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對富貴貧賤有什麼看法?他覺得人應該如何對待取捨呢?我們又該如何做而不違仁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先說幾個古注對此段話的理解。
皇疏:「富者,財多。貴者,位高。乏財曰貧。無位曰賤。」
孔安國註:「不以其道得富貴,則仁者不處。」
何晏註:時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則不以其道得之,雖是人之所惡,不可違而去之。
朱子集註: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然於富貴則不處,於貧賤則不去,君子之審富貴而安貧賤也如此。君子所以為君子,以其仁也。若貪富貴而厭貧賤,則是自離其仁,而無君子之實矣,何所成其名乎?終食者,一飯之頃。造次,急遽苟且之時。顛沛,傾覆流離之際。蓋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貴、貧賤、取捨之間而已也。言君子為仁,自富貴、貧賤、取捨之間,以至於終食、造次、顛沛之頃,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也。然取捨之分明,然後存養之功密;存養之功密,則其取捨之分益明矣。
不以其道得之,這中的道,所指仁也。仁者心安,自處富貴貧賤以仁。
兩個「得之」,如何理解?古人作注有很多解,除上面何晏與朱熹所解,我且再舉些例子。
書齋夜話:此究當就「不以其道」點句,若就「得之」點,則富貴固有以其道得之,亦有不以其道得之者,若貧賤,則安有以其道而得之者哉?
王若虛《論語辨惑》:貧與賤下當雲「以其道得之」,「不」字非衍即誤也。若夷齊求仁,雖至餓死而不辭,非以其道得貧賤而不去乎?夫生而富貴不必言不處,生而貧賤亦安得去,此所云者,蓋儻來而可以避就者耳,故有以道不以道得之辨焉。
《論語意原》:說者謂有得富貴之道,有得貧賤之道,非也。聖人嘗言得矣,曰見得思義,曰戒之在得,曰先事後得。得之為言,謂於利有獲也。兩言不以其道得之,初無二意。若曰富貴固人之所欲,不以其道而有得焉,得則可富貴矣,然君子不處此富貴也。貧賤固人之所惡,不以其道而有得焉,則不貧賤矣,然君子不去此貧賤也。以富貴貧賤反覆見意,欲人人知此理,是以互言之也。
古人對兩個「得之」有很多論,而我說說自己的看法。
「得之,不處也」。這個「得」之,與「處」相對應,為得到得處。不以其仁得以處之,不處此富貴之中。就算得處,也不處。
「得之,不去也」。這個「得」之,與「去」相對應,為得去得脫。不以其仁得以去之,不去此貧賤之境。就算得去,也不去。
兩個「惡」,怎麼理解?「人之所惡」的惡,是厭惡的意思;「惡乎成名」的惡,是「怎麼」的意思,是疑問詞。
君子去仁,這中的仁,所指正是前面的道。夫子在這裡馬上就回答了他所說的「不以其道得之」所講的道是指什麼,這個答案是非常明確無誤的。當然,在別處,夫子所說的道,卻並不全是指仁,這一點大家也務必要清楚,不可把書本讀死了。
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君子希望成賢成聖,必須行仁。但是,何謂仁,如何行仁,皆非人人所能了解。君子行仁,未能完全至於仁,首須能近乎仁。例如恕道,剛毅木訥,皆是近仁。又禮記中庸:「子曰,力行近乎仁。」孔穎達疏:「以其勉力行善,故近乎仁也。」孔子教人孝弟忠信,即是重要的善行,故能力行孝弟忠信,亦即是近乎仁。近仁即能至於仁。不近仁,則遠仁,遠則去仁,不能成其為人所稱的君子。
「名」,猶正也,正式達到某個程度,真正達到某個位置,正是名副其實之意。成君子之名,是謂成君子之境界名位,成真君子也。得名時,修成正果之時,證得正果之時。
馬曰:「造次,急遽。顛沛,偃僕。雖急遽、偃僕不違仁。」
「不處也」「不去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修心,修念,修守。與佛、道,皆是各有所修。仁不可將就,不可取捨。仁,心中有定,泰山崩於前而不倒。孔子之道,非求名顯,人不知而不慍也。不求名(功)顯於天下,而求仁德心安。
邢昺對此章的理解是:此章廣明仁行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者,富者財多,貴者位高,此二者是人之所貪慾也,若不以其道而得之,雖是人之所欲,而仁者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者,乏財曰貧,無位曰賤,此二者是人之所嫌惡也,時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則不以其道而得之,雖是人之所惡,而仁者不違而去之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者,惡乎,猶於何也。言人慾為君子,唯行仁道乃得君子之名。若違去仁道,則於何得成名為君子乎?言去仁則不得成名為君子也。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者,言仁不可斯須去身,故君子無食頃違去仁道也。「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者,造次,急遽也;顛沛,偃僕也。言君子之人,雖身有急遽、偃僕之時,而必守於是仁道而不違去也。雲「造次,急遽」者,造次猶言草次。鄭玄雲「倉卒也。」皆迫促暇之意,故云急遽。雲「顛沛,偃僕」者,《說文》雲「偃,僵也。僕,頓也。」則偃是仰倒也,僕是踣倒也。雖遇此顛躓之時,亦不違仁也。
顧憲成《四書講義》:此章是孔門勘法。蓋吾人有平居無事之時,有富貴貧賤造次顛沛之時。平居無事,不見可喜可嗔可疑可駭,行住坐臥即聖人與眾人無異。至遇富貴貧賤造次顛沛,鮮不為之動矣,到此四關,直令人肺腑俱呈,手足盡露,非能勉強支吾者。故就源頭上看,必其無終食之間違仁,然後於四者處之如一。就關頭上看,必其能於四者處之如一,然後算得無終食之間違仁。
這章是說君子之志,對貧富貴賤的認識。內心有貧窮富貴,精神世界的富足與物質上的貧窮並不矛盾。貧窮富貴都是一種歷練,富貴者怎知貧窮之樂?捉泥鰍、砍柴、放牛、喝山泉水哪一樣事不能樂在其中?
(喜歡的讀者請關注我,我的號專門講解《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