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城區北面有兩座山非常奇特,從北向南,像是朝拜,像是守衛;從南向北,像是兩座山闕,通門而望,直通京城門戶!這兩座山一個因人命名,稱鵲山,是為紀念神醫扁鵲;一個因形命名,就是華不注山,簡稱華山。
平地樹單椒
從地理上講,華不注山非常獨特。泰山山脈向北綿延起伏几十公裡後,出現了一段難得的開闊地,這片開闊地就成了古齊州即現在濟南市的載體。然後在古大清河即現在的黃河南岸散落星點,其中最大的一個點像驚嘆號矗立在東端,古人根據其形狀稱之單椒,又稱其為「華不(音夫)注」,源自於《詩·小雅·常棣》,其曰:「常(棠)棣之華,鄂不韡韡。」「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於水中。說其獨特,是因其平地樹單椒,水中起芙蓉。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述說:「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
漢代中期,黃河改道由利津一帶入海。造成支流灌注,濟水泛濫。華山、鵲山附近形成一個大湖,至唐稱蓮水湖。遠遠望去,華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李白有詩為贊:「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元人王暉則更有氣勢:「齊州山水天下無,濼源之峻華峰孤。」
《左傳》中成公二年的「齊晉鞍之戰」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時齊晉反惡而交戰。齊大敗,被晉師追趕繞華不注三周。這是文獻中有關華山的最早記載。
不能忘記的三個文化人
說起華不注山,有三個人不能忘記!
第一位是趙孟頫,他繪就了濟南的第一張文化名片!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趙孟頫42歲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缺任,由其獨署府事。三年後去職回鄉。是時,趙在書法與繪畫上已日臻成熟。回到故鄉的他常與幾位好友相約飲酒賦詩。每每談起濟南則溢於言表,盛讚濟南山川之勝,談及鵲山和華不注山,在場的人為之神往。但在座的周密心情卻頗為惆悵,他祖籍歷城,祖上為避金兵南下,遷居吳興。周密從未回過山東故鄉,此時勾起鄉思,不禁神傷。趙孟頫為慰友人思鄉之情,提筆勾畫出濟南二山之形勝相贈,《鵲華秋色圖》由此誕生。
畫卷以華不注和鵲山遙相而對為背景,描繪了濟南郊外秋高氣爽的迷人美景和野趣。此畫深得歷代文人青睞。明代董其昌(號香光居士)被稱為當朝第一,盛讚此畫「有唐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以為文敏一生得意筆」。
乾隆皇帝對這幅畫達到了酷愛的程度,先後題跋九次且鈐章成為之最。最有趣的是1748年春乾隆東巡濟南,登城遠眺,發現眼前山色似曾相識,莫非這就是《鵲華秋色圖》所繪?遂令人星夜飛騎回北京宮中取來此圖,展卷對視,不禁欣然大笑,讚嘆不已,「始信筆靈合地靈,當前引證得神髓」。遂又題記於畫上。
第二位是康有為,他是第一個提出在華山建新都會的政治家!
1923年初夏,年逾六旬的康有為第二次來到泉城。當他登上千佛山俯瞰全城,這位篤信風水堪輿的大學者發現一個現象:濟南城南靠歷山,北臨黃河。在他看來,有弓背反向之虞,與傳統風水觀念相悖。蹙思前行,不禁遠眺尋望,忽然間一座山峰挺拔而立,躍入眼帘,心中不由一亮。這座山就是華不注山!它解開了康聖人的心事。
翌日,康有為饒有興致地登上了華山。「遙望此山如在水中,蓋歷下城絕勝處也」,於是感嘆:「南京鐘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揚州七星山,蘇州的橫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華不注也。」康有為對濟南的印象因華不注而轉變,直至升溫。他將讚嘆升華到奇暢的構思中,提出了大膽而神奇的設想:「誠宜移都會於華不注前。」玄遠睿智的思維被山清水明的畫卷激活出熱情的創作構思,一篇《新濟南記》由此誕生!
「但開一新濟南,尤美善矣。……今馳道已至黃臺山,黃臺橋有農林學校在焉。誠宜從黃臺橋通馳於華山前,以華山為公園,稍綴亭臺,循花木,先移各學校於山前,馳道間設一公會堂,為吏士公會之所,涉酒樓女閭於其間,因人情之讌樂,藉以開闢之,則遊人相率而來,車馬雜沓,鹹願受一廛而為氓,乃為之限定園宅之制令,宅地必方十丈以外,宅必樓,瓦必紅,宅式不得同,庶幾與青島之閎規美觀焉。不十年,新濟南必雄美冠中國都會。」想到正在規劃中的「華山地質歷史文化公園」,90年前,康老夫子已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藍圖。
第三位是吳良鏞,他把華不注山定位於齊魯文化的三個制高點之一!
這位當年協助梁思成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築工程學系的當代建設規劃大師,10年前,受邀考察濟南城市規劃時,提出了一山一水一聖人文化線的三個制高點——尼山(孔廟)、泰山、華山(即華不注山)。
將華不注山列為齊魯文化的制高點之一不是偶然。從地域上講,孔廟、泰山都屬魯國,唯華山屬齊。從類別講,孔為儒家之宗,岱是佛道相融,只華山為道獨有。從文化上講,魯韻綿長,代表的是厚重和諧;齊風浩浩,代表的是雄曠豪壯。從現代發展方向看,濟南是齊魯文化中心,華山為齊煙九點的代表制高點;泰山是五嶽之首,是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為一體的典範;孔廟是儒家文化之發源地,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點。這三個文化點齊聚齊魯大地,恰巧又在一條軸線上,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巧合吧?
吳良鏞鑑於舊城一時難以「改造」,建議往大明湖北發展新區,用中國城市傳統布局的某些特點,如歷史上的長安「南望終南山子午谷」,「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用兩座山頭作為遠處城市的大門;洛陽南面正對「伊闕」,即龍門石窟所在,濟南城北黃河邊有「華山」和黃河北的「鵲山」,正好用它作為大門,這樣南部千佛山、北面華鵲二山及黃河,中有小清河,東西濼水以及大明湖等,映帶前後左右,對自然環境再創造,可以建設成豐富文化品位的新區。這就是濟南新風貌帶的設想。
華陽宮
華陽宮,因位居華山之陽而名。其依山就勢,高低錯落,相間各序,布局有致,是濟南地區現今保存的最大規模的古建築群。華陽宮的始創年代史料中無詳細記載,至金代,有史載於金興定四年(公元1220年)由丘處機弟子陳志淵拓建,自此香火綿延,經久不衰,漸成規模。
華陽宮有三個看點。
其一是規模的綜合性。華陽宮是古建築群中的一座,因其規模最大,歷史最久而被概稱。它本宮由蘭橋、一山門、東西鐘鼓二樓、二山門、忠祠、孝祠、四季殿組成。另外棉花殿、龍王廟、三皇宮、三元宮、關帝廟、泰山行宮及佛教的淨土庵等寺觀,殿宇眾多,由9處獨立的建築群組成,被稱為「濟南巨觀」。
其二是其獨有的忠孝兩祠。孝祠內祀的是閔子騫,忠臣則是逄醜父,塑其為忠臣之冠的甚為少見,可見歷史是不會埋沒人的。
它的壁畫是第三個看點,亦是最大看點。華陽宮古建築群現存單體建築34處,保存壁畫的建築有12處,面積達300多平方米,是濟南地區保存最多、最精美的古壁畫。2011年,新的發現讓人大為興奮,這些壁畫主要集中在元君殿、三教殿、三皇殿和關帝廟前殿。元君殿東西兩側山牆上的壁畫尤其珍貴:東西兩側山牆上每一側都有12幅壁畫,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表現了碧霞元君從出生到成仙的整個過程。12幅壁畫就像連環畫。其中一幅畫裡畫著三條龍在雲中吐水,還是嬰兒的碧霞元君在下面洗澡,非常生動。這在省內是第一次發現,在全國也非常罕見。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