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後代遷至南京高淳縣 恪守祖訓將再續宗譜

2020-12-14 搜狐網

  □通訊員濮陽 康京 本報記者 韋曄

  金陵晚報報導 楊家將是我國最著名的英雄家族,金陵晚報記者在南京市高淳縣採訪時意外得知:天波楊府的一部分後人就聚居在高淳縣淳溪鎮楊家村、新楊村、陽江鎮楊家灣等地,距今已有800多年了。

他們至今以楊家將的後人為榮,且恪守祖訓、為人厚道。

  楊家第78世遷至高淳

  新楊村村民楊周宏,62歲,原長樂小學校長,退休後一直在為整理楊氏宗譜忙碌著。一見到記者,他就翻出家譜打開了話匣子:

  楊家先祖楊伯僑是周成王的後人。原來武王之次子伯僑被分封於楊,稱楊侯。這樣,楊伯僑就成為楊姓的得姓始祖。

  根據宗譜的記載,早在東漢楊家就出了位大清官:楊震。

  公元110年,楊震從荊州刺史升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有故人送來黃金。楊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故人說:「暮夜無知者。」楊震反駁說:「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為無知者?」

  「天知、地知、子知、我知」就這樣傳開了。

  楊周宏曾聽村裡的老人們說過,毀於1954年大水的楊家祠堂裡就曾懸掛著「四知堂」匾,是紀念先人,也是對後人的警示。

  楊家繁衍到了第74世,楊家將第一代:楊信出現了……

  而北宋靖康2年遷徙到高淳的則是楊家第78世楊時榮,記者看到的《蘆溪楊氏宗譜》就是將楊時榮奉為一世祖的。

  楊周宏算了算,第74世楊信到第78世楊時榮跨度約100年,其間正好是楊家將三代浴血奮戰的光榮時刻。

  村民祭祖不忘楊家將

  稍稍留意,你就會在村子裡發現英雄的印記。

  楊家村有個龍王廟,始建於明景泰年間,即使在1954年洪災和「文革」期間,也沒有被毀。

  1989年江蘇省文化廳的專家現場查看後認定,前進系明朝所修、後進屬清朝,專家囑咐村民們加強保護。

  龍王廟去年剛由楊氏村民捐資修葺一新,面朝龍潭,八字形大門兩側最顯眼的地方各嵌有一副精美浮雕:《楊門忠烈光照千秋》、《楊家將扶宋圖》。只見楊業騎著高頭大馬,若有所思地捋著鬍鬚,眼睛凝視著前方,楊門虎將個個精神抖擻,身後的大宋戰旗迎風招展……

  兩位看廟的老人告訴記者,從北宋起,這一帶一直是宋氏後人的聚居之地,他們打小就知道自己是楊家將的後人,這不僅僅是口耳相傳所得,宗譜上也說得很清楚。

  舞龍傳統延續700年

  時間停留在北宋靖康年間,楊時榮和家人一路逃難到今高淳龍潭畔,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他們終於找到了棲身之所。《蘆溪楊氏宗譜》載,「……(楊時榮)遷溧邑崇教鄉長蘆東莊,遂家焉,聚陳氏,俱以天年終。」

  宗譜中提到的「東莊」就是今天的楊家、新楊兩個行政村,而楊家灣就是當年的西莊。

  至今村裡還流傳著發生在北宋靖康年間的故事:一夜,楊時榮夢見「五色龍」在村西深潭中盤旋升空,醒後便許願說,要是龍能保一方太平,他就要畫龍像、列神位、建龍廟。

  蹊蹺的是,此後這潭一直沒有淹死過人。

  100多年後,楊氏村民又請能工巧匠扎出「五色龍」慶元宵。

  楊家至今延續著舞龍的傳統,楊周宏告訴記者,上一次舞龍還是在去年元宵節,每隔三四年才有一次,比如香港回歸、國慶50周年、高淳老街民俗文化節等等。而在解放前更是難得一見,楊周宏從史料中找到了記載,如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抗日戰爭勝利這樣的重大歷史節點。

  楊家後人將再續宗譜

  除了舞龍,楊家人還視宗譜為生命。

  楊周宏保管在閣樓上的四冊宗譜就是村裡的老會計楊周霖在「文革」期間冒著生命危險從火坑裡偷出來的。

  讓楊家人欣慰的是,很多村民在「文革」期間都沒有交出宗譜,經蘆溪楊氏老人協會清點,原有的42隻譜箱還剩下近一半,現已將村別、祖別、保管人姓名、箱數、原字號列出清單,為防黴變,還約定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為「曬譜日」,如遇變化還得及時上報、盡力搶救。

  楊周宏告訴記者,目前老人會正在將民國七年至上世紀末的楊氏後裔重新登記,過不了多久,楊家在這一帶的血脈又會清晰起來了。

  

相關焦點

  • 劉禹錫後裔聚南京:續修家譜80卷 制秉禮守義家規
    劉禹錫後裔聚南京:續修家譜80卷 制秉禮守義家規 近日,劉禹錫500多名後裔相聚高淳陽江鎮小花村劉氏宗祠,祭奠他們共同的祖先劉禹錫,並將新續修的家譜頒給各支宗親。  此次續修家譜最大亮點在於:將女子姓名編入宗譜、修定10條家規。新續修的家譜打破了女子不入譜的規定,將女子姓名名正言順地編入宗譜。同時還將劉氏家族在抗日戰爭等時期湧現出的人物事跡編寫進家譜,內容更豐富、信息更全面。
  • 大白鷺《董氏宗譜續修記》
    我董氏乃名門望族,源自隴西郡,系出泉州沙堤永寧,歷來重視譜牒續修,以緬懷先人,崇敬祖先,彰顯昭穆有序,不忘所自來源,展望子孫未來。一世先祖自清雍乾年間由閩省泉州晉江之永寧遷居於鼎邑白鷺村始,已歷二百九十餘載,凡十四代。現大白鷺董姓有近三百戶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口,主要分布在沙埕鎮之大白鷺村、水岙村、川石村、黃岐村,和店下鎮跳尾頭自然村及福鼎城區。
  • 鄞州塘溪鎮前溪頭村重修宗譜 這裡是詩聖杜甫後代的聚居地
    管江杜氏始祖杜安畫像 重新修訂的《鄞邑管江杜氏宗譜——前溪頭支譜》鄞州區塘溪鎮西北部,有一片叫做管江的區域,地形為盆地,南北皆為東西走向的天台山餘脈。記者近日獲悉,美麗的前溪頭村重修了宗譜。宗譜記載,村裡杜姓村民的先祖,是詩聖杜甫。杜甫次子的後人來此定居退休教師杜偉海是杜氏第33代,也是此次宗譜重修的主要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前溪頭村和附近管江村的杜姓村民是同一個祖先。
  • 高淳芮姓宗譜有蔣介石題字
    南京市高淳縣椏溪鎮西舍村是一個有著300多戶村民的小鄉村,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姓芮,追根溯源這裡的芮姓不但同根同祖,就連周邊安徽、南京等地的芮姓也與他們同出一源,而芮姓在椏溪鎮西舍村至今已傳承了34代人,而芮姓後人在800年後,已經繁衍後代30萬人,如今西舍村頭仍保存了芮姓始祖墓,且每逄清明,芮氏後人都會紛紛來到始祖墓前祭祖。而如今,為保護始祖墓,當地村民正準備申報文物保護。
  • 家風傳承:中國各大姓氏祖訓你知道多少,你家的祖訓你知道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風祖訓也特別重要。因此古往今來,就有不少英雄豪傑留下了自己的道德操守,給後輩子孫瞻仰。但對於中國各大姓氏的」祖訓「,你又知道多少呢?你家的祖訓你知不知道呢?祖訓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說一下歷史上幾個有名的祖訓。
  • 《續修靖江盛氏宗譜》序 (再改稿)
    承平之時,世家敬天法祖,敦睦族親,獎掖文學,恤寡憐孤,佐官自治;鼎沸之際,世家銘記祖訓,保守巖壁,耕讀自持,弦歌不絕,拯貧救弱。自古才人能臣,多世家子,良有以也。    近年,國人於追逐現代化之餘,反思歷史,世家維繫傳統、養護人心之功,復受重視。世家首重譜牒,自不待言,然屢丁艱困,舊譜類皆滅失散亂,難以蹤跡。於今正值承平,修譜續譜之風,乃應時大興。
  • 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有後代嗎?後人分布在哪裡?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曾跟隨狄青四處作戰,是楊家將第三代中官最大的,當時前方戰事比較緩和,北宋已經與遼國籤訂停戰協議。楊文廣是因為祖父輩的庇護出名,實際上的戰功並不多。從楊文廣之後,楊家基本上就算是沒落了。楊家也就前三代較出名,後代名氣就漸漸小了。後來楊家將故事多為杜撰。
  • 為避戰亂廖人南遷 廖氏祖訓:四戒、四要、四慎
    原標題:為避戰亂廖人南遷 廖氏祖訓:四戒、四要、四慎 資料圖   受戰火影響,幾千年來,蓼國及廖氏族人經過多次遷徙,形成了汝南郡、巨鹿郡等幾大名門望族,如今廖姓人已遍布全國各地,並繁衍到東南亞和歐美諸國
  • 巍巍火塘寨,凜凜楊家將,柳林是楊家將故裡
    那麼,中國歷史上馳騁疆場,叱吒風雲,安邦定國,彪炳千秋的楊家將,真的是柳林人嗎?真的,一點不假。柳林是楊家將故裡。楊家將後代,楊業38代孫楊富平為了正本澄源,在十多年的時間裡,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東奔西走,南北考證,查閱譜牒,拜謁老翁,獲得了有關楊家將的大量的歷史資料,充分地證明了「楊家將是柳林人。」
  • 楊家將文化的起源、擴散和地名分布
    其成因與楊家將歷史活動、文化信仰、軍事激勵、祭祖文化等因素有關,地域分布呈現一定規律性,形成以楊家將歷史活動區域為中心的歷史活動區、軍事文化地名擴散區、敬仰文化地名擴散區、後代遷徙地名擴散區四大功能區,其中以黃河中下遊和漢水上遊地區為楊家將地名分布的最大板塊。
  • 中國歷史:楊家將的「後代」今何在?
    隨便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說出不同的沙場人物來,但是若是問一下哪個家族驍勇善戰,那麼大多數人都會回答到,楊家將。漫漫歷史長路上,名將十分之多,但是整個家族都驍勇善戰的,可就屈指可數了。聽了小編的長篇大論後,大家應該都猜到了小編今天要講的是什麼了吧?對,沒錯,是楊家將。全家都是能當將軍級別的大佬的家族,真是讓人對他們好奇不已。
  • 歡潭田氏宗譜續譜倡議書
    清光緒三十年(1904),重修田氏宗譜,然垂百年再無賡續。以致光緒以降,歡潭田氏一脈宗親聚散無憑,子孫後代無以問祖,他鄉宗親無處尋根。  盛世修譜,譜載盛世。值此開明盛世、國運昌隆、民族振興之際,千年古村歡潭亦迎來前所未有之機遇,吾歡潭村,已列為美麗鄉村之示範,乃蕭山唯一。老洋房、二橋書屋、大司空家廟等大批文保點之保護復原,古村落再煥盎然生機。
  • 雁門關下發現楊家將後代,大約五百人,專家:楊家祠堂已有千年
    據《楊家贊詩》中道:「源遠流長根又深,清白傳家素有名。山西發藉太原府,奉命平番作忠臣。文武公卿光是議,黔蜀威名震玉金。識得楊家詩八句,才是楊家後留人。」 楊家將:忠烈的將門之家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許多的忠烈將門之家,其中楊家將無疑是最有名的。
  • 楊家將後代去哪了?一支竟割據地方600年,歷經宋元明三朝
    楊家將第一代楊業,被擒不屈,絕食而死楊家將最早的統帥是楊業,楊業原本是北漢的大將,年幼的楊業就被北漢世祖劉崇看重,他以楊業為養孫,改名劉繼業。北漢滅亡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知道劉繼業的威名,《宋史》記載:「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並為其複姓楊,單名業。
  • 鄞州塘溪鎮前溪頭村重修宗譜 這裡是詩聖杜甫後代的聚居地
    管江杜氏始祖杜安畫像 重新修訂的《鄞邑管江杜氏宗譜——前溪頭支譜》鄞州區塘溪鎮西北部,有一片叫做管江的區域,地形為盆地,南北皆為東西走向的天台山餘脈。記者近日獲悉,美麗的前溪頭村重修了宗譜。宗譜記載,村裡杜姓村民的先祖,是詩聖杜甫。杜甫次子的後人來此定居退休教師杜偉海是杜氏第33代,也是此次宗譜重修的主要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前溪頭村和附近管江村的杜姓村民是同一個祖先。
  • 家風傳承:中國各大姓氏祖訓你知道多少,你家的祖訓你知道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風祖訓也特別重要。因此古往今來,就有不少英雄豪傑留下了自己的道德操守,給後輩子孫瞻仰。但對於中國各大姓氏的」祖訓「,你又知道多少呢?你家的祖訓你知不知道呢?比如慈峰李氏的祖訓敦孝悌 嚴教誨睦宗族 修祠墓重喪祭 謹嫁娶尚勤儉 崇禮讓——《慈峰李氏宗譜》
  • 楊家將有後代嗎?後人在哪裡?
    楊家將有後人。 當年北宋滅亡,楊家被抄,楊延郎的大兒子楊宗到安徽隱姓埋名,娶了一位姓越的姑娘,因擔心楊家血脈被金兵報復,此後楊家人都改姓為越。為了讓子孫後代不忘祖、不忘根,越氏一族在村裡修建了祠堂,一直供奉著折太君(後多被誤知讀為佘太君)和楊延郎的畫像。
  • 漆橋孔氏宗譜歷代續修史
    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譜,將本族嫡系及支庶一併收入,正式鏤版印刷,但是限於條件,刊刻較少。其後,五十四代孔文升雖於1292年遷居溧陽,但於大德三年(1299)續修整個平陽派家譜,並請趙孟頫作序。元至治三年(1323年)平陽五十五代孔林續修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