會力量。他們在臺灣有數量眾多的客屬社團組織,有地緣性的同鄉會,有血緣性的宗親會,還有行業性、專業性組織。有中原衛視、寶島客家電臺、臺灣客家山歌團、臺北揚聲樂仙客青團等宣傳文化團體。據統計,僅在臺北市就有客家歌謠班三十多個。

  近年來,臺灣客家人大大加強了客家文化的研究和交流。臺北縣是客家人口最多的縣市,從二00五年八月起,成立了一個「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集合研究、保存、推廣客家文化、聚會、休閒等功能於一館,是目前臺灣最大的客家文化館,平均每個月入園人次超過一萬人。

  第一次來陝西的江彥震認為,中華文化之根在陝西,客家也不例外,幾乎所有的姓氏都能在陝西找到根。在北方方言中,客家話與陝西方言較為接近,此外,兩地也有很多相近的風俗習慣。他笑稱,西安的餃子宴實在太好吃了,真正體現了中華飲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完)

編輯:張明】

相 關 報 道

相關焦點

  • 弘揚客家硬頸精神,重拾客家文化核心
    眾所周知,咱客家人之所以能立足於世、聞名於世,是因為世代傳承著咱客家人特有的「硬頸精神」。
  • 後現代的客家人「中原遺韻臺灣風」•結語篇
    這些客家人的後代,或說後現代的客家人,雖身在客家莊,但客家人「耕讀」傳家的第一位元素——耕種,已離他們很遠。伐木墾荒,築壩造田,對他們來說,已是歷史。但他們不忘的,是勤勞勇敢、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忠孝節義、克勤克儉、講求感恩的「硬頸」精神,而這,也早已升華為臺灣人民的基本精神。
  • 傳承華夏文化 弘揚客家精神
    本會自成立以來,為傳承華夏文化、弘揚客家精神,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2005年9月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創會會長劉波隨國家主席胡錦濤一起赴聯合國總部,參加聯合國成立60周年慶典活動。2015年10月臺灣召開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期間,研究會送一幅書法作品《時和世泰,物阜民安》予馬英九先生,此距習馬會剛好兩個星期。2015年起,研究會開展客家文化創新研究,充分發揮客家人的「地緣、商緣、人緣」優勢,推動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此舉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客家人的精神家園
    在這裡,可以見識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儒家氣息,堅忍不拔的風骨,還能體味到那種傳統的治家處世思想深入土樓人的心田。永定的土樓各式各樣,或圓或方或長,無不散發著質樸而神秘的光芒。對於熱情而寬容的土樓人而言,「客至無不動,禮豈能失乎」?當訪客到來時,他們往往會呈上一杯醇香的土樓茶,用熱情表達他們的真誠。
  • 客家人敢闖敢幹的精神永不過時
    客家人 「敢為『客』」的內在品質和開拓精神對當今社會建設有著一定的啟示。在地域文化研究熱的大背景下,發掘嶺南客家優良文化傳統,弘揚其開拓精神,可助推美麗中國的建設。  敢為「客」的內在品質  世界上各民系的遷徙與發展很多,而只有客家民系以「客」為稱。「客家」稱謂由他稱到自稱,其間存在一個轉化期。
  • 客家人的由來與客家精神,身為客家人你一定感到自豪!
    因離鄉別井、客居他鄉,故大部分客家先民紮根在南方的窮鄉僻壤、邊遠山區,面對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披荊斬棘、艱苦創業,開闢客家新天地,鑄造了堅韌不拔的客家精神。  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不得益於「始終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屹立潮頭、自強不息的的客家精神」形成發展  客家精神的形成與發展,與客家歷史與文化的發展演變關係密切。
  • 臺灣高鐵「鑽石級」新車站將開放民眾參觀
    高鐵苗慄站外觀。高鐵公司開放媒體參訪,體驗高鐵新設施。電子廣告牌特別以圖表方式顯示停靠站,方便旅客辨別。(陳信翰攝)華夏經緯網11月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高鐵有了「鑽石級」新車站!據報導,高鐵表示,苗慄站座落於後龍鎮,建築設計展現苗慄客家文化質樸的特色,金屬框架的幾何線條,表現明亮簡潔的建築立面,充分顯現客家人堅毅硬頸的精神。
  • 臺灣的陸豐客家人
    臺灣自十七世紀以來成為先後移民紛至的所在,最多的為福建、泉州人,次為福建漳州人。客家人為第三位。客家」名稱來源,有「客居池多而以為家」之意。說起客家人,大英百科全書介紹說。「客家人是一群生活在華南、福建。
  • 政協委員劉國珍:弘揚客家精神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視頻)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歐豔芬報導:「我的提案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客家精神客家人在千年的遷徙中孕育出了崇先報本,愛國重義,開拓進取,吃苦耐勞的客家精神。現在,我們的鄉風文明建設和客家精神是相契合的,我建議必須發揚客家人愛國重義的精神,來重新塑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2月15日,贛州市政協委員、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校副院長劉國珍說。  劉國珍認為,目前,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過度的開發已使生態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到了極限。
  • 臺灣鑽石黃金級高鐵新三站將開放民眾參觀(圖)
    臺灣鑽石黃金級高鐵新三站將開放民眾參觀(圖) 2015-11-03 10:38:25(臺灣「中央社」)   中新網11月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高鐵苗慄、彰化、雲林新3站具特色,苗慄站、彰化站更是鑽石級與黃金級建築,12月1日將加入營運,11月4日啟用並開放參觀。  臺灣高鐵說,4日起至29日,每天上午8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包含例假日,開放新3站的非付費區讓民眾自由參觀。
  • 客家精神和海內外客家人分布
    另外,有趣的是,客家人樂意再遷徙,換句話說,他們不是遷徙至一處後,就安居樂業,落地生根。他們的遷徙都是嘗試性的,當環境不宜,他們就再移往有生機、有興趣、有「刺激」的地方。隨時準備再流動也是客家人的特點之一。而最大的相同點是客家人無論身居何處都具有鮮明的客家精神。
  • 臺大博士到龍巖:講述在臺灣的客家人
    彭基原博士在講座現場東南網3月17日龍巖訊(本網記者 李凌生 通訊員 黃德民)3月12日晚,臺灣大學彭基原博士應邀在龍巖學院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客家的臺灣:過去、現在與未來》講座,龍巖學院師生300多人聆聽了講座。
  • 臺灣學者莊英章:梅州有望成為客家人的「心靈家園」
    臺灣學者莊英章:梅州有望成為客家人的「心靈家園」 2011年07月05日 15:1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那麼,梅州和臺灣兩地的客家文化是如何互為整體的呢?   莊:臺灣的客家人佔了全臺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這一龐大的客家群體,很大一部分是從梅州地區遷徙過去的。遷徙過程中,梅州的客家人還帶去文化、習俗和信仰。如今,在臺灣還能找到不少「梅州印記」:客家方言、客家圍龍屋、陶瓷、廟宇等。在兩岸的客家文化交流中,梅州客家人可以從臺灣看到自身的影子,也可以從中看到差異性。
  • 臺灣客家人是如何拯救客家話的?
    張吟旖在苗慄長大,客家人佔據了當地人口的62.2%。在臺灣,客家人指那些 「來做客的人」,因為在歷史上,這一族群曾經歷數次遷徙,為了躲避接踵而至的災難,他們攜家帶口,背井離鄉。 在17和18世紀,一批客家人為了躲避滿清的統治,跨越海峽來到了臺灣。
  • 兩岸視點|臺灣"永定村"與遷臺永定客家人
    其中有不少永定人成了較早定居臺灣的客家人。其後,輔鄭治臺的最重要將領、汀州客家人劉國軒多次率部西徵,轉戰粵東、閩西,與武平的王道一、徐文海,大埔江龍等人領導的反清義軍遙相呼應。各地抗清失敗,義軍戰士及與義軍有聯繫的人大批跟隨劉國軒部逃往「東都」(即今臺南市),其中也有一批永定人。
  • 麒麟舞深圳客家人的精神圖騰
    (鍾偉榮 攝)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祥瑞之獸,客家人視之為精神圖騰,象徵著祥瑞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麒麟形象為主題的舞蹈,源於上古時期人們的擬獸類舞蹈,這類舞蹈到唐代日益成熟,在客家人歷次南遷過程中保留並逐漸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豐富多彩的麒麟舞,表達著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 孫中山是客家人 臺大孫中山研究專家邱榮舉向《臺海》披露30年研究發現
    研究孫中山、尋訪孫中山足跡、弘揚孫中山精神,臺灣大學教授、孫中山研究專家、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邱榮舉,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起,就開始從事孫中山研究
  • 桐花祭:寶島臺灣神聖的節日,客家人的狂歡
    桐花祭是我們寶島臺灣地區人民的一年一度的節日,這個節日的靈感來源於客家人。客家人把他們勤勞樸實的美好品質與當地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當地特色的節日。覆蓋山丘和田野的桐樹是客家人的重要經濟作物。他們為當地的經濟帶來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