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華似水,歲月如流,彈指間,四川省川劇院從1960年3月17日在成都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六十個春秋。
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川劇前輩藝術家們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一批訓練有素、風華正茂的四川省川劇學校首屆畢業生,便是建院初期的主要成員,這支嶄新的川劇表演團體,年輕的文藝新軍,在初出茅廬之際,便以成都市提督街解放軍影劇院為基地,首先推出建院公演的現代戲《金沙江畔》,獨具姿色而一炮走紅。
接著又陸續排演了一大批新編歷史劇、傳統戲、現代戲,在全國特別有影響的劇目有《和親記》《白蛇傳》《鐵弓緣》《鴛鴦譜》《繡襦記》《芙奴傳》《困邢州》《奇襲白虎團》等戲。
當時劇院行當完備、陣容整齊、颱風嚴謹、劇目豐富、演藝精湛,名揚全國,尤其是1963年劇院赴北京、天津、哈爾濱、瀋陽、長春、鞍山、旅順、大連等地巡迴演出,受到戲劇界的專家首肯及觀眾歡迎。使得這個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在川劇前輩的辛勤培養下成長起來的新型劇院得到了迅速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川劇事業再度迎來陽光明媚的春天。尤其是1978年1月31日,鄧小平同志出訪緬甸、尼泊爾前,在成都金牛壩小禮堂觀看三場川劇演出,並作了重要指示,禁錮十年的傳統戲曲得到第二次解放。在這期間,川劇率先恢復上演了大批傳統劇目,全國的其他劇種也隨後上演了傳統戲。同年11月12日至12月31日,以四川省川劇院為班底,抽調全川享有盛譽的表演藝術家和中年藝術骨幹組成四川省川劇晉京演出團在會議期間演出。
在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末,劇院恢復排演了《和親記》,上演了新編歷史劇《臥虎令》,還演出了根據吳祖光同名京劇移植的《三打陶三春》,根據同名莆仙戲移植的《春草闖堂》,根據中國京劇院演出本移植演出了《紅燈照》。
1980年12月23日至31日,劇院應香港聯藝娛樂公司邀請,在香港新光戲院演出了《白蛇傳》《臥虎令》《意中緣》以及傳統折戲。
八十年代,還排演了《臺灣舞女》《三盜合歡瓶》《荊釵記》《虞美人》《鬧齊庭》以及近代歷史劇《廖觀音》《辛亥路潮》;1983年9月,劇院參加四川省振興川劇赴京匯報演出團,演出優秀傳統戲《繡襦記》。1985年6月7日,劇院應邀參加在西柏林為「地平線85」第三屆世界文化節開幕式演出《白蛇傳》;同時巡迴聯邦德國、荷蘭、瑞士、義大利等國十大城市演出川劇《白蛇傳》以及折戲,共演22場,皆獲巨大成功。1987年5月,應日本文化財團邀請赴日本演出《白蛇傳》,共演24場,受到高度讚譽。1989年10月,受文化部派遣前往東歐四國文化交流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九十年代,劇院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十一屆亞運會演出《射鵰》,還排演了《聶小倩》《詩酒長安》《峨嵋山月》《和親記》《潘金蓮》《玉堂春》等大戲;這期間還多次與臺北川劇團交流演出;1993年5月應臺灣周行傳播公司邀請,劇院赴臺灣臺北國立中心劇院演出《白蛇傳》《望娘灘》《打餅》《殺惜》《放裴》等。劇院還先後赴日本、新加坡、義大利和香港地區演出。1999年2月27日至3月8日,應臺北天府川劇團邀請,再次赴臺灣地區演出《變臉》《白蛇傳》《飛雲劍》《六月雪》《夜歸》《訪友》等劇目。
二十一世紀以來,排演了新編古代傳奇故事劇《洞房奇案》以及《都督夫人·董竹君》《心有淚千行》《牛玉儒》《巴山秀才》《易膽大》《大佛·海通》《火焰山》《塵埃落定》《巴山紅葉》《臥虎令》《變臉》等大戲。
近年來,劇院多次赴歐美各國和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以及港、澳、臺地區演出,受到高度讚譽,為弘揚優秀文化作出卓越貢獻。
劇院還屢獲中國藝術節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節大獎,兩度榮獲國家舞臺藝術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稱號。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演員6人,文華表演獎7人,文華導演獎2人,文華舞美設計獎1人,文華音樂創作獎1人,中國戲劇節優秀導演獎2人,中國戲劇節優秀音樂設計獎3人,中國戲劇節優秀配器獎2人,中國戲劇節優秀舞美設計獎1人,優秀燈光獎1人,優秀服裝設計獎1人,以及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5人。
六十年來,劇院擁有一批老中青藝術造詣精深的藝術家,成就了劇院的輝煌。六十年滄桑巨變,六十年發展繁榮,六十年經歷過曲折坎坷,六十年邁步過陽光大道,六十年擁有過春光明媚,百花盛開。更祈盼著川劇藝術更加燦爛,更加光彩奪目,更加輝煌。(四川省川劇院 錢兆鴻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