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八爺黨逼宮雍正時,為何唯獨不見三阿哥胤祉的身影?

2020-12-19 王府史話

如果要評選《雍正王朝》中,最為精彩跌宕,最為緊張刺激的劇情,「八爺黨逼宮雍正」這段劇情,毫無疑問會以高票當選。

在這次「逼供行動」中,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以雍正的三子弘時為「內應」,爭取到了絕佳的環境與條件,並且得到了四位關外「鐵帽子王」,以及上書房大臣、九門提督隆科多的外部支持,可以說已然是在朝堂上將雍正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果不是張廷玉的據理力爭與十三阿哥胤祥帶兵勤王、捨命護駕,雍正想要平穩度過這場危局,也絕非易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縱觀整個事件,那些參與康熙朝時期「九子奪嫡」的眾位康熙皇子中,雍正、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八爺黨」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皆出現在了朝堂之上,共同經歷了這場「逼宮」。而除去早先被康熙皇帝下令圈禁終身的大阿哥胤褆、廢太子胤礽,和被雍正發配去看守皇陵的十四阿哥胤禵,似乎只有三阿哥胤祉沒有身處這一事件的旋渦之中,甚至都沒有出現在當時的朝堂之上。

實際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三阿哥胤祉自身的態度決定了他不會主動參與其中,就連「逼宮行動」中對立的雍正和八阿哥胤禩,也幾乎是完全「無視」了胤祉的存在,這才使得其成為了整個事件中,徹頭徹尾的「局外之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九子奪嫡」中,胤祉就已經開始了他的明哲保身之路。

參與「九子奪嫡」的眾位康熙皇子,分別組建了自己的政治勢力聯盟,包括以太子胤礽為首的「太子黨」,以大阿哥胤褆為首的「大爺黨」,以八阿哥胤禩為首、勢力強盛的「八爺黨」,以及以雍正為首、貫徹「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策略的「四爺黨」。

這些政治勢力為了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場場明爭暗鬥的戲碼,可謂是爭得頭破血流,反而是三阿哥胤祉則表現出了一副與世無爭的姿態,帶著李紱、陳夢雷等一眾文人墨客,自始至終都在編撰的書籍。

而這也便成為了人們口中的那個由文人組成的「學究派」團體——「三爺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細品三阿哥胤祉在「九子奪嫡」中表現,我們不難發現,其似乎採取的是與雍正一樣的「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

雍正表面上不去結黨營私,主動延攬朝臣,而是本著「孤臣」的態度,盡心辦事,從而贏得了康熙的好感與信任。

反觀胤祉,他做的是更加的耐人尋味,甚至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似乎除了編撰《古今圖書集成》之外,再無其他可以拿得出手的政績。

而即便是如此,我們也不難發現胤祉的別有用心。

一方面,這部《古今圖書集成》,編撰圖書一萬卷,被譽為是「不朽之盛世」,就連康熙對此都誇讚不已,毫無疑問,這部書便是胤祉最有分量的政治籌碼,憑藉此就可以讓康熙以及朝中大臣對其是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胤祉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編書上,這也使得他非常容易為人所忽視的同時,也不會去樹敵,即便是無法染指皇位,他也可以憑藉其中立的態度與表現,最終能夠在康熙去世後依舊得以安身立命。

所以,從胤祉在「九子奪嫡」中的表現我們就不難發現,他有「奪嫡」的想法,不然他就不會公開的檢舉大大阿哥胤褆用「魘鎮」詛咒太子胤礽的事情,然而他卻表現的非常的內斂和低調,除了一份自知之明外,更多的還是為自己留下一條後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果然,康熙去世後,隆科多手捧康熙遺詔,當眾宣布雍正為新君的時候,胤祉甚至搶在了十三阿哥胤祥之前,第一個向雍正跪拜,承認雍正的地位,從而用自己的這一份「擁立之功」,抹殺此前兄弟二人所有的誤會與猜忌。特別是他還有著雍正兄長的敏感身份,這個時候更應該率先納上自己的一份「投名狀」了。

而在雍正登基之後,胤祉也就此告別了政治舞臺,除了在李紱即將被問斬之前主動向雍正求情赦免李紱外,再無其他的政治表現,甚至是在李紱向其求援的時候,為了不引火上身,他還將與自己關係緊密的李紱推去向李衛求助。

這些都說明,此時的三阿哥胤祉已然是無心政治,他想要的只是安安穩穩的了此殘生,做一個瀟灑的王爺,而再無其他奢求。至於「逼宮」這樣大逆不道的忤逆之舉,胤祉斷然是不會將自己置身其中,並且還會主動地敬而遠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胤禩而言,胤祉沒有兵權,就意味著他沒有任何的利用價值。

回顧雍正與胤禩在這場「逼宮事件」中的對峙,兵權無疑是雙方博弈的核心焦點。

胤禩為了控制京城九門以及宮禁防衛,積極拉攏手握兵權的九門提督隆科多,並且與隆科多密謀,用步軍統領衙門的兵馬撤換圖裡琛的御林軍,以最大限度挾制雍正。除此之外,胤禩還以弘時為內應,利用弘晝政治上的不成熟,「誤傳聖旨」,進而在四位關外「鐵帽子王」的配合下,奪下了豐臺大營的兵權。

可以說,胤禩這一次是充分吸取了此前「奪嫡之夜」中,因為失去豐臺大營兵權而痛失好局的經驗教訓,在「逼供行動」的一開始,就將兵權放在了所有安排的首位來看待。而也正是由於在兵權上的短暫優勢,使其佔據一定的主動地位,甚至一度將雍正就此逼上了「絕路」。

可最終,因為由於十三阿哥胤祥拖著病體,坐著擔架,前往豐臺大營,重新奪下兵權,進而帶兵入宮勤王,使得胤禩等人在兵權上的優勢蕩然無存,這才最終挽救了這場危機,同時也使得八阿哥胤禩等人精心策劃的這場「逼供行動」就此破產。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此可見,兵權是決定這次「逼供行動」成敗與否的勝負手,有兵權的隆科多,四位關外的「鐵帽子王」,甚至是雖被雍正發配看守皇陵,但仍然在軍中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十四阿哥胤禵,都是胤禩所要爭取和團結的對象。

反觀此時已然處於「養老」狀態且沒有兵權的胤祉,他既不會為胤禩等人所拉攏和爭取,也不會被視為「逼供行動」的阻礙,毫無「利用價值」的同時也不會產生威脅,也因此必然會被胤禩選擇無視掉。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至於雍正,對於三阿哥胤祉的感情則要複雜許多。

其實,如果按照傳統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皇位傳承制度,身為雍正兄長的胤祉,對於雍正來說,始終都是一種威脅與挑戰。

於是乎,雍正對於胤祉採取的是「拉」和「壓」相結合的對待方式。

先來說「拉」。

雍正保留了胤祉誠親王的爵位,並且賜予了他「御前免跪」的恩典,這對於胤祉來說已然是莫大的殊榮,可以說雍正是給足了自己的這位兄長面子。同時,作為胤祉重要「親信」的李紱,也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先是擔任副主考和主考的差事,隨後又外放到湖北做了巡撫,直至提拔其做了直隸總督。這些都是雍正拉攏胤祉,主動向其示好的方式。

當然,這其中也有雍正對於胤祉能夠識大體、顧大局,率先帶領一眾康熙皇子承認自己的新君地位的一種感謝與褒獎。

再來說說「壓」。

對於胤祉來說,似乎除了一個親王的頭銜以及「御前免跪」的恩典,雍正並未給其安排差事,可以說是將其隔絕在了朝堂之外,進而使得其影響力再也無法施展。以至於在這次關外的「鐵帽子王」進京面聖,共商「整頓旗務」的朝堂大會上,竟然都沒有安排其到場,也說明胤祉已然是被雍正排擠出了權力的核心圈之外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即便是如此,雍正對於三阿哥胤祉還是不放心,所以便來了一手「欲擒故縱」,讓其領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弘時和弘晝去查抄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家財。雍正則正是要通過這樣的舉動,來辨別這三人是否與「逼宮行動」相關,是否與「八爺黨」眾人進行了暗中的勾結。

而胤祉也看出了雍正的想法和意圖,因而也用自己的方式來「自證清白」。

首先,在接到雍正的旨意後,絲毫沒有任何的遲疑,馬上遵旨前往抄家,可以說是非常的主動,對此並不膽怯。

其次,在面對「活出喪」的弘晝的時候,對其進行了批評與勸諫,以此表明對於雍正決策的擁護。

再次,真到了抄家的過程中,胤祉並沒有進入府中,也沒有與胤禩等人及其家人有任何的交流,以證明的自己的坦蕩,不懼搜查。

而也正是胤祉這樣的表現,雍正最終認定,胤祉確實與「逼供行動」毫無關聯,胤祉也就此得以全身而退,真正做到了明哲保身。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只不過,三阿哥胤祉的善終也僅僅是《雍正王朝》的改編和演繹而已。歷史上的胤祉,不僅從來沒有獲得過雍正賜予的「御前免跪」的恩典,其最終的結局也是非常的慘澹。

雍正登基之後,隨即開始對於胤祉的打擊與報復。儘管並沒有將其的親王爵位廢黜,但是卻安排他與十四阿哥胤禵共同守衛皇陵。雍正六年(1728年),胤祉被雍正以索賄治罪,從親王降為了郡王爵位,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重新加封其為親王。

然而僅僅三個月之後,胤祉就遭到莊親王胤祿等人彈劾,稱其在胤祥的葬禮上「毫無憂傷」之情。就這樣,胤祉的爵位被廢黜,其全家也被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之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在禁所去世,終年五十五歲。

而在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之後,胤祉才得以平反,並且被追贈了諡號,算是得到了的一份遲到的「補償」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三道「枷鎖」的牽絆,讓雍正對「八爺黨」眾人無可奈何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伴隨著康熙皇帝的去世,雍正成功登上了皇位,就此成為了「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而在他登基之後,隨即開始對於當年與他爭奪皇位的政敵們的瘋狂報復。三阿哥胤祉、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皆是在雍正剛剛登上皇位就遭到了懲治。
  • 歷史上三阿哥胤祉奪嫡心思並不明顯,為什麼還被雍正囚禁致死?
    引言:無論在歷史上還是《雍正王朝》中三阿哥胤祉都是「九子奪嫡」的一份子,他其實和老四胤禛用的同樣的法子——韜晦之計,他表面上著書立說,表現的溫文爾雅,想用一個「賢」字來打動康熙。背地裡也有著自己的一黨,看似賢明,實則陰險狡詐,落井下石很有一套!
  • 《雍正王朝》中八爺黨逼宮搞的八王議政是否由雍正帝導演的陰謀?
    (日堯居k古史侃談《雍正王朝》——第81期)看了電視劇《雍正王朝》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康熙皇帝的第八個兒子胤禩,想當皇帝都想瘋了,真的是不屈不撓,不穿給我也要爭一爭,八阿哥胤禩一直不死心,對這個皇位是著迷了,不惜押上身家性命也要一搏
  • 康熙的三子胤祉一直潛心學術,為何還會被雍正褫奪爵位圈禁起來?
    因為老三胤祉是廢太子胤礽的的死忠,胤祉的兒子弘晟與老八胤禩一黨比較親近,所以雍正對他不是很喜歡,而且胤祉在「九子奪嫡」時並未在明面上支持過雍正,看雍正繼位後對待老十三胤祥的待遇就能看出如果胤祉支持過雍正,他就不會被罷官奪爵圈禁起來了。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雍正王朝》十四阿哥胤禵著迷皇帝位置,與八爺黨忽悠有關嗎?
    (日堯居k古史侃談《雍正王朝》——第57期)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玄燁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禎(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親命大將軍王天子劍】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黜,自此近十年「儲君」位置一直懸空著,康熙皇帝就是不立太子,在眾皇子當中「九王奪嫡」的幾位阿哥幾乎都敗下陣來,只有「八爺黨」中的這位十四阿哥胤禵得到了康熙帝的重用。
  • 八阿哥胤祀與雍正鬥了一輩子,到頭來得到了什麼
    雍正王朝》老八胤祀的結局很不好,精心策劃的「逼宮」不但以失敗告終,還落得「阿其那」的壞名聲,可謂身敗名裂。想起康熙在世時,他原本是最有希望奪嫡的一位皇子,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後來,見康熙重用十四阿哥胤禵,胤祀又視昔日的同黨胤禵為主要競爭對手,而忽略了胤禛的存在和威脅。俗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逼宮時,老十三如果不出現,雍正有後路嗎?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一段高潮戲份,那就是以八爺黨為首,聯合下五旗的旗主向雍正逼宮,要求雍正恢復八王議政祖制,其實就是逼雍正退位。雍正留有後手,劇中已經交代電視劇中因為雍正推行新政,所以損害到了一些滿洲貴族利益,老八胤禩聯合幾個旗主、隆科多等人逼宮,力圖架空雍正,進而使自己掌握大權或者清君側,扶立弘時上位,自己當「周公」。因此他們都是被八爺黨利用來向雍正逼宮。
  • 雍正即位後,曾經和他爭奪皇位的那些皇子,最後都是什麼待遇?
    先來說說圈禁條件好的,在這種環境下,圈禁的一共有四位皇子,這四位皇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廢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康熙皇帝先是將大阿哥胤禔圈禁於宗人府,後來又改為圈禁於自己府中。雖然是被圈禁,但是飲食還是同以往一樣,就是沒有任何的自由。康熙皇帝去世後,雍正皇帝繼位依然保持著父親康熙皇帝的傳統,待遇還是跟之前一樣,大阿哥胤禔在剛被圈禁時只有三十七歲,歷經二十六年的圈禁時光後,大阿哥胤禔去世,終年六十三歲。
  • 雍正王朝:雍正把儲君留給弘曆,弘晝竟做了這麼多荒唐軼事?
    「活出喪」在《雍正王朝》中,弘晝有兩處表現得非常出彩,,一是告訴了了十三爺,八爺他們秘密逼宮的計劃。二就是「活出喪」。不僅是電視劇中,在史書上也確實記錄了弘晝的荒唐舉動。「好言喪禮,言:「人無百年不死者,奚諱為?」
  • 雍正王朝:康熙明知「調兵手諭」有假,為何還要處置十三阿哥胤祥
    將皇子們集中以後,康熙皇帝又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操作:將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加封為親王。一道命令,將「大爺黨」、「三爺黨」、「四爺黨」、「八爺黨」的勢力首腦全部給予了安撫和拉攏;甚至還給予了可以替代胤礽,成為新任儲君的希望。
  • 雍正王朝:大阿哥詛咒太子,如此隱秘之事,三阿哥為什麼瞭若指掌
    木蘭圍場太子被廢之夜,絕對是《雍正王朝》裡的一大看點。在那個波雲詭譎的夜晚,我們見識到了,同室操戈的兵戎相見;也領略到了,康熙皇帝的冷靜睿智。在感嘆政治鬥爭殘酷無情同時,這裡面依然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比如說,大阿哥「魘鎮」太子,如此隱晦之事,肯定做得人不知鬼不覺。
  • 《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逼宮,十三爺不出現,雍正還有後招嗎?
    雍正留有後手,劇中已經交代電視劇中因為雍正推行新政,所以損害到了一些滿洲貴族利益,老八胤禩聯合幾個旗主、隆科多等人逼宮,力圖架空雍正,進而使自己掌握大權或者清君側,扶立弘時上位,自己當「周公」。因此他們都是被八爺黨利用來向雍正逼宮。結果是最終逼宮失敗,老十三胤祥關鍵時刻將兵權奪回,使得雍正勝出,電視劇中看似是這樣,是老十三關鍵時刻出馬的功勞,但是其實仔細看的話卻非如此。
  • 《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逼宮,如果十三爺不來,雍正能翻盤嗎?
    《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逼宮,如果十三爺不來,雍正能翻盤嗎?雍正王朝中有一段:八爺作為總理王大臣,聯合八旗王爺、領侍衛內大臣兼九門提督隆科多接管豐臺大營兵權,控制宮中九門,意圖逼宮。最後十三爺及時趕到,才化解了這場危機,扳倒了眾多政敵。
  • 他是最「豪橫」的康熙皇子,就連雍正也對他有著一絲忌憚
    看過歷史正劇《雍正王朝》的朋友,對於其中的十阿哥胤不會陌生,而幾乎所有人對於他在劇中表現的評價也非常的一致,那就是「豪橫」。實際上,《雍正王朝》對於十阿哥胤的演繹並沒有對正史進行誇張或者篡改,歷史上的他就是如此,甚至其言行舉止還要「過激」,所做出的事情也是更加的囂張與跋扈。
  • 乾隆即位後,他是怎麼對待曾經被雍正圈禁的叔伯的?
    三、三阿哥胤祉 胤祉作為康熙的第三子,精通於書法,無論在文學上還是在書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在康熙眾多的兒子中表現都是最突出一個,康熙朝時候深受康熙的喜愛。 由於胤祉和太子胤礽的平常關係比較和睦獲得康熙的好感,康熙四十八年被封為和碩誠親王。
  • 為何老三胤祉率先承認胤禛皇位,卻不受重用?其心險惡你不知
    愛新覺羅胤祉是康熙皇帝的第三個兒子,雍正皇帝的三哥,生母榮妃馬佳氏,因為母親的地位,出生之後地位也是挺高的,而且胤祉這個人本身可以不客氣的說,就是非常優秀的,無論是文學還是書法,或是騎射,在眾多的皇子裡面,表現都是極突出的,備受康熙喜愛,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品學優良的好學生,放在現在的學校裡面
  • 雍正圈禁了很多兄弟,到乾隆的時候,他是怎麼對待這些叔伯的?
    參與競爭皇位的九位皇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禎。這其中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黨派,分別是大爺黨、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十四爺黨)。從表面上來看,八爺黨的人數較多,實力最為強大。
  • 《雍正王朝》面對八王議政,除了老十三胤祥,雍正還有後手嗎?
    八王議政時期的雍正已經略顯老態,面對以老八胤禩為首的幾個旗主王爺以及負責京師防務隆科多的逼宮,這個垂垂老矣的帝王多少有些力不從心,最後還是因為老十三胤祥的突然介入,才使得雍正皇帝可以轉危為安。本文不討論史實,僅以雍正王朝電視劇為模板來分析面對八王議政,雍正真的只有十三爺這一個後手嗎?
  • 康熙朝九子奪嫡中,四阿哥當上皇帝,那其他人的結局呢?
    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曆6月18日)去世,時年44歲,配享太廟。可以說十三阿哥胤祥是九子奪嫡事件中結局最後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