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小墓地乾乾淨淨,兒時玩伴年過8旬仍為他守墓:怕他孤單

2020-12-18 萬國通看世界

還記得小時候學唱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嗎?那一句「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在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後,我國進行了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在這期間有無數中國人民英雄為保家衛國而流血犧牲。他們上至老人,下至小孩,河北省淶源縣的王二小就是其中一位抗日小英雄。

王二小的英雄事跡就跟歌詞裡唱的一樣,那一天他正在山坡上放牛,卻撞到了將要掃蕩村子的日軍。急中生智的二小讓夥伴跑去村裡,留下自己與日軍周旋。沒過多久他就被日軍發現了,並被要挾為他們帶路,結果這個只有13歲的孩子竟能沉著冷靜地將日軍帶進了我軍的包圍圈,最後意識到中了埋伏的日軍當場殺害了王二小。小英雄用他的生命換來了勝利,鄉親們後來將他的屍骨厚葬在犧牲之地,而詞作家方冰和曲作家李劫夫在得知他的事跡後也為他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流傳至今。

一直以來王二小的紀念墓碑被打掃得很乾淨,而一直堅持在做這件事的是當年同屬兒童團團員的夥伴史林山。史林山今年已經80多歲了,小時候他還稱王二小為「二哥」,至今依然放心不下王二小,怕沒有後代的二哥沒人照顧他的墓地,一個人孤獨。他在接受採訪時依稀記得當時王二小讓自己出去通風報信,而自己出於對他的信任,沒有一點猶豫就去報了信,讓鄉親們即使撤離,但自己也同時失去了自己的二哥。

老人守墓。一守就是幾十年,品味其中複雜的感情不禁讓人壓抑得想哭。王二小是當之無愧的小英雄,他的保家衛國的無私精神令人敬佩,史老不用擔心,二小的故事將會一代代地傳頌下去,他俄英魂永遠不會被遺忘!

相關焦點

  • 王二小墓地乾乾淨淨,兒時玩伴年過8旬仍為他守墓:怕他成了孤魂
    英雄不論長幼,有志不在年高。膾炙人口的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雖然人盡皆知,但是在王二小死後,他兒時的小夥伴卻依舊不離不棄地陪伴著他,英雄背後的故事同樣藏著一位英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在王二小犧牲後的幾十年依舊讓人潸然淚下呢?
  •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犧牲時年僅13歲,兒時玩伴為其守墓59年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烈士王二小的故事,他還是少年郎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了國家之於人民的重要性,在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年紀,就已經把愛國信仰銘刻在自己的內心,即便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也不曾有過一絲一毫的猶豫。
  • 王二小13歲死於日本人手中,此人為他守墓整整58年,讓人感動!
    王二小13歲死於日本人手中,此人為他守墓整整58年,讓人感動!從古至今,戰爭就沒有消失過,無論是為了爭奪糧食、土地還是權力,戰爭一直都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王二小是河北人,他是家裡的第二個孩子,因為家裡貧窮,所以他平時都會去山上幫別人放牛。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經常對王二小所在的村莊進行掃蕩,當時王二小已經是當地兒童團的成員了,經常會在村口幫忙放哨保護大家的安全。有一天,王二小在山上放牛,正好遇上了要去村裡掃蕩但是在山中迷路的日軍,日本士兵就叫住了王二小,並讓他帶路。
  • 13歲王二小被日本人殺害,兒時放牛小夥伴為他守墓58年,讓人感動
    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他們一直為祖國的未來而奮鬥,為了保護更多的人而踏上了戰場。他們是偉大的,他們是我們心目中永遠的英雄。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目的,那就是把帝國侵略者從我們的國家趕出去。有無數先烈犧牲在這場戰爭中,為祖國的未來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他們是不悔的,他們為祖國貢獻了自己所有的力量,他們值得我們一直銘記。我們曾經在小學的課本中學習過王二小的故事。
  • 當年與王二小一起放牛的同伴,目睹王二小犧牲慘烈,自願守墓58年
    雖然他死在了日軍的刀下,但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記住了他,記住了這樣年一個年僅13歲的民族英雄王二小。不過這次故事的主人公不是王二小,而是當年與王二小一起放牛的同伴史林山,他目睹了王二小犧牲慘烈的過程,自願為其守墓58年。《想念放牛郎王二小》中這樣寫王二小:「你看暮色已經降臨了,怎麼說不回來就不回來了呢?」
  • 英雄王二小的放牛玩伴,為其守墓60多年,只因報答當年的救命之恩
    並非他貪玩丟掉了牛群,而是放牛的孩子王二小…這首旋律悠揚的敘事民歌,背後其實是一個感人的故事,背後是一位童子的勇敢奉獻。王二小,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名字,他出生於1929年,淶源縣上莊村一個貧農家庭,要是活到今天,也應該有91歲了。可戰亂年代的孩子,往往無法自持,王二小八歲那年,全面抗戰爆發。
  • 19歲時追隨閻錫山去臺灣,自願為他守墓59年至今,原因令人很感慨
    大家都知道,民國期間閻錫山執掌山西38年,成為「山西王」、「土皇帝」。閻錫山霸佔一省,可謂實現了民國地方軍閥的最高形態,或者說閻錫山創造了「山西模式」。從1911年10月擔任山西都督開始,閻錫山對內加強政治整合、發展經濟以及重視教育。
  • 《歌唱二小放牛郎》誕生記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秋日,驅車前往西柏坡採訪。蒼茫的群山在車窗外飛過,同車的記者打開手機裡的微視頻作品,一位滄桑老人哽咽著在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 失聯多年的兒時玩伴突然出現 他落入「下藥詐賭」陷阱
    浙江在線03月05日訊失聯多年的兒時玩伴突然出現,還主動要請客吃飯,想必大多數人都不會拒絕。上周日,在義烏做生意的金東區人盛先生就「偶遇」了這樣一名兒時玩伴,結果隨他去酒吧玩「牛公」後,不但輸掉4.5萬元現金,還欠下5萬元賭債。  本周一,雙眼通紅的盛先生到義烏市公安局稠江派出所報警,稱懷疑被人下藥詐賭。
  • 神秘守墓老人,世代隱瞞不敢說出墓主身份,是誰?讓他如此謹慎
    可是當有家族世代守護一座墓地,且堅決不肯透露墓主信息時,我們會怎麼評價他們呢?恐怕更多的會是神秘、忠誠、佩服等等字眼,那麼這位守墓人守護的是誰呢?讓他如此執著?這座墓位於我國河北省的深山裡的半山腰上,那裡矗立著一塊無字石碑,高約1米多,有一位叫周德瑞的老人每天都要來古墓邊巡視,看看這座古墓是否完好?
  • 紹興多處名人墓無專門管理 徐文長墓難招守墓人
    交通不便無甚景觀常年沒遊客  徐文長,名渭,文長是其後改的字(原字文清),為明代著名書畫家,民間流傳很多關於他運用智慧的故事。他的墓位於紹興市紹興縣蘭亭鎮裡木柵村姜婆山東北麓的徐氏家族墓地。「交通不方便。」金柏創介紹道,從紹興市內出發,車程就有半小時,還有二裡山路。
  • 瑞昌高豐78歲老人為3000多名抗日英烈守墓50多年!
    說起磨山上的這座抗日英烈墓,早期在當地家喻戶曉,但後來卻逐漸沒人提及,直到張緒龍的義父自發義務地看守墓地,這座英烈墓才沒有被歷史遺忘。1963年,當時只有23歲的張緒龍從義父手中接過守墓的責任,而這一守就是半個多世紀。
  • 閻錫山墓地:墓前1字貫穿其一生,生前侍衛默默守墓令人動容!
    閻錫山墓地:墓前1大字貫穿一生,生前侍衛默默守墓令人動容!這是閻錫山的軍裝照,即使面容蒼老,但也仍然十分挺直。閻錫是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出生山西,統治山西,還和蔣介石拜過把子。不過閻錫山晚年因為心臟病在臺灣逝世,死後被葬在了臺北的墓園。閻錫山墓地:墓冢朝向故鄉山西,生前侍衛默默守墓令人動容!
  • 袁崇煥的最後一位守墓人剛病逝,守護袁崇煥390年,佘家人了不起
    這位姓佘的義士是袁崇煥帳下一名普通謀士,他深知袁崇煥是冤枉的,可在崇禎皇帝面前他什麼也做不了。將袁崇煥秘密下葬後,佘義士就下定決心守墓,他堅信袁崇煥一定有昭雪的那一天。佘義士臨終前留下遺言,「家族之人不能回廣東老家;要讀書明理,但是不能做官;要世代守護袁崇煥墓,這點最重要。」
  • 王二小的放牛同伴,守墓60多年,用自己一輩子報答救命之恩
    不得不說,史林山和王二小一樣優秀,但是他本人卻一直對王二小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為王二小守墓60多年。史林山哪怕已經60年過去了,史林山一閉上眼睛,還是會回想起幾十年前的兵荒馬亂,王二小決然的背影,以及被王二小的血液染紅的河水。
  • 守墓人一族用世代傳承的力量來保護淨土下的長眠
    而不管是他身邊的人還是使用的怪獸卡,都是來自前世守護法老王一族的傳承。這一族就被稱為「守墓人」,在現實中也是能夠找到相關原型的。就如同卡組的名稱一樣這套卡組多數為魔法族怪獸並且對於墓地有著很強的封鎖效果,能夠增強相關怪獸的戰鬥力的同時又能大幅度限制對手。
  • 臺灣閻錫山墓地:墓碑朝山西老家,遺言7句話,侍衛自願守墓至今
    【晚年閻錫山】1949年12月8日,閻錫山乘坐飛機逃往臺灣,從此再也沒有踏上大陸一步。閻錫山在臺灣生活10年,於1960年5月23日在臺北病死,終年78歲。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閻錫山也是如此,他希望能葬回山西老家,最終未能實現。
  • 他被稱為「民謠界方文山」,是《理想三旬》和《兒時》的填詞人
    如果你聽過劉昊霖的《兒時》或陳鴻宇的《理想三旬》,應該就能循著歌詞找到他。他是陳鴻宇的專輯《濃煙下的詩歌電臺》7首歌的填詞人,也是劉昊霖的轉型之作《魚乾鋪裡》專輯的詞作者。去年年底,唐映楓又受邀為易烊千璽的新單曲《你說》填詞。在「如何評價唐映楓」的問題下,有一條來自唐映楓自己的回答:「自幼習武。咬肌發達。喜歡吃土豆。虛榮且振作。不是文人。」
  • 墓王之王:墓王竟被親生兒子殺害
    今天我們來聊聊超火國漫——《墓王之王》~《墓王之王》第一季《墓王之王之麒麟決》故事背景:「公元前二百四十六年,駱武子助李斯修成秦始皇陵,被封墓王,建都墓王城,掌管天下亡陵之事,其臨終傳墓王之位於大弟子慕容休,是為守墓派,駱家子孫為奪回墓王之位,建駱家祖堂,另立門戶攻墓派。
  • 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去世,佘氏家族已世代守墓整整390年
    2020年8月12日,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袁崇煥墓位於東城區東花市斜街一座四合院內,如今這裡是修葺一新,包括墓地、祠堂等一系列紀念建築。北京市民彭先生是會館研究專家,他一直非常關注袁崇煥墓,聽聞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去世,頗為感慨。彭先生說多年前,他去袁崇煥祠堂時,與佘老太太見過幾次面。佘老太太告訴彭先生,她以前住在祠堂東南側的一間小房,不過,那時,因為文物保護的原因,她也搬離了這處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