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記憶:茲山何峻秀:濟南名山華不注

2020-12-13 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

每個濟南人的記憶裡,都封存著一座過去的濟南城。

「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藉助一張張城市影像,追溯城市過去,重溫城市變遷,喚醒我們的城市記憶。在懷舊的情感共鳴中,珍惜城市的當下,展望城市的未來。

這不僅僅是一場老濟南人的集體懷舊,也是在向更多的人訴說這座城市的歷史——濟南的昨天是什麼模樣,有什麼東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又是怎樣的傳承,從一代又一代人那裡延綿至今,而這一切,正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

在濟南歷史上,春秋時期因「鞌之戰」而一戰成名的華不注山,在此後1000多年的時光中穩居濟南第一名山的位置。「湖闊數十裡,湖光搖碧山」。華不注周邊曾是煙波浩渺的鵲山湖,景色正如其名,仿佛「露出水面的花骨朵」。清代以前,文人騷客凡遊歷至濟南,無不登臨攬勝華不注,焚香祈福華陽宮。華不注因水而興衰,經歷過近兩百年的沉寂後,如今的華山景區再現「平臨湖上出芙蓉」的勝景。

新時報記者王鋒攝

濟南北郊「露出水面的花骨朵」

華山,又名華不注,意為「露出水面的花骨朵」。初次聽到華不注,會覺得是個非常奇特的山名。有學者考證,「華不注」古音即「花骨朵」,因為從正南面眺望,只見此山平地而起,奇絕峻拔,下圓上尖,豐滿充實,宛然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遂得名。

1962年,華山,歷城縣文物普查影像檔案,歷城區檔案館藏

追溯華不注厚重的歷史文脈,要從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場戰爭講起。不過在翻閱風雲變幻的歷史之前,不妨先看一張拍攝於100多年前的老照片。這是一張收藏於英國喬治·沃森學院的濟南老照片,1903年由威海衛專員駱任廷訪濟時的隨行攝影師拍攝。從這張視野開闊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濟南城位於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上,從俯瞰的視角由南往北望去,清晰可見城東北處一處孤峰挺拔聳立,這就是華不注。數千年來,華不注山峻秀巍峨地聳立在濟南北郊,峭拔而醒目。

1903年,濟南鳥瞰,駱任廷(James Stewart Lockhart)攝影檔案,喬治·沃森學院藏

華山景區華陽宮主管王健數年來工作在華不注山下的華陽宮,談起這座名山的歷史如數家珍。春秋時期,華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齊晉「鞌之戰」即發生於此。《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今濟南北馬鞍山下擺上陣勢,與晉軍決戰。齊頃公驕傲輕敵,不給戰馬披上鎧甲而參戰,結果「齊師敗績」。齊頃公被晉軍追逼,「三周華不注」,幸得大臣逄醜父與之更衣換位,並佯命其到山腳「華泉」取水,始得趁機逃脫。只此一戰,齊國失去了春秋五霸的霸主地位,華不注卻一戰成名,名揚天下。自此之後的1000多年中,華不注穩坐濟南第一名山的位置,歷來文人騷客皆以能到此攬勝為榮。

1959年,濟南第一鑄造廠的工人和學生在東郊公社幫社員收麥子,濟南日報社王芳洲 攝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描繪過當時已經享有盛名的華不注。在這位走遍中原大好河山、飽覽過山川秀色的地理學家眼中,華不注山的峻秀依然可圈可點,他不惜筆墨抒發溢美之詞:「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障特拔以刺天,青岸翠發,望同點黛。」

1500餘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出當年酈道元筆下華山的桀立和青翠。天氣條件較好時,從濟南市區往東北方向望去,清晰可見一座孤峰拔起於平坦的曠野中。初冬時節,夏秋的翠色早已隱退,主峰呈現給今人的是經歷了山河滄桑的褐灰色。海拔不足200米的華不注,險峻氣韻不減千年之前。

張源源攝

「一詩」「一畫」中的華不注

「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唐天寶三載,詩仙李白飄然而至,寫下了這般清新流暢的詩句讚美華不注。這也是每當有客人造訪,王健必然會講起的有關華山的一條重要文脈。據說李白在紫極宮加入道籍不久,乘船來到華山。

張勇攝

盛唐時期,從今天的大明湖到華山腳下是煙波浩渺的鵲山湖,李白就是從歷下亭乘船抵達華山,於是便有了《古風·昔我遊齊都》的名篇。大概是華不注峻秀挺拔的兀傲形象激起的美妙聯想,詩人竟然在此遇到了仙人並駕鹿而去:「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餘一白鹿,自挾兩青龍。」這是幻夢?還是想像?或者是詩人陶醉於山水之美而飄飄然,不禁有飛升之念?或許更是紫極宮的道籙使他心情暢快,從而好山好水看不足。

如果說李白為華不注寫了清新昂揚的「一詩」,那麼趙孟則為華不注畫了遼闊靜美的「一畫」——《鵲華秋色圖》。

趙孟繪《鵲華秋色圖》,紙本水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初趙孟時代,由於黃河決口侵及濟水和鵲山湖,華山周邊已經成為沼澤地帶,不過仍是一處風景勝地。元貞元年(1295年),剛剛卸任濟南路總管府的趙孟在家鄉湖州與周密等好友宴飲,他讚美濟南山川之勝,勾起了祖籍濟南卻從未到過故鄉的周密的思鄉情。於是,趙孟憑著記憶勾勒出鵲華二山之形勝,即《鵲華秋色圖》。從此,華不注又隨著這幅國寶級名畫而更負盛名。至今鐫刻在趵突泉公園內濼源堂門前的抱柱聯,也是趙孟盛讚趵突泉的名句「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他將華不注放到了和大明湖相媲美的位置,與趵突泉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

王健介紹,古代文人雅士凡來濟南者必遊華不注。古人的諸多遊記、散文記錄了到華不注的遊覽路線,這條路線自大明湖歷下亭始,經匯波樓到小清河,最後在華山南麓登岸,線路約長10公裡。酈道元、李白、曾鞏、元好問、趙孟以及清末康有為,遊覽華不注大抵都是循著這條路線。

1959年,東郊公社麥收,毛澤東主席參觀過的麥田,濟南日報社

華山腳下還有起源於晉、中興於金、定型形式於明清的華陽宮。人們所說的華陽宮,其實應為華陽宮古建築群,華陽宮僅是十座廟宇群落中的一座,其規模最大。華陽宮遺存壁畫的規模在山東地域屈指可數,群落整體風格符合古代傳統建築以軸布局,左右對稱和封閉形成體系的特點。

華陽宮 陳長禮攝

華山的沒落和再興

「齊之名山,首推華不注」。遺憾的是,華不注山興盛千年,自清中葉以來漸漸衰落。華不注的衰落,與鵲山湖水域逐漸消退乃至消失有關。

史書記載,鵲山湖最大時水域方圓20裡。在漫長的歷史時光中,由於流域內墾殖程度提高,濟水及其各支流因水土流失嚴重逐漸變得渾濁,濟水的含沙量大大增加。更加嚴重的是,金元時期黃河屢屢決堤竄入濟水河道,黃河水泛濫,作為濟水水量調節庫的鵲山湖接受了大量的泥沙沉積。泥沙沉澱使湖底抬高,蓄水能力迅速漸小,湖面退縮。明朝前期,從大明湖前往華不注還可以坐船,但是卻不能乘船直抵華陽宮了;而到了清朝,北郊已經是「莽然田舍」,人們只能通過陸路抵達華不注。周邊水域消逝的華不注對文人雅士也失去了吸引力,直至讓出濟南第一名山的位置。

王鋒攝

1929年,日本攝影師島崎役治在濟南拍攝過華山的照片。

1929年,孤峰華不注,島崎役治攝,《亞細亞大觀》

從圖中景致來看,拍攝時間應該在秋冬季節,照片中草木枯黃寥落,唯有華不注峰依然峻秀挺拔。記錄亞洲文化的照片集《亞細亞大觀》稱:「(華不注)以奇特的山貌與山頂可眺望的雄偉的景色,堪稱為濟南一勝景。站在被李白稱之為綠翠芙蓉的山頂瞭望,黃河自雲端直下流過北麓,小清河匯聚濟南七十二泉水滌蕩南麓而過,景色蔚為大觀。」

島崎役治還拍攝了華山腳下的華陽宮,稱華陽宮「庭院中古柏蒼翠蔥鬱,廟宇亦可稱軒昂」。可見儘管水域消退,景色不復從前,華不注的雄姿卻一如千年之前。

1929年,華不注山下的華陽宮,島崎役治攝,《亞細亞大觀》

有水有湖,華不注興盛千年;湖面乾涸,華不注長久沉寂。一脈華不注的興衰史,與周邊水文環境密切相關。值得慶幸的是,近些年來濟南市政府一直致力於恢復華山的山水風貌,致力於復現古濟南八景中兩個含有華山的風景「齊煙九點」和「鵲華煙雨」。2017年,華山湖開挖,經過兩期園林建設,目前華山湖水域面積已達224萬平方米,再現了「平臨湖上出芙蓉」的盛景。

1929年4月,歷山山系遠望,島崎役治攝,《亞細亞大觀》

如今,人們登臨華不注山,沿著陡峭的山路拾級而上,仍能看到千姿百態的嶙峋怪石和蒼勁蔥鬱的古木。華陽宮裡幾株樹齡近千年、見證過華不注興衰的柏樹仍然頑強存活著。這裡的一草一木,皆是曾經的第一名山的歷史印記。

來源:新時報

攝影:徐超

相關焦點

  • 濟南華山古名為何叫「華不注」
  • 趙孟頫曾繪製濟南華不注山 乾隆先後題跋九次
    濟南城區北面有兩座山非常奇特,從北向南,像是朝拜,像是守衛;從南向北,像是兩座山闕,通門而望,直通京城門戶!這兩座山一個因人命名,稱鵲山,是為紀念神醫扁鵲;一個因形命名,就是華不注山,簡稱華山。  平地樹單椒  從地理上講,華不注山非常獨特。
  • 濟南景點華山成為新「網紅」打卡地
    濟南華山又名華不(fū)注山,其名取自於《詩經·小雅·常棣》,其詩曰:「常(棠)棣之華,鄂不」。「華」即「花」,「鄂不」即「萼跗」,謂之花蒂。山名「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於水中。公元744年,詩人李白來此遊覽留下「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的絕美詩篇。傳世名畫記載華山秀美景色歷史上,華山、鵲山與大明湖之間水域相連,稱為鵲山湖,也叫蓮子湖。
  • 與華不注山有關的文化名人
    「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於水中。說其獨特,是因其平地樹單椒,水中起芙蓉。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述說:「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  漢代中期,黃河改道由利津一帶入海。造成支流灌注,濟水泛濫。華山、鵲山附近形成一個大湖,至唐稱蓮水湖。遠遠望去,華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李白有詩為贊:「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 高蹺、葬禮、「狗男女」,攝影師為名山做註腳
    在山東濟南黃河南岸,有一座海拔197米的小山,山呈圓錐狀,拔地而起,與其他丘陵不相連。 它是一座歷史名山,元代趙孟頫傳世名作《鵲華秋色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華不注」山。山名「華不注」取自《詩經》,意為此山如花跗注於水中,就是說其形狀猶如湖中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 有人說這是濟南富士山,你看像嗎?
    濟南也有一座神似的名山:華山。《詩經·小雅·常棣》形容華山是「常(棠)棣之華,鄂不䎱䎱」。華山古名「華不注」,形容華山像花骨朵宛在湖中央。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述華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 從此圖可以看出華山確實像一顆老虎的鋒利牙齒。華山海拔197米,平地兀立。險峻秀麗。絕對高度有150多米。
  • 華山:人文歷史兼具的「濟南範兒」
    周密(1232~1298年)是元代著名文學家,書畫鑑賞家,祖籍濟南,自從其曾祖父隨高宗南渡,就定居在吳興。他雖然沒有到過濟南,但對故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自號「華不注山人」。後來,趙孟頫畫了這幅畫送給周密。畫家通過筆墨色彩的交融,帶給了友人周密一幅遙遠的故鄉夢境。《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帶的秋景。
  • 遠眺華不注
    那年,李太白器宇軒昂,飄然而至齊魯,別後給文學史留下名篇《昔我遊齊都》:「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秀俊,綠翠如芙蓉。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詩仙酣遊山東一回,華不注怎樣的場景,激起了詩人的浪漫詩思?騎白鹿,挾青龍,夠奇幻,夠威風。  李太白的神思自是蒼龍入穹無從追證,留下的華不注詩卻因而有了仙意奇思。
  • 濟南華山湖景色迷人怎麼拍都好看
    「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一千多年前,詩仙李白也曾來此一遊,並寫下了流傳千古盛讚濟南華山12月5日,壹粉「陽光霞客」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一組濟南華山的優美圖片與大家分享。華山,古名華不注,又名金輿山,俗稱華山,海拔197米,因山勢像朵蓮花注水而得華山名。近些年由於政府的重新改造升級,使華山的風光無限,成為網紅打卡地。
  • 濟南第一名山為何是華山?憑的是「一戰役一首詩一幅畫」
    濟南的自然景觀以「山、泉、湖、河」聞名,其中的「山」特指千佛山,它也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但如果問起來「濟南第一名山是哪座」,你怎麼回答?回答:千佛山的百分百錯。為什麼?因為——華山,才是濟南第一名山。華山又名華不注是的,你沒有聽錯!但是,為什麼位於濟南北部鄉野之間的那座小山,竟然是濟南第一名山?那座山就連許多老濟南人也沒有爬過啊。
  • [濟南故事]華山:宛若花骨朵 飄然入湖中
    華山古時稱「華不注」,意思即指華山如花跗注於水中。然而,水的滋潤卻未消磨山的本色,海拔197米的華不注雖然不高,卻氣勢宏偉、挺拔雲霄。
  • 終於集齊了,春夏秋冬,濟南華山風景區
    單椒秀澤濟南有一座小山,雖不是名山大川,卻被酈道元、李白、趙孟都為之傾倒。它,就是濟南華山。古代叫「華不注」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描述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水經注》是我國古代的地理名著,共40卷,30多萬字,記述了1252條河流及其歷史典故。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山東青州人。從他這首詩中,可見酈道元是親自來到過濟南華山的。
  • 濟南的山有哪些?濟南七大熱門名山盤點!
    濟南的山有哪些?濟南七大熱門名山盤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除卻世人熟知的名泉,其實濟南也是一個名山匯集的古城。濟南的山有哪些?喜歡戶外登山的你,下列景點不可錯過。蓮臺山一是洞穴之奇,二是山林之秀蓮臺山旅遊區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緊靠津浦鐵路、104國道兩大交通幹線,南與四大名剎之首--靈巖寺相鄰,西與道教聖地--五峰山相望,北距濟南25公裡。蓮臺山環抱如城,又因形似佛座蓮臺而得名。
  • 華山溼地公園成濟南遊玩新地標 自駕公交攻略
    站在千佛山齊煙九點坊的地方,向北能望見臥牛山、華山、鵲山、標山、鳳凰山、北馬鞍山、粟山、匡山、藥山九座孤立的山頭。滿山松濤,呼應著碧波輕湧,構築一座城市的水墨長卷。其中,憑藉一戰役、一幅畫、一首詩而坐擁「濟南第一名山」的華山,成為古往今來人們競相攀登的名山。華山,原名華不注,出自《詩經·小雅·棠棣》,詩曰:「棠棣之華,鄂不韡韡」。
  • 「濟南名士多」之李白——華山之巔的仙影詩蹤
    他先是漫遊了梁宋,大概十月份的時候,來到了濟南。 唐朝是李氏的天下,皇室把老子尊為自己的始祖,並追號「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命令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在京師者號玄元宮,在諸州者號紫極宮。
  • 華山溼地公園成濟南新網紅!自駕、乘公交攻略收好
    站在千佛山齊煙九點坊的地方,向北能望見臥牛山、華山、鵲山、標山、鳳凰山、北馬鞍山、粟山、匡山、藥山九座孤立的山頭。滿山松濤,呼應著碧波輕湧,構築一座城市的水墨長卷。其中,憑藉一戰役、一幅畫、一首詩而坐擁「濟南第一名山」的華山,成為古往今來人們競相攀登的名山。華山,原名華不注,出自《詩經·小雅·棠棣》,詩曰:「棠棣之華,鄂不韡韡」。
  • 論顏值,濟南華山就沒輸過!隨手一拍,分分鐘刷爆朋友圈
    現如今,我們一提到濟南,大多數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大明湖、趵突泉,尤其是在節假日,來這裡遊覽的人都超多。其實如果在網上搜一下,大家就會發現濟南有老八景,分別是錦屏春曉、趵突騰空、佛山賞景、鵲華煙雨、匯波晚照、明湖泛舟、白雲雪霽以及歷下秋風。
  • 論顏值,濟南華山就沒輸過!隨手一拍,分分鐘刷爆朋友圈!
    其實如果在網上搜一下,大家就會發現濟南有老八景,分別是錦屏春曉、趵突騰空、佛山賞景、鵲華煙雨、匯波晚照、明湖泛舟、白雲雪霽以及歷下秋風。除了我們熟知的千佛山(佛山賞景)、趵突泉(趵突騰空)、大明湖(明湖泛舟),其他四字成語所代表的地方也都是值得一看的。
  • 見證華不注蝶變 濟南城市建設集團「華山故事」攝影展開展
    魯網4月24日訊 省城新名勝,濟南華不注。山河湖泉城,處處有典故。4月20日上午,由濟南市城市建設集團、濟南市檔案館、濟南畫報、濟南市攝影家協會、濟南市歷城區攝影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盛世蝶變華不注》高遠·華山故事攝影展在山東省圖書館正式開幕。
  • 濟南華山華陽宮前的鵲華橋,為啥改叫崇正橋了
    濟南東北部,是趵突泉前對聯裡「雲霧潤蒸華不注」的華不注山——華山。「五一節」華山歷史文化生態溼地公園二期將正式對外開放。這裡不僅擁有歷史文化名山華不注山和「江北第一大觀」華陽宮,而且以9300畝生態溼地,3700畝水面的華山湖,將成為名不虛傳的「濟南第四大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