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泉州市第一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公布,全市共有31個村落列入,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鎮萬安村入榜。據悉,隨著海絲申遺點——洛陽橋整治工作的推進,萬安村也藉此機會,進一步對村莊環境進行保護性修繕。
能夠獲評泉州首批市級傳統村落,萬安村的魅力究竟何在?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
萬安村位於臺商區西端,素有臺商區西大門之稱,村域內有文物古蹟數處。著名的洛陽古橋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昭惠廟、真身庵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主教堂為洛陽地區宗教活動場所。萬安渡是早年繁忙的古渡頭,海陸交通運輸便捷,商品物資暢達海內外。
如今,萬安村主次幹道四通八達,村落依山傍海,臨洋坑山、峰霧山、洛陽江,橫跨洛陽街、蔡襄路、國道324線、城西大道、洛河路等10條主幹道。其中,洛陽街貫穿洛陽古鎮南北,一端與洛陽古橋相連,一端與國道324線相接,因全長三裡又被稱為「三裡街」,始建年代約在唐天寶年間,因在民國期間同樣興建起富有南洋風情的連排騎樓並至今保存完好,而有泉州「小中山街」的美譽。
如今,萬安村主次幹道四通八達,村落依山傍海,臨洋坑山、峰霧山、洛陽江,橫跨洛陽街、蔡襄路、國道324線、城西大道、洛河路等10條主幹道。其中,洛陽街貫穿洛陽古鎮南北,一端與洛陽古橋相連,一端與國道324線相接,因全長三裡又被稱為「三裡街」,始建年代約在唐天寶年間,因在民國期間同樣興建起富有南洋風情的連排騎樓並至今保存完好,而有泉州「小中山街」的美譽。
位於萬安村內的洛陽橋,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原名萬安橋,於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年—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橋長834米,寬7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若是到訪洛陽街,必是大飽眼福和口福,讓你穿越般地感受原汁原味的元宵時俗。
其元宵時俗包括食俗、拜神祭祖、燈俗和踩街活動,最獨特的是海神巡境活動,它是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此之外,萬安村現納入惠安石雕的「中華一絕」碧蘭影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洛陽橋傳說」和「閩南童謠」分別是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陳德杉、楊安東和劉碧蘭等6位。
世界十大民歌之一《康定情歌》大家都不陌生,它竟和萬安村也有聯繫。這首歌的採集者和改編者是中國著名歌唱家和作曲家吳文季(1918.03-1966.05),正是萬安村人。
一段時間來,隨著海絲申遺點——洛陽橋整治工作的推進,萬安村也藉此機會,進一步對村莊環境進行保護性修繕。洛陽鎮萬安村黨支部書記吳江南介紹,根據申遺的整體要求,將對洛陽橋兩側130米範圍內的環境全部清淤,讓洛陽橋漲潮和退潮都能浮在水面,而不會變成一個陸地橋。另外,將在古街鋪上石板,街上的所有電線電網全部入地。根據規劃,萬安村還將對洛陽橋周邊的兩違建築進行拆除,對有礙觀瞻的部分居民樓進行降層。目前,前期動遷、拆遷評估工作都已經完成,將於近期進行動遷。同時,萬安村已啟動省級傳統村落申報,並對未來村落開發、旅遊資源保護進行了規劃,相關規劃方案已交由清華大學進行設計。
為傳統村落點個讚吧↓↓↓
為傳統村落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