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閔子騫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太平御覽》四百一十三引師覺授《孝子傳》云:閔損字子騫,以德行稱。早失母,後母遇之甚酷,損事之彌謹。損衣皆槁枲為絮,其子則綿纊重厚。父使損御,冬寒失轡,後母子御則不然。父怒詰之,損默然而已。後視二子衣,乃知其故,將欲遣妻。損諫曰:「大人有一寒子,猶上垂心。若遣母,有二寒子也。」父感其言,乃止不遣。
《藝文類聚孝部》引說苑云: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母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
「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此法乃道,行此法於萬物,道也。孝悌是不是道,從閔子騫的這事就能看出是不是道了。
從上面兩處記載可知閔子騫的孝道。而我想說的是他的父親,也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
「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是什麼意思呢?
一、人們在其父母昆弟那裡說不了閔子騫的壞話。《集解》陳(群)曰:「言子騫上事父母,下順兄弟,動靜盡善,故人不得有非間之言。」皇疏:子騫至孝,事父母兄弟盡於美善,故凡人物論,無有非間之言於子騫者也。
如按上面理解的話,則可以把句子改為「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不必有「之言」二字,有了「之言」反而感覺奇怪。但偏偏卻又有了這二字,不知該作何解釋了。
二、人們不懷疑其父母昆弟對閔子騫的讚美。朱子集註:胡氏曰「父母兄弟稱其孝友,人皆信之無異辭者,蓋其孝友之實,有以積於中而著於外,故夫子嘆而美之。」
論語集釋:《亢倉子順道篇》:「閔子人無間其於父母昆弟之言。」是以間作非間解,其源甚古。近人如錢坫、黃式三亦主是說,大抵即陳群說而申之者。於理雖通,然如此解則「孝哉閔子騫」句當作夫子言之,「不」字改作「無」,方合口吻。今考魯論既無稱弟子字之例,而「不」與「無」明明有別,又不可改竄經文,似當仍從朱注為是。
《湛園未定藁》:夫子作春秋,賢之書字僅十二人,弟子無有以字稱者,稱閔子騫直是述時人之言。當時其父母昆弟皆謂之孝矣,而時人亦同稱之曰孝哉閔子騫,此所以無間於父母昆弟之言也。
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韓詩外傳以及藝文類聚孝部引說苑等記載,閔子後母偏愛己生的兩個兒子,冬天給他們穿很厚暖的衣服,給閔子穿的則以蘆花冒充棉衣,後來他的父親發覺,要逐出他的後母。閔子卻向父親求情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意思是留後母在家,只有他一人受寒,如將後母逐出去,便連後母所生的二子一同受寒。他這一番話感動了父親,取消原意,也使後母感激而成為他的慈母,他的兩個異母弟弟也受感動而行弟道。
換了別人,則人們往往要懷疑,你說的這個人有這麼好嗎?世上真有這麼重孝悌的人嗎?人們往往不相信;但是當父母昆弟說閔子騫孝悌時,人們卻都相信閔子騫而不懷疑,是因為閔子騫確實做得好,是無可挑剔的。
可能有人會理解為:不因其父母昆弟之言而受影響,而對閔子騫的印象變得不好。這樣理解站不住腳,母與昆弟如何,我且不管,但閔子騫的父親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大家應該清楚。這樣的父親只會保護兒子,並不會受別人的盅惑而傷害兒子、說兒子的壞話,不會像虞舜的父親瞽叟那樣不明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