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曾繪製濟南華不注山 乾隆先後題跋九次

2021-01-09 人民網

  濟南城區北面有兩座山非常奇特,從北向南,像是朝拜,像是守衛;從南向北,像是兩座山闕,通門而望,直通京城門戶!這兩座山一個因人命名,稱鵲山,是為紀念神醫扁鵲;一個因形命名,就是華不注山,簡稱華山。

  平地樹單椒

  從地理上講,華不注山非常獨特。泰山山脈向北綿延起伏几十公裡後,出現了一段難得的開闊地,這片開闊地就成了古齊州即現在濟南市的載體。然後在古大清河即現在的黃河南岸散落星點,其中最大的一個點像驚嘆號矗立在東端,古人根據其形狀稱之單椒,又稱其為「華不(音夫)注」,源自於《詩·小雅·常棣》,其曰:「常(棠)棣之華,鄂不韡韡。」「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於水中。說其獨特,是因其平地樹單椒,水中起芙蓉。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述說:「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

  漢代中期,黃河改道由利津一帶入海。造成支流灌注,濟水泛濫。華山、鵲山附近形成一個大湖,至唐稱蓮水湖。遠遠望去,華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李白有詩為贊:「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元人王暉則更有氣勢:「齊州山水天下無,濼源之峻華峰孤。」

  《左傳》中成公二年的「齊晉鞍之戰」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時齊晉反惡而交戰。齊大敗,被晉師追趕繞華不注三周。這是文獻中有關華山的最早記載。

  不能忘記的三個文化人

  說起華不注山,有三個人不能忘記!

  第一位是趙孟頫,他繪就了濟南的第一張文化名片!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趙孟頫42歲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缺任,由其獨署府事。三年後去職回鄉。是時,趙在書法與繪畫上已日臻成熟。回到故鄉的他常與幾位好友相約飲酒賦詩。每每談起濟南則溢於言表,盛讚濟南山川之勝,談及鵲山和華不注山,在場的人為之神往。但在座的周密心情卻頗為惆悵,他祖籍歷城,祖上為避金兵南下,遷居吳興。周密從未回過山東故鄉,此時勾起鄉思,不禁神傷。趙孟頫為慰友人思鄉之情,提筆勾畫出濟南二山之形勝相贈,《鵲華秋色圖》由此誕生。

  畫卷以華不注和鵲山遙相而對為背景,描繪了濟南郊外秋高氣爽的迷人美景和野趣。此畫深得歷代文人青睞。明代董其昌(號香光居士)被稱為當朝第一,盛讚此畫「有唐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以為文敏一生得意筆」。

  乾隆皇帝對這幅畫達到了酷愛的程度,先後題跋九次且鈐章成為之最。最有趣的是1748年春乾隆東巡濟南,登城遠眺,發現眼前山色似曾相識,莫非這就是《鵲華秋色圖》所繪?遂令人星夜飛騎回北京宮中取來此圖,展卷對視,不禁欣然大笑,讚嘆不已,「始信筆靈合地靈,當前引證得神髓」。遂又題記於畫上。

  第二位是康有為,他是第一個提出在華山建新都會的政治家!

  1923年初夏,年逾六旬的康有為第二次來到泉城。當他登上千佛山俯瞰全城,這位篤信風水堪輿的大學者發現一個現象:濟南城南靠歷山,北臨黃河。在他看來,有弓背反向之虞,與傳統風水觀念相悖。蹙思前行,不禁遠眺尋望,忽然間一座山峰挺拔而立,躍入眼帘,心中不由一亮。這座山就是華不注山!它解開了康聖人的心事。

  翌日,康有為饒有興致地登上了華山。「遙望此山如在水中,蓋歷下城絕勝處也」,於是感嘆:「南京鐘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揚州七星山,蘇州的橫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華不注也。」康有為對濟南的印象因華不注而轉變,直至升溫。他將讚嘆升華到奇暢的構思中,提出了大膽而神奇的設想:「誠宜移都會於華不注前。」玄遠睿智的思維被山清水明的畫卷激活出熱情的創作構思,一篇《新濟南記》由此誕生!

  「但開一新濟南,尤美善矣。……今馳道已至黃臺山,黃臺橋有農林學校在焉。誠宜從黃臺橋通馳於華山前,以華山為公園,稍綴亭臺,循花木,先移各學校於山前,馳道間設一公會堂,為吏士公會之所,涉酒樓女閭於其間,因人情之讌樂,藉以開闢之,則遊人相率而來,車馬雜沓,鹹願受一廛而為氓,乃為之限定園宅之制令,宅地必方十丈以外,宅必樓,瓦必紅,宅式不得同,庶幾與青島之閎規美觀焉。不十年,新濟南必雄美冠中國都會。」想到正在規劃中的「華山地質歷史文化公園」,90年前,康老夫子已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藍圖。

  第三位是吳良鏞,他把華不注山定位於齊魯文化的三個制高點之一!

  這位當年協助梁思成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築工程學系的當代建設規劃大師,10年前,受邀考察濟南城市規劃時,提出了一山一水一聖人文化線的三個制高點——尼山(孔廟)、泰山、華山(即華不注山)。

  將華不注山列為齊魯文化的制高點之一不是偶然。從地域上講,孔廟、泰山都屬魯國,唯華山屬齊。從類別講,孔為儒家之宗,岱是佛道相融,只華山為道獨有。從文化上講,魯韻綿長,代表的是厚重和諧;齊風浩浩,代表的是雄曠豪壯。從現代發展方向看,濟南是齊魯文化中心,華山為齊煙九點的代表制高點;泰山是五嶽之首,是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為一體的典範;孔廟是儒家文化之發源地,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點。這三個文化點齊聚齊魯大地,恰巧又在一條軸線上,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巧合吧?

  吳良鏞鑑於舊城一時難以「改造」,建議往大明湖北發展新區,用中國城市傳統布局的某些特點,如歷史上的長安「南望終南山子午谷」,「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用兩座山頭作為遠處城市的大門;洛陽南面正對「伊闕」,即龍門石窟所在,濟南城北黃河邊有「華山」和黃河北的「鵲山」,正好用它作為大門,這樣南部千佛山、北面華鵲二山及黃河,中有小清河,東西濼水以及大明湖等,映帶前後左右,對自然環境再創造,可以建設成豐富文化品位的新區。這就是濟南新風貌帶的設想。

  華陽宮

  華陽宮,因位居華山之陽而名。其依山就勢,高低錯落,相間各序,布局有致,是濟南地區現今保存的最大規模的古建築群。華陽宮的始創年代史料中無詳細記載,至金代,有史載於金興定四年(公元1220年)由丘處機弟子陳志淵拓建,自此香火綿延,經久不衰,漸成規模。

  華陽宮有三個看點。

  其一是規模的綜合性。華陽宮是古建築群中的一座,因其規模最大,歷史最久而被概稱。它本宮由蘭橋、一山門、東西鐘鼓二樓、二山門、忠祠、孝祠、四季殿組成。另外棉花殿、龍王廟、三皇宮、三元宮、關帝廟、泰山行宮及佛教的淨土庵等寺觀,殿宇眾多,由9處獨立的建築群組成,被稱為「濟南巨觀」。

  其二是其獨有的忠孝兩祠。孝祠內祀的是閔子騫,忠臣則是逄醜父,塑其為忠臣之冠的甚為少見,可見歷史是不會埋沒人的。

  它的壁畫是第三個看點,亦是最大看點。華陽宮古建築群現存單體建築34處,保存壁畫的建築有12處,面積達300多平方米,是濟南地區保存最多、最精美的古壁畫。2011年,新的發現讓人大為興奮,這些壁畫主要集中在元君殿、三教殿、三皇殿和關帝廟前殿。元君殿東西兩側山牆上的壁畫尤其珍貴:東西兩側山牆上每一側都有12幅壁畫,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表現了碧霞元君從出生到成仙的整個過程。12幅壁畫就像連環畫。其中一幅畫裡畫著三條龍在雲中吐水,還是嬰兒的碧霞元君在下面洗澡,非常生動。這在省內是第一次發現,在全國也非常罕見。

(來源:大眾日報)

相關焦點

  • 與華不注山有關的文化名人
    齊大敗,被晉師追趕繞華不注三周。這是文獻中有關華山的最早記載。不能忘記的三個文化人  說起華不注山,有三個人不能忘記!  第一位是趙孟頫,他繪就了濟南的第一張文化名片!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趙孟頫42歲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缺任,由其獨署府事。三年後去職回鄉。是時,趙在書法與繪畫上已日臻成熟。
  • 遠眺華不注
    而先生賦予此山「孤獨」的蘊意,「使勁開」的意象,或正於隱秘間道出華不注的精神指向。  記得劉大櫆曾言:「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這樣的簡,無疑是一種詩文之化境,而孔孚先生的華不注詩,不正是深得此簡之妙處?那是簡約之豐腴、至簡之盡境。  是的,那山是孤獨的。它曾經開放過、燦爛過。
  • 「史話濟南名士」趙孟頫:33歲那年,他選擇去見忽必烈
    古有李白、杜甫、李清照、辛棄疾、趙孟頫、蒲松齡等,近有沈從文、鬱達夫、臧克家、張恨水、老舍……他們或祖居濟南,或為官一任,從此與濟南相遇、相知、相融。那些有趣的靈魂、深邃的思想、浪漫的才情,好似夜空中熠熠生輝的星子,與叮咚泉水互為映照,滋養一方水土,溫潤了濟南。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文化欄目《史話濟南名士》,讓我們走進歷史,感受濟南名士風流。
  • 元代旅遊大V帶你玩轉濟南秋天!乾隆看了都點讚!
    《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於元貞元年(1295年)回到故鄉浙江時,為好友周密所作的紙本水墨設色山水畫,它描繪的是濟南東北華山和鵲山一帶的秋色美景,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濟南那麼多山水,趙孟頫為何偏偏只畫了這兩座山呢?
  • 濟南記憶:茲山何峻秀:濟南名山華不注
    華不注周邊曾是煙波浩渺的鵲山湖,景色正如其名,仿佛「露出水面的花骨朵」。清代以前,文人騷客凡遊歷至濟南,無不登臨攬勝華不注,焚香祈福華陽宮。華不注因水而興衰,經歷過近兩百年的沉寂後,如今的華山景區再現「平臨湖上出芙蓉」的勝景。
  • [濟南故事]華山:宛若花骨朵 飄然入湖中
    華山古時稱「華不注」,意思即指華山如花跗注於水中。然而,水的滋潤卻未消磨山的本色,海拔197米的華不注雖然不高,卻氣勢宏偉、挺拔雲霄。
  • 2019.3.16周六濟南華山景區+山東省博物館親子研學遊
    齊大敗,被晉師追趕繞華不注三周。這是文獻中有關華山的最早記載。說起華不注山,有三個人不能忘記!第一位是趙孟頫,他繪就了濟南的第一張文化名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趙孟頫42歲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缺任,由其獨署府事。三年後去職回鄉。是時,趙在書法與繪畫上已日臻成熟。
  • 華山溼地公園成濟南遊玩新地標 自駕公交攻略
    其中,憑藉一戰役、一幅畫、一首詩而坐擁「濟南第一名山」的華山,成為古往今來人們競相攀登的名山。華山,原名華不注,出自《詩經·小雅·棠棣》,詩曰:「棠棣之華,鄂不韡韡」。「華」同「花」,「鄂不」即「萼跗」,亦即花蒂。山名「華不注」,俗名花骨朵,意為此山如花附註於水中。
  • 華山溼地公園成濟南新網紅!自駕、乘公交攻略收好
    站在千佛山齊煙九點坊的地方,向北能望見臥牛山、華山、鵲山、標山、鳳凰山、北馬鞍山、粟山、匡山、藥山九座孤立的山頭。滿山松濤,呼應著碧波輕湧,構築一座城市的水墨長卷。其中,憑藉一戰役、一幅畫、一首詩而坐擁「濟南第一名山」的華山,成為古往今來人們競相攀登的名山。華山,原名華不注,出自《詩經·小雅·棠棣》,詩曰:「棠棣之華,鄂不韡韡」。
  • 濟南華山古名為何叫「華不注」
    古詩有雲「詩情畫意華不注,人文勝景冠古今」,許多人會有這麼一個問題:濟南華山古名緣何叫「華不注」? 對於「濟南華山的古名為何叫『華不注』」這一問題,老濟南們通常會給出這樣一個通俗的解釋:「華不注」即「花骨朵」的諧音。 老濟南們的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古時,華不注山的周圍是一片湖水。從城中遠眺,平地拔起的華不注確實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亭亭玉立在煙波浩渺的鵲山湖之中。
  • 濟南城邊,與華山齊名,原生態的鵲山
    鵲山與華山(華不住)齊名,分列黃河南北兩岸,兩山峰隔河相望。鵲華煙雨是舊時濟南著名的八大景之一。千佛山齊煙九點亭所列九座山峰之一。元代大畫家趙孟頫所繪製的《鵲華秋色圖》就是指的鵲山、華山一帶的景色。相傳古時每年七八月間山上有大量的鵲鳥聚集,故名鵲山。
  • 從滿是題跋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看乾隆的藝術日記與眼光
    這其中,就包括被乾隆寫滿了題跋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這個畫卷承載這太多光陰的故事,跌宕起伏而又充滿傳奇。正如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的題跋所說,「無用(即無用師)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於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 。事實的確如此,有明初大畫家沈周持此卷被巧取豪奪在先,而明末清初吳問卿(吳洪裕)想攜此卷駕鶴西去在後。等等。總之,關於這個「畫卷」有講不完的故事。
  • 華山:人文歷史兼具的「濟南範兒」
    周密(1232~1298年)是元代著名文學家,書畫鑑賞家,祖籍濟南,自從其曾祖父隨高宗南渡,就定居在吳興。他雖然沒有到過濟南,但對故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自號「華不注山人」。後來,趙孟頫畫了這幅畫送給周密。畫家通過筆墨色彩的交融,帶給了友人周密一幅遙遠的故鄉夢境。《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帶的秋景。
  • 【博聞強識】千古名作《寒鴉圖》,一波高手題跋字字風流
    勾勒不多,形極層疊;皴擦甚少,骨幹自堅。山水畫家常說北方之山多「骨」,所以李成畫山「骨幹」特顯,而其挺拔堅實。《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評價李成的作品「氣象蕭疏、煙林清曠」,這也是李成山水畫的特點。今有《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傳世。
  • 低調、大氣、有內涵的濟南華山公園
    濟南老城的東北方向靠近黃河南岸孤零零矗立一座海拔約二百米的小山包,這就是濟南的華山。當下在國內雖然沒有陝西華山的名氣大,卻是一座非常有故事的山,也是濟南歷史上有名的一景。著名的齊煙九點景觀之一,鵲華秋色的華就是指華山。華山古時又稱華不(fu)住山,為歷史名山。
  • 濟南第一名山為何是華山?憑的是「一戰役一首詩一幅畫」
    華山又名華不注是的,你沒有聽錯!但是,為什麼位於濟南北部鄉野之間的那座小山,竟然是濟南第一名山?那座山就連許多老濟南人也沒有爬過啊。如今的華山風景區華山,又名華不(fū)注、金輿山。華不注?這名字咋這麼怪?據考證,這三個字的意思是:這座山如同一朵沒有開放的花朵浮動在水面上。那為什麼又叫金輿山呢?
  • 趙孟俯《趵突泉詩》全卷,眾多高僧題跋,詩書俱佳
    谷虛久恐元氣洩,歲旱不愁東海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瀾聲震大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右二題皆濟南近郭佳處,公瑾家故齊也,遂為書此。孟俯(鈐趙氏元朱文印五枚「趙」「大雅」「趙氏子印」「松雪齋」「趙氏書印」)趙孟俯(1254.10.20—1322.7.30),字子昂,號松雪道人,為宋宗室,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博學多聞,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旨」。
  • 趙孟頫楷書《湖州妙嚴寺》高清大字
    書法密碼微店 《妙嚴寺記》全稱《湖州妙嚴寺記》,牟巘撰文,趙孟頫書並篆額。原作紙本橫卷,縱三四·二釐米,橫三六四·五釐米,有烏絲欄界格。前紙引首空白無文,後紙拖尾有五段題跋。原卷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 乾隆皇帝居然將《富春山居圖》贗品當做真跡,真跡才倖免未被題跋
    乾隆皇帝知道黃公望有幅名作叫《富春山居圖》,確定畫上應該有沈周、文彭、王鴻緒、董其昌和鄒之麟5位名人的題跋,但這幅《山居圖》上只有董其昌和鄒之麟二人的墨跡,卻還多了一個叫孔諤的人的題字。繪畫流傳多年,題跋有所增損是常見的事,《山居圖》會不會就是《富春山居圖》呢?乾隆皇帝一時也無法定奪。
  • 濟南景點華山成為新「網紅」打卡地
    濟南華山又名華不(fū)注山,其名取自於《詩經·小雅·常棣》,其詩曰:「常(棠)棣之華,鄂不」。「華」即「花」,「鄂不」即「萼跗」,謂之花蒂。山名「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於水中。元代著名書畫家和詩人趙孟頫把趵突泉、大明湖和華不注並列為濟南三大名勝,不僅吟出了「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詩句,還在《鵲華秋色圖》中描繪了華山鵲山的獨特之美。畫面描繪的是當時濟南北郊一帶一片遼闊的沼澤地,華不注山和鵲山一左一右,構圖左右平衡,鵲山漫圓,華山高聳,樹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大氣古遠。杉樹葉子染黃,傳遞著濃濃的秋的信息。高聳入雲的華山,正是這幅畫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