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讓心靈去旅行!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
文章字數|1097,閱讀約3分鐘
如果你看過《海上鋼琴師》,一定會對電影結尾1900死也不肯下船的那一幕印象深刻。他在船上待了20多年,從來沒有下過船去陸地。他對大陸也有過憧憬和幻想,但在最後一刻毅然放棄,令人惋惜,也令人尊敬。像1900這樣的天才並不多見,但有一個民族像他一樣,世世代代生活在大海裡,幾乎從未踏上過陸地,那就是巴瑤人,地球上最後的海洋遊牧民族。
巴瑤,一個常年生活在東南亞海域的民族,"巴瑤"在印尼語中是"海上人家"的意思,非常形象清晰。自古以來,他們以海為家,以捕魚為生,很少踏上陸地。他們生活的海域極其遼闊,遊牧於東南亞六國,至今沒有一塊屬於自己民族的土地,也不屬於任何國家,因此這個古老的民族也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
常年生活在海上的人,對於生活在陸地上的人來說,非常神秘,巴瑤人的真實起源至今仍不清楚。在沙巴沙瑪傳說中,巴瑤人起源於柔佛蘇丹的皇家衛隊,但他們的祖先在馬來馬六甲帝國遭受風暴蹂躪時,來到東海岸的婆羅洲定居。
另一個說法是,很久以前,柔佛州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水災。連一位美麗的公主也被洪水捲走了。國王悲痛欲絕,派士兵出海尋找他的女兒,並命令他只有找到公主的下落才能返回。最後,這些奉命出去尋找公主的任務沒有完成,只能一直留在海上,成了巴瑤人的祖先。
關於巴瑤人的起源,雖然有很多具體的版本,但都表明巴瑤人應該是被囚禁在海上的"流民"的後代。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息,一代代巴瑤人早已適應了海洋環境,陸地對他們來說有一種陌生的感覺。他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海洋中度過,很少上岸,甚至有的巴瑤人年紀輕輕就故意戳自己的耳膜,以減少深潛時水壓帶來的痛苦,這也導致很多巴瑤人晚年聽力變差。
作為一個以海為生的民族,巴瑤人直接在淺海建起高屋居住,每天清晨,他們會早早起床,然後開始一天的"出海"和捕魚,孩子們會在"家"旁邊的大海裡玩耍。因為從小生活在大海裡,每個巴瑤人都有很好的水體,即使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潛到幾十米深的海底去撈取珍珠,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誰能想到,在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整天不穿鞋、不用手機、不逛街,在海上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困了就睡,醒了就在海裡,餓了就打漁吃飯,與海洋朝夕相伴。
但由於巴瑤人常年居無定所,遊走於各個國家之間,經常與一些有確定邊界的國家發生衝突,甚至被多國強制上岸定居。因此,越來越多的巴瑤人放棄了傳統的遊牧生活,定居在沿海的淺水區,但他們大部分時間仍在海上度過。這導致了今天,真正的巴瑤人的數量開始減少。
我背上背包,帶上相機,自己一個人去旅行,走過那些沒有你的城市。很久以後才真的懂得,原來一個人也可以很好,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吧