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精品推薦)

2020-12-06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閔子騫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太平御覽》四百一十三引師覺授《孝子傳》云:閔損字子騫,以德行稱。早失母,後母遇之甚酷,損事之彌謹。損衣皆槁枲為絮,其子則綿纊重厚。父使損御,冬寒失轡,後母子御則不然。父怒詰之,損默然而已。後視二子衣,乃知其故,將欲遣妻。損諫曰:「大人有一寒子,猶上垂心。若遣母,有二寒子也。」父感其言,乃止不遣。

《藝文類聚孝部》引說苑云: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母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

「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此法乃道,行此法於萬物,道也。孝悌是不是道,從閔子騫的這事就能看出是不是道了。

從上面兩處記載可知閔子騫的孝道。而我想說的是他的父親,也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

「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是什麼意思呢?

一、人們在其父母昆弟那裡說不了閔子騫的壞話。《集解》陳(群)曰:「言子騫上事父母,下順兄弟,動靜盡善,故人不得有非間之言。」皇疏:子騫至孝,事父母兄弟盡於美善,故凡人物論,無有非間之言於子騫者也。

如按上面理解的話,則可以把句子改為「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不必有「之言」二字,有了「之言」反而感覺奇怪。但偏偏卻又有了這二字,不知該作何解釋了。

二、人們不懷疑其父母昆弟對閔子騫的讚美。朱子集註:胡氏曰「父母兄弟稱其孝友,人皆信之無異辭者,蓋其孝友之實,有以積於中而著於外,故夫子嘆而美之。」

論語集釋:《亢倉子順道篇》:「閔子人無間其於父母昆弟之言。」是以間作非間解,其源甚古。近人如錢坫、黃式三亦主是說,大抵即陳群說而申之者。於理雖通,然如此解則「孝哉閔子騫」句當作夫子言之,「不」字改作「無」,方合口吻。今考魯論既無稱弟子字之例,而「不」與「無」明明有別,又不可改竄經文,似當仍從朱注為是。

《湛園未定藁》:夫子作春秋,賢之書字僅十二人,弟子無有以字稱者,稱閔子騫直是述時人之言。當時其父母昆弟皆謂之孝矣,而時人亦同稱之曰孝哉閔子騫,此所以無間於父母昆弟之言也。

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韓詩外傳以及藝文類聚孝部引說苑等記載,閔子後母偏愛己生的兩個兒子,冬天給他們穿很厚暖的衣服,給閔子穿的則以蘆花冒充棉衣,後來他的父親發覺,要逐出他的後母。閔子卻向父親求情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意思是留後母在家,只有他一人受寒,如將後母逐出去,便連後母所生的二子一同受寒。他這一番話感動了父親,取消原意,也使後母感激而成為他的慈母,他的兩個異母弟弟也受感動而行弟道。

換了別人,則人們往往要懷疑,你說的這個人有這麼好嗎?世上真有這麼重孝悌的人嗎?人們往往不相信;但是當父母昆弟說閔子騫孝悌時,人們卻都相信閔子騫而不懷疑,是因為閔子騫確實做得好,是無可挑剔的。

可能有人會理解為:不因其父母昆弟之言而受影響,而對閔子騫的印象變得不好。這樣理解站不住腳,母與昆弟如何,我且不管,但閔子騫的父親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大家應該清楚。這樣的父親只會保護兒子,並不會受別人的盅惑而傷害兒子、說兒子的壞話,不會像虞舜的父親瞽叟那樣不明事理。

相關焦點

  • 尋二十四孝~~閔子騫
    閔子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常受後母虐待,卻懷「忠恕」之心,矢口不講。一次,子騫及二弟隨父坐牛車出門探親,行至蕭國【指的就是現在的宿州市蕭縣】一山村旁,風雪突起,車上的二弟喜眉眼笑,子騫則凍得瑟瑟發抖。
  •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精品收藏)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孔子對富貴貧賤有什麼看法?他覺得人應該如何對待取捨呢?我們又該如何做而不違仁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先說幾個古注對此段話的理解。
  • 新樂歷史傳說系列之——木刀溝的傳說
    還不進來漲姿勢!!! @新樂人兒,你聽說過神道灘,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新樂歷史傳說系列之——林曲村名的由來 今天,小編又整理了一篇,現分享給大家。 閔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損,字子騫。
  • 閔子騫墓來了40位韓國後人 中韓閔氏後人清明攜手祭祖
    昨日上午10點,在濟南市閔子騫祠堂,40位專程從韓國趕來濟南的閔氏後人,與諸多濟南閔氏後人一起,祭拜先祖閔子騫,並舉行祭祖儀式。這將是韓國閔氏後人首次清明節在華祭祖。記者 劉建宇  背景資料  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中,閔氏位列第191位,有26萬人左右,約佔中國總人口0.0002%。其中,濟南閔氏人口約1000人,在甘肅、安徽、江西、福建以及東三省均有分布。
  • 韓閔氏後人抵濟祭拜閔子騫墓 閔氏宋時傳入韓國
    閔永三說,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團中多數人也沒來過,雖然之前從未來過,但是他們知道閔氏是由宋使閔稱道帶入韓國,他們同樣是閔子騫的後代,因此對濟南格外關注。  「熱烈歡迎韓國閔氏宗親」,指著濟南閔氏家族打出的條幅,閔永三一字一頓地念了出來。他告訴記者,對於韓國的知識分子來說漢語是一門通識課程,雖然他們不一定會講,但不少人都認識繁體漢字,上了年紀的人尤其是這樣,上過學的基本都能閱讀漢字。
  • 百家姓閔姓,關於它的知識你真的知道嗎?帶你去了解一下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閔、騫,仲尼弟子閔子騫之後。」閔損,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魯國汶上人(今山東魚臺大閔村),是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在著名的七十二賢人之中排列第二。閔損後來追隨孔子去列國遊學,病逝於泰山腳下(今山東長清)。閔損葬於何地尚無確址,但其兒子閔沃盈葬在閔家寨卻是人所共知。
  •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推薦)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 韓國閔氏首次清明來濟南祭祖 將齊拜先祖閔子騫墓
    今年4月4日,韓國閔氏後人代表一行40多人將踏上尋根之旅,來濟南百花公園附近的閔子騫墓祭拜先祖,這將是韓國閔氏首次清明在華祭祖。  緣起 一個守墓人的電話  2013年冬,閔子騫76代孫閔偉接到一個意外的來電,給他打電話的是閔子騫墓的守墓人。對方說,墓地來了一個人,想祭掃閔氏先祖。守墓人在電話裡催促閔偉「最好過來一趟」。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若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本建立了,道就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
  •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精品收藏)
    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諡也。」太史公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
  •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趙國有個方士喜歡說大話,有一次,艾子開玩笑似地問道:「請問先生高壽幾何?」方士便啞然笑道:「我也忘記我有幾歲了。我只記得我年齡很小時,和小孩子們去看伏羲畫八卦,看見伏羲人首蛇身的樣子,我嚇壞了,幸虧伏羲用草藥為我治療,我才沒有死。
  • 山大路街道傳承弘揚「孝文化」,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水平 打造「孝...
    從2017年開始,山大路街道依託轄區閔子騫「孝文化」資源優勢,已成功舉辦四屆孝文化節。「以孝文化為承載,以精神文明塑造為重點,以傳統文化傳承為突破口,街道認真挖掘孝文化的豐富內涵,將孝文化傳承延伸至市域社會治理,引導企業參與其中,大力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山大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磊說。
  • 《論語·先進》篇,言必有中,升堂入室,有過之無不及
    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成語1】一仍舊貫(yī réng jiù guàn)【解釋1】一切按照舊例行事。【示例1】《晉書·殷仲堪傳》:「謂今正可更加梁州文武五百,合前為一千五百,自此以外,一仍舊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