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十七世紀以來成為先後移民紛至的所在,最多的為福建、泉州人,次為福建漳州人。客家人為第三位。
客家」名稱來源,有「客居池多而以為家」之意。說起客家人,大英百科全書介紹說。「客家人是一群生活在華南、福建。臺灣、廣西和海南的人鏈,他們主要分布在廣東梅縣,而嘉應是他們的中心。早在酉元翁第三世紀時,他們就依祖先傳統住在楊子江以北及山東等省汾,他們為逃避韃靼、蒙古或其他侵略者的搔優避難到了楊子江的南岸。他們不接受外來生活約束,因此只好憑籍多方面的適應能力,不斷的戰鬥與抗拒。他們是中國的『山地人』,同時,他們語言保持著古代中國話的形式,客家人在廣東和廣西兩省常有突出表現。華南一帶最勇敢,最堅強的政治領袖和軍事將領中。有許多都是客家人「他們中男人是勇敢的戰士,婦女剛是精力充沛的勞動者」。一千多年前,「江夏黃」客家人先祖有詩曰:「駿馬匆匆出外方,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客家人從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或走官定航道,或偷渡赴臺灣謀生、冒煙瘴病毒,開墾臺灣土地。至晚期平地開拓殆盡,客家人又以原有墾山豐富的經驗,開拓中北部等交通阻隔、「番害」嚴重的山區地帶。客家人冒死墾拓的精神,可以與早期美國人開拓西部情況媲美。從惠州府(包括海陸豐)移民去臺灣阿客家人,佔客家移民總數的第二位,他們主要分布以新竹縣一帶人口最多,其次為桃園縣,苗粟縣等地。其語言以「海陸客家話」為主。據有關史料記載,大約在雍正初年,廣東惠州府的陸豐客家人徐立鵬、曾國浩、黃君泰等陸續到達臺灣新竹。在臺灣新竹縣新豐鄉徐立鵬的後裔今年八十一歲的徐勝芳說: 「我們徐家來這裡有兩百多年了。最早是立鵬公他們四兄弟一起來,立鵬公在新竹鄉,其他兄弟都到別的地方去開墾了」。徐家至今仍保存乾隆年間的古地契,記載徐立鵬花七千五百兩銀子買下一大塊土地的事。在當時、這筆錢實在是一筆很大數字。尤其在早期客家移民中,有此實力的大租戶真如鳳毛麟角。
新竹縣北埔鄉八十一歲的姜氏後裔姜重巾是說:「我們姜家原鄉在廣東陸豐,最早來新竹的是胡鳳公」。他說:「他剛來時什麼都沒有,先在新豐那邊捕魚,以後才幫人家種田」。姜朝鳳生七個孩子,食指浩繁,生計日難。所以他們第五個孩子姜勝智,在乾隆四十三年,賣掉在新豐紅毛港的產業,帶著典當所得的四百七十銀元,舉家到飛鳳山的芎林、竹東一帶開墾。姜家的事業,在這個階段逐漸有了穩固的基礎。到了第四代姜秀鑾時,姜家終於大放異彩。姜秀鑾武藝高強,之後組織團練,擔任芎林,竹東一帶防番、防盜的任務。道光十四年淡水同知李嗣業命姜秀鑾建隘巡防,保護墾戶,設立「金廣福」墾號。組織了臺灣最大的「金廣福」大隘。姜秀簍曾兼軍功七鼎銜,五品軍功觀釺。從姜秀鑾以後第二代姜殿幫,第三代姜榮華、姜榮富兄弟,第四代姜金火,一連四代相繼掌理「金廣禍」的事務。據臺灣「臺灣史研究會」派員來陸豐考證姜氏詛籍淵源時述;姜秀鑾之裔孫姜紹祖是清末時期臺灣抗日英雄。姜氏客家人,從平凡的移民後裔。一躍成為臺灣新竹開發史上貢獻卓越的氏族。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初臺灣當局放寬對民眾赴大陸探親的限制以後,先祖從大陸渡臺的臺灣同胞陸續組成「探親團」、「謁祖團」回大陸原鄉探親、謁祖,大大增進了海峽兩岸人民的交往和宗親情誼。臺灣的陸豐客家人先後回陸豐原鄉尋根、謁祖、探親的有:
大安鎮旱田管區豔墩村姜姓十世祖姜功成於清嘉慶年間渡臺,落居桃園縣新屋鄉,現已繁衍至十九世,約有四千多人。一九八八年初十七世姜××先生、十八世姜令方先生來大陸尋根,八九年四月由臺灣桃園縣姜姓宗親會理事長姜政先生帶團二十八人,回陸豐大安、西南、碣石等原鄉謁祖。在四月二十三日陸豐縣人民政府舉行的歡迎會上,姜政先生以客家話放聲高唱自編的客家山歌道:「山歌唱來喜洋洋,祖國同胞聚一堂,融磁和和情誼深、團結一致愛自強」。表達了祖國同胞的椿情友誼。臺灣姜姓宗親會成立大會召集人姜××先生,一九九。年二月再次回來核查祖墳,自願捐資一萬元港幣為豔墩老村的宗親解決照明用電。
大安鎮磁西管區安西村的徐姓十三世祖徐德輝、十四世祖徐殿才,於灣乾隆三十一年(公元一七六六年)渡臺,落居桃園縣新屋鄉、至今已繁衍一萬二千多人。一九八九年五月,儈殿才在臺灣之後裔,由新屋鄉國際獅子會會長徐祿先生帶團二十八人、一九九。年四月又帶團二十九人,回陸豐原鄉謁祖。
大安鎮博聯管區頂坊塘村黃姓一一五世祖黃鼎坤、黃鼎圳兄弟,於清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渡臺,落居桃園縣、至今己繁衍近萬人。一九八九年七月,由在臺一二二世黃貴煒先生來信委託尋根。
大安鎮南溪管區上寮村羅姓十一世祖羅弘正、羅弘東兄弟,於清嘉慶年間渡臺,落居桃園縣新屋鄉雲赤欄村,至今己繁衍4000多人。一九八九年四月,由臺灣羅氏宗親會會長羅××帶團十八人,回陸豐原鄉謁祖。
大安鎮陸軍管區環珠寨村向姓二世祖向振國,於清康熙四十一年(一七0三年)渡臺,落居桃園縣觀音鄉大潭村,至今繁衍人口近2000人。一九九0年二月、由臺灣向氏宗親會會長向阿藤先生、理事長向柴榮先生帶團16人,回陸豐原鄉謁祖。
八萬鎮吉水管區吉水村陳姓九世祖陳日勳,于濤乾隆年問渡臺,落居新竹縣湖口鄉,至今已繁衍10000多人。一九九0年四月,由原臺灣新竹湖鄉鄉長陳浚全、陳氏宗親會總幹事長陳子琬帶團74人,回原鄉謁祖。並捐資折人民幣一萬七千多元給琳珠村修橋。
八萬鎮新湖管區三徑村王姓七世祖王華英,於明萬曆年間渡臺,始落居澎湖縣、第二代遷居新竹縣桃園廳德北北二堡大溪唇:至今繁衍4000多人。一九八九年十月王阿贊先生回來陸豐原鄉尋祖。
大安鎮安慰管區澳村李聰仕、於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渡臺,落居新竹縣湖口鄉竹北村,至今繁衍1000多人。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由該鄉李氏宗親會會長李木祥先生等五人伺陸豐原鄉尋祖。
城東鎮甘湖管區竹坑村何姓十三世祖何本振於清乾隆年間渡臺,落居新竹縣芎林鄉,至今繁衍1700多人。一九九0年一月南臺灣何氏宗親會組識16人回陸豐原鄉謁祖。
八萬鎮蝦石管區高烈村劉姓十五世祖劉鳳坤,於清嘉慶年間渡臺,落居新竹縣竹北鄉關西村,至今繁衍人口近3000人。一九八九年三月曾託香港親友來陸豐尋根問祖。
大安鎮東莞管區莞塘村梁姓十幽世祖劉文開、劉文舉、劉文滔及宗侄殿奇、殿華、殿舟、殿貴、瑟錦先後渡臺,落居彰化員林鎮立業,後遭洪水遷居雲林境內。人口繁衍情況未祥。一九九0年四月委託臺灣同胞採陸豐尋根問祖。
此外,陂洋鎮龍潭村傅姓,八萬鎮溝周姓,涂姓,黎姓、大安鎮石察管區張厝鋪村的張姓,陸軍管區鋪仔村的陳姓,磁西管醫安香村的許姓等姓氏先祖早期渡臺的後裔,都曾先後來人、來函尋根問祖。
(以上材料根據臺灣《漢聲》雜誌23、24期尋根系列《臺灣的客家人》專輯,以及在臺灣各姓氏宗親會回鄉探親、謁祖時贈送的「族譜」和來人、來函介紹的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