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更小一點的時候讀不懂川端康成的作品,更別說他為何選擇自戕以結束自己的一生。所以那時讀《雪國》只感嘆男女之情令人陶醉,所以那時讀《伊豆的舞女》只嚮往伊豆的自然清新與恬靜,也就難怪《花的圓舞曲》裡鈴子的苦苦等候在那時的我看來只是一場無謂的自我勒索。
如今年紀漸長,仿佛對川端康成的作品有了一些不同的解讀和認識,所以今天要給大家分享我眼中的川端康成。
1、「有朝一日,對生命也心不在焉了。」
川端康成1899年生於大阪,兩歲那年父親因肺結核去世。一年後,母親同樣死於肺結核,自此便跟隨祖父生活。川端自14歲起便立志要做一名小說家,中學時博覽群書並嘗試寫作。16歲那年,祖父已去世一周年,孤兒川端在母親的娘家也已生活一年,他拾筆記錄祖父病逝前後的種種,作品取名《十六歲的日記》。
川端的性格任性孤獨又神經質,唯有文學的滋養能讓他勉強覺得這世間還有些許留戀。所以他讀書廣泛,無論是谷崎潤一郎(日本近代小說家,唯美派文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還是芥川龍之介,又或是《源氏物語》和《枕草子》(《枕草子》與《源氏物語》,被喻為日本平安時代文學的雙璧),都是他的心頭好。除此之外,外國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阿爾志跋託夫(俄國頹廢主義文學流派的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也有涉獵。我想,這也就是為何川端的作品中既有西方新潮又有東方傳統吧。
1968年,川端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日本首位。但如此崇高的成就並沒有給川端帶來任何文學方面的快感,反而十分厭惡獲獎後所帶來的榮譽和湧來的慕名者。
也許對川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感到厭惡的還有一位,那就是於1970年切腹自殺的三島由紀夫。在我看來,三島是川端孤獨一生中唯一的光亮,相差10幾歲卻感情深厚,三島對川端的崇拜如滔滔江水般洶湧。但研究三島的權威佐伯彰一認為:「川端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給三島君帶來了相當程度的衝擊。這是與作家的自尊心相關的微妙問題,三島君在暢銷書的問題上很介意,是一個非常爭強好勝的人。」
時隔三島去世17個月,川端在家含煤氣自殺,這一切也許在他看到三島遺體時便註定發生。他並沒有留下隻字片語,我並不覺得疑惑,因為他早在1962年便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2、「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徒勞。」
「她的眼睛,同燈光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餘暉裡,飛舞的妖豔而美麗的夜光蟲。」這是川端在《雪國》裡的一段話,細膩的文字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有人說《雪國》是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也有人說它是頹廢和死亡的文學。但無論如何,川端隱晦複雜的創作方式賦予了這部文學作品無法超越的時代價值。
《雪國》的男主人公島村是一個在東京有家有室的舞蹈藝術研究家,在三次前往雪國的溫泉旅館過程中,與當地的藝妓駒子和少女葉子產生了微妙的感情糾葛。島村在去往湯澤的火車窗上看到了美麗的葉子,她擁有「近乎悲戚的聲音」和「如鏡子一般澄澈的眼睛」。如果說島村對葉子是初見水晶玻璃球的喜愛的話,那他對於駒子便是沙漠行者對於淨水的渴求。「她雖算不上是個美人,但比誰都要顯得潔淨。她的腳趾彎裡大概也是乾淨的。」
駒子愛上島村之後,風塵又不拘形跡,她難以自持,島村自己也知道。駒子為了給師傅的兒子行男治病不得不做了藝妓,即使她的心裡仍然留存對於美好愛情的渴望,但島村仍然認為,駒子對於愛情的追求甚至她生存的本身都是一種徒勞。他的內心對可望不可及的葉子一片傾心,葉子澄澈的像現實世界外的幻影,即使她在死去的那一刻,北島也覺得葉子仿佛是在自由自在的飛翔,生與死早已沒那麼重要。愛情讓他的內心在苦澀中久久浸泡,而他也在葉子生死的瞬間頓悟了生死這個永恆的話題。
正如川端在小說最後所說:「僵直的身體從空中落下來,顯得很柔軟,但那姿勢,像木偶一樣沒有掙扎,沒有生命,無拘無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
這也是川端本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吧。
3、「在這種地方寄生,並活下去。」
無論是哪一部作品,川端的結尾都是那麼的精細巧妙,《古都》也不例外。川端在這部末年之作裡人格、自然、環境與個性的思考。
《古都》的故事及其簡單,所以川端在作描寫日本傳統文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主角千重子年幼時被雙親拋棄,雖然養父母對她關愛有加,但她總是暗暗懷疑自己的身世。她的孿生妹妹苗子在遇到姐姐千重子的時候,姐姐穿著素淨透著一種隱隱的哀怨。她不明白,分明姐姐看起來生活更加富足,為何還要如此哀怨。可她深知,即使姐姐與自己情投意合,也無法改變她與姐姐身份的懸殊。再三考量之後,她在一個飄雪的早晨永遠離開的姐姐的生活。
川端把自己童年所有的悽涼孤獨都加諸千重子身上,但是他的哀傷既不誇張又能扣人心弦。只文章開頭的那一句「在這種地方寄生,並存活下去」便闡釋了川端這一生全部的堅持。
4、「在庸常裡沉睡,在倫常裡衰老。」
「我思念你,為了同你分手,才來到這高原和父親的故裡。 我思念你,就難免糾纏著懊悔和罪惡,這樣就無法同你分手,也就不能開始新的人生。 請原諒,我來到這遙遠的高原,依然在思念著你。這是為了分手的思念。」
川端是一個如此神奇的人,即使這部《千隻鶴》描寫的是不倫之戀,但讀起來也是那麼的美好。說實話,這部作品至今我也沒有完全讀懂。太田夫人為何在昔日情人三谷逝去之後又移情他的兒子菊治?又為何在菊治接受了這段不倫之戀之後羞愧自殺?太田夫人的女兒文子在母親謝罪自殺之後究竟有沒有必要代替著母親繼續為菊治「奉獻」?千加子將自己純潔的弟子雪子介紹給菊治之後,菊治為何頗有好感卻遲疑與雪子的婚事?為何在這部作品裡只有左乳長著巴掌大黑痣的慄本近子仍按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
沒有讀懂。只讀到了一種淡淡的憂傷。
沉淪於父子兩代而帶著羞愧走上絕路的太田夫人,純潔美好卻時刻壓抑情感的雪子,忍受背叛在嫉妒與怨恨中離世的菊治母親,柔弱無助只能與茶碗共生的文子,看似醜陋卻在自卑裡蘊藏剛強的近子。五個女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令人悲憫之處。即使周閱女士在評價這部作品的時候說:「川端無意識地將自己男性的自私投射到了字裡行間。他極力保護男性的形象和地位,把女性的寬容、忍讓乃至依附性捧為美德。 」我仍覺得川端用他的方式表達了對女性地位的思考,至少我覺得文中的近子,剛強而偉大。只有她選擇了在庸常裡沉睡,在倫常裡衰老。
5、「也許凡人都是棄兒。」
川端康成說:「即使靠一支筆淪落於赤貧之中,我微弱而敏感的心靈也已無法和文學分開。」也許,在川端文字的背後,隱藏的是他內心深處最無法言說的的縹緲與孤獨。一生寡淡卻為我們留下了最無限的美妙,一生溫柔卻為我們帶來了最刻骨的思考。很難說川端眾多作品中到底哪一個人物是他,也許,都是他;也許,又都不全是他。
「昔日虛空把人吞沒,作為其報應,人又把虛空吞沒,也是這個道理。人把這種虛空吞沒,又把虛空呼出,這被呼出來的虛空,又把人呼了出來,同樣的事反覆循環。現在這樣談論或觀察事物,不知什麼時候會進入虛空而消失,然後又從虛空中出來或觀看或聽聞。誰能知道哪個是真的呢。」
是啊,誰能知道哪個是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