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評選《雍正王朝》中,最為精彩跌宕,最為緊張刺激的劇情,「八爺黨逼宮雍正」這段劇情,毫無疑問會以高票當選。
在這次「逼供行動」中,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以雍正的三子弘時為「內應」,爭取到了絕佳的環境與條件,並且得到了四位關外「鐵帽子王」,以及上書房大臣、九門提督隆科多的外部支持,可以說已然是在朝堂上將雍正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果不是張廷玉的據理力爭與十三阿哥胤祥帶兵勤王、捨命護駕,雍正想要平穩度過這場危局,也絕非易事。
縱觀整個事件,那些參與康熙朝時期「九子奪嫡」的眾位康熙皇子中,雍正、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八爺黨」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皆出現在了朝堂之上,共同經歷了這場「逼宮」。而除去早先被康熙皇帝下令圈禁終身的大阿哥胤褆、廢太子胤礽,和被雍正發配去看守皇陵的十四阿哥胤禵,似乎只有三阿哥胤祉沒有身處這一事件的旋渦之中,甚至都沒有出現在當時的朝堂之上。
實際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三阿哥胤祉自身的態度決定了他不會主動參與其中,就連「逼宮行動」中對立的雍正和八阿哥胤禩,也幾乎是完全「無視」了胤祉的存在,這才使得其成為了整個事件中,徹頭徹尾的「局外之人」。
在「九子奪嫡」中,胤祉就已經開始了他的明哲保身之路。
參與「九子奪嫡」的眾位康熙皇子,分別組建了自己的政治勢力聯盟,包括以太子胤礽為首的「太子黨」,以大阿哥胤褆為首的「大爺黨」,以八阿哥胤禩為首、勢力強盛的「八爺黨」,以及以雍正為首、貫徹「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策略的「四爺黨」。
這些政治勢力為了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場場明爭暗鬥的戲碼,可謂是爭得頭破血流,反而是三阿哥胤祉則表現出了一副與世無爭的姿態,帶著李紱、陳夢雷等一眾文人墨客,自始至終都在編撰的書籍。
而這也便成為了人們口中的那個由文人組成的「學究派」團體——「三爺黨」。
如果細品三阿哥胤祉在「九子奪嫡」中表現,我們不難發現,其似乎採取的是與雍正一樣的「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
雍正表面上不去結黨營私,主動延攬朝臣,而是本著「孤臣」的態度,盡心辦事,從而贏得了康熙的好感與信任。
反觀胤祉,他做的是更加的耐人尋味,甚至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似乎除了編撰《古今圖書集成》之外,再無其他可以拿得出手的政績。
而即便是如此,我們也不難發現胤祉的別有用心。
一方面,這部《古今圖書集成》,編撰圖書一萬卷,被譽為是「不朽之盛世」,就連康熙對此都誇讚不已,毫無疑問,這部書便是胤祉最有分量的政治籌碼,憑藉此就可以讓康熙以及朝中大臣對其是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胤祉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編書上,這也使得他非常容易為人所忽視的同時,也不會去樹敵,即便是無法染指皇位,他也可以憑藉其中立的態度與表現,最終能夠在康熙去世後依舊得以安身立命。
所以,從胤祉在「九子奪嫡」中的表現我們就不難發現,他有「奪嫡」的想法,不然他就不會公開的檢舉大大阿哥胤褆用「魘鎮」詛咒太子胤礽的事情,然而他卻表現的非常的內斂和低調,除了一份自知之明外,更多的還是為自己留下一條後路。
果然,康熙去世後,隆科多手捧康熙遺詔,當眾宣布雍正為新君的時候,胤祉甚至搶在了十三阿哥胤祥之前,第一個向雍正跪拜,承認雍正的地位,從而用自己的這一份「擁立之功」,抹殺此前兄弟二人所有的誤會與猜忌。特別是他還有著雍正兄長的敏感身份,這個時候更應該率先納上自己的一份「投名狀」了。
而在雍正登基之後,胤祉也就此告別了政治舞臺,除了在李紱即將被問斬之前主動向雍正求情赦免李紱外,再無其他的政治表現,甚至是在李紱向其求援的時候,為了不引火上身,他還將與自己關係緊密的李紱推去向李衛求助。
這些都說明,此時的三阿哥胤祉已然是無心政治,他想要的只是安安穩穩的了此殘生,做一個瀟灑的王爺,而再無其他奢求。至於「逼宮」這樣大逆不道的忤逆之舉,胤祉斷然是不會將自己置身其中,並且還會主動地敬而遠之。
對於胤禩而言,胤祉沒有兵權,就意味著他沒有任何的利用價值。
回顧雍正與胤禩在這場「逼宮事件」中的對峙,兵權無疑是雙方博弈的核心焦點。
胤禩為了控制京城九門以及宮禁防衛,積極拉攏手握兵權的九門提督隆科多,並且與隆科多密謀,用步軍統領衙門的兵馬撤換圖裡琛的御林軍,以最大限度挾制雍正。除此之外,胤禩還以弘時為內應,利用弘晝政治上的不成熟,「誤傳聖旨」,進而在四位關外「鐵帽子王」的配合下,奪下了豐臺大營的兵權。
可以說,胤禩這一次是充分吸取了此前「奪嫡之夜」中,因為失去豐臺大營兵權而痛失好局的經驗教訓,在「逼供行動」的一開始,就將兵權放在了所有安排的首位來看待。而也正是由於在兵權上的短暫優勢,使其佔據一定的主動地位,甚至一度將雍正就此逼上了「絕路」。
可最終,因為由於十三阿哥胤祥拖著病體,坐著擔架,前往豐臺大營,重新奪下兵權,進而帶兵入宮勤王,使得胤禩等人在兵權上的優勢蕩然無存,這才最終挽救了這場危機,同時也使得八阿哥胤禩等人精心策劃的這場「逼供行動」就此破產。
由此可見,兵權是決定這次「逼供行動」成敗與否的勝負手,有兵權的隆科多,四位關外的「鐵帽子王」,甚至是雖被雍正發配看守皇陵,但仍然在軍中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十四阿哥胤禵,都是胤禩所要爭取和團結的對象。
反觀此時已然處於「養老」狀態且沒有兵權的胤祉,他既不會為胤禩等人所拉攏和爭取,也不會被視為「逼供行動」的阻礙,毫無「利用價值」的同時也不會產生威脅,也因此必然會被胤禩選擇無視掉。
至於雍正,對於三阿哥胤祉的感情則要複雜許多。
其實,如果按照傳統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皇位傳承制度,身為雍正兄長的胤祉,對於雍正來說,始終都是一種威脅與挑戰。
於是乎,雍正對於胤祉採取的是「拉」和「壓」相結合的對待方式。
先來說「拉」。
雍正保留了胤祉誠親王的爵位,並且賜予了他「御前免跪」的恩典,這對於胤祉來說已然是莫大的殊榮,可以說雍正是給足了自己的這位兄長面子。同時,作為胤祉重要「親信」的李紱,也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先是擔任副主考和主考的差事,隨後又外放到湖北做了巡撫,直至提拔其做了直隸總督。這些都是雍正拉攏胤祉,主動向其示好的方式。
當然,這其中也有雍正對於胤祉能夠識大體、顧大局,率先帶領一眾康熙皇子承認自己的新君地位的一種感謝與褒獎。
再來說說「壓」。
對於胤祉來說,似乎除了一個親王的頭銜以及「御前免跪」的恩典,雍正並未給其安排差事,可以說是將其隔絕在了朝堂之外,進而使得其影響力再也無法施展。以至於在這次關外的「鐵帽子王」進京面聖,共商「整頓旗務」的朝堂大會上,竟然都沒有安排其到場,也說明胤祉已然是被雍正排擠出了權力的核心圈之外了。
可即便是如此,雍正對於三阿哥胤祉還是不放心,所以便來了一手「欲擒故縱」,讓其領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弘時和弘晝去查抄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家財。雍正則正是要通過這樣的舉動,來辨別這三人是否與「逼宮行動」相關,是否與「八爺黨」眾人進行了暗中的勾結。
而胤祉也看出了雍正的想法和意圖,因而也用自己的方式來「自證清白」。
首先,在接到雍正的旨意後,絲毫沒有任何的遲疑,馬上遵旨前往抄家,可以說是非常的主動,對此並不膽怯。
其次,在面對「活出喪」的弘晝的時候,對其進行了批評與勸諫,以此表明對於雍正決策的擁護。
再次,真到了抄家的過程中,胤祉並沒有進入府中,也沒有與胤禩等人及其家人有任何的交流,以證明的自己的坦蕩,不懼搜查。
而也正是胤祉這樣的表現,雍正最終認定,胤祉確實與「逼供行動」毫無關聯,胤祉也就此得以全身而退,真正做到了明哲保身。
只不過,三阿哥胤祉的善終也僅僅是《雍正王朝》的改編和演繹而已。歷史上的胤祉,不僅從來沒有獲得過雍正賜予的「御前免跪」的恩典,其最終的結局也是非常的慘澹。
雍正登基之後,隨即開始對於胤祉的打擊與報復。儘管並沒有將其的親王爵位廢黜,但是卻安排他與十四阿哥胤禵共同守衛皇陵。雍正六年(1728年),胤祉被雍正以索賄治罪,從親王降為了郡王爵位,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重新加封其為親王。
然而僅僅三個月之後,胤祉就遭到莊親王胤祿等人彈劾,稱其在胤祥的葬禮上「毫無憂傷」之情。就這樣,胤祉的爵位被廢黜,其全家也被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之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在禁所去世,終年五十五歲。
而在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之後,胤祉才得以平反,並且被追贈了諡號,算是得到了的一份遲到的「補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